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曹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曹操155—220

即魏武帝。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父曹嵩(大宦官曹腾养子)曾买官太尉。操二十岁举孝廉,后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因镇压颍川黄巾起义“有功”,升济南相,继迁东郡太守,参与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初平三年(192年)领兖州牧,镇压了青州黄巾军,诱降三十余万,收其精锐,编为“青州兵”。李通、许褚等豪强地主皆率部族来附。建安元年(196年)进洛阳,迎汉献帝到许都(今河南许昌东),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后在许县、洛阳等地屯田,兴修了一批水利工程,解决了军粮供应问题。从此政治、军事、经济实力大增,败袁术、破张绣、擒杀吕布。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继又利用绍子谭与尚间矛盾,攻占青、冀、幽、并四州,统一中原。建安十二年(207年)平定三郡乌桓。次年进位为宰相。与孙权、刘备联军大战于赤壁(今湖北蒲圻),中黄盖诈降计,被周瑜乘东南风火攻,大败,退回北方。后进关中、占汉中,完成了北方的统一,进爵魏王。死后,子曹丕代汉称帝,追赠为太祖武皇帝。善用人,实行“唯才是举”,网罗了地主阶级的许多有才之士,打破了豪门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法接要》等书。擅诗歌,现存诗二十首左右,多为乐府,质朴有力。散文简约谨严,平实清逸,自成一格。在他的倡导下,邺下文风甚盛,形成独具风格的“建安文学”。草书颇有成就。遗著《魏武帝集》,今佚。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一卷。1979年中华书局整理出版《曹操集》。

曹操

曹操

郭沫若话剧《蔡文姬》中的人物。他是东汉末年卓越的政治家。他屡建武功,平定了中原,“使流离失所的农民重新安定下来,使纷纷扰攘的天下,又重新呈现出太平的景象”。他又力修文治,特遣使者以重金将蔡文姬从匈奴赎回,参与《续汉书》的撰述。平日为人诙谐潇洒,谈笑风生,不拘形迹,生活俭约,不喜奢华,富有平民风度。他又是一个气度不凡的诗人,大胆肯定含有无神论思想的《胡笳十八拍》,匡正当时不良的诗风。他曾误听周近的一面之词错判董祀死罪,经蔡文姬等人的辩白,立即撤销前令,把董祀晋升为中郎将。他疾恶如仇,执法严明,既有急躁易怒、偏听偏信的缺点,又有广开言路、勇于改过的美德。

