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有所思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有所思

有所思

乐府篇名。汉无名氏作。写一女子欲与情人决绝时的矛盾心情。或说应与《上邪》合为一篇,系男女问答之辞,倾诉相爱之深。诗中通过语言和行动塑造人物形象,性格鲜明生动,感情真挚强烈,颇富艺术魅力。

☚ 战城南   上邪 ☛
有所思

有所思

汉乐府《铙歌》篇名。为其十八曲之十二。《乐府诗集》录入卷一六《鼓吹曲辞》。这是一首民间情歌,抒写女主人公与恋人决绝时的情感波动。词曰:“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 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全诗呈现出了三个感情层次:寄赠精心修饰的玳瑁发簪,以示爱恋之深;闻变后毁簪、焚簪,显现出因爱恋之深而引起的怨恨之切;复后忆及昔日的定情幽会,则又深深陷入犹疑彷徨的痛苦之中。“怨而怒矣,然怒之切,正望之深。末段余情无尽。”(沈德潜《古诗源》卷三)作品通过具体行动的细致描叙,展示出人物复杂曲折的心理情感,真切生动,十分感人。

☚ 君马黄   雉子斑 ☛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 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有所思》写一位女子与情人相爱,决绝后又难割难舍的复杂感情。全诗共十六句,按女主人公抒情表意的脉络,可分三层意思。
 前五句为第一层,写两人相爱,男子对女子赠物以寄情。女子所思念的情人,在大海之南,由于两人相爱,又各在一方,就更加深了相思相爱之情。为了表达相思相爱,她想:我拿什么赠送给情人呢?于是就想把自己心爱的用双珠玳瑁装饰的簪子,用挂珠的链子缠绕起来送给他,使他睹物如见人,永结恩爱,颇有《诗经·卫风·木瓜》中“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互赠礼物,以表深情厚谊的意味。
 “闻君”六句,写女子与情人的决绝。当女子听说情人另有新欢,对爱情不忠时,当机立断,把要送他的珍贵簪子和珠链混杂起来烧掉了,当着风把灰都吹跑了。并表示从今以后,无复相思!为之决绝,一刀两断。从这个细节的描写和表态里,表现出女子对负心汉的怨怒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相思”五句,写女子回想当初,又犹豫起来。当女子闻知情人有他心,一气之下表示与之决绝时,回想起当初定情时偷偷地相会,以致引起鸡鸣狗吠,竟被兄嫂知道了。为了相爱提心吊胆,而且毕竟有过谈情说爱的欢乐,一幕幕美好的回忆,顿时浮现在脑际,使她又藕断丝连。究竟断不断呢?她沉浸在深思之中。
 最后,女主人与把难题推给了时间,表示听凭事情自然发展,妃呼豨,象声词,女子的叹息声。肃肃,风声。晨风,鸟名,即雉。飔,为思之讹字。晨风思,指雉鸟求偶而悲鸣。高,同缟,即皓,此指皓日,东方升起的太阳。这末二句是说: 唉!秋风肃肃刮起,眼前雉鸟求偶悲鸣,她目睹此情此景,不禁叹息说:等东方亮了,天日自然会照彻我的心的!“东方须臾高知之”一语,十分含蓄微妙地把女子欲断难断的心理活动描绘出来。
 诗分三层,概而论之,集中写一个“情”字。分别而论,第一层由于相思相爱,赠物以寄情,是写痴情;第二层由于闻君有他心,摧毁馈物,当风扬灰,是写绝情。第三层回顾往昔,又难割难舍,是写柔情。透过女子感情的一波三折,曲折生动地把女子的爱情生活,波澜起伏地描叙出来,女子的喜怒哀乐,犹历历在目,真切自然,耐人思味无穷。

古代爱情诗词《》有所思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有所思

 

 西征登陇首,东望不见家。
 关树抽紫叶,塞草发青芽。
 昆明当欲满,葡萄应作花。
 流泪对汉使,因书寄狭斜。


 《有所思》原为乐府《铙歌》篇名,属于古辞民谣。魏晋以来,文人多有仿作。沈约亦趋合当时风习,写了许多仿乐府诗,此诗即其一,写一个从征男子的离家思室之情。
 “西征登陇首,东望不见家。”是说西征登上陇山,向东眺望,看不到自己的家乡。“西征”,是他离家的因由。汉代扩大疆域,多有征战,此处是西伐。“陇首”,是西伐戍守的关隘。陕西省陇域县有大陇山,亦称陇首(见《舆地志》)。登山东望不见家,言离家之远。
 “关树抽紫叶,塞草发青芽”,描写关塞春日景象,树上抽出新叶,枯草丛里发出青芽。“昆明当欲满,葡萄应作花”,则是写想象中的长安景物,昆明池水理当快满了,葡萄枝头也应该作花了。“昆明”,指昆明池,址在长安(今西安市)西南,汉代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开凿,周围约四十里,供兵卒练习水战,以讨伐“南夷”(指云南一带的少数民族),另外,昆明池也供长安用水。葡萄原产于西域,汉代李广利西征破大宛,得葡萄种归汉(见《汉书》)。葡萄三月开小花成穗,黄白色,旋结果实(见《广群芳谱》)。池水当满,葡萄应花,表面写景,内含讽意。昆明水与葡萄花并举,暗寓征战,在从征思乡的兵卒心中,含有征战扩域理应知足的怨意;再者,以关塞和长安景物对比,把塞外和家室联系起来,也反映了兵卒思乡的怨怅之情。“流泪对汉使,因书寄狭斜。”是兵卒对汉使诉说苦衷。“汉使”,指汉朝派往边塞的使节。此两句既表明前六句都是对汉使的诉说,又道出了泪诉的因由:“因书寄狭斜”。古乐府有《长安有狭斜行》,叙述少年冶游之事,后指娼妓之家为“狭斜”。此结句是说自己长期不得归,家室沦为“狭斜”,怎不伤悲,此其一;托汉使往家中捎书信,而书信只好寄往“狭斜”,内心之痛楚可想而知,此其二。此二者足以使兵卒心酸落泪了。
 全篇描写了西征兵卒离家后的痛苦悲怨之情。由此可以看出,沈约仿作乐府还是注重思想内容的。另外,他追求艺术形式美,改变了乐府“有所思”三、五、七字句的错综句式,而采用严整平匀的五言形式,讲究音调声律的和谐。说沈约的创作追求对古体诗走向近体诗开了先河,此诗可为一证。

历代诗词精品之《有所思》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有所思

 

汉乐府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本篇写一个热恋中的女子受到感情打击后的痛苦复杂的心情。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是先言所爱居住之地作为开篇,是爱情诗歌常见的写法,诗经《周南·汉广》、《秦风·蒹葭》如此,张衡《四愁诗》如此,西北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大板城的姑娘”也是如此。
 赠礼物是示爱的一种方式,古今同尔,这礼物最好是亲手做的,“双珠玳瑁簪”就是两边各悬一颗珠子用玳瑁(龟类动物其甲有彩)做成的簪,又“用玉绍缭之”即以玉环缠绕在一起作为装饰。
 “闻君有他心”二句,写女主人公听说爱人另有所爱时,一气之下把准备的礼物付之一炬,不但烧了它,还要当风扬其灰,怨恨之情是多么强烈! (可联想一下《红楼梦》第十八回“误剪香囊袋”的情节,林黛玉不过误以为贾宝玉把她给的荷包让小厮解去罢了,就气成那样子,竟将正在为他做的香囊袋“拿过来就铰”!)
 “从今以往”三句是过情的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意不甚明,或注解道女子约会等情节兄嫂知道,言念及此,又下不了与之断绝的决心;一说,女子一夜未睡,又怕兄嫂知道,可见这事原来是瞒了兄嫂的。“晨风”是鸟名,一说为雉鸟,因慕配偶而悲鸣,隐喻着女子求偶的失败,末句是说等到东方太阳升起以后总会知道怎么办的。此即所谓“车到山前必有路”,一时拿不定主意时暂时放一放,不了了之,也不失一种办法。
 这首诗很有生活情趣。

