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曹操《观沧海》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曹操《观沧海》

曹 操

 

课文导读

曹操 (155—220), 字孟德, 沛国谯郡 (今安徽省亳州) 人, 东汉末年的政治家、 军事家、 诗人。 曹操20岁举孝廉为郎, 东汉末在镇压黄巾起义中, 得到兵权和割据的 地盘。 后起兵讨伐董卓, 迎汉献帝迁都许昌, “挟天子以令诸侯”, 先后削平袁绍、 吕 布等割据势力, 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 他又对内兴修水利, 推行屯田制度, 促进了生 产的发展; 对外战胜了北方的乌桓族, 巩固了边境。 位至丞相大将军, 后封魏王。 公 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 被孙权、 刘备联合击败于赤壁。 死后其子曹丕建立魏国称帝, 史称魏文帝, 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曹操在文化上也有卓越的贡献。 在他周围聚集了许多著名的作家, 他自己也是一 个杰出的诗人。 他的诗刚健、 质朴, 情调慷慨、 悲凉, 具有现实主义精神, 曾被后人 称为 “汉末实录” 和 “诗史”。 代表作有 《蒿里行》《苦寒行》《短歌行》《龟虽寿》《观沧 海》。

《观沧海》 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 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表现了开阔的胸襟, 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课文注译

 

东临(1)碣石(2), 以(3)观沧海(4)

水何(5)澹澹(6), 山岛竦(7)(8)

树木丛生(9), 百草丰茂(10)

秋风萧瑟(11), 洪波(12)涌起。

日月之(13)行, 若出其(14)中;

星汉(15)灿烂, 若出其里。

(16)(17)(18)哉, 歌(19)以咏志。

 

 

 

(1)〔临〕登上。(2)〔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3)〔以〕介词,来,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4)〔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5)〔何〕副词,多么。(6)〔澹澹(dàn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7)〔竦〕同“耸”,耸立。(8)〔峙(zhì)〕直立,挺立。(9)〔丛生〕聚集在一处生长。(10)〔丰茂〕丰美茂盛。(11)〔萧瑟〕形容风吹草木的声音。(12)〔洪波〕巨大的波涛。洪,大。(13)〔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14)〔其〕代词,指代沧海。(15)〔星汉〕银河。(16)〔幸〕庆幸,“好”的意思。(17)〔甚〕很。(18)〔至〕极点。(19)〔歌〕诗歌,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写诗歌”的意思。


曹操《观沧海》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 可可诗词网

曹操《观沧海》

曹操《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汉代末年,主荒政谬,外戚、中宦擅权,纲纪崩坏,国运危殆。黄巾大起义被镇压以后,军阀割据,强梁跋扈,互相攻伐不已。世积离乱,民难堪命。曹操以庶族地主阶级的代表雄才崛起,他蒿目时艰,忧时悯乱,欲解民于倒悬。《三国志·武帝纪》称他是“运筹演谋,鞭挞宇内”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他身亲介胄,御军多年,终于翦灭群雄,统一了北方。《魏志·荀或传》引《魏氏春秋》说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由于他延揽俊彦,吐握怀贤,文坛出现了“彬彬之盛”的局面。官渡之战,曹操以弱击强,大破世族军阀袁绍。建安十二年 (207),他采纳谋士郭嘉的建议,力排众议,决计挟破袁绍后的余威,趁势讨平袁氏二子袁尚、袁熙,北征与二袁勾结数度入塞侵扰的三郡乌桓,以解后患。此次征讨,履危蹈险、堑土堙谷,艰难非常。这首《观沧海》即是北征乌桓得胜班师途中所作 (一说归后作)。此时的曹公,已是位居骑虎,势近粘天,可谓“挟天子以令诸侯”。面对眼前汪洋浩淼的大海,伫立山峰,可以想见,此时曹操胸中涌动的将是何等汹涌澎湃的思潮: 北方群雄已被芟除削平,只有南方的孙权、刘备尚未归附帖服。下一步将是挥戈南下,实现统一中国的金石之功……。