☚ 蔡文姬   巴哈尔 ☛
曹操

曹操

《三国演义》形象系谱里有一个价值判断上被否定、美学生命上却是不朽的人物——曹操。他是一个恶和丑的典型,几乎集中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全部罪恶本质,却又以其鲜明而不可替代的个性表现出来。历史上的曹操和小说中的曹操不能划等号,但这并不能妨碍他成为活生生的艺术形象的独立性。第一回,许劭这样评价曹操: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堪为破的之论。“能”而“奸”,“能”中有“奸”气,“奸”中有 “才能”,二而一,缺一不可,形成曹操性格组合式的基调。牢笼人心而又嫉妒贤才,刚愎自用而又机谋权变,刻薄暴虐而又豪爽多智,聪明过人而又愚蠢颟顸,坦诚中总带几分虚诈,大度中常含几成小气,奸而能、真而伪、宽而猛,性格的两侧面互相渗透、各有特征,具备了复杂性、模糊性的美学风貌,象是布满了绿苔、水草、落叶的潭渊,不可测试。
少年时挑拨父亲和叔父的关系,已现性格之端倪。而他的出场尤其显得不同凡响,面对董卓的骄横不可一世,众皆无计以出,独有他仰面大笑,挺身而出,带七星宝刀行刺董卓,不可谓没有胆识。但是,行刺时突然被董卓发现,他几乎是不假思索,下跪诡称献刀。刹那之间,变换得如此迅速,声色不露,入情入理,避免了一场杀身大祸,他的性格又是何等机警。这种随机应变的本领运用于风云际会的政治、军事舞台,更是表演得淋漓尽致。张辽被擒,把他骂得狗血淋头,他 “拔剑在手,亲自来杀张辽”,这时,“玄德攀住臂膊,云长跪于面前”,瞬息之间,电击雷轰的脸上变得春意荡漾,掷剑而笑,“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这一招果然有效,招揽了人心,延揽了大将。
三国风云中,曹操象是老雕横朔,盘旋天宇,表现出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可谓 “雄”也矣。仗义讨伐董卓,力排众议,怒斥袁绍,孤军深入,官渡大战,运筹擘划,以少敌众,以弱胜强,谱就了古代军事史的佳话。煮酒论英雄,睥睨一切,慧眼识人,目光如炬。他确实求贤若渴,他手下谋臣如云、猛将如雨,其中诚然良莠不齐,有劣弱和混饭吃的,但确有不少人骁勇善战、智多谋深。他明知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却毫不介意。金银良骥,在所不惜,最后竟至宽厚得网开一面,“放虎归山”,付出了损兵折将的巨大代价,却获得华容道上刀下逃命的有效报偿。典韦死后,他亲去哭奠,哀声痛切。事过之后,他一次行军路上,忽然失声痛哭,原来他触景生情,追思典韦。诚如毛宗岗的《读三国志》所言: “历稽载籍,奸雄接踵,而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者,莫如曹操。听荀彧勤王之说,而自比周文,则有似乎忠;黜袁术僭号之非,而愿为曹侯,则有似乎顺;不杀陈琳而爱其才,则有似乎宽;不追关公以全其志,则有似乎义。王敦不能用郭璞,而操之得士过之;桓温不能识王猛,而操之知人过之。”是的,曹操的“雄”是和“奸”联系在一起,组合成“奸雄”的独特范畴。这就使得他在群雄逐鹿中,先在官渡大战中以喜剧角色出现,后在赤壁大战中扮演了悲剧角色。他的大度常常是封建政治家的权术和手腕的独特表现方式。官渡之战,把部属和袁绍勾搭的书信,统统烧掉,不咎既往。然而,平定耿纪、韦晃叛乱后,他树立红白二旗,“如曾救火者,可立于红旗下;如不曾救火者,可立于白旗下。”这道命令从现象上看救火者可以免罪,于是大多数人尽集于红旗下,结果他认为“汝当时之心,非是救火,实欲助贼耳。”全部送上断头台。翻云复雨,深不可测。他虽网罗了大批文人墨客,但对他们特别富于戒心。智慧而过于聪明的谋士,几乎无一得以幸免。在文臣和武将之间,他总是权衡彼此轻重,舍文而保武,如“鸡肋事件”中尽管夏侯惇的束装撤兵,引起军中大乱,但他把杨修当替罪羊,“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惇,亦欲斩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惇,下令来日进兵。”对于阻碍他篡夺权位的绊脚石,他总是毫不手软地搬掉,如劝谏他不可封魏公、加九锡的荀彧,不得善终。他自以为英明天纵、聪明绝顶,他的巨大野心,诚然不容部属识破,即使是玩弄的一点小聪明,也不允许别人“参透”,那些机巧而多舌的谋士偏偏不识趣,“难得糊涂”,遂不免杀身之祸。曹操在新造花园门上题一“活”字,“人皆不晓其意”,杨修认为“‘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使得曹操“虽称美,心甚忌之。”他刻猜到极其偏狭的程度,这正是封建社会君威莫测的典型写照。他的宽猛、厚薄、大度刻忌,各有其规定性,各有其妙用,而又胶着在一起,形成“奸雄”式的特征。
他野心勃勃,无所掩饰,与汉帝并辔狩猎,讨天子弓箭射鹿,代天子受贺,然而,在策略上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把封建政治家的权诈、奸猾运用得游刃有余、无懈可击。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官渡之战时许攸的投奔了。当曹袁二军相持对垒时,曹操正为战局无法转机而苦恼,恰巧袁营中的许攸来访,这便开始了他的一段戏剧般的绘声绘色的精妙绝伦的表演。曹操“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先拜于地”。一系列的行为不免造作、虚假,甚至有失身份。但是,这些表面的热情却形成了某种会见气氛。然后他就迫不及待地提出“愿即教我以破绍之计”,当许攸单刀直入问起军粮时,曹操一本正经说: “可支一年。”许攸不信,曹操改口“有半年耳”。这使得许攸诚意见欺,拂袖而去,曹操急起挽留,“尚容实诉”,“可支三月”。许攸再次不信,曹操“附耳低言”,这回该说实话了吧。“军中止有此月之粮”,其实还是假话,许攸一下子拆穿,“粮已尽矣”,曹操这才“愕然”不已。生动有致、玲珑剔透地表现了曹操的虚伪、奸猾!而他的富于特色的表现,又是在热情的外表下、诚挚的口吻掩饰下进行的。一本正经、信誓旦旦的满口真言,竟是通篇假话,这就是“奸雄”之奸、“奸雄”之诈!面对许攸的指斥,他解嘲说“兵不厌诈”,其实,他已把这一点运用于所有的领域,使得一切都权术化了。他在和袁术交战时,粮食将尽,军心浮动。他竟借仓官的脑袋,平息众忿。讨伐张绣途中,他立下军令,偏偏他的坐骑不争气,践踏麦田,法当斩首。可是,玩弄“割发代首”的小把戏,两全其美。
他杀尽了吕伯奢一门老小,残忍狠毒得令人发指。然而这一狠毒性格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刻猜多疑的心理动因。嗜血症和多疑症相结合,使得残忍的个性更显阴冷。“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信条,令人不寒而栗,是曹操丑恶灵魂不加掩饰的暴露,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极端自私的本质,化为曹操毕生的行为准则。为了维护这一血腥味的信条和准则,他一生剪除了多少对手,残杀了多少无辜!然而,他的杀人方式也具有“奸雄”之“奸”的个性特点,既非董卓型,亦非袁绍型。疑而杀人,如杀水军都督蔡瑁、张允;梦中杀人,如拔剑斩掉为他盖被的近侍;酒中杀人,赤壁大战前夕,他临江赋诗,杨州刺史刘馥认为诗言不祥,他便佯醉“手起一槊,刺死刘馥”;借刀杀人,如祢衡痛揭他的创伤,他就怀恨在心,便打发祢衡说降刘表,借刘表之手后由黄祖除掉了这块心病;伺机杀人,如他早就对杨修恼恨交加,萌发了杀机,只是时机尚未到来,一旦杨修自找麻烦,“破译”了“鸡肋”口令,他便毫不迟疑地把杨修杀掉。他或示意荀彧自杀身亡,或威吓荀攸忧愤而终。“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种人生得失平衡观,使得他杀人不足惜、杀人不眨眼,但这并没有使得他心灵深处出现平衡。尽管杀人前,对被害者或整酒送之,杀后或厚葬抚恤,屠夫的鲜血并未能填满心灵的裂缝。他常常因杀人过多,导致心理失重,特别在晚年疑神见鬼,哭笑无禁,形成精神自杀。他临死前,幻觉中出现伏皇后、董贵人等二十余人前来索命,就是其心理惊惧的典型写照。在实施他那血腥气的人生信条中,也煎熬着自身心灵。这就加强了这个人物性格的心理深度。
曹操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典型形象,具有多侧面的复杂性格、多层面的组合特征。既富于深广的概括力,又具有独特的个性化力量。这是其形象的社会意义之所在,也是其美学魅力之所在。