乐府诗《有所思》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有所思

 

[汉]民歌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这首《有所思》属于《鼓吹曲辞·铙歌》。铙歌是汉军乐,但在“汉铙歌十八曲”中,有关战争内容的仅有《战城南》,多数与朝会宴享有关。此篇属于言情民歌。全诗描述一个年轻的女子,对情人既爱又恨的矛盾心情。按照诗意,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写爱之深。
 开篇即入题意,明白地道出有一个令人思念的人,远在大海之南。“所思”是当时的习惯用语,指所思念的情人,汉乐府中曾多次使用。自己与所思念的人隔着大海,万里迢迢,难于相见,怎样表达相爱之情呢?于是考虑赠送东西,借以传递情意。 “何用问遗君”,即用什么赠送给您。用“君”字称在大海南的情人,如同面谈,倍感亲切。考虑的结果,送给情人一个“簪”,让情人每天梳发戴冠时想着自己。这个簪子是用玳瑁制成的,已是相当珍贵。又在簪子的两端悬挂上双珠,还“用玉绍缭之”,装饰上宝玉。在女主人公心目中,这个簪子可谓价值千金,天下第一。把最珍贵、最美好、最心爱之物送给情人,是对情人爱得深、爱得真挚的表现。
 第二层写恨之极。
 正在真心相爱之时,忽然“闻君有他心”,情人变了心,另有所爱。这晴天霹雳,无疑是对自己爱情的侮辱和蹂躏。怎么办?是向他乞求呢?或是和他断绝关系?女主人果断地作出了选择,要把簪子“拉杂摧烧”掉。不仅烧掉,还要“当风扬其灰”,让风把灰烬吹走,不留痕迹。从今以后,再也不想你了,相思相爱之情,和你永远断绝了。女主人公要把最心爱的簪子打碎、烧毁、扬其灰,因为对变心的情人太恨了,毁物在于恨人;不留灰烬,是为了彻底忘掉对方。愤怒之情不可遏止,正是因为原来爱得太深。
 第三层写矛盾心情。
 常言说藕断丝连,爱情更是难于一刀两断。女主人公的决心虽然很大,但是,当想起原来幽会的情景,必然勾引起幸福的回忆。况且,当初幽会时,曾多次引起“鸡鸣狗吠”,哥哥嫂嫂必然知道他们相爱的情况。如今突然断绝关系,怎样向兄嫂解释呢?再者,想起那深夜幽会的幸福情景, 曾海誓山盟,永不变心, 现在只听到些传闻——“闻君有他心”,这传闻是否可信?难道说他会变心吗?于是断绝相思的决心动摇了。“妃呼豨”在这是表示踌躇难办的长叹声。如同“唉呀,怎么办呢!”言外之意,是否断绝关系呢?最后二句:“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意思是说:反复思虑,心绪不定,不能入睡,通宵未眠,只听到秋风萧瑟,晨风鸟啼叫求偶。到底怎么办呢?一会儿东方就天亮,到天亮时就知道了。也就是说,到天亮之后再决定。
 这首《有所思》,真实地反映了少女的心理变化, 由爱到恨, 由决心断绝爱情关系到反复思考,复杂曲折,表面上看似乎矛盾,但却非常符合生活的真实。全诗层次清楚,句式参差不齐,有急促的“摧烧之”,有“妃呼豨”的哀叹,语调变化很大。再者,用“君”字称呼“大海南”的情人,如同对面说话,别有情味。

乐府诗《有所思》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有所思

 

[唐]卢仝


 当时我醉美人家,美人颜色娇如花。今日美人弃我去,青楼珠箔天之涯。天涯婵婵嫦娥月,三五二八盈又缺。翠眉蝉鬓生别离,一望不见心断绝。心断绝,几千里。梦中醉卧巫山云,觉来泪滴湘江水。湘江两岸花木深,美人不见愁人心。含愁更奏绿绮琴,调高弦绝无知音。美人兮美人,不知为暮两分为朝云。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

 《有所思》本为鼓吹曲之《汉铙歌十八首》中的一首,是写一个女子在所思念的情人“有他心”时,而决定与其断绝,从而表现了这个女子对爱情挚烈的追求。唐代诗人卢仝的这首诗以香草美人为比喻,以男女之情为寄托的手法,通过对远离自己的美人的缠绵眷恋相思之情,寄寓了对于相隔他乡的朋友的怀念。
 这首诗共写了美人远离,相望相思,梦中相会,奏琴念知音,见梅思人几部分。诗的前四句写别离,先从对美人的深情写起。诗人劈头便讲“当时我醉美人家”,“当时”二字表示追忆,而美人能对自己奉之以醇酒,而自己也尽情酣饮,以醉卧其家,可见其交往之深。后面补叙美人之容貌——“娇如花”。这首诗中的“娇”字亦透露了诗人的倾倒之情。然而现在美人却离我而去了。这里用的是一个“弃”字,“弃我去”,将当时的失落之感写出。“青楼珠箔天之涯”是说居住在青楼珠箔中的美人到十分遥远的地方去了。需要指出的是, “青楼”在唐代只是泛指女子所居,并无后世专指娼家之意。以下“天涯”四句,承上写诗人对远走天涯的美人的思念。每当诗人面对盈圆或阴缺的月亮时,便又涌起对那翠眉蝉鬓的美人的无限相思之情。然而所望见的则只是这婵婵之月,而不见所想念之人,望眼欲穿,而心魂欲断。这几句中用“三五”代月圆, “二八”代月缺,又以“婵婵嫦娥”写月色之美好。 “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月色娟美如此,而如月之人却“生别离”而又忍不得见,焉得不心魂断绝! 以下四句又进一步写其相思相念之情。此处重复前句之“心断绝”三字,极状思念之深。“几千里”言相隔路途之远。相思复相隔,只有频频梦里相见了。“巫山云雨”, 自宋玉《高唐赋》后,人们相习借指男女之事。此处“梦中醉卧巫山云”,是承首句言时时梦见“当时我醉美人家”之难忘的情景。然而梦中之欢聚则正是觉来之盛悲。当晓风残月之际,唯见湘水北去,诗人禁不住相思之泪滴落江水了。古诗《饮马长城窟行》所谓: “远道不可思,宿若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意正相同。以下写梦。下面“湘江”四句则承上,由见到湘江两岸花木葱郁深茂而复生离愁。当诗人欲以鸣琴解忧之际,却感到自己所奏之曲调高雅异常,而知音又杳隔天涯,无人欣赏了。诗中以“绿绮”是借汉蔡邕所用的古代名琴来吟自己所弹之琴;又以“弦绝”——音节之高至极处,表示曲调的高雅。非深谙音律者,不能有此手笔。结尾四句宋玉《高唐赋》 “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句,原意言巫山神女之美貌,此处加以“不知”两字,表示不知所思美人的行踪。 “相思”两句是说作者想象有一天夜里,千树万树梅花竞放时,竟疑是自己所渴思的美人来到窗前了。疑梅为人,虽然就是以花写人,但已不是首二句写其体貌,而是进一步言其品格。这是诗人思念的深化,也是人物形象的深化,透过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所倾情相思的人,并非是那色貌动人的女子而是那品德高洁如梅的君子和“调高弦绝”的知音。我们读过汉代张衡的《四愁诗》,诗中全写相思之情,而且那样缠绵深婉,但诗中表达的是别有他思的寄托之意。卢仝此诗也是如此手法,不过前者寄托的是思君之情,后者寓含的是怀友之思。
 司马迁称赞屈原时说过: “其志清,其称物芳。”卢仝节操清介,故此诗虽所写为花月美人,但用语娇美而不浮艳。诗中采用四句为一章,分章转韵的形式,并且以每章首句重复前章末句的顶针勾接手法,使得全诗旋律流转如珠。至于诗中花人互拟,梦幻交织,更增加了诗情的缠绵。作者于唐代诗坛中本为“豪怪奇挺”之一格,而如此清丽飘逸的作品则为其集中所仅有。甚至宋人已认为: “惟《有所思》一篇,语似不类,疑他人所作。”(《雪浪斋日记》, 诗人玉屑》卷十五引)。而此诗之清丽而不浮艳,流转而不媚俗,并且能得托喻深妙之喻,此亦为对元和新乐府诗风的矫正。

