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曹操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父曹嵩(大宦官曹腾养子)曾买官太尉。操二十岁举孝廉,后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因镇压颍川黄巾起义“有功”,升济南相,继迁东郡太守,参与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初平三年(192年)领兖州牧,镇压了青州黄巾军,诱降三十余万,收其精锐,编为“青州兵”。李通、许褚等豪强地主皆率部族来附。建安元年(196年)进洛阳,迎汉献帝到许都(今河南许昌东),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后在许县、洛阳等地屯田,兴修了一批水利工程,解决了军粮供应问题。从此政治、军事、经济实力大增,败袁术、破张绣、擒杀吕布。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继又利用绍子谭与尚间矛盾,攻占青、冀、幽、并四州,统一中原。建安十二年(207年)平定三郡乌桓。次年进位为宰相。与孙权、刘备联军大战于赤壁(今湖北蒲圻),中黄盖诈降计,被周瑜乘东南风火攻,大败,退回北方。后进关中、占汉中,完成了北方的统一,进爵魏王。死后,子曹丕代汉称帝,追赠为太祖武皇帝。善用人,实行“唯才是举”,网罗了地主阶级的许多有才之士,打破了豪门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法接要》等书。擅诗歌,现存诗二十首左右,多为乐府,质朴有力。散文简约谨严,平实清逸,自成一格。在他的倡导下,邺下文风甚盛,形成独具风格的“建安文学”。草书颇有成就。遗著《魏武帝集》,今佚。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一卷。1979年中华书局整理出版《曹操集》。 曹操 曹操郭沫若话剧《蔡文姬》中的人物。他是东汉末年卓越的政治家。他屡建武功,平定了中原,“使流离失所的农民重新安定下来,使纷纷扰攘的天下,又重新呈现出太平的景象”。他又力修文治,特遣使者以重金将蔡文姬从匈奴赎回,参与《续汉书》的撰述。平日为人诙谐潇洒,谈笑风生,不拘形迹,生活俭约,不喜奢华,富有平民风度。他又是一个气度不凡的诗人,大胆肯定含有无神论思想的《胡笳十八拍》,匡正当时不良的诗风。他曾误听周近的一面之词错判董祀死罪,经蔡文姬等人的辩白,立即撤销前令,把董祀晋升为中郎将。他疾恶如仇,执法严明,既有急躁易怒、偏听偏信的缺点,又有广开言路、勇于改过的美德。 ☚ 蔡文姬 巴哈尔 ☛ 曹操 曹操《三国演义》形象系谱里有一个价值判断上被否定、美学生命上却是不朽的人物——曹操。他是一个恶和丑的典型,几乎集中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全部罪恶本质,却又以其鲜明而不可替代的个性表现出来。历史上的曹操和小说中的曹操不能划等号,但这并不能妨碍他成为活生生的艺术形象的独立性。第一回,许劭这样评价曹操: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堪为破的之论。“能”而“奸”,“能”中有“奸”气,“奸”中有 “才能”,二而一,缺一不可,形成曹操性格组合式的基调。牢笼人心而又嫉妒贤才,刚愎自用而又机谋权变,刻薄暴虐而又豪爽多智,聪明过人而又愚蠢颟顸,坦诚中总带几分虚诈,大度中常含几成小气,奸而能、真而伪、宽而猛,性格的两侧面互相渗透、各有特征,具备了复杂性、模糊性的美学风貌,象是布满了绿苔、水草、落叶的潭渊,不可测试。 ☚ 人物鉴赏 司马懿 ☛ 曹操 曹操155—220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孟德,小名阿瞒,又名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与其子丕、植并称“三曹”。“少机警,有权变”。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历任洛阳北部尉、都尉、济南相、典军校尉等职。在镇压黄巾起义中扩充军力,并于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建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袁术、袁绍等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丞相,二十一年封魏王。死后不久,次子曹丕称帝,追尊为太祖武皇帝,世称魏武帝。他“外建武功,内兴文学”。凭借其政治领导地位,广泛搜罗文士,造成建安文学兴盛局面。同时以其创作实践,开创文学“建安风骨”新风气。现存诗二十余首、散文四十余篇。诗继承《诗经》、《楚辞》及汉乐府民歌传统,以乐府旧题反映时事和抒写怀抱,朴实刚健,慷慨悲壮,具有强烈现实主义精神。《蒿里行》、《苦寒行》叙写当时社会动乱及人民苦难,真切动人,被誉为“汉末实录”。《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写景抒怀,至今为人传诵。其文质朴简约、清峻通脱,内容形式俱不受传统束缚, 《求贤令》、《让县自明本志令》最为著名。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中华书局辑有《曹操集》。 ☚ 二、魏晋南北朝 邯郸淳 ☛ 曹操 曹操小说《三国演义》中人物。汉献帝时丞相。“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借天子自重,以令诸侯。思想性格极为复杂,既有雄才大略,善于笼络人才,工于心计、谋略,又假仁假义,凶险残暴,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为著名的“奸雄”形象。其事系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所引众多野史别传如《曹瞒传》、《晋阳秋》等铺衍而成,与历史上曹操有出入。 ☚ 苏小妹 诸葛亮 ☛ 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父曹嵩,本姓夏侯,为宦官曹腾养子,东汉灵帝时买官至太尉。曹家虽然富贵有权势,却为世族高门所鄙视,曹操后来亦反对宦官干政。二十岁时受州郡举荐,以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以骑都尉随皇甫嵩等镇压黄巾有功,迁济南相。又参加西园新军,担任典军校尉。在讨伐董卓以及各派军阀的混战中,不断壮大势力。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奉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十三年,受封丞相。至此已先后消灭陶谦、吕布、袁术、袁绍、刘表等割据集团,平定了三郡乌桓,大抵统一了北方。建安十八年,封魏公。建安二十一年,进号魏王。次年,设天子旌旗乘舆,并立曹丕为太子,实际上已代汉自立。延康元年正月,病死洛阳,年六十六。当年十月,曹丕称帝,追尊为魏武帝。曹操一生与诗文结缘,鞍马为文,横槊赋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三国志》本纪裴注引《魏书》)。今本《曹操集》存诗十六题二十二首,都属于拟乐府诗。四言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感世忧怀,抒写壮志未酬之苦闷,语句流转,音调壮阔,其源出于《诗经》,而又能于《三百篇》之外自开奇响。五言如《薤露》、《蒿里》、《苦寒行》、《却东西门行》,反映社会离乱和人民苦难,写来情景相生,慷慨悲凉,亦为文人五言诗之佳作。另如《陌上桑》、《秋胡行》等篇,叹逝嗟生,追慕神仙,情绪偏于消极,但也时时露出“忧世不治”的怀抱,反映出其思想上的矛盾冲突。运用乐府古题描写现实生活,不拘旧题声调的限制,继承和发扬《诗经》及汉乐府民歌之创作精神,此为曹操对于建安诗坛的贡献。