☚ 人物鉴赏   司马懿 ☛
曹操

曹操155—220

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孟德,小名阿瞒,又名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与其子丕、植并称“三曹”。“少机警,有权变”。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历任洛阳北部尉、都尉、济南相、典军校尉等职。在镇压黄巾起义中扩充军力,并于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建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袁术、袁绍等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丞相,二十一年封魏王。死后不久,次子曹丕称帝,追尊为太祖武皇帝,世称魏武帝。他“外建武功,内兴文学”。凭借其政治领导地位,广泛搜罗文士,造成建安文学兴盛局面。同时以其创作实践,开创文学“建安风骨”新风气。现存诗二十余首、散文四十余篇。诗继承《诗经》、《楚辞》及汉乐府民歌传统,以乐府旧题反映时事和抒写怀抱,朴实刚健,慷慨悲壮,具有强烈现实主义精神。《蒿里行》、《苦寒行》叙写当时社会动乱及人民苦难,真切动人,被誉为“汉末实录”。《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写景抒怀,至今为人传诵。其文质朴简约、清峻通脱,内容形式俱不受传统束缚, 《求贤令》、《让县自明本志令》最为著名。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中华书局辑有《曹操集》。

☚ 二、魏晋南北朝   邯郸淳 ☛

曹操

曹操

小说《三国演义》中人物。汉献帝时丞相。“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借天子自重,以令诸侯。思想性格极为复杂,既有雄才大略,善于笼络人才,工于心计、谋略,又假仁假义,凶险残暴,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为著名的“奸雄”形象。其事系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所引众多野史别传如《曹瞒传》、《晋阳秋》等铺衍而成,与历史上曹操有出入。

☚ 苏小妹   诸葛亮 ☛
曹操

曹操155—220

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父曹嵩,本姓夏侯,为宦官曹腾养子,东汉灵帝时买官至太尉。曹家虽然富贵有权势,却为世族高门所鄙视,曹操后来亦反对宦官干政。二十岁时受州郡举荐,以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以骑都尉随皇甫嵩等镇压黄巾有功,迁济南相。又参加西园新军,担任典军校尉。在讨伐董卓以及各派军阀的混战中,不断壮大势力。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奉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十三年,受封丞相。至此已先后消灭陶谦、吕布、袁术、袁绍、刘表等割据集团,平定了三郡乌桓,大抵统一了北方。建安十八年,封魏公。建安二十一年,进号魏王。次年,设天子旌旗乘舆,并立曹丕为太子,实际上已代汉自立。延康元年正月,病死洛阳,年六十六。当年十月,曹丕称帝,追尊为魏武帝。曹操一生与诗文结缘,鞍马为文,横槊赋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三国志》本纪裴注引《魏书》)。今本《曹操集》存诗十六题二十二首,都属于拟乐府诗。四言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感世忧怀,抒写壮志未酬之苦闷,语句流转,音调壮阔,其源出于《诗经》,而又能于《三百篇》之外自开奇响。五言如《薤露》、《蒿里》、《苦寒行》、《却东西门行》,反映社会离乱和人民苦难,写来情景相生,慷慨悲凉,亦为文人五言诗之佳作。另如《陌上桑》、《秋胡行》等篇,叹逝嗟生,追慕神仙,情绪偏于消极,但也时时露出“忧世不治”的怀抱,反映出其思想上的矛盾冲突。运用乐府古题描写现实生活,不拘旧题声调的限制,继承和发扬《诗经》及汉乐府民歌之创作精神,此为曹操对于建安诗坛的贡献。主要事迹见《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 孔融   陈琳 ☛

曹操155—220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三国魏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与子丕、植并称“三曹”。与魏高祖曹丕、烈祖曹睿并称“三祖”(操为魏太祖)。二十岁举孝廉为郎,历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议郎、济南相等职。曾起兵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五年官渡之战消灭袁绍,又陆续削平黄河流域的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中国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宰相,率军南下,与刘备、孙权作战,败于赤壁。建安二十一年封魏王。死后曹丕建魏称帝,尊操为武帝。原有《魏武帝集》三十卷,已散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曹操集》。
索引:曹操,孟德,吉利、阿瞒,曹瞒,太祖、武帝。

曹操

曹操155—220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父嵩,是宦官中常侍曹腾的养子。少机警,有权数,任侠放荡,不治行业。20岁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并逐渐发展了势力。所率青州兵,骁勇善战。建安元年(196),迎汉献帝于洛阳,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大败袁绍,逐渐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中原地区的长期战乱。建安十三年进为丞相,率军南征,在赤壁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由此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封魏公,又进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正月病逝于洛阳。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曹操对文学有极大的兴趣和深厚的修养。“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心雕龙·时序》),正是由于他的引导和提倡,形成了名重一时的邺下文人集团:曹丕、曹植是他的儿子;建安七子和蔡琰等,都是他的幕僚或受到他的保护。没有曹操,也就没有建安文学。只有在曹操的精神感召、物质保护和身体力行的大力引导下,璀璨千古的建安文学才得以兴盛。
曹操本人的文学创作也有很高的成就。尤善诗歌。今存20余首诗歌,全是乐府诗。他“以旧瓶装新酒”,以乐府旧题,抒写怀抱,针砭时事,如《蒿里行》揭露军阀混战及其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被明人钟誉为“汉末实录,真史诗也”(《诗归》);如《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描写大海景象,气势磅礴,格调雄放,映衬出诗囊括宇宙、吞云吐月的博大襟怀,等等,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豪迈的进取精神,深挚的感情基调以及苍凉悲壮的慷慨磊落之气和朴素无华的语言风貌,构成了曹操诗歌独臻超越的风格。敖器之曰:“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沈雄”(《敖陶孙诗评》),可谓的评。
曹操著述颇丰,原有《魏武帝集》30卷录1卷,《兵书》13卷等十余种,惜多已亡佚。明人张溥辑有《魏武帝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1959年,中华书局整理出版了《曹操集》,比较完备。注本有黄节《魏武帝魏文帝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比较通行。