古诗名篇《有所思》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
 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
 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欷!秋风肃肃晨风思,东方须臾高知之。

 
 
 【释】
 ①本篇为铙歌十八曲之一,是描写女子和不忠实的男子断绝关系的恋歌。
 ②有所思:有一个我所思念的人。
 ③何用:拿什么。问遗:赠送,遗(wei谓),送给。君:指所思的人。
 ④玳瑁(daimao代冒):龟类动物,其甲光滑,可以做簪。
 ⑤他心:二心,异心。
 ⑥当风:迎风。
 ⑦鸡鸣狗吠:指男女幽会。
 ⑧妃呼欷(xi希):象声词,是女子的叹息声。
 ⑨肃肃:风声。晨风:鸟名,即雉。
 
 
 【译】
 
 我所思念——
 在那遥远的大海之南。
 若问送给他什么信物,
 是玳瑁精制的玉簪。
 美丽的宝珠系在两端,
 再用深情的碧玉绕缠。
 忽然听说他有了新欢,
 我摔碎了玳瑁,我折断了玉簪。
 点一把火,玉簪、宝珠都成灰烬。
 扬一把灰,情儿、意儿随风飘散。
 从今而后,我不再思念,不再思念。
 与君永绝相思?
 回想当年幽会,也曾惊起鸡鸣狗吠,
 哥哥嫂嫂不会不知。
 唉哟哟!窗外秋风肃肃,
 静夜里一只雉鸟悲鸣疾驰。
 不觉里东方泛白,
 唉!等天亮再定此事。
 
 
 【评】
 此诗是女子相思之词,全诗皆为自述口吻,刻画了一位一往情深而又肩负重荷的女子形象。
 起首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写女子思念之深。爱之深,故无暇他顾也。所思之人,在遥远的大海之南,既无法相见,只好以物寄心。“何用”, “用何”之倒装。问遗(wei谓),问、遗同义,犹言赠与。《史记》:“问遗无所受。”玳瑁(dai mao 代冒),龟类,其甲光滑可制装饰品。吴绿注《汉书》:“玳瑁似龟而大,出南海。”以耐久之龟类为簪,取其长存久远之意。绍缭,缠绕。此一层有思有簪,以簪承思。簪在此一层及下一层都是重要的道具。先以双珠系于两端,再以玉环缠绕,见其爱之深切,情之缠绵。
 第二个层次是顺承,以簪承“何用问遗君”;第三个层次则是逆转,以烧簪之外在引动表达内心的感受:“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闻君”句,风波突起,先之以“拉杂”(“拉”,犹“折”;“杂”,犹“碎”),再之以“摧烧”。第四层紧承三层,排比而下,重复“摧烧”以强调,并由上句之宾转此句之主,复之以“扬其灰”。“拉杂”“摧烧”“扬其灰”此三个动作排比与第二层的情意缠绵的几个排比动作形成强烈对比。“望之深”,故而“怨之切”,爱之愈深则恨之愈切,此人情千古相同之处也。此二层,以“从今以往,勿复相思”之绝决语作结。
 第五层仍重复四层之于三层的手法,将前层之结论作为问题提出,现出事情发展脉络之绵延。“相思与君绝 ”,当为问号,表现了由爱而恨而至一种更加曲折矛盾的心境。“鸡鸣狗吠”,指此时天渐放明,兄嫂当会知道此事。亦可解为对前事之推测。“当”,推测也,兄嫂既已知我与情人之关系,何能决绝?
 “妃呼欷”,旧解为“本自亡(无),但补乐中之音”(如今日歌唱中之“呵”),亦通。今多认为是叹息之声,二解正相通也。“秋风肃肃”为风声, “晨风”,鸟名,即雉。雉常朝鸣以求偶,“飔”为“思”的讹字,指雉鸟求偶而悲鸣。也有解为“急风也,晨风加紧,相思也更切”(余冠英语)。此解将晨风即作早晨之风的本意解,似更自然。“高”字一般解作为“皓”,皓日,东方之太阳,而余冠英亦仍解为“高高升起”,并参用清人陈本礼之解:“少待须臾,似东方高则知之矣。”(参见拙编《古代诗歌精萃鉴赏辞典》)

诗词《有所思》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注释】 ①何用:犹言用何。问遗(wei位):二字同义,作“赠与”解,是汉代习用的联语。②绍缭:缠绕。③拉:折。杂:碎。④妃呼豨:象声词,长叹声。⑤肃肃:风声。晨风:据闻一多考证,是鸟名,即雉。雉常在黎明时啼叫求偶。飔(si思):为“思”的讹字,恋慕之意。高:同“𣉞”,即“皓”,白。这里指天亮。
 
 【译文】 我所思念的人在那遥远的大海之南。若问送给他什么信物,是玳瑁精制的玉簪。美丽的宝珠系在两端,再用深情的碧玉绕缠。忽然听说他有了新欢,我摔碎了玳瑁,折断了玉簪。点一把火,玉簪、宝珠都成灰烬。扬一把灰,情儿、意儿随风飘散。从今而后,我不再思念,不再思念。与君永绝相思?回想当年幽会,也曾惊起鸡鸣狗吠,哥哥嫂嫂不会不知。唉哟哟!窗外秋风肃肃,静夜里一只雉鸟悲鸣疾驰。不觉间东方泛白,唉!等天亮再定此事。(王 洪 译)
 