主要事迹见《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 孔融 陈琳 ☛ 曹操155—220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三国魏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与子丕、植并称“三曹”。与魏高祖曹丕、烈祖曹睿并称“三祖”(操为魏太祖)。二十岁举孝廉为郎,历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议郎、济南相等职。曾起兵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五年官渡之战消灭袁绍,又陆续削平黄河流域的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中国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宰相,率军南下,与刘备、孙权作战,败于赤壁。建安二十一年封魏王。死后曹丕建魏称帝,尊操为武帝。原有《魏武帝集》三十卷,已散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曹操集》。 曹操 曹操155—220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父嵩,是宦官中常侍曹腾的养子。少机警,有权数,任侠放荡,不治行业。20岁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并逐渐发展了势力。所率青州兵,骁勇善战。建安元年(196),迎汉献帝于洛阳,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大败袁绍,逐渐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中原地区的长期战乱。建安十三年进为丞相,率军南征,在赤壁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由此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封魏公,又进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正月病逝于洛阳。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 魏 王粲 ☛ 魏武帝集/魏武帝集/曹操集/曹操集译注/曹操诗文选 ☚ 孔北海集 魏武帝集 ☛ 曹操
曹操魏文帝曹丕担任五官中郎将,而临菑侯曹植正是才气、名望大显之时,兄弟俩各有党羽,时有互相争夺王位继承权的议论。文帝派人询问贾诩巩固自己地位的办法,贾诩说: “希望将军崇扬品德,扩大气度,勤于世人之业,朝朝夕夕,孜孜不倦,不违背做儿子的规矩,这样做就可以了。”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刻苦地磨炼自己。曹操又曾避开身旁的人私下询问贾诩,贾诩默语不答。曹操说: “我与你说话,你为什么不回答?”贾诩说: “我正好在思考问题,所以没有马上回答。”曹操说:“在想什么?”贾诩说:“在想废长立幼而致败的袁本初、刘景升父子。”曹操听罢大笑,于是立太子的事就定了下来。贾诩认为自己不是曹操的老臣,而谋划深远,怕被猜疑,所以闭门自守,回到家里也不与他人私交,儿女婚嫁,不攀高门,天下人谈论起有智慧计谋之人,都认为贾诩可以算一个。 曹操
曹操曹操的人物形象以及性格特点
●借冕播誉,附骥而行/以退为进,蓄机待时/擒贼擒王,举重若轻/道之不同,不相为谋/见机而行,先发制人/兵以义动,以顺诛逆/明劝赏罚,激励将士; 承间讨击,奇伏取胜/挟天子以令诸侯,兴屯田以足兵食/克制私忿,收揽英才/乘间击瑕,拔除隐患/声东击西,因利诱敌/以弱御强,砥柱中流/焚其积聚,釜底抽薪/合纵连横,分化瓦解/修养生息,收拾民心/延揽英雄,唯才是举/因隙使间,示形作伪; 声东击西,前后夹击/借风行舟,政从己出/总揽枢要,取而代之 曹操是三国时代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中国历史上出色的韬略家。 东汉末年,社会动乱,英雄豪杰四处崛起,袁绍占据四州,虎视眈眈,强盛无敌。而曹操依靠韬略,驾驭天下,运用申不害、商鞅的法术,具备韩信、白起的奇策,克制情感,不念旧恶,总揽英雄,使人尽其才,地尽其用,终于完成争霸大业。史书称之为 “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实不为过誉之词。 曹操生性聪敏,好学不厌,在武学、诗学诸方面,均有成就。 曹操在行军用兵上,依孙、吴之法,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孙子兵法的的第一个注家即为曹操,曹操自作兵书十余万字,将领征战,皆以新法从事。临敌制变,手为节度,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与敌对阵,神色安闲,如不欲战; 然而一到决机乘胜,则气势盈溢,故每战必克,军无幸胜。 曹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使这些人佐命立功,终成名将。其余拔出细微,升为牧守之人,不可胜数。正是因为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曹操才能扫灭群雄,拨乱反正。 曹操统军三十余年,手不释卷,其韬略才华,既来于经典、史书,又取于社会实践。 曹操之所以崛起微末,统一北方,其成功之诀,以其自己所总结的话说,即:“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以著名韬略家诸葛亮的话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曹操克敌制胜的奥妙在于“智力”、“人谋”,换言之,即在于韬略。韬略之精华,造就了曹操,造就了曹操的霸业。 只是因为曹操在韬略修为上还没有完全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因此,其霸业也不可能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处于绝对优势,但曹操取汉皇室而代之的野心不时暴露,使得不少有识之士视之为汉贼,拒绝与之合作,甚至投入敌对阵营,从而增加了扫荡宇内的难度。曹操未能真正认识到皇权在中国历史上所存在的潜在的巨大力量,这一力量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并非英雄豪杰般个人所能取代。此外,曹操过份崇拜剑的力量,忽视德的作用。韬略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胜、以德服人,而曹操性格残忍,号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滥杀无辜,唯我独尊,从而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文化形象,使人与其貌合神离,同床异梦,不能真正发挥与调动积极性。尽管历史上的曹操不同于社会上流传、小说中塑造的白脸奸臣,但曹操的不少作法,毕竟严重违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因而其成就也就受囿于此。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之父曹嵩,字巨高,质性敦慎,曾任司隶校尉,汉灵帝时升任大司农、大鸿胪,代崔烈为太尉。太尉在汉代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曹嵩出生的前后情况,世人都不得其详,据吴人所作曹瞒传的及郭颁世语的的记载,曹嵩为夏侯氏之子、夏侯惇的叔父。 曹嵩为曹腾养子。曹腾字季兴,是桓帝朝著名宦官。曹腾在汉顺帝时由小黄门升任中常侍大长秋,中常侍为皇帝寝殿侍从官,掌呈奏案章,传达诏令,管理文书档案,权力极大。大长秋为皇后的近侍,总管传达皇后旨意,管理宫中事务。东汉时此职专由宦官充任。因册立桓帝有功,曹腾受封为费亭侯。