☚ 魏   王粲 ☛

魏武帝集/魏武帝集/曹操集/曹操集译注/曹操诗文选

☚ 孔北海集   魏武帝集 ☛

曹操


曹操 - 三国谋略典故 - 可可诗词网

曹操

魏文帝曹丕担任五官中郎将,而临菑侯曹植正是才气、名望大显之时,兄弟俩各有党羽,时有互相争夺王位继承权的议论。文帝派人询问贾诩巩固自己地位的办法,贾诩说: “希望将军崇扬品德,扩大气度,勤于世人之业,朝朝夕夕,孜孜不倦,不违背做儿子的规矩,这样做就可以了。”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刻苦地磨炼自己。曹操又曾避开身旁的人私下询问贾诩,贾诩默语不答。曹操说: “我与你说话,你为什么不回答?”贾诩说: “我正好在思考问题,所以没有马上回答。”曹操说:“在想什么?”贾诩说:“在想废长立幼而致败的袁本初、刘景升父子。”曹操听罢大笑,于是立太子的事就定了下来。贾诩认为自己不是曹操的老臣,而谋划深远,怕被猜疑,所以闭门自守,回到家里也不与他人私交,儿女婚嫁,不攀高门,天下人谈论起有智慧计谋之人,都认为贾诩可以算一个。


曹操 - 可可诗词网

曹操


曹操 - 三国人物 - 可可诗词网

曹操

曹操的人物形象以及性格特点

●借冕播誉,附骥而行/以退为进,蓄机待时/擒贼擒王,举重若轻/道之不同,不相为谋/见机而行,先发制人/兵以义动,以顺诛逆/明劝赏罚,激励将士; 承间讨击,奇伏取胜/挟天子以令诸侯,兴屯田以足兵食/克制私忿,收揽英才/乘间击瑕,拔除隐患/声东击西,因利诱敌/以弱御强,砥柱中流/焚其积聚,釜底抽薪/合纵连横,分化瓦解/修养生息,收拾民心/延揽英雄,唯才是举/因隙使间,示形作伪; 声东击西,前后夹击/借风行舟,政从己出/总揽枢要,取而代之

曹操是三国时代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中国历史上出色的韬略家。

东汉末年,社会动乱,英雄豪杰四处崛起,袁绍占据四州,虎视眈眈,强盛无敌。而曹操依靠韬略,驾驭天下,运用申不害、商鞅的法术,具备韩信、白起的奇策,克制情感,不念旧恶,总揽英雄,使人尽其才,地尽其用,终于完成争霸大业。史书称之为 “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实不为过誉之词。

曹操生性聪敏,好学不厌,在武学、诗学诸方面,均有成就。

曹操在行军用兵上,依孙、吴之法,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孙子兵法的的第一个注家即为曹操,曹操自作兵书十余万字,将领征战,皆以新法从事。临敌制变,手为节度,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与敌对阵,神色安闲,如不欲战; 然而一到决机乘胜,则气势盈溢,故每战必克,军无幸胜。

曹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使这些人佐命立功,终成名将。其余拔出细微,升为牧守之人,不可胜数。正是因为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曹操才能扫灭群雄,拨乱反正。

曹操统军三十余年,手不释卷,其韬略才华,既来于经典、史书,又取于社会实践。

曹操之所以崛起微末,统一北方,其成功之诀,以其自己所总结的话说,即:“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以著名韬略家诸葛亮的话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曹操克敌制胜的奥妙在于“智力”、“人谋”,换言之,即在于韬略。韬略之精华,造就了曹操,造就了曹操的霸业。

只是因为曹操在韬略修为上还没有完全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因此,其霸业也不可能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处于绝对优势,但曹操取汉皇室而代之的野心不时暴露,使得不少有识之士视之为汉贼,拒绝与之合作,甚至投入敌对阵营,从而增加了扫荡宇内的难度。曹操未能真正认识到皇权在中国历史上所存在的潜在的巨大力量,这一力量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并非英雄豪杰般个人所能取代。此外,曹操过份崇拜剑的力量,忽视德的作用。韬略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胜、以德服人,而曹操性格残忍,号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滥杀无辜,唯我独尊,从而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文化形象,使人与其貌合神离,同床异梦,不能真正发挥与调动积极性。尽管历史上的曹操不同于社会上流传、小说中塑造的白脸奸臣,但曹操的不少作法,毕竟严重违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因而其成就也就受囿于此。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之父曹嵩,字巨高,质性敦慎,曾任司隶校尉,汉灵帝时升任大司农、大鸿胪,代崔烈为太尉。太尉在汉代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曹嵩出生的前后情况,世人都不得其详,据吴人所作曹瞒传的及郭颁世语的的记载,曹嵩为夏侯氏之子、夏侯惇的叔父。

曹嵩为曹腾养子。曹腾字季兴,是桓帝朝著名宦官。曹腾在汉顺帝时由小黄门升任中常侍大长秋,中常侍为皇帝寝殿侍从官,掌呈奏案章,传达诏令,管理文书档案,权力极大。大长秋为皇后的近侍,总管传达皇后旨意,管理宫中事务。东汉时此职专由宦官充任。因册立桓帝有功,曹腾受封为费亭侯。这样一来,曹腾声势显赫,权位极高。

出身在宦官集团的大官僚地主家族,对曹操的教育见闻、经济条件、社会关系等无疑都有一个良好的基础,这使得曹操从小就熟悉政治舞台的活动,并为其今后参与政治军事斗争提供一个较高的起点。


曹操 - 三国谋略典故 - 可可诗词网

曹操

桓阶字伯绪,长沙郡临湘县人。担任郡功曹。太守孙坚荐举桓阶为孝廉,任命为尚书郎,由于父亲去世回乡奔丧。恰好碰上孙坚进击刘表时战死。桓阶冒着风险到刘表处请求要孙坚的尸体。刘表被他的义气感动,就将孙坚的尸体给了他。后来曹操与袁绍军队在官渡对峙,刘表率领整个荆州声援袁绍。桓阶劝长沙太守张羡说:“办事不以道义为本,没有不失败的。所以齐桓公率领诸侯尊奉周王室,晋文公驱逐叔带而送周王返回王城。现在袁绍背道而驰,而刘表声援他,这是自取祸患的举动。您如果想建立功勋、申明正义,保全幸福,远离祸难,就不能与他们联合。”张羡说:“那么我倾向谁才好?”恒阶说:“曹操势力虽弱,但他是靠正义起兵,解救朝廷的危难,奉皇上之命讨伐有罪之臣,谁敢不服从?现在您如果率领长沙、武陵、零陵、桂阳四郡,依仗三江等待曹操到来,做他的内应,不是很好吗?”张羡说:“好。”于是率长沙以及邻近的武陵等三郡抗拒刘表,派遣使者去谒见曹操。曹操很兴奋。此时正值袁绍与曹操军队接连发生战斗,军队不能南进。而刘表加紧进攻张羡,张羡病死。临湘城陷落,桓阶便自己躲了起来。过了很长时间,刘表征召桓阶为从事祭酒,打算把妻妹蔡氏嫁给他。桓阶说自己已经结婚,拒绝不受,并以自己有病为由辞退回家了。