这首《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或一解),袭用的是汉乐府旧题,出以新意,充分体现了曹操诗歌写作的创新精神。《步出夏门行》在汉乐府中原是慨叹人生无常或记游仙得道之趣的曲调,到了曹操手里,“但取声调之谐,不必词义之合”,他不受拘挛,另铸新辞,用来抒写人生的经历与抱负,把北征乌桓的时事见闻摄于笔下。并且大胆革新,变《步出夏门行》原来的五言体为四言,写成一组四言四解、前有艳辞的大曲。《观沧海》即是组诗的第一章 (又称一解),全诗一艳四解,既可独立成章,又同隶同一题旨,意脉较为连贯,合成组诗,可视为我国文学史上文人独立创作组诗的肇始。艳,是乐曲的序奏或引子,多见于汉乐府的大曲。解,即章节,是乐府歌咏时配合音乐旋律而划分的层次或段落。曹操的这组诗,“依前曲做新歌”,堪称独特而成功的尝试,正如沈德潜所说:“借古乐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

《观沧海》历来被人们推为我国山水诗的开山之作。且看其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诗的开头两句起笔点题,叙写诗人登临碣石山,居高临下,俯瞰大海,实为下面的指事造怀张本。碣石,即碣石山,其名始见于《禹贡》。山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偏西十里,周围数十里,屹然特立于渤海北岸近海平原中。《说文》:“碣,特立之石也”。此山自秦皇汉武以来,直至北朝历代帝王东巡时经常登临。但古人有碣石沦海之说,始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尽管郦道元仅说碣石山为海水所侵,脱离了陆地,“立于巨海之中”,并未明言已不存在,但清代的胡渭在《禹贡锥指》中却据此悬揣,妄加私臆,创为碣石山沦海之说。其后杨守敬著《水经注疏》,画《水经注图》、《历代舆地》,均因袭胡说,后世不察,致使讹讹相传。事实并非如是。其实,郦道元所说的仅是孤悬海中的一块碣石,它是碣石山前平陆上散布的许多露于地面的余脉,有一条石脉断续相延长达数十里,一直伸展到海边一块特大的柱状石,被目为“碣石”。随着地貌的变化,海水大规模后退,这块碣石因河海沉积物埋没而消失,不是沦于海,而是没于陆。而碣石山则一直屹立在渤海北岸,谭其骧在《长水集·碣石考》中对此言之颇详,可参看。曹操在《观沧海》中所描写的,正是碣石山。诗的第三、四两句转入摹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运用白描笔法,粗线勾勒,绘制出一幅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洪波包容万物的壮阔图景。微风吹拂,万顷海水荡漾生波,在那一望无垠的浩瀚大海之中,只有诗人脚下的岛屿高耸屹立。这是略貌取神,从大处着墨,极写汪洋浩淼、横无际涯的大海全貌。紧接着,转写岛上景物:“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映入诗人眼帘的,是繁荣茂盛、苍翠葱茏的草木,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四句连读,可以体味出诗人采取的是虚实相济的手法,以实笔写山岛草木的曳绿摇苍,于虚处衬托出大海的雄浑博大。静中蕴动,给人以生机盎然勃发之感。“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由静转动,写大海的另一番景象。一阵萧瑟的秋风,催动了滔天的波澜,不禁令人忆起“江上波浪兼天涌”的诗句。大海蕴含的力量是何等的强大呵! 这里的“秋风”与“洪波”不仅是写景,也是在抒情。下面的四句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日月之中,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极目远眺,水天相接,浑然一片,激引起诗人飞驰奇想,落想天外,展现出一种气势磅礴、雄奇瑰丽的境界: 东升西落经天运行的日月,似乎从大海中出没,天空中耿耿的繁星,似乎从汹涌的波涛中涌出,横贯苍穹的璀璨银河,首尾垂向大海,犹如从海底发源,整个宇宙都被大海吐纳包容,大海是何等高远辽阔! 气魄是何等深沉宏大! 这两句采用动静相生的笔法,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是写其动; 后句“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写其静。明白如话,而擅奇千古。以上是诗人岛上伫立所亲见,曹操尚有一篇《沧海赋》 (见《文选·吴都赋》刘逵注),全文已佚,仅存一句“览岛屿之所有”,正可作此诗注脚。诗人胸中如千驷驱驰,藻思飙发,极写大海的苍茫雄浑,赋予大海以生命、以性格,通过对大海笼涵万象、吞吐宇宙的壮丽景象的描绘,恰恰抒发了他身经碣石、面对沧海而心怀天下的广阔襟抱,从而烘托出诗人统一中国的壮志豪情和叱咤风云的英雄本色。诗中最后两句以咏叹作结,“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于激越处戛然收煞,如裂石穿云,余音不歇,令人激奋不已。全诗通篇景语,貌似写景,实则抒情。正所谓句句写景,句句关情。全诗的审美主、客体连结胶着,妙合无垠,洋溢着一种浩乎沛然之气,有阳刚之美,不愧为咏物与抒情结合的楷模。钟惺评此诗:“直写胸中眼中,一段笼盖吞吐气象。”(《古诗归》) 敖陶孙《臞翁诗评》褒赞诗人:“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堪称有识之论。诗人写作此诗时已是五十有三的暮年,老树劲枝着新花,“于《三百篇》外,自开奇响” (沈德潜语),创作出如此横空出世的诗篇,绝唱高踪,久无嗣响,真可谓前无古人,后亦未睹来者。