这样一来,曹腾声势显赫,权位极高。 出身在宦官集团的大官僚地主家族,对曹操的教育见闻、经济条件、社会关系等无疑都有一个良好的基础,这使得曹操从小就熟悉政治舞台的活动,并为其今后参与政治军事斗争提供一个较高的起点。 曹操桓阶字伯绪,长沙郡临湘县人。担任郡功曹。太守孙坚荐举桓阶为孝廉,任命为尚书郎,由于父亲去世回乡奔丧。恰好碰上孙坚进击刘表时战死。桓阶冒着风险到刘表处请求要孙坚的尸体。刘表被他的义气感动,就将孙坚的尸体给了他。后来曹操与袁绍军队在官渡对峙,刘表率领整个荆州声援袁绍。桓阶劝长沙太守张羡说:“办事不以道义为本,没有不失败的。所以齐桓公率领诸侯尊奉周王室,晋文公驱逐叔带而送周王返回王城。现在袁绍背道而驰,而刘表声援他,这是自取祸患的举动。您如果想建立功勋、申明正义,保全幸福,远离祸难,就不能与他们联合。”张羡说:“那么我倾向谁才好?”恒阶说:“曹操势力虽弱,但他是靠正义起兵,解救朝廷的危难,奉皇上之命讨伐有罪之臣,谁敢不服从?现在您如果率领长沙、武陵、零陵、桂阳四郡,依仗三江等待曹操到来,做他的内应,不是很好吗?”张羡说:“好。”于是率长沙以及邻近的武陵等三郡抗拒刘表,派遣使者去谒见曹操。曹操很兴奋。此时正值袁绍与曹操军队接连发生战斗,军队不能南进。而刘表加紧进攻张羡,张羡病死。临湘城陷落,桓阶便自己躲了起来。过了很长时间,刘表征召桓阶为从事祭酒,打算把妻妹蔡氏嫁给他。桓阶说自己已经结婚,拒绝不受,并以自己有病为由辞退回家了。 曹操平定荆州后,听说桓阶曾为张羡出谋划策,认为他非同一般,聘他担任丞相掾主簿,又升任赵郡太守。魏国刚建立时,担任虎贲中郎将侍中。当时太子尚未确定,而临菑侯曹植十分受宠。桓阶多次向曹操说曹丕品德优良,年龄也大些,应该立为太子。他或当众规劝,或私下进谏,前前后后的态度都非常恳切。又毛玠、徐奕由于刚烈正直,少有党羽,西曹掾丁仪很不喜欢,丁仪屡次揭他们的短,全赖桓阶帮助得以保全。他大多如此地扶持善良、匡正他人过失。桓阶又升任尚书,负责选举。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派徐晃前去救援,未能解围。曹操准备亲自南征,征求诸将领的意见。众人都说: “大王如不快去,我军就会失败了。”唯独桓阶说:“大王认为曹仁等人能够认清形势吗?”曹操说: “能。”“大王担心他们二人不肯尽力吗?”曹操说:“不担心。”“那么为什么要亲自前往呢?”曹操说:“我只是担忧敌兵多,徐晃等人处境不利罢了。”桓阶说: “现在曹仁等人处在重围中而坚守阵地、毫无二心,确实是因大王远远地形成声援呼应的形势。处在死亡之地,定会有拼搏抗争的决心;内有拼死搏斗之心,外有强大的救兵,再加上大王稳定朝廷军队以显示出雄厚的实力,何必担心他们失败而要亲自前往?”曹操认为他说得在理,便率领军队驻扎在摩陂,敌人果然撤退而去。 曹操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先前,他北上见袁绍,对袁绍的谋士辛评、郭图道:“聪明人会仔细衡量选择君主,所以能百次行动百次成功而功成名就。袁绍只想学周公的礼贤下士,却不懂得用人之道,他处事头绪繁多,但抓不住要领,喜爱谋略却不能决断。想同他拯救天下的危难,建立霸王大业是很难的啊!”于是就离开了袁绍。在这之前,颍川戏志才是一个善于出谋划策的人,深得曹操器重。可惜很早就去世了。曹操写信给荀彧说:“自从志才去世后,没有人可以一同商讨军国大事了。汝南、颍川一带本来就奇士众多,您认为谁可以继承戏志才呢?”荀彧推荐郭嘉。曹操很快召见了他,与他谈论天下大事。谈毕,曹操说:“帮助我成就大事的,必定是这个人。”郭嘉出来后也十分欣然地说:“这才真正是我想投奔的主人。”曹操当即任命郭嘉担任司空军祭酒的官职。 曹操 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官至丞相,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魏武帝。1959年中华书局辑校出版了《曹操集》。 曹操
曹操
曹操 曹操155—220汉魏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志》有传。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自幼机警有谋,任侠放荡,20岁举孝廉为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作乱,实力渐强。建安元年迎汉献帝、迁都许昌,拜司空,封武平侯。官渡之战击败袁绍,统一了北方。拜丞相,封魏王,病逝后追尊为魏武帝。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是诗歌和散文,鲁迅称他是“改革文章的祖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今见赋3篇,已亡佚。《鹖鸡赋》仅存序,《沧海赋》存1句,《登台赋》存2句。原有集,《隋书·经籍志》著录两种共36卷,早佚。明人张溥辑有《魏武帝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今有中华书局1959年版《曹操集》行世。 ☚ 曹摅 曹叡 ☛ ![]() ![]() ![]() 曹操【同义】总目录 曹操阿瞒 曹操cáo cāo〖名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出身宦官之家,早年曾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议郎、济南相。汉献帝时被封为大将军和丞相。当时军阀混战,局势动乱,他“挟天子而令诸候”,进位为魏公,后称魏王。死后,其子曹丕代汉为魏文帝,追谥曹操为魏武帝。曹操“揽申、商之法术,”在刑礼关系上,主张“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针对东汉末年官制上的弊端,作为丞相的曹操确定自己任用官吏的标准是“清识平当,明于宪典”,选拨“明法达理”者,使“持典刑”。在治军方面,曹操制定了严格的军令、军法,他认为法律一经制定,必须信守不怠,所谓“设而不犯,犯而必诛”,强调以法治乱,以法治国。曹操重法,但反对滥刑,在肉刑恢复问题上,几经动议,但因权衡利弊,最终放弃己见。曹操为“腹诽之谤”罪的积极主张者,曾对后世产生过恶劣的影响。 曹操公元155~公元220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孟德,沛国谯 (今安徽亳县) 人。早年曾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议郎、济南相等职。汉献帝时,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发展壮大了自己的武装实力,战胜袁绍,统一北方,任丞相之职。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后称魏王。死后,其子曹丕代汉为魏文帝,追谥曹操为魏武帝。其法律思想散见于中华书局印行的 《曹操集》一书。曹操从当时动荡的社会局势出发,反对仁义道德的空洞说教,强调以法治国,以法治乱,指出 “拨乱之政,以刑为先”。尤其重视法令的贯彻实施,指出将“明法达理”作为选任司法官吏的主要标准,打破所谓“门第”的限制,屡次下“求贤令”,坚持“唯才是举”。在执法上,注意恪守法制,认为法令一经制定,必须信守不怠。反对滥刑,主张刑狱之事一定要慎重,曾考虑恢复肉刑,后因有异议而未行。对定罪量刑也很谨慎,注意调查核实,防止冤狱的发生。 曹操155—220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时魏国奠基人。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本为汉相国曹参之后,父嵩。年二十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升顿丘令,征拜议郎。后以骑都尉职,参加镇压黄巾军,显露头角,并初步扩充其军事力量,升为济南相。初平三年(192年)进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之一部,择其精锐编为“青州兵”,成为其基干武装。