曹操平定荆州后,听说桓阶曾为张羡出谋划策,认为他非同一般,聘他担任丞相掾主簿,又升任赵郡太守。魏国刚建立时,担任虎贲中郎将侍中。当时太子尚未确定,而临菑侯曹植十分受宠。桓阶多次向曹操说曹丕品德优良,年龄也大些,应该立为太子。他或当众规劝,或私下进谏,前前后后的态度都非常恳切。又毛玠、徐奕由于刚烈正直,少有党羽,西曹掾丁仪很不喜欢,丁仪屡次揭他们的短,全赖桓阶帮助得以保全。他大多如此地扶持善良、匡正他人过失。桓阶又升任尚书,负责选举。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派徐晃前去救援,未能解围。曹操准备亲自南征,征求诸将领的意见。众人都说: “大王如不快去,我军就会失败了。”唯独桓阶说:“大王认为曹仁等人能够认清形势吗?”曹操说: “能。”“大王担心他们二人不肯尽力吗?”曹操说:“不担心。”“那么为什么要亲自前往呢?”曹操说:“我只是担忧敌兵多,徐晃等人处境不利罢了。”桓阶说: “现在曹仁等人处在重围中而坚守阵地、毫无二心,确实是因大王远远地形成声援呼应的形势。处在死亡之地,定会有拼搏抗争的决心;内有拼死搏斗之心,外有强大的救兵,再加上大王稳定朝廷军队以显示出雄厚的实力,何必担心他们失败而要亲自前往?”曹操认为他说得在理,便率领军队驻扎在摩陂,敌人果然撤退而去。


曹操 - 三国谋略典故 - 可可诗词网

曹操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先前,他北上见袁绍,对袁绍的谋士辛评、郭图道:“聪明人会仔细衡量选择君主,所以能百次行动百次成功而功成名就。袁绍只想学周公的礼贤下士,却不懂得用人之道,他处事头绪繁多,但抓不住要领,喜爱谋略却不能决断。想同他拯救天下的危难,建立霸王大业是很难的啊!”于是就离开了袁绍。在这之前,颍川戏志才是一个善于出谋划策的人,深得曹操器重。可惜很早就去世了。曹操写信给荀彧说:“自从志才去世后,没有人可以一同商讨军国大事了。汝南、颍川一带本来就奇士众多,您认为谁可以继承戏志才呢?”荀彧推荐郭嘉。曹操很快召见了他,与他谈论天下大事。谈毕,曹操说:“帮助我成就大事的,必定是这个人。”郭嘉出来后也十分欣然地说:“这才真正是我想投奔的主人。”曹操当即任命郭嘉担任司空军祭酒的官职。


曹操 - 中外文学著作 - 可可诗词网

曹操

 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官至丞相,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魏武帝。1959年中华书局辑校出版了《曹操集》。

曹操 - 可可诗词网

曹操


曹操 - 可可诗词网

曹操

曹操

曹操155—220

汉魏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志》有传。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自幼机警有谋,任侠放荡,20岁举孝廉为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作乱,实力渐强。建安元年迎汉献帝、迁都许昌,拜司空,封武平侯。官渡之战击败袁绍,统一了北方。拜丞相,封魏王,病逝后追尊为魏武帝。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是诗歌和散文,鲁迅称他是“改革文章的祖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今见赋3篇,已亡佚。《鹖鸡赋》仅存序,《沧海赋》存1句,《登台赋》存2句。原有集,《隋书·经籍志》著录两种共36卷,早佚。明人张溥辑有《魏武帝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今有中华书局1959年版《曹操集》行世。

☚ 曹摅   曹叡 ☛
曹操5317善于拨弄是非、挑拨关系的人。冀鲁官话。山东利津〖〗。

曹操【同义】总目录


曹操阿瞒

曹操cáo cāo

〖名词〗
人名。即魏武帝(3)。《诸葛亮后出师表》:曹操智计。——曹操的智慧计谋。《诸葛亮后出师表》:曹操五攻昌霸不下。——曹操五次攻打昌霸都没有攻下。《诸葛亮后出师表》:曹操拊手。——曹操拍手叫好。

曹操155—220

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出身宦官之家,早年曾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议郎、济南相。汉献帝时被封为大将军和丞相。当时军阀混战,局势动乱,他“挟天子而令诸候”,进位为魏公,后称魏王。死后,其子曹丕代汉为魏文帝,追谥曹操为魏武帝。曹操“揽申、商之法术,”在刑礼关系上,主张“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针对东汉末年官制上的弊端,作为丞相的曹操确定自己任用官吏的标准是“清识平当,明于宪典”,选拨“明法达理”者,使“持典刑”。在治军方面,曹操制定了严格的军令、军法,他认为法律一经制定,必须信守不怠,所谓“设而不犯,犯而必诛”,强调以法治乱,以法治国。曹操重法,但反对滥刑,在肉刑恢复问题上,几经动议,但因权衡利弊,最终放弃己见。曹操为“腹诽之谤”罪的积极主张者,曾对后世产生过恶劣的影响。

