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内疝abdominal internal hernia凡肠管自原来位置通过腹腔内正常或异常孔道而进入另一腹膜囊内时,称为腹内疝。临床分为网膜囊疝、腹膜隐窝疝和经肠系膜疝等。网膜囊疝为部分小肠或部分结肠通过网膜孔进入网膜囊内而形成,病程进展较慢,病人有长期腹部不适及肠道症状,严重者有肠梗阻症状;腹膜隐窝疝,又分为十二指肠旁疝、盲肠旁周围疝、乙状结肠间疝等;肠系膜疝为小肠穿过肠系膜而致。腹内疝往往较难诊断,一般可对症治疗,如有肠梗阻症状可手术治疗。 腹内疝intra-abdominal hernia指腹内脏器或组织异常地进入原有的或因病变形成的腹内间隙,如膈疝、小网膜孔疝、腹膜隐窝疝、肠系膜裂孔疝等。远较腹外疝少见,且多无壁层腹膜构成的疝囊,实际上是一种“假疝”,受累的脏器多为肠管,因此临床上常有绞窄性肠梗阻的表现。早期诊断较困难,有时在术中始能确诊。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措施,手术中应将脱出的内脏复位并封闭异常的裂孔或隐窝。 腹内疝 腹内疝腹内疝系腹腔内脏疝入腹膜囊袋、系膜裂孔或粘连性孔隙所致。占急性肠梗阻的1.78%,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前者不常见,后者较多见,继发于腹腔手术或感染后。临床上主要有十二指肠旁疝、网膜孔疝、肠系膜疝和膈疝四种。 十二指肠旁疝 是肠管疝入十二指肠旁腹膜囊袋内,后者系胚胎期肠旋转不全所致,占腹内疝的53%。见于任何年龄,以40~60岁为多,男女比例为3:1。疝入肠管长短不一,可因囊袋口小或肠管粘连而引起肠梗阻。分左、右二种,左十二指肠旁疝疝囊在腹腔左侧,疝口指向右方,囊壁前面为降结肠系膜和降结肠,肠系膜下动、静脉和左结肠动脉分支等,作为疝囊的一部分;右十二指肠旁疝疝囊在腹腔右侧,疝口指向左方而略向下,前壁为升结肠系膜和部分横结肠,肠系膜上动,静脉和回结肠动脉等,后者跨越疝囊颈部。平时可有餐后或姿式变动后腹部不适,常有小肠部分或完全性梗阻表现,腹部可扪及肿物,叩诊呈鼓音,并有轻重不等的压痛,可闻高亢肠鸣音。在自行复位后,肿物可消失。X线腹部平片可见聚集成团的胀气小肠。手术治疗为小肠复位后修补疝囊口。必须注意在切开疝囊时勿损伤肠系膜动、静脉。如发生肠坏死需作肠切除吻合术。 网膜孔疝 系肠管经网膜孔(Winslow孔)疝入网膜囊所致,疝入的肠管多为小肠(63%)、末端回肠、盲肠、右侧结肠次之(30%),横结肠较少(7%)。先天性异常如肠管共同系膜、升结肠未下降固定于后腹壁、系膜过长,网膜孔过大等皆可成为疝形成的原因。多发于20~60岁成年人。临床表现为急性腹痛,上腹绞痛向背部放射为多见,平卧或直立时腹痛均因下肢伸展而加重,坐位或前屈时减轻。体检时可在上腹部扪到圆形肿块、有张力而呈鼓音,可伴有黄疸。X线平片可见聚集成团的胀气肠襻,并可见多个液面,胃小弯受压,并向前外侧移位。治疗为手术复位,必要时切除坏死肠管,手术时应注意避免伤及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的胆管和血管。 肠系膜疝 系肠管疝入肠系膜、网膜、阔韧带等裂孔所致的内疝。裂孔可为先天性缺陷,亦可为创伤、手术所致后天性缺损。据尸检资料,先天性肠系膜裂孔发生率约为0.003%,最多见于小肠系膜、其次为横结肠系膜,多数直径为2~3cm。后天性缺损则无精确统计。这种疝的特点是不具疝囊,肠管疝入肠系膜后,有进入渐增的倾向,直至发生箝闭或坏死,坏死可在数小时内发生,死亡率高达40~50%,因此,及时诊断十分重要。临床表现多为突发性上腹或脐周剧痛,腹部可扪及压痛性肿块,肠坏死后肠鸣音可消失。X线平片呈小肠系带压迫性小肠梗阻表现。常于急性肠梗阻手术时方可确诊,手术方法为小肠复位后修补裂孔。如肠管疝入大网膜与腹壁粘连之间孔道,胃空肠吻合术后空肠与后腹壁之间孔道或结肠造瘘术后结肠与腹侧壁之间的孔隙,亦可引起肠梗阻,临床表现和治疗与肠系膜疝相同。 膈疝 系指腹腔内脏经膈肌孔隙疝入胸腔,疝囊可有可无。主要由于膈肌存在先天或后天性缺损,多见于右侧。先天性膈疝多发生于膈肌三个组成部分(胸骨部、肋骨部、腰部)交接处,系发育不全所致。腹腔内脏亦可经膈肌先天性缺损疝入胸腔而引起食管裂孔疝。后天性膈疝则多系外伤性破裂或手术缝合不当所致,疝入胸腔的腹内脏器可多可少,多时能引起肺塌陷和心脏纵隔移位。由于后天性膈疝常有粘连存在,故多不能自行完全复位。一般隔疝症状与胃肠道或胸部疾病相同,一旦发生肠梗阻,甚至坏死时则出现严重症状。体检时发现左侧胸叩诊呈浊音,心向右侧移位,甚至听到肠音时,应考虑膈疝的可能。X线平片可见多数气液面,但须与胸腔内其它病变如气液胸,包裹性积液,肺脓肿等鉴别。如无禁忌,钡餐或钡灌肠有助于诊断。膈疝必须与膈肌膨出鉴别。后者系因肌纤维发育不良或萎缩而呈膜状,整个膈顶部升高,无肌缺损或裂孔,无腹内器官疝入胸腔。治疗是缝合修补膈肌缺损或裂孔,多主张经胸途径施行。膈肌膨出无明显症状者不需要治疗。 ☚ 腹壁间层疝 腹腔诊断性灌洗 ☛ 000034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