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于许昌(今河南许昌东),利用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自建安二年至十六年(197—211)先后消灭吕布等割据势力。并通过官渡之战大破世族军袁绍,逐步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晋为丞相。率军南下欲统一中国,于赤壁(今湖北埔圻西北)为孙刘联军击败。后于北方大办屯田,兴修水利,在使北方农业生产恢复发展的基础上,解决了军粮短缺问题。他用人唯才是举,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崇尚刑名,赏罚分明,实行法治。此外,存诗《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二十余首,散文《置屯田令》、《举贤勿拘品行令》等四十余篇。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受封为魏王,四年后病死于洛阳。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曹操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生于公元155年。20岁时以孝廉为郎。官至丞相,追尊为魏武帝。勒马疆场30余载。曾镇压黄巾起义军,升为济南相。189年被董卓逼迫逃至陈留,聚众5000人讨伐董卓。192年任兖州牧,诱降黄巾军30万。建安元年(196),迎献帝,建都许昌。利用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消灭吕布等割据势力。200年官渡之战,歼袁绍军7万余。208年,南下夺取荆州。207年基本统一北方。他推行屯田,得谷上百万斛。208年任丞相,南征时败于赤壁。211年平关陇,215年又征降汉中的张鲁。213年封魏公,216年升魏王。4年后,病亡于洛阳。重视总结用兵经验。自作兵书10余万言。 曹操 071 曹操155—220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少时任侠放荡。东汉末,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又起兵讨董卓。初平三年(192)占据兖州,诱降青州黄巾军,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 (今河南许昌东)。后即以天子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后,逐渐统一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任丞相,率军南下,先平荆州,后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大败于赤壁。建安二十一年进爵为魏王。后追尊为武帝。其政治思想受法家思想影响较深,主张发展农业,大兴屯田,兴修水利,并积极推行“重农”政策,对恢复社会经济起了一定作用;主张任人唯才,打破了当时世族门第观念;强调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使世家豪强得到抑制; 认为 “治定之化,以礼为首; 拨乱反正,以刑为先”,强调治国应“纠之以猛”。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 崔寔 刘备 ☛ 曹操 038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汉末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的诗全部都是乐府歌辞,如《蒿里行》、《步出夏门行》诸篇,以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怀抱,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有所反映。曹操又是“改造文章的祖师”,其“清俊”“通脱”的散文风格,表现了建安散文的新风貌。遗著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人有排印本《曹操集》。 ☚ 魏晋南北朝作家 曹丕 ☛ 曹操 曹操155-220Cao Cao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郡谯县(今安徽亳县)人。祖父腾,东汉大宦官,任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父嵩,腾养子,官至太尉。操少任侠,性机警,博览群书,尤好读兵书。20岁时举孝廉为郎,历洛阳北部尉、顿丘令,以骑都尉参与镇压颍川黄巾有功,迁济南相。严肃法纪,惩治贪污,而不避贵戚。灵帝建西园新军,操任统帅之一的典军校尉。董卓之乱时,逃至陈留,聚兵五千,参加以袁绍为首的讨伐董卓盟军。初平二年(191),引兵入东郡镇压黑山农民军。次年,领兖州牧,诱降青州黄巾军30余万,男女100余万口,以其精锐改编为青州军,势力大振。建安元年(196),汉献帝从长安逃还洛阳,操把他迎至许县(今河南许昌),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是年,在许县周围兴建实行屯田,获谷百万斛,部分地解决了当时极为急迫的军粮和流民问题。其后连战皆捷,破袁术、擒吕布、平张绣,消灭黄河以南的许多割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战胜北方最大的割据者袁绍,进而消灭袁绍余部,平定乌桓,占领青、冀、幽、并等州。建安十三年(208),进位丞相,率大军南征,准备统一全国,但受挫于赤壁。十六年(211),平定关中、陇右及河西四郡,完成统一北方大业。建安十八年(213)进封魏公;建安二十一年(216),更进为魏王。死后被谥为魏武帝。曹操主张唯才是举,不拘一格地提拔一批才能出众的谋臣猛将;谋略过人,又比较能倾听部下意见;敢于抑制豪强,虽亲戚亦不加宽宥;法令严明,赏罚必信,故能令行禁止;反对奢华,自奉节俭,蔚成俭朴之风。曹操一生成就很大,他不仅是建安时代政治上的领袖,而且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建安文学的代表。史称他“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所著诗篇气势雄浑,慷慨悲凉,极富感染力。又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 ☚ 官渡之战 屯田制 ☛ 曹操 曹操155—220CaoCao汉魏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20岁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初平元年(190)参与关东州郡讨伐董卓。建安元年(196)迎汉献帝于许昌,拜司空,封武平侯,从此建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逐渐统一了北方。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 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 曹丕 ☛ 曹操 曹操155—220汉魏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县)人。出身于宦官家庭,年二十举孝廉,征拜为议郎。以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迁为济南相。后起兵讨董卓,于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陆续消灭了黄河流域的大小军阀,统一了北方地区。建安十三年 (208年) 进位丞相,建安二十一年 (216年) 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其为魏武帝。