曹操公元155~公元220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孟德,沛国谯 (今安徽亳县) 人。早年曾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议郎、济南相等职。汉献帝时,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发展壮大了自己的武装实力,战胜袁绍,统一北方,任丞相之职。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后称魏王。死后,其子曹丕代汉为魏文帝,追谥曹操为魏武帝。其法律思想散见于中华书局印行的 《曹操集》一书。曹操从当时动荡的社会局势出发,反对仁义道德的空洞说教,强调以法治国,以法治乱,指出 “拨乱之政,以刑为先”。尤其重视法令的贯彻实施,指出将“明法达理”作为选任司法官吏的主要标准,打破所谓“门第”的限制,屡次下“求贤令”,坚持“唯才是举”。在执法上,注意恪守法制,认为法令一经制定,必须信守不怠。反对滥刑,主张刑狱之事一定要慎重,曾考虑恢复肉刑,后因有异议而未行。对定罪量刑也很谨慎,注意调查核实,防止冤狱的发生。

曹操155—220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时魏国奠基人。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本为汉相国曹参之后,父嵩。年二十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升顿丘令,征拜议郎。后以骑都尉职,参加镇压黄巾军,显露头角,并初步扩充其军事力量,升为济南相。初平三年(192年)进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之一部,择其精锐编为“青州兵”,成为其基干武装。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于许昌(今河南许昌东),利用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自建安二年至十六年(197—211)先后消灭吕布等割据势力。并通过官渡之战大破世族军袁绍,逐步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晋为丞相。率军南下欲统一中国,于赤壁(今湖北埔圻西北)为孙刘联军击败。后于北方大办屯田,兴修水利,在使北方农业生产恢复发展的基础上,解决了军粮短缺问题。他用人唯才是举,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崇尚刑名,赏罚分明,实行法治。此外,存诗《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二十余首,散文《置屯田令》、《举贤勿拘品行令》等四十余篇。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受封为魏王,四年后病死于洛阳。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曹操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生于公元155年。20岁时以孝廉为郎。官至丞相,追尊为魏武帝。勒马疆场30余载。曾镇压黄巾起义军,升为济南相。189年被董卓逼迫逃至陈留,聚众5000人讨伐董卓。192年任兖州牧,诱降黄巾军30万。建安元年(196),迎献帝,建都许昌。利用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消灭吕布等割据势力。200年官渡之战,歼袁绍军7万余。208年,南下夺取荆州。207年基本统一北方。他推行屯田,得谷上百万斛。208年任丞相,南征时败于赤壁。211年平关陇,215年又征降汉中的张鲁。213年封魏公,216年升魏王。4年后,病亡于洛阳。重视总结用兵经验。自作兵书10余万言。

曹操

071 曹操155—220

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少时任侠放荡。东汉末,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又起兵讨董卓。初平三年(192)占据兖州,诱降青州黄巾军,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 (今河南许昌东)。后即以天子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后,逐渐统一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任丞相,率军南下,先平荆州,后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大败于赤壁。建安二十一年进爵为魏王。后追尊为武帝。其政治思想受法家思想影响较深,主张发展农业,大兴屯田,兴修水利,并积极推行“重农”政策,对恢复社会经济起了一定作用;主张任人唯才,打破了当时世族门第观念;强调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使世家豪强得到抑制; 认为 “治定之化,以礼为首; 拨乱反正,以刑为先”,强调治国应“纠之以猛”。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 崔寔   刘备 ☛

曹操

038 曹操155—220

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汉末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的诗全部都是乐府歌辞,如《蒿里行》、《步出夏门行》诸篇,以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怀抱,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有所反映。曹操又是“改造文章的祖师”,其“清俊”“通脱”的散文风格,表现了建安散文的新风貌。遗著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人有排印本《曹操集》。

☚ 魏晋南北朝作家   曹丕 ☛
曹操

曹操155-220Cao Cao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郡谯县(今安徽亳县)人。祖父腾,东汉大宦官,任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父嵩,腾养子,官至太尉。操少任侠,性机警,博览群书,尤好读兵书。20岁时举孝廉为郎,历洛阳北部尉、顿丘令,以骑都尉参与镇压颍川黄巾有功,迁济南相。严肃法纪,惩治贪污,而不避贵戚。灵帝建西园新军,操任统帅之一的典军校尉。董卓之乱时,逃至陈留,聚兵五千,参加以袁绍为首的讨伐董卓盟军。初平二年(191),引兵入东郡镇压黑山农民军。次年,领兖州牧,诱降青州黄巾军30余万,男女100余万口,以其精锐改编为青州军,势力大振。建安元年(196),汉献帝从长安逃还洛阳,操把他迎至许县(今河南许昌),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是年,在许县周围兴建实行屯田,获谷百万斛,部分地解决了当时极为急迫的军粮和流民问题。其后连战皆捷,破袁术、擒吕布、平张绣,消灭黄河以南的许多割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战胜北方最大的割据者袁绍,进而消灭袁绍余部,平定乌桓,占领青、冀、幽、并等州。建安十三年(208),进位丞相,率大军南征,准备统一全国,但受挫于赤壁。十六年(211),平定关中、陇右及河西四郡,完成统一北方大业。建安十八年(213)进封魏公;建安二十一年(216),更进为魏王。死后被谥为魏武帝。曹操主张唯才是举,不拘一格地提拔一批才能出众的谋臣猛将;谋略过人,又比较能倾听部下意见;敢于抑制豪强,虽亲戚亦不加宽宥;法令严明,赏罚必信,故能令行禁止;反对奢华,自奉节俭,蔚成俭朴之风。曹操一生成就很大,他不仅是建安时代政治上的领袖,而且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建安文学的代表。史称他“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所著诗篇气势雄浑,慷慨悲凉,极富感染力。又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