 【集评】 明·钟惺:“觉一二语,便可散作六朝《子夜》、《读曲歌》数十首,彼非有余,此非不足。”(《古诗归》卷五)
 清·顾茂伦:“‘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极其珍重; ‘闻君有他心’,忽然生疑;‘拉杂摧烧之’,继而发怒;‘摧烧之,当风扬其灰’,极其琐碎;‘从今以往,勿复相思’,尽情使性,须不作使性会,若谓便相绝者,是痴。”(《乐府英华》卷三)
 清·沈德潜: “怨而怒矣,然怒之切,正望之深。末段余情无尽。”(《古诗源》卷三)
 清·江邨绶:“后人闺思、长相思等,皆出于此。”(《乐府类解》卷十二)
 清·陈祚明:“四押‘之’字,摇曳多姿。‘绍缭’、‘拉杂’、‘摧烧’字法古。珠簪不足而绍以玉,情何殷也;摧烧不足而扬灰,绝何甚也。此皆乐府淋漓法。叠‘摧烧之’三字,有反复咨嗟意。重‘相思’二字,绾下转棹快而缠绵。‘兄嫂’句,《死》卒章之谊也。末又重一段,申畅其旨,皆取淋漓。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并古,而妙在情深,三复不厌。”(《采菽堂古诗选》卷一)
 清·张玉谷:“篇分三截看。首五,从平日相思追叙起,点清地远,即为下‘闻’字伏根。商量问遗寄意,就一簪上写得有加无已,悃款交至,跌起中截,欲开先合也。中六,突接闻有他心顿生怨恨,即借欲遗之物,摧烧扬灰,写出女儿刻毒性情,以从今勿思顿住,一层申一层,都作十成死句,尽力一开,又恰以跌起下截之余情不尽。末六,‘相思与君绝’,双承上两截来。五字中有按定细想,代揣彼心,自问己心意。”(《古诗赏析》卷五)
 
 【总案】 这是一首感情真挚热烈的情诗,为“汉铙歌十八曲”之一。诗以象征爱情的双珠玳瑁簪为线索,展示了女子对心上人始则爱之深、继则恨之切、终又不免犹豫的强烈动荡的感情历程。笔墨曲致,淋漓深刻,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由于汉《铙歌》“言字讹谬,字辞杂书”(《宋书·乐志》),多数难解,这首诗自“鸡鸣狗吠”句起,也比较难懂,歧说甚多,这里所陈述的,是目前比较通行的说法。

乐府诗《有所思》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有所思

 

[元]赵孟頫


 思与君别来,几见芙蓉花。盈盈隔秋水,若在天一涯。欲涉不得去,茫茫足烟雾。汀洲多芳草,何心采蘅杜。青鸟翱云间,锦书何时还?君心虽匪石,祇恐彫朱颜。朱颜不可仗(一作复), 那能不惆怅。何如双翡翠,飞去兰苕上。

 《有所思》为乐府旧题,本篇为赵孟頫所作的拟乐府诗。诗作通过思念情人的复杂心理的抒写,表现了一种真挚深沉的情思。
 “思与君别来”四句写别离。前两句写时间别离之久,后两句写空间上相隔之遥。 “思与君别来”叙述平淡,而“几见芙蓉花”就情感深沉了。 “几见”二字暗含着久别难耐之意。一年一度的芙蓉花开已有几次了,仍不见情人归来。不写他物而独写芙蓉者,一来因为荷花的艳丽更易激起缠绵的情思,且与后面的“朱颜”相呼应;二来因为白居易那“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的名句,又为“芙蓉”赋予了特定的内涵。 “盈盈隔秋水”两句,进一步写相距之远。“秋水”典出《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这样的秋水,当然是“盈盈”,由此秋水相隔,说“若在天一涯”也不为夸张。相隔既久且远,思念之情自可理解,这就为后面的情感抒发打下了基础。
 “欲涉不得去”四句写相思。由思念而决心前往寻找。寻找时还要带上象征爱情的礼物——蘅杜。然而茫茫烟雾充斥于浩渺的秋水之上, “欲涉”而不可得,采来蘅杜又有什么用呢? “汀洲多芳草,何心采蘅杜”,系由屈原《九歌·湘君》 “采芳洲兮杜茗,将以遗兮下女”化来。杜茗即蘅杜,香草名,象征纯洁的心灵与真挚的爱情。湘夫人采来杜茗赠给湘君的侍女,希望能与湘君一通最后的情愫。这里却是抒情主人公看到芳洲上繁茂的香草,因不能前往见到遗赠的情人而无心采摘。这种以行为的懒散来衬托心情的烦燥的手法,比之湘夫人的情感波涛,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欲涉”而采芳,因“烟雾”而无心。一个“欲”字可见思念之深,一个“涉”字知其决心之大。 “不得去”三字又表达了愿望无法实现时无可奈何的心情。此间情感曲折微妙的变化是何等的细腻呵!正是这种复杂矛盾的情感状态,才能把真挚深厚的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青鸟翱云间”四句写谅解。“欲涉”不得,只好等待书信。可惜的是连信也不来。“青鸟”两句正是盼书不至的失望心情的写照。青鸟为送信的神鸟,系神话中的西王母所使。《武帝故事》称,武帝见青鸟西来,东方朔就断定“西王母暮必降尊像”。故李商隐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诗句。据此, “青鸟翱云间”应为书信要来的征兆, “锦书何时还?”却是实际上盼书不至的失望。不过,思妇并未因而怨恨、绝望。 “君心虽匪石”句,既有淡淡的怨气,更多的却是信任和谅解。相信君心非石,也就是对自己纯真爱情的信任。然而, “虽”字一转, “祇恐彫朱颜”,却写出了思妇青春不再的恐惧,这又为那种信任和谅解笼罩上了一层淡淡的怨愁。在这里埋怨与谅解,信任与恐惧,矛盾交织地构成了思妇的特定心态。
 最后, “朱颜不可仗”四句写惆怅。欲涉不得,盼书不至,信任和谅解又排解不了朱颜不复的恐惧。令人惊叹的是,当苦闷和惆怅达到高潮时,抒情主人公竟为我们升华出一个新的理想境界: “何如双翡翠,飞去兰苕上”,以想象代现实,把情感推上了高潮。 “翡翠”,鸟名,雄赤为翡,雌青为翠。兰苕为兰花的茎。郭璞《游仙诗》云:“翡翠对兰苕,容色更相宜。”意为彩色的翡翠鸟,雌雄双双,在幽雅的兰花间戏飞,更显得色彩谐调,光彩照人,令人向往。作者在此信手拈来,以表达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与其长期分离,坐视朱颜彫谢,不如化为翡翠鸟,双双飞翱在兰苕之上。于是,这四句诗中惆怅与想象相得益彰。想象得越美,越显得现实的无情;现实越无情,越能使想象放射出奇异的光彩!因其美好的理想,终究不过是想象之词,只能更增其惆怅。但诗却戛然而止,不再回到现实中来,全诗结束在一片幻景之中,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期待。
 上述简析可知,诗中抒发的情感真挚、热烈、深沉、细腻。情感纯净而不单调,心情复杂而不失爱情专一。在艺术上,诗人也匠心独运,颇有特色。第一是巧妙地用典。妙就妙在用典而不留痕迹。“秋水”、“芙蓉”,看作直白的叙述也无不可。但如作典故看,就增加了诗的容量,丰富了诗的情感。似无典而有典,为读者的审美想象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汀洲多芳草,何心采蘅杜”, “何如双翡翠,飞去兰苕上”,虽然用典显露,但点石成金,别出新意,贴切自然地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复杂心情与美好理想。用典或隐或显,均可谓妙手天成。第二是情感逻辑的严密。诗中的情感循着自然的逻辑前进。由相离而相思,由相思而谅解,由谅解而惆怅,由惆怅又升华出一个幻化的理想境界。真是环环相扣,步步上升,水到渠成地把情感推向高潮。其间虽无大起大落的感情怒潮,却不乏曲折迥环、跌宕多姿的细微变化。因而具有深沉的打动人的情感逻辑的力量。第三是文字风格艳丽,韵律谐调。用词上色彩浓艳。芙蓉、秋水、烟雾、蘅杜、青鸟、锦书、朱颜、翡翠、兰苕,简单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画面。这艳丽的色彩正好与抒情主人公那浓烈的情思相契合。在韵律上,谐调自然,韵脚四句一转,恰当地表达了情感的发展轨迹。
 总之,全诗思绪哀怨中有谅解,失望中有希望。全诗格调是于艳丽中见愁思,于惆怅中见乐观。这是一种真正的和谐之美。