王世贞在《艺苑卮言》 中曾认为,曹操的这首《观沧海》其辞有所本:“相如《上林》云:‘视之无端,察之无涯。日出东沼,月生西陂。’马融《广成》云:‘天地虹洞,因无端涯。大明出东,月生西陂。’扬雄《校猎》云: ‘出入日月,天与地沓。’然觉扬语奇,武帝语壮。又‘月生西陂’语有何致,而马融复袭之?”其实,这正说明曹操有善于熔铸点化,不袭故主常的功夫。司马相如、马融、扬雄之辈是绝难与曹操此诗的独创性比并争驰的。

曹操其人,在历史上可谓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但就这首 《观沧海》而言,称得上凌跨百代,无其等匹,它以奇葩独逞的馨香点染着历代诗坛。


曹操《观沧海》原文、鉴赏和解析 - 中学古诗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曹操《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作于建安十二(207)诗人北征乌桓,凯旋归来的途中。其时诗人正当壮年,先后击败了吕布、张绣、袁绍等,现在又一举平定了乌桓,正踌躇满志,意欲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克成宏业。因而面对大海,心潮起伏,豪情满怀。诗人通过对大海景色的描绘,抒写了宏伟的气魄和博大的胸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头二句写得平稳自然。点出了观海的地点——碣石。接着为读者描绘几幅不同的画面。

第一幅画面显现的是大海在风和月丽的时候,一派生机勃勃的形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诗人从大处落墨,以朴素的语言,鲜明的形象描绘出登山远眺所见的景物。在辽阔的海面上,微风吹拂,海波荡漾,远处海岛耸立在海面上。海岛上山峰突兀,草木繁盛。这是一幅生机勃发的画面,生动而富于变化。有动态的海水,有静物的山岛;有立体感的全貌,也有水、山、草、木等具体景物。整个画面色彩鲜明,写得轻松舒缓。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在第二幅画面中描绘了秋风怒号时大海汹涌澎湃的形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诗人用泼墨似的巨椽,挥洒出一幅气势奔腾的壮阔海景:海面浩淼无垠,秋风怒吼,巨浪翻滚,大有席卷一切的气势和力量。这与上面所描绘的秀丽妩媚的景象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是大海形象的另一个侧面。