☚ 官渡之战   屯田制 ☛

曹操

曹操155—220CaoCao

汉魏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20岁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初平元年(190)参与关东州郡讨伐董卓。建安元年(196)迎汉献帝于许昌,拜司空,封武平侯,从此建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逐渐统一了北方。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曹操诗歌今存不足20首,全部是乐府诗体。这些诗虽沿用汉乐府旧题,却缘事而发,自写新意。《薤露行》、《蒿里行》等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蒿里行》中“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几句诗,尤为生动地表达了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明人钟惺评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古诗归》)。《短歌行》反复咏叹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并以周公自比,渴望“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了他要搜揽人才以成统一大业的宏伟怀抱。全诗感情慷慨深沉,语言简约含蓄,表现出“志深而笔长”的特色。《步出夏门行》中的《观沧海》,描写登高览海的壮观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也展示了诗人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是文学史上较早出现的比较完整的写景诗。《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名句,激人奋发,广为传诵。曹诗风格质朴深沉,慷慨悲凉,具有时代特色。他开创了用乐府旧题叙写时事、自抒怀抱的传统,影响了后代文人乐府诗。他的四言诗是《诗经》之后成就最高的作品。曹操的文章也平易自如,不加雕饰。如《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等语,活现出曹操自负而强硬的口吻。此外,曹操提倡文学,搜罗文士,也促成了建安文学的繁荣局面。
参考书有黄节《魏武帝魏文帝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重排出版。

☚ 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   曹丕 ☛
曹操

曹操155—220

汉魏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县)人。出身于宦官家庭,年二十举孝廉,征拜为议郎。以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迁为济南相。后起兵讨董卓,于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陆续消灭了黄河流域的大小军阀,统一了北方地区。建安十三年 (208年) 进位丞相,建安二十一年 (216年) 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其为魏武帝。曹操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搜罗文士,促成了建安文学的兴盛局面。他的诗歌现存二十二首,全属乐府。内容大都是表达他对现实的看法和态度。如《蒿里行》、《苦寒行》、《薤露行》等,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生活,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被钟惺称之为“汉末实录,真史诗也”(《古诗归》卷七)。《龟虽寿》、《短歌行》等,抒发了其悲壮情怀,表现了他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曹操的诗脱胎于汉乐府,但具有自己的独创风格。钟嵘在《诗品》中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敖陶孙在《诗评》中说他“如幽燕老将,气韵沈雄”。曹操诗语言古朴,形象鲜明,具有慷慨悲壮的情调,读后使人感奋和鼓舞。其散文现存四十多篇,多为“表”、“令”,代表作如《让县自明本志令》(又名 《述志令》)等,以质朴刚健的语言直抒胸臆,文风清峻通脱,个性鲜明,被鲁迅称为 “改造文章的祖诗”。《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三十卷,已散佚。

☚ 孔融   曹丕 ☛
曹操

曹操155—220Caocao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父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曾买官为太尉。曹操少时机警,颇通权术,任侠放荡。20岁时举孝廉为郎。历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骑都尉等。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升济南相,继迁东郡太守。中平六年(189),率兵讨伐董卓。在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豪强叛乱的过程中,曹操不断扩充军事实力。初平三年,(192)占据兖州,打败青州黄巾军,选其精锐30余万人,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进洛阳,迎汉献帝至许县(今河南许昌东),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同年,在许县屯田,以积蓄军粮,加强其经济实力。其后陆续消灭了袁术、吕布、张绣等黄河以南的许多割据势力,隔黄河与袁绍抗衡。建安五年十月,以5 000奇兵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大破袁绍主力,全歼袁军7万余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又消灭北方袁绍余部,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丞相。又挥军南下欲统一全国,但在赤壁(今湖北嘉鱼)与刘备、孙权联军遭遇,孙吴军主帅周瑜乘东南风纵火焚毁曹军战船,曹军大败,曹操率部逃回北方。后进关中,占汉中,完成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建安二十一年,进爵魏王。建安二十五年,病死,子曹丕继位并代汉称帝,追尊曹操为魏武帝。曹操在兼并战争过程中,比较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抑制兼并,在政治上不分门第,唯才是举,加强中央集权。曹操在文学上也很有成就,其《观沧海》、《蒿里行》等诗篇气魄雄壮、慷慨悲凉,为不朽之佳作。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兵书。

☚ 华佗   蜀汉昭烈帝刘备 ☛

曹操

曹操155—220Caocao

汉魏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县)人。父曹嵩,是宦官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曹操20岁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等职,后迁济南相。黄巾起义爆发后,拜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后又参加关东州郡讨伐董卓的战争。建安元年(196),迎汉献帝于许昌,拜司空,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逐鹿中原的胜利者。建安十三年拜丞相,建安十八年封魏公,建安二十一年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曹操不但是汉魏间众所瞩目的政治中心人物,而且是邺下文人集团的缔造者,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建安时期颇具代表性的作家。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诗歌。在繁忙的戎马生涯和政务中,他“登高必赋”。其诗今存20余首,内容较为广泛。《薤露行》、《蒿里行》、《却东西门行》、《苦寒行》等,反映了乱离的时代和人民的疾苦;《度关山》、《对酒》、《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积极进取精神,当然其中亦有功业难成的忧郁和悲凉。其诗多为政治抒情诗,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个性特征。其诗境界开阔,气象雄浑,语言质朴无华、凝炼有力,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诗风,体现了建安诗歌的基本风格特色,有开一代诗风之功劳。他所开创的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对建安作家、南北朝直至唐宋的许多诗人都有深远影响。其散文多为应用性文字,《让县自明本志令》、《求贤令》、《遗令》、《祀故太尉桥玄文》等均为名作。其文“清峻”、“通脱”,“简约严明”,独树一帜,鲁迅誉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开一代风气之功绩。明人张溥辑其作品为《魏武帝集》。中华书局出版有《曹操集》、《曹操集译注》,可参阅。