古诗《有所思》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 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 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有所思》为 《汉铙歌十八曲》 中的名篇,属汉乐府鼓吹曲辞,采自民间。在汉代乐府民歌中,情诗虽属鲜见,却很精采。此篇对后世影响颇大,多有仿作,而这首古辞在思想和艺术成就上被人们称为古辞中的奇作之一。
 这首诗通篇用女子的自述口吻,刻画了一个眷恋远方情人的女子,听到情人有“他心”后的复杂心态。整首诗对女子没有做外表上的任何描述,但一个坚贞刚烈,敢爱敢憎,感情细腻的相思女形象却跃然纸上。
 全诗可分为两段,全力表现一个“思”字。上段十一句,开头五句述说所思的情人“乃在大海南”,道遥路远,难以相见。会面难,思愈苦而情分愈重,用什么方式来向情人表示自己平日里的苦恋呢? “问遗”为赠与之意,她准备了心爱之物“双珠玳瑁簪”,作为赠物来表示自己的情爱。赠物同样不易,唯其不易,方显其情意之坚贞不移。语简意长,蜜意柔肠尽在其中。这里极尽情深之意,为后面文字作了巧妙铺垫。后六句写这位女子听到传闻,痴心相恋的人有了 “他心”,她如何能容忍情人的背叛行为呢! 于是立即产生强烈的反应,她无法面责情人,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把象征爱情的“簪”作为发泄对象。这只玳瑁簪是上下两个部分间紧密结合的道具,始则着意修饰簪子,双珠不足又加玉饰。后来“拉杂” (折断) 不足,又有焚簪之举,还嫌不够,把烧成的灰当风扬弃,要把爱从记忆里彻底抹去,并且恨恨地发誓: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 ”这几句,节奏急促,环环相扣,把一个愤怒了的相思女的怨恨之态,活脱脱地显露出来。这真是绘声绘影的传神妙笔,为读者的想象展开了更远的思路。
 后六句又写了相思女感情上的一大反复:焚簪扬灰之后,余怒未息,要想同感情上那样深厚的情人马上一刀两断,着实不易,当静夜来临,独处时的习惯相思,又悄悄袭来,仔细回想过去,决绝的心绪犹豫了。“相思与君绝”是说你 (情人) 心变,我自然对你的相思要永远断绝,可语气已经彷徨,深含叹惋之意。“鸡鸣狗吠”两句,历来说法不同,有说她发怒会被兄嫂知道; 有说天将亮,自己要快点作出决定,要不然,天亮时兄嫂就会知道此事了; 又有一说是女子要求情人来相会,相会不要动她的围裙,不要闹得鸡鸣狗叫。还有一说,是女子揣摸情人心理,表白自己忠贞的话,说自己若与他人往来,定当惊动鸡狗,兄嫂必知,自己是决不会有他心的,此说较为合乎情理。这样思前想后的情绪,不外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我对你那样忠贞,你却变了心,怨恨不已; 另外她又反过来为其开脱辩解,如果对方生“他心”是因对自己忠贞的怀疑,只要他了解了真实情况,清除误会,他们还会和好。怨恨中,有眷恋,使她不能断然同对方决裂。
 结尾两句继续深入地写女子的怨忧之情,“妃呼豨”,是个关节处,许多人认为是拟声词,系叹息声。闻一多认为系 “乐工所记之旁注”,他在 《乐府诗笺》 中说 “妃读为悲,呼豨读为歔欷……歌者至此当作悲泣之状也。”按此说,意思很明白了,歔欷是泣余之声,原字是别字,悲歔欷表示诗中相思女伤心泣下而已。诗中有三个短句 “有所思” 、“摧烧之” 、“悲歔欷”,是女主人公感情起伏变化的三个转折点,观其语气,只有这样理解才语通气顺:悲歔欷是说怨恨中的女主人公眼含泪花,听到飒飒秋风,如怨如诉,好像和她一样的悲凉心酸。“晨风” 为鸟名,即鹯,飞行高远迅疾。“飔,疾速之意。”整夜无眠的女子抬头仰望,鹯已开始迅疾地飞翔,天色将亮。她指心盟誓: 太阳就要升起,我清白坚贞,问心无愧,天日可鉴。这里是在向天也是向情人表白。进一步表明相思女无法验证传言和自己的猜测,她希望听到的消息为误传,也希望情人有他心后,只要能回心转意也行。她怕那消息是真的,心里又闪现出点点希望之火。这种种无法扫去的念头,搅成一团,使她无法下定决绝的决心,真真难坏了相思女。至于以后怎么样,留给读者自己去猜测吧,好似箭在弦,引而不发,余味不是更浓思路不是更宽吗?

古诗《有所思》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有所思

 