曹操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搜罗文士,促成了建安文学的兴盛局面。他的诗歌现存二十二首,全属乐府。内容大都是表达他对现实的看法和态度。如《蒿里行》、《苦寒行》、《薤露行》等,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生活,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被钟惺称之为“汉末实录,真史诗也”(《古诗归》卷七)。《龟虽寿》、《短歌行》等,抒发了其悲壮情怀,表现了他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曹操的诗脱胎于汉乐府,但具有自己的独创风格。钟嵘在《诗品》中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敖陶孙在《诗评》中说他“如幽燕老将,气韵沈雄”。曹操诗语言古朴,形象鲜明,具有慷慨悲壮的情调,读后使人感奋和鼓舞。其散文现存四十多篇,多为“表”、“令”,代表作如《让县自明本志令》(又名 《述志令》)等,以质朴刚健的语言直抒胸臆,文风清峻通脱,个性鲜明,被鲁迅称为 “改造文章的祖诗”。《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三十卷,已散佚。 ☚ 孔融 曹丕 ☛ 曹操 曹操155—220Caocao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父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曾买官为太尉。曹操少时机警,颇通权术,任侠放荡。20岁时举孝廉为郎。历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骑都尉等。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升济南相,继迁东郡太守。中平六年(189),率兵讨伐董卓。在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豪强叛乱的过程中,曹操不断扩充军事实力。初平三年,(192)占据兖州,打败青州黄巾军,选其精锐30余万人,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进洛阳,迎汉献帝至许县(今河南许昌东),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同年,在许县屯田,以积蓄军粮,加强其经济实力。其后陆续消灭了袁术、吕布、张绣等黄河以南的许多割据势力,隔黄河与袁绍抗衡。建安五年十月,以5 000奇兵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大破袁绍主力,全歼袁军7万余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又消灭北方袁绍余部,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丞相。又挥军南下欲统一全国,但在赤壁(今湖北嘉鱼)与刘备、孙权联军遭遇,孙吴军主帅周瑜乘东南风纵火焚毁曹军战船,曹军大败,曹操率部逃回北方。后进关中,占汉中,完成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建安二十一年,进爵魏王。建安二十五年,病死,子曹丕继位并代汉称帝,追尊曹操为魏武帝。曹操在兼并战争过程中,比较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抑制兼并,在政治上不分门第,唯才是举,加强中央集权。曹操在文学上也很有成就,其《观沧海》、《蒿里行》等诗篇气魄雄壮、慷慨悲凉,为不朽之佳作。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兵书。 ☚ 华佗 蜀汉昭烈帝刘备 ☛ 曹操 曹操155—220Caocao汉魏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县)人。父曹嵩,是宦官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曹操20岁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等职,后迁济南相。黄巾起义爆发后,拜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后又参加关东州郡讨伐董卓的战争。建安元年(196),迎汉献帝于许昌,拜司空,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逐鹿中原的胜利者。建安十三年拜丞相,建安十八年封魏公,建安二十一年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曹操不但是汉魏间众所瞩目的政治中心人物,而且是邺下文人集团的缔造者,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建安时期颇具代表性的作家。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诗歌。在繁忙的戎马生涯和政务中,他“登高必赋”。其诗今存20余首,内容较为广泛。《薤露行》、《蒿里行》、《却东西门行》、《苦寒行》等,反映了乱离的时代和人民的疾苦;《度关山》、《对酒》、《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积极进取精神,当然其中亦有功业难成的忧郁和悲凉。其诗多为政治抒情诗,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个性特征。其诗境界开阔,气象雄浑,语言质朴无华、凝炼有力,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诗风,体现了建安诗歌的基本风格特色,有开一代诗风之功劳。他所开创的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对建安作家、南北朝直至唐宋的许多诗人都有深远影响。其散文多为应用性文字,《让县自明本志令》、《求贤令》、《遗令》、《祀故太尉桥玄文》等均为名作。其文“清峻”、“通脱”,“简约严明”,独树一帜,鲁迅誉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开一代风气之功绩。明人张溥辑其作品为《魏武帝集》。中华书局出版有《曹操集》、《曹操集译注》,可参阅。 ☚ 汉代乐府诗歌 曹植 ☛ 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他是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少年时便很机警,好谋略,20岁被举为孝廉。东汉末年,以骑都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做了济南相。后来,起兵讨伐董卓,建安元年(196)迎汉献帝到许地(今河南许昌东)定都,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击灭吕布、袁术、袁绍等势力,逐渐统一了黄河流域。官至丞相、大将军,封魏王。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太祖武帝。 ☚ 陶渊明 曹丕 ☛ 曹操小说《三国演义》中人物。据汉魏间曹操其人改造加工。诡谲多变,心狠手毒,极端自私、利已。又有雄才大略,有治军、理政才能,高于他人,在乱世堪为出类拔萃。是一个“奸雄”的典型。 曹操155—220汉魏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封魏王。后其子曹丕称帝,追赠为武帝。遗著《魏武帝集》三十卷,已佚,有明人辑本,又有今人辑校的《曹操集》。所存诗篇,以乐府旧题写新事,苍劲雄浑,慷慨悲凉。