第三幅画面进一步揭示了大海的内在本质,描绘了大海浩瀚壮阔、包容一切的宏大形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以丰富的想象,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日月在胸中运行,星辰在怀中闪耀。吞吐日月,含孕群星,这是多么博大的胸襟。苍穹、海底,仿佛两个天际,动静结合,交相辉映,这是何等壮观的气象。这里,诗人驰骋想象,扩展了形象的内在意蕴。诗人在描绘大海的形象时,构思独具匠心,把浩瀚大海与广阔的苍穹联在一起。日月好象在海中运行,繁星似乎映印在平静的海面上,海天融为一体,分不清哪里是海,哪里是天,好象整个宇宙都在它的怀抱里。这既是登山观海的实感,也是诗人丰富的想象。正是这丰富的想象力,才把大海塑造成一个能包容宇宙的宏伟的艺术形象。从而,使单纯广阔的大海具有了更为深邃的内在意蕴。也可以说,具有“吞吐宇宙气象”(沈德潜《古诗源》)的大海形象正是诗人宽广胸襟的外化和象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乐曲的卒章,是配乐时加的,与整首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观沧海》看似写景,实则述志。诗人运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使情与景达到完美的统一。诗人生动地描绘大海的形象,渗透着诗人的激情。更重要的是,诗人赋予大海以鲜明的性格。大海的性格,也就是诗人自己的性格。表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处处抒情。诗人生活在战乱频繁的年代,为了实现国家统一、救民涂炭,他驰骋疆场,奋斗了大半生。现在正欲乘平定乌桓的余威,满怀豪情去实现最终的理想。因此借大海的形象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诗人将昂扬奋发的精神融合到诗里,借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大海生机勃勃、汹涌澎湃、浩瀚宽广的形象,正是诗人充满自信心的积极进取精神、叱咤风云的伟大气魄、包容一切的博大胸襟的象征。因而,这首诗既有艺术的魅力,给人以享受;又有深刻的意蕴,能鼓舞人们积极进取。这就是这首诗千古传诵,备受后人赞赏的原因所在。


曹操《观沧海》原文、鉴赏和解析 - 中学古诗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曹操《观沧海》

曹操《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 释

①碣石:据说是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

②澹澹:水波动荡的样子。

③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演奏时附加的,与正文内容无关。

·导读入境

本诗是曹操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凯旋回来途经碣石时所作。这时,曹操刚刚统一了北方,确立并巩固了北方根据地,正可以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眼下铠甲未除,征尘未洗,伫立碣石峰巅,面对苍茫的大海,怎能不心情激荡,浮想联翩。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海水浩淼,波涛翻滚。对面山岛高耸,巍然挺出海面。岛上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又一阵秋风瑟瑟而起,海浪层层压来,奔涌而去,岸边浪花翻卷………大海啊,广阔无垠,日月仿佛在海中运行,灿烂的星河也被大海所包容。

·赏 析

本诗通过写登临碣石观沧海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宽阔的胸怀与一统天下、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本诗最大的特点就是绘壮阔的意境,抒豪迈的情怀。全诗十四句,除最后两句是乐工合乐时加入的以外,仅十二句,就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浩瀚无垠大海的壮观,抒发了诗人囊括四海、吞吐宇宙的雄伟气魄。

首两句点题直起提领全篇,继写诗人登山所见景象。写景不加雕饰。平淡的白描之中,山水草木各具情态,并突出一个“壮”字。无论是对峙高耸的山岛,还是脚下秋风中起舞的碧草,都是自然天成的景象,都被注入一股豪放不羁的情味。特别是大海的形象,那宏大的气魄让人叹为观止,苍凉慷慨之气溢于笔端,极富感染力。看似写景,实则述志。接下去写诗人奇特的想象:日月运行好象就在大海之中,灿烂的银河如同出自大海的胸膛。这是诗人对大海壮阔、宏伟、博大的胸怀的赞歌,同时也是诗人自己囊括四海、吞吐宇宙雄伟气魄的真实写照。

·思考题

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为什么曹操此诗却写得如此沉雄健爽,气象壮阔?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0: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