上林乌欲栖,长安日行暮
所思郁不见,空想丹墀步
 帘动忆君来,雷声似车度
北方佳丽子,窈窕能回顾
夫君自迷惑,非为妾妒娼


 
 这首诗和汉乐府 《有所思》 本辞一样,都是表现女主人公真挚感情的恋诗。但是 由于这首诗的女主人公是位宫廷女子,和本辞的民间女子身份地位不同,因而两首诗的感情色彩及表达感情的方式都不同。
 “上林乌欲栖,长安日行暮。”这是暮色苍茫的时候。上林苑中,乌鸦快要归巢了。长安城里,太阳行将落山了。这正是怀人思亲的时候。首二句创造出这样一个典型的环境氛围,虽不如本辞以女主人公的口吻直述“有所思,乃在大海南”简洁明快,却也景中寓情,为表现这位宫廷女子的相思之情作了铺垫。
 “所思郁不见,空想丹墀步”,出现了转折。本辞中女主人公的所思目的地明确却有大海阻隔, 因而才要以“双珠玳瑁簪”为赠。这首诗中女主人公的所思似乎在同一座长安城中,同一座上林苑中,似乎经常欢聚,却又“不见”,因而心情抑郁。作品并没有顺着这一条线索,具体表现其抑郁的心情,而是描写她在主观意念中,似乎听到丹墀上传来了他的足音。“帘动忆君来,雷声似车度”,暗用 《长门赋》 “雷隐隐而响起兮,声像君之车音”语义,描写女主人公在心理上的特殊感受: 晚风吹动了门帘,她回忆起他当初掀帘而入的身影; 雷声响了,又像是他来时的车音。这既是她幸福的回忆,又是美好的想象。对过去相会的回忆,适足以反衬出今日独居的孤凄。对今日相会的想象,更表现出失望的抑郁。她虽然明知这是 “空想”,却还要回忆,还要想象。女主人公深挚的情思,正是在这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心理活动中,得到了真切的表现。这种表达相思之情的方式,也自然没有本辞中那位女主人公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那么具体明确,却也更含蓄细腻,具有鲜明的宫廷妇女的特点。
 尽管女主人公的回忆是幸福的,想象是美好的,但毕竟是 “空想”。残酷的现实是她想念中的那位人儿并没有来。她的回忆越是幸福,想象越是美好,越是显得那 “不见”的人儿的可恼。此时此刻,她可没有本辞中那位女主人公的刚强决绝。那位女子只是 “闻君有他心”,还没有证实,就遏止不住心头的怒火,把准备投赠的 “双珠玳瑁簪” “拉杂摧烧之”,似乎还不解恨,还要 “当风扬其灰”,又明确表示: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 ”她似乎也有对往日的美好回忆,因为她和爱人初会时,“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她是用火一般的热情和实际行动,大胆地冲破礼教束缚而自由相结合的; 但现在回想起对方平日说尽相思的话,“相思与君绝”,更觉可恨,与 《诗经·氓》 中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同一声口。这首诗中的女主人公,当 “所思郁不见”时,不但以美好的回忆勾起美好的想象,而且还对那可恼的人儿的行动,作了种种猜想——可能是那位 “北方佳丽子”迷惑了他。诗人暗用李延年 《李夫人歌》 ,暗示这位佳人体态窈窕,遗世独立,难怪赢得了他的 “回顾”。对他的这种行动,她非但不恼、不恨,没有一点儿行动上的表示,而且还辩白说,这并不是自己的嫉妒所致。作品就是在这样的辩白声中结束了。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尽管这首诗题材袭用汉乐府本辞,且主题亦相类,但其感情色彩与艺术风格却迥异。它缺乏汉乐府本辞的真挚热烈,而表现了宫廷女子含蓄细腻的相思之情; 它缺乏汉乐府本辞的明快生动,却情景交融,心理刻画细腻幽深,更具文人创作的特点。

古代爱情诗词《》有所思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有所思

 

 深闺久离别,积怨转生愁。
 徒思裂帛雁,空上望归楼。
 看花忆塞草,对月想边秋。
 相思日日度,泪脸年年流。


 这是一首描写思妇怀念征夫的诗。《乐府诗集》把它归入《鼓吹曲辞·铙歌》类。《有所思》是汉乐府铙歌十八曲的旧题之一。《乐府诗集》校勘记引宋何承天《有所思篇》等云:《有所思》,“言生罹荼苦,哀慈亲之不得见也。”全诗着力写出一个“愁”字。
 首二句“深闺久离别,积怨转生愁”,开门见山提出一个“愁”字。深闺,思妇住处。征夫离家以后,思妇日夜盼望音讯,但总是衡阳雁断,不识归舟,因而引起了思妇的埋怨。月过一月,年复一年,望眼欲穿,仍然泥牛入海,故说“积怨”。古诗云:“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禽畜尚有故乡之思,人哪能无情无义? 是“浮云蔽白日”,还是有什么三长两短?这就不能不令思妇担忧,因而“积怨转生愁”。这两句,由别而怨而愁,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地揭示了思妇的心理状态,为诗节的展开张了本。
 次四句“徒思裂帛雁,空上望归楼。看花忆塞草,对月想边秋”,对仗工谨,感情细腻缠绵。“徒思”、“空上”,承前面的“积”字,写出思妇内心的失望;“看花”、“对月”,关前面的“转”字,写出思妇对征夫思念之深。而“塞草”、“边秋”,既是对“离别”原因的补充交待,也是对思妇“思君令人老”,“悠悠隔山陂”的内心世界的揭示。花有时而发,月有时而圆。花开花落,月圆月缺,“塞草”与“边秋”难道就月月鲜红,天天圆满,没有引起征人任何感触?这里既有怨,也有愁,怨与愁浑然一体。裂帛雁,指书信。《汉书·苏武传》载: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长达十九年。昭帝即位,与匈奴恢复和亲政策,并派使者常惠等人入匈奴求苏武,匈奴诈称苏武已死。“常惠教使者谓单于,言汉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泽中。”单于无法,把苏武放回。“雁足传书”遂成典故,“帛雁”也成了书信的代称。裂,裁。帛,一种丝织品,古人常用来写信。
 末二句“相思日日度,泪脸年年流”,是中间四句的收束,也是开头两句的照应。天天盼雁雁不至,月月望君君不归;春日“看花忆塞草”,秋夜“对月想边秋”。由日到月,从春到秋,房中盼望,登楼远眺,庭园看花,窗前对月,所有场合的一切举动,都只徒添愁怨,得不到任何慰藉,真是“相思日日度,泪脸年年流”。“日日度”、“年年流”应开头的“久”字,“相思”、“泪脸”应开头的“别离”。
 这首诗,以“怨”、“愁”二字为感情线索,运用整齐匀称的格律形式,通过时空转换的思想活动描绘,层层深入地刻画了一个泪痕斑斑的思妇形象。结构缜密,意境凄怆,风格沉郁。《陈书·张正见传》说正见“五言诗尤善,大行于世。”这话大概不是过誉之辞。《沧浪诗话》说张正见的诗“最无足省发”,看来不是中肯之论。

古代文学作品《有所思》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 可可诗词网

《有所思》

《有所思》

乐府《汉铙歌十八曲》之一。西汉无名氏作。关于此诗意旨,清庄述祖说:“《有所思》,谏时也。衰乱之俗,昏姻之礼废,夫妇之道苦,男女各以其私相约誓,而轻绝焉。”(谭仪《汉铙歌十八曲集解》引)陈祚明说:“铙歌本袭楚音,当亦人臣思君之旨。而情思缠绵悱恻,为决绝之言,怨而怒矣。然望之深,故怨之切,人情乎?且摧烧扬灰,绝我已甚。不合则去,理或宜然也。”(同上)张琦说:“‘兄嫂当知之’,自表其洁白也。东方须臾,可誓天日。既言与君绝,而后自表洁白,反覆言之,盖犹幸君之一悟也。”(同上)陈沆说:“此疑藩国之臣,不遇而去,自摅忧愤之诗也。庄氏谓男女之词,恐铙歌雅乐,非杂曲歌辞之比。‘有所思,乃在大海南’,明非迩近之思也。其殆吴楚之国与?珠玉奉贻,喻献主之忠告;拉杂摧烧,喻不纳而见弃。君臣之义已绝,在我亦不足道,但恐过失日章,情事日露,将使中朝闻之,则大可忧矣。 ‘鸡鸣狗吠’,喻风声布闻。‘兄嫂’,喻中朝也。此必宗室兄弟之国,所谋不轨,故寓庾词也。”(同上)谭仪说:“张衡为《四愁诗》,效屈原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雰为小人,思以道术为报,诒于时君,而惧谗邪,不能自通。此诗之旨,大略相同。”(《汉铙歌十八曲集解》)今人余冠英说:“这是情诗,叙女子要和她的情人断绝,下了决心,但回想起当初定情偷偷地相会,惊鸡动犬,提心吊胆的光景,又觉得很难断绝。究竟绝不绝呢?她说:等天亮了,天日自会照彻我的心。”(《乐府诗选》)关于篇中“妃呼豨”三字,也有多种解释。明徐祯卿《谈艺录》说:“乐府中有‘妃呼豨’,‘伊阿那’诸语,本自亡(无)义,但补乐中之音。”清陈本礼《汉诗统笺》说:“‘妃呼豨’,人皆作声词读,细玩其上下语气,有此一转,便通身灵豁,岂可漫然作声词读耶?”近人闻一多《乐府诗笺》疑“妃呼豨”系“乐工所记之旁注’,并说“妃读为悲,呼豨读为歔欷。悲豨欷……者,歌者至此当作悲泣之状也”。今人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说:“妃呼豨,叹息之声。”今按、此篇是一首情感真挚热烈的民间情歌,写一位热恋中的女子“闻君有他心”以后的复杂痛苦心情。诗一开始写她对恋人真诚的思念,准备将自己特意用珠玉装饰的玳瑁簪送给他,可见其爱之深。接着写她听到恋人变心后,内心极为怨恨和痛苦,立即把玳瑁簪折断烧毁,而且还当风扬其灰,决心与薄情郎一刀两断。结尾写她回想起当初定情时的情景,又不忍斩断情思。作品写女主人公的复杂心理极为深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男尊女卑社会中女子在爱情上的不幸。