《短歌行》、《步出夏门行》抒发其宏伟抱负,《蒿里行》、《苦寒行》、《薤露行》反映汉末战乱与人民苦难,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散文质朴刚健,清峻通脱,简约严明,个性鲜明,直抒胸臆,无典雅浮华之弊,鲁迅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参见“历史”中的“曹操”。 曹操三国时魏国法律制度的奠基者。曾造“五色棒”,不避豪强,棒杀犯禁者。主张治定礼为首,拨乱刑为先;谨慎用刑,不得动辄降罪;执法不分亲疏贵贱,应“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不许腹诽心谤,严禁“讪谤之言”;重视选拔司法官吏,要求司法官“清识平当,明于宪典”。参见“历史”中的“曹操”。 曹操东汉末无神论者。哲学上不信天命,重人事。认为天是自然现象,无可畏惧,人应“因阴阳四时之制”而行事;主张“除奸邪鬼神之事”,“禁妖祥之言”,毁祠庙,断滛祀,反对鬼神迷信。参见“历史”中的“曹操”。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20岁时举孝廉为郎,曾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等职。黄巾起义时起兵,官骑都尉。在讨董卓时建立私人武装,因镇压青徐黄巾起义军壮大了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实行屯田,储蓄军资。先后平灭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丞相,率师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败于赤壁。他用人唯才是举,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建安五年封魏王。鲁兴屯田,修水利,改革赋税制度,使生产得到发展。广纳贤才,抑兼并,加强集权,同蜀吴成鼎立局面。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善诗歌,参见“文学”中的“曹操”。 曹操 曹操155—220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20岁时,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执法严厉,不避豪强。黄巾起义爆发后,任骑都尉,因参加镇压起义,迁济南相。后起兵讨伐董卓,迎汉献帝刘协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灭吕布、袁绍等宦官丞相,成为北方统一后的实际统治者。赤壁大战后,与孙权、刘备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后封为魏王。病逝于洛阳,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他崇尚刑名,抑制豪强,用人唯才;兴修水利,屯田北方。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摘要》。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都有较深的修养。但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其诗均为乐府诗体。常以旧调旧体来表现新的内容,反映现实是其诗歌的特点。其诗或描写社会动乱、人民疾苦,如《蒿里行》、《苦寒行》等;或抒发雄心壮志、远大理想,如《短歌行》、《龟虽寿》等。诗歌具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他的散文善于以质朴简约的语言直抒胸臆,在内容与形式上不受传统的约束,文风清峻通脱,豪迈雄健。现有中华书局辑校的《曹操集》。 ☚ 建安七子 曹丕 ☛ 曹操155~220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时魏国奠基人。史称魏武帝。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父嵩。少年机警有权术,20岁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升顿丘令,征拜议郎。东汉末以骑都尉职,参加镇压黄巾军,显露头角,并初步扩充其军事力量,升为济南相。初平三年(192年)进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之一部30余万人,择其精锐编为其基干武装“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于许昌(今河南许昌东),利用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于建安二年至十六年(197~211)先后消灭吕布等割据势力。通过官渡之战,大破袁绍,逐步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晋为丞相。率军南下欲统一中国, 于赤壁(今湖北埔圻西北)为吴蜀联军击败。后于北方屯田,招集流民垦荒,减轻税赋,兴修水利,使北方农业生产恢复发展,解决了军粮短缺问题。他用人唯才是举,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崇尚刑名,赏罚分明,实行法治。他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丰富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善诗文,存诗作《蒿里行》、《观沧海》、 《龟虽寿》等20余首,散文《置屯田令》、《举贤勿拘品行令》等40余篇。这些对当时文学发展颇有影响。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受封为魏王,四年后病亡于洛阳。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 魏武帝集/曹操集/曹操集译注 ☚ 蔡中郎集选 魏武帝集 ☛ 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县)人。20岁举孝廉,历任洛阳北部尉、济南相等职。曾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后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208)进位丞相。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文学事业上也很有地位和成就。他招集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形成了邺下文人集团,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曹操的散文大多是应用性文字,大致可分为表、令、书三大类,质朴刚健、率真流畅,简约严明、生动活泼,有清峻、通脱之长,无典雅浮华之弊,往往直抒胸臆,不受传统思想和格式的束缚。代表作有《让县自明本志令》、《置屯田令》等。在散文出现骈化趋势之时,曹操以其平易自如、质实明练的文体,独树一帜。 ☚ 三国两晋 王粲 ☛ 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亳州市)人。少机警,有权术,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20,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镇压黄巾起义,迁济南相,并扩充军力。初平三年(192)占据兖州,诱降青州黄巾军之一部,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兴办屯田,整训部伍。十三年,进位丞相。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割据势力,征服乌桓贵族,统一中国北方。