古代爱情诗词《》有所思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有所思

 

 别离安可再,而我更重之。
 佳人不相见,明月空在帷。
 共衔满堂酌,独敛向隅眉。
 中心乱如雪,宁知有所思?


 《有所思》汉乐府旧题,《汉铙歌十八曲》之一,原是一首感情炽烈的情歌。本诗也是抒发男女间的离情别绪,从诗意看,当是在外羁旅游子思念家中独处闺房的妻子。
 在交通工具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最怕离别,发出“悲莫悲兮生别离”的慨叹。而夫妻离别,更加使人有黯然销魂之痛。本诗开头两句说:“别离安可再,而我更重之。”一次别离,已够使人伤心了,怎么可以再有第二次离别呢?那不更令人感伤了吗?而我却偏偏遭到二次离别之痛,“更重之”,即经历二次离别。这两句概括地写出游子与妻子一而再的离别之痛,给读者以一痛再痛,痛何如哉之感,感情份量很重,读之断人肠。
 三、四两句是写明月的光辉白白地照在帷帐之上,而往日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佳人却不在这里陪伴自己。古人常常用月照空床来抒发孤栖独处之愁绪,如古诗:“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帷。”曹丕《燕歌行》:“明月皎皎照我床。”前者写游子之羁情,后者写思妇之闺怨。本诗亦是写游子面对月光照耀下的床帷而思念远在故乡的妻子。月光越是明亮,就越能引起离人的月圆人不圆的愁绪。这两句有抒情,有写景,气氛凄凉。
 五、六两句写游子与友人在一起饮宴——“共衔满堂酌”,气氛颇为热烈,但底下笔锋一转——”独敛向隅眉”。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典故,汉朝刘向的《说苑.贵德》云:“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诗人以一“共”一“独”,把满堂人之共乐与游子的独愁对比鲜明地揭示出来。“敛向隅眉”写了两个动作,一是向隅,这其中就蕴含有哭泣的意思;二是敛眉,这是愁苦的表情,使读者好象面对一个紧锁双眉的男子在一个角落哭泣。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最后两句——“中心乱如雪,宁知有所思。”“中心”即“心中”;“乱如雪”,用“长空雪乱飘”来比喻心绪之烦乱,这一比喻亦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用充塞宇宙的纷纷扬扬的大雪来比喻游子无穷无尽的相思之情和烦乱的心绪,不是颇为恰当吗!“宁知有所思”,是说满堂饮酒的人怎能了解我心中有所思念呢?这就更进一步写出游子之离愁和孤独了。这句点明题目,把游子的深沉愁思和盘托出。古人云:“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谢榛《四溟诗话》)这首诗的结句确实如撞钟般余音袅袅,言尽而意未尽,使读者不禁掩卷沉思,心潮起伏不已。
 《诗品》评刘绘“有盛才,词美英净。”即是说他才高,诗的语言华丽,文采明净。但接着又说他的五言诗“几乎尺有所短。”而这首《有所思》是比较好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抒发了游子思念妻子的离情别绪,感情凄楚,富有意境。从全诗的结构上看,开头二句写重遭离别之痛,主要是在发议论;三至六句,用借景抒情和对比的手法,写游子的孤独凄切之感,是首二句议论的充实和发挥。末二句运用比喻写游子心乱如雪,愁思无人所知的苦痛,与篇首遥相呼应,使全诗浑然一体,避免了南朝许多诗人有句无篇之缺陷。

乐府诗《有所思》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有所思

 

[南朝·梁]庾肩吾


 佳期竟不归,春日坐芳菲。拂匣看离扇,开箱见别衣。井梧生未合,宫槐卷复稀。不及衔泥燕,从来相逐飞。

 《有所思》是乐府旧题,属《鼓吹曲辞》。此诗是庾肩吾拟作。
 这是一首思妇怀人之作。以别离为题材的作品,在中国诗歌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有其特殊的地位,且不乏流传千古之杰作,庾肩吾这首诗可以跻身其中而无愧色。
 春恨秋愁,历来是中国文学中永不更易的主题。如果说,秋天在中国诗人心中引起的常常是对感性生命流失的悲叹和对宇宙人生的形而上学思考:那么,伴随着春天到来的则往往是生命情思的勃发。春天,莺飞草长,万物争秀,在天地间酿出无边温柔。东风轻软,吹绉一池清水,娇红遍地,唤来蜂飞蝶忙,面对春日芳景,目睹万花争艳,倍生孤凄之感。且花红易落,朱颜易凋,情人不见,韶华空流,又增无限惆怅。不言情而情已自现,不言愁而愁已满纸。
 三、四两句,写春日思亲情苦,更觉天长难耐。闲来无聊,因小整箱箧以遣相思之闲愁,而愁思萦绕,挥之不去,排之弥来;拂匣而见离别时所赠之羽扇,开箱而见良人故时之衣。一扇一衣,莫不关情,与“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白居易《长恨歌》),虽角度稍异,而机杼则一。
 五、六两句,写女抒情主人公的视野由屋内转向屋外,在写景中含蓄着民歌中常用的比兴手法,看似闲笔稍稍点化,实乃顿生无限风情。井边梧桐,嫩叶初生而不肥,道边宫槐,被春风吹动,嫩叶飘拂,疏疏落落,露出纵横枝丫。这一切恰似自己若断若续的愁思恨缕。
 最后两句, “不及衔泥燕,从来相逐飞。”则由屋外的梧桐、宫槐自然地转到屋内梁上衔泥筑巢的燕子。“衔泥燕”,这乃是春天特有的时令景物,它一方面和“芳菲”、“井梧”、“宫槐”等,相互映衬,进一步渲染春日的气氛,烘托离别相思之情;另一方面,从衔泥双飞的燕子,很自然地生发出“不及衔泥燕,从来相逐飞”的感叹。从而将思妇浓重的愁思充分表现了出来。
 南朝诗人多醉心于雕逐字句,庾肩吾也未能脱俗,但他这首诗却是个例外。在这首诗里,他紧紧抓住春天这一特殊的季节,不断变换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描写春日景物,很好地烘托了思妇怀人之情。他将南朝民歌的自然流转的调子和文人诗的工整韶丽融为一炉,写景则工致贴切,抒情则情真意切,给人以无尽的美感。

乐府诗《有所思》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有所思

 

[元]赵孟頫


 纷纷落花飘,美人在何许?相思杳如梦,寂寞春已暮。一别久不见,一往久不还。相望虽咫尺,如隔千万山。

 《有所思》为乐府旧题,属古吹曲辞,本篇为赵孟頫所作的拟乐府诗。诗作抒发了深沉的相思之苦。
 写相思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比比皆是。但相思的对象却各不相同。有相思故国的,有相思故土的,有相思情人的。本诗相思的“美人”所指为何?只有分析全诗才可以看出。
 全诗共分两层,前四句写相思之深,后四句写相思之望。
 “纷纷落花飘”句,以物起兴,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落花纷纷。飘遥不定,一个“飘”字极尽了落花的形态,也触发了人物的情思:自己朝夕思念的美人现在何处呢?前两句就把人引入一种低沉、缠绵、哀怨的氛围之中。
 “相思杳如梦,寂寞春已暮”,具体地写出了相思的情景。 “杳如梦”三字极写了相思的凄苦。“杳”字所表达的昏暗深远之意,令人感到无望的压抑,这昏暗深远又“如梦”一般的渺茫,更使人感到寒心。就在这昏暗的、飘渺的相思之中,抒情主人公“寂寞”地等待着,孤独地度过了最美好的时光,到了暮春的季节。这个“暮”字不仅写“纷纷落花”相呼应,构成特定的暮春景象,而且更主要地说明相思者也已到了暮年,因而其中包含着无尽的凄楚。
 如果说,一二句诗为氛围的烘托,三四句诗就是意境的完成。暮春时节,落花飘飘的环境与相思如梦、孤寂苍老的心情和谐统一,主体与客体简直融为一体。独立成诗,并不逊色。但诗人还是又增加了一倍的篇幅写了后四句。
 “一别久不见,一往久不还”,二句同义反复。 “别”就是“往”,“不见”就意味着未还。这种反复在诗中强调了“久”字,也就强化了相思的程度。为“寂寞春已暮”作了注脚。 “相望虽咫尺,如隔千万山”,进一步告诉人们:久别不见久往不还的美人,并未走远,而是近在咫尺。但即使如此,也不能相见,因为“如隔千万山”。好象隔着千万山,就是说实际上并没有千万山。近而不能相见,不更增其相思之苦吗?可见,这后四句诗,只在强化相思之苦,并未增加新的内容。但在艺术上却不可缺,它为我们理解“美人”提供了思路。
 如果说“美人”是指情人,那么这个近在咫尺而又久去不还的情人显然是无情的。但诗中却无对无情汉的谴责,依然是深沉的爱恋。
 如果说“千万山”指的是阻止情人相会的封建势力等因素,可是诗中也无对恶人恶势力的抨击。而对阻止情人相爱的恶势力的抨击即使在封建社会里也无可忌讳。
 现在诗人如“千万山水”一样阻隔在情人之间的东西如此讳莫如深,显然有难言之隐。
 作为宋室王孙而又仕元为显官的赵孟頫 心情是复杂的。遗民的轻视,侄子的绝交,故国灭亡的黍离之悲,都为他的诗增添了伤感抑郁的情调。从他那“骨肉生别离,丘垅谁为扫。愁深无一语,目断南云杳。”(《罪》)的诗句中,可以认为,他所思的美人,就是他的故国故土。物是人非,当然也就咫尺无涯。“愁深无一语,目断南云杳”与“相思杳如梦,寂寞春已暮”不是属于同一情感基调么?如此理解才更易看出首句“落花飘”所暗含的正是失去故国的游子的悲哀之情。若此,则“千万山”就是既指蒙族统治者施于他的压力,也指他自己内心的激烈矛盾。
 本诗在艺术上突出的特征是象征手法的运用。落花、美人、暮春、山均别有所指。象征手法使该诗有了朦胧、浑厚、深沉的风格特点。
有所思

有所思

南朝梁沈约的乐府诗: “西征登陇首,东望不见家。关树抽紫叶,塞草发青芽。昆明当欲满,蒲萄应作花。流泪对汉使,因书寄狭邪。”陇首,即*陇山。昆明,昆明池,汉武帝开凿,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南斗门镇东南,已干涸。狭邪,指长安的小街曲巷。乐府古辞《长安有狭斜行》: “长安有狭邪,狭邪不容车。”诗中写征人对家的眷念。他的家在长安,故见关塞草木发芽抽叶,即想到昆明池水上涨,长安的葡萄也该开花。最后以托汉使寄书往家作结。诗写得质朴而有情趣。

☚ 棹歌行   饮马长城窟 ☛
有所思

有所思

南朝梁沈约的乐府诗: “西征登陇首,东望不见家。关树抽紫叶,塞草发青芽。昆明当欲满,蒲萄应作花。流泪对汉使,因书寄狭邪。”陇首,即*陇山。昆明,昆明池,汉武帝开凿,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南斗门镇东南,已干涸。狭邪,指长安的小街曲巷。乐府古辞《长安有狭斜行》: “长安有狭邪,狭邪不容车。”诗中写征人对家的眷念。他的家在长安,故见关塞草木发芽抽叶,即想到昆明池水上涨,长安的葡萄也该开花。最后以托汉使寄书往家作结。诗写得质朴而有情趣。

☚ 棹歌行   饮马长城窟 ☛
有所思

有所思

汉代铙歌十八曲之一。本为民歌, 一说为女子与情人决绝的悲愤之辞,一说与《上邪》相合而为问答形式的对歌。其词云:“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竘,东方须臾高知之。”为武帝平南越以后的作品, 被收入乐府, 用于宴饮之乐。

☚ 上邪   圣人出 ☛

《有所思》you suo si

There Is One for Whom I Long (Han ballad)

有所思

《汉铙歌十八曲》之一。宋郭茂倩《乐府诗集》载入《鼓吹曲辞》。这是一首痛恨情人变心而与之决绝的民间情歌。诗中女子所思念的情人“乃在大海南”,她打算送给他的定情物是“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可是情人变了心,女子很气愤,把定情信物“拉杂摧烧之”,还不解恨,又“当风扬其灰”,任其灰飞烟灭,不留一点痕迹,并发誓说:“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但是她想起与情人幽会时,惊动鸡鸣狗吠,兄嫂也可能知道了。想此,她又觉得很伤心,这时候“秋风萧萧”,晨风鸟求偶的声音飘进屋内,女子的心很乱,希望“东方须臾高知之”,太阳升起来的时候,自己能作出明确的决定。此诗以象征爱情的珠、簪为线索,叙写了女子热烈的爱,强烈的恨,以及决定与负心恋人断交的全过程;刻画了女子丰富的内心变化: 既悲愤又犹豫,既痴情又刚烈,使女子的形象如闻其人如见其声,生动逼真,真实可爱。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6: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