赤壁之战中被刘备、孙权联军击败。注重用人唯才,抑制豪强,加强集权,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二十一年(216)封魏王。4年后病逝于洛阳。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文学上也有较高成就,其诗今存20余首乐府诗。昂扬之精神,宏伟气魄与慷慨不平之感情,形成其特有的风格,对五言诗发展贡献较大。散文有40余篇。诗文皆为后世传诵。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 夏侯惠 夏侯惇 ☛ 曹操 曹操155—220毫县人。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他不但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曹操“外建武功,内兴文学”,在群雄割据混战中独占鳌头。他采取打击豪强,抑制兼并,大兴屯田,唯才是举等措施,并凭借政治上的优势,广泛搜罗文士,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局面,同时以自已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曹操的诗现存20余首,都是乐府歌辞,“被之管弦,皆成乐章”,诗风慷慨、沉郁、古朴。或实录汉末动荡苦难的社会现实,或阐发澄清天下建功立业的理想,或表现自已的政治主张,充满积极进取精神。曹操是继《诗经》后创作四言诗最有成就的作家,对五言诗的发展亦有贡献。 ☚ 二 建安文学 三 新安理学 ☛ 曹操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亳州)人。三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县令,征拜议郎。东汉末,以镇压黄巾军迁济南国相。中平六年(189)起兵讨董卓。初平三年(192)入兖州,迫降、改编青州黄巾军三十余万,号“青州兵”。建安元年(196),迎汉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次年击破袁术,又擒杀吕布,后在官渡大败袁绍,逐渐统一黄河流域。旋出卢龙塞大败乌桓,杀蹋顿单于。建安十三年(208)进位丞相,率大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联军大破于赤壁(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后进封魏王。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操为魏武帝。他在经济上兴屯田、修水利、抑兼并、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改革赋税制度,使统治区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在政治上不分门第,唯才是举,抑制豪强,强化中央集权。善于用兵,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爱读书,善写作,现存散文四十余篇、诗歌二十余首,对建安文学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今有新本《曹操集》行世。 ☚ 华佗 鲁肃 ☛ 曹操 曹操曹操 (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 (今安徽毫县) 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出身于宦官家庭,其父曹嵩为桓帝时大宦官曹腾的养子。曹操20岁时被乡里举孝廉为郎。曾参加镇压黄巾农民起义军和讨伐董卓叛乱。初平三年 (192)任兖州牧,收编败降的农民军三十万,号称 “青州兵”,增强了他以后称霸中原的政治军事实力。此后逐步打败北方军阀,并挟持汉献帝以发号施令,成为实际的北方最高统治者。建安十三年 (208) 为丞相,同年赤壁大战中受挫,从而形成了刘备、孙权鼎足对峙的局面。此后虽然致力于全国统一,但曹操至死也未实现,死后被尊为魏武帝。曹操今存诗二十首,都是·乐府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 《蒿里行》 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 《短歌行》; 有写景的 《观沧海》 和抒情的 《龟虽寿》 等。曹操的散文以 《让县自明本志令》 为代表作,表现了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的老谋深算。行文通脱,挥洒自如,对魏晋南北朝的文风有积极影响。鲁迅认为曹操是 “改造文章的祖师”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今有安徽毫县译注小组编写的 《曹操集译注》,搜罗完备,便于初学。曹操生平详见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 班固 曹植 ☛ 曹操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举孝廉为郎,历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颇有政绩。后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迎汉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实行屯田,“以蓄军资”,先后削平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208年,晋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今湖北蒲圻西北),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建安二十一年 (216) 晋爵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 病死,年66岁。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也是一位颇有作为的政治家,他推行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也有一定积极作用; 他唯才是举,注重吏治,抑制豪强,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他还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篇,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充分体现了建安风骨的特点。有《曹操集》。 ☚ 三国鼎立 九品中正制 ☛ 曹操 曹操155~220汉魏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20岁举孝廉为郎,后历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议郎、济南相等职。在镇压黄巾义军的过程中,逐步发展了势力。建安元年,迎汉献帝于许都,自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削平吕布,攻破袁绍,统一了北中国。后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帝。原有《魏武帝集》,已散佚。今存诗20余首,皆乐府歌辞。其诗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则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及进取精神。其诗以质朴的语言写苍凉悲壮之情,气韵沉雄,格调昂扬。其文亦如其诗,挥洒自如,通脱清峻,独具个性。 ☚ 魏晋南北朝文学 王粲 ☛ 曹操 曹操155—220政治家、诗人。字孟德。三国时代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少时机警,有权术,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20,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任骑都尉,参加镇压黄巾军,迁为济南相。初平三年(192年),占据兖州,诱降青州黄巾军之一部,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兴兵屯田,整训部伍。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为丞相。从建安二年到十六年(197—211),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集团,征服乌桓贵族,统一北方。后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今湖北武昌西)。他崇尚刑名,注重用人唯才,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问题,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二十一年,他受封为魏王,四年后,病死于洛阳。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他精通兵法,著有《孔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他还善诗歌,今存诗20余首,其中《蒿里行》、《步出夏门行》诸篇,以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情怀,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他的散文亦清峻质朴,有较完整的散文40余篇,皆为后世传诵。遗著《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 黄河帆影 曹植 ☛ 曹操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东汉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字孟德, 小字阿瞒。东汉末曾任济南相、汉献帝丞相等职, 后封魏王。魏国的实际建立者。在其当政时期, 在财政经济方面有不少创建。(一)广开屯田, 建安元年(196),解决军粮,安置流民, 采纳羽林监枣祇、韩浩建议,首先募民许下(今河南许昌东), 进行屯田, 当年得谷百万斛, 继而推广至二十多处。(二)在屯田区内及其他地方修复和兴建许多水利工程, 使荒地得以开垦, 农田得以灌溉, 耕地面积扩大, 产量提高, 交通运输方便。(三)制定租调制, 规定田租亩四升, 户调绢二匹, 绵二斤, 此外不得随意征收。这种租调制, 减轻了编户农民的负担, 在较长时间内为各朝所沿用。(四)恢复发展手工业, 特别重视盐铁生产, 恢复盐铁专卖。建安(196—219)初, 采纳卫觊建议, 用盐利买犁牛, 召集流亡, 恢复关中生产。平定冀州后, 在河北设置冶铁机构, 恢复坑冶, 以王修为司金中郎将, 统一制造农具武器, 供给军士武器和屯田民所用农具。这些措施有利于黄淮流域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支持了曹魏的统一事业。 ☚ 十、财经人物与经济史料 毛玠 ☛ 曹操155~220Cao CaoEmperor of Wei,also famous politician,strategist and poet at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Works: Dew on the Shallots,Wormwood Hamlet,Good!,etc.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又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其父曹嵩原夏侯氏之子,后过继于宦官曹腾为子。因此改姓曹。曹操二十岁举孝廉为郎。黄巾起义后,镇压颍川黄巾军,收编青州黄巾军一部,成为东汉末年一支较强的地方武装割据势力。建安元年(196),迎汉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并在其控制地区实行屯田。公元200年与袁绍战于官渡,大破之,逐渐统一中国北方。建安十三年(208),率军南下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但被击败。进而继续经营北方。汉献帝封其为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太祖武皇帝。用人不唯门第,唯才是举。善于诗歌(乐府诗),对当时文学发展很有影响,称为建安文学“三曹”之首。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少机警有权术。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都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东汉末,镇压黄巾起义,壮大自己势力。初平三年(公元192年), 占据兗州,击败青州黄巾军,选其精锐, 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召集流民垦荒,整饬地方吏治,抑制豪强兼并,减轻税赋,使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 《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篇,抒发其统一全国的抱负。散文风格清新质朴, 《让县自明本志令》、《举贤勿拘品行令》、《论吏士行能令》、《收田租令》、《置屯田令》等,皆为其代表作。有《曹操集》行世。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又名吉利,小名阿瞒,字孟德。沛国谯(安徽毫县)人。起家洛阳北部尉,在镇压黄巾起义中扩张势力,占有兖州(山东西南部)。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河南许昌东),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削平陶谦、张绣、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在官渡之战中全歼袁绍主力,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建安十二年,北伐内迁于辽东(治今辽宁义县)、辽西(治今辽宁义县)、右北平(治今河北丰润东南)三郡的乌丸。建安十三年进位丞相,统兵南下,在赤壁之战中为孙权和刘备的联军所败。转而致力于经营北方,削平盘据关中的韩遂、马超等割据势力,统治地域扩展到陇右一带。在此期间,进爵魏公、魏王,是北方的实际统治者。刘备认为其为人有“急”、“暴”、“谲”的特点。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他在北方广置屯田,兴修水利;颁行田租户调令,相对地减轻了编户齐民的负担;用人唯才,网罗了一批有治国用兵能力的官吏;打击豪强,整理吏治,加强中央集权。这些措施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之一。其诗篇气魄宏伟、慷慨悲壮,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苦难。著有《魏武帝集》, 已佚。今有明人辑本。现行《曹操集》为今人整理。(参考图237) 曹操⇒見【魏武帝】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