☚ 汉代乐府诗歌   曹植 ☛
曹操

曹操155~220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他是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少年时便很机警,好谋略,20岁被举为孝廉。东汉末年,以骑都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做了济南相。后来,起兵讨伐董卓,建安元年(196)迎汉献帝到许地(今河南许昌东)定都,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击灭吕布、袁术、袁绍等势力,逐渐统一了黄河流域。官至丞相、大将军,封魏王。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太祖武帝。
曹操是个有谋略、有才干、有勇气、有胸怀的人他戌马一 生,既有政治头脑,更有军事才能,曾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他爱惜人才,打破世族门弟观念,唯才是举。他非常喜欢作诗,是历史上辉煌的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他 一方面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地搜罗文士;一方面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开创了文学上的新风气。
曹操的代表作品有 《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诗的形式质朴,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内容上富有创造性,或表现军旅生涯,或反映人民疾苦,或表露统一天下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或抒发他的激昂情绪和宽大胸襟,题材广泛,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有很多广为后人传诵的诗句,如:“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等。
曹操还有一些散文作品,也都质朴清峻。他的作品都收在《魏武帝集》中。

☚ 陶渊明   曹丕 ☛

曹操

小说《三国演义》中人物。据汉魏间曹操其人改造加工。诡谲多变,心狠手毒,极端自私、利已。又有雄才大略,有治军、理政才能,高于他人,在乱世堪为出类拔萃。是一个“奸雄”的典型。


曹操155—220

汉魏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封魏王。后其子曹丕称帝,追赠为武帝。遗著《魏武帝集》三十卷,已佚,有明人辑本,又有今人辑校的《曹操集》。所存诗篇,以乐府旧题写新事,苍劲雄浑,慷慨悲凉。《短歌行》、《步出夏门行》抒发其宏伟抱负,《蒿里行》、《苦寒行》、《薤露行》反映汉末战乱与人民苦难,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散文质朴刚健,清峻通脱,简约严明,个性鲜明,直抒胸臆,无典雅浮华之弊,鲁迅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参见“历史”中的“曹操”。


曹操

三国时魏国法律制度的奠基者。曾造“五色棒”,不避豪强,棒杀犯禁者。主张治定礼为首,拨乱刑为先;谨慎用刑,不得动辄降罪;执法不分亲疏贵贱,应“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不许腹诽心谤,严禁“讪谤之言”;重视选拔司法官吏,要求司法官“清识平当,明于宪典”。参见“历史”中的“曹操”。


曹操

东汉末无神论者。哲学上不信天命,重人事。认为天是自然现象,无可畏惧,人应“因阴阳四时之制”而行事;主张“除奸邪鬼神之事”,“禁妖祥之言”,毁祠庙,断滛祀,反对鬼神迷信。参见“历史”中的“曹操”。


曹操155—220

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20岁时举孝廉为郎,曾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等职。黄巾起义时起兵,官骑都尉。在讨董卓时建立私人武装,因镇压青徐黄巾起义军壮大了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实行屯田,储蓄军资。先后平灭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丞相,率师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败于赤壁。他用人唯才是举,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建安五年封魏王。鲁兴屯田,修水利,改革赋税制度,使生产得到发展。广纳贤才,抑兼并,加强集权,同蜀吴成鼎立局面。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善诗歌,参见“文学”中的“曹操”。

曹操

曹操155—220

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20岁时,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执法严厉,不避豪强。黄巾起义爆发后,任骑都尉,因参加镇压起义,迁济南相。后起兵讨伐董卓,迎汉献帝刘协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灭吕布、袁绍等宦官丞相,成为北方统一后的实际统治者。赤壁大战后,与孙权、刘备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后封为魏王。病逝于洛阳,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他崇尚刑名,抑制豪强,用人唯才;兴修水利,屯田北方。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摘要》。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都有较深的修养。但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其诗均为乐府诗体。常以旧调旧体来表现新的内容,反映现实是其诗歌的特点。其诗或描写社会动乱、人民疾苦,如《蒿里行》、《苦寒行》等;或抒发雄心壮志、远大理想,如《短歌行》、《龟虽寿》等。诗歌具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他的散文善于以质朴简约的语言直抒胸臆,在内容与形式上不受传统的约束,文风清峻通脱,豪迈雄健。现有中华书局辑校的《曹操集》。

☚ 建安七子   曹丕 ☛

曹操155~220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时魏国奠基人。史称魏武帝。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父嵩。少年机警有权术,20岁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升顿丘令,征拜议郎。东汉末以骑都尉职,参加镇压黄巾军,显露头角,并初步扩充其军事力量,升为济南相。初平三年(192年)进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之一部30余万人,择其精锐编为其基干武装“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于许昌(今河南许昌东),利用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于建安二年至十六年(197~211)先后消灭吕布等割据势力。通过官渡之战,大破袁绍,逐步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晋为丞相。率军南下欲统一中国, 于赤壁(今湖北埔圻西北)为吴蜀联军击败。后于北方屯田,招集流民垦荒,减轻税赋,兴修水利,使北方农业生产恢复发展,解决了军粮短缺问题。他用人唯才是举,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崇尚刑名,赏罚分明,实行法治。他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丰富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善诗文,存诗作《蒿里行》、《观沧海》、 《龟虽寿》等20余首,散文《置屯田令》、《举贤勿拘品行令》等40余篇。这些对当时文学发展颇有影响。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受封为魏王,四年后病亡于洛阳。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

魏武帝集/曹操集/曹操集译注

☚ 蔡中郎集选   魏武帝集 ☛

曹操

曹操155——220

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县)人。20岁举孝廉,历任洛阳北部尉、济南相等职。曾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后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208)进位丞相。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文学事业上也很有地位和成就。他招集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形成了邺下文人集团,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曹操的散文大多是应用性文字,大致可分为表、令、书三大类,质朴刚健、率真流畅,简约严明、生动活泼,有清峻、通脱之长,无典雅浮华之弊,往往直抒胸臆,不受传统思想和格式的束缚。代表作有《让县自明本志令》、《置屯田令》等。在散文出现骈化趋势之时,曹操以其平易自如、质实明练的文体,独树一帜。

☚ 三国两晋   王粲 ☛
曹操

曹操155~220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亳州市)人。少机警,有权术,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20,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镇压黄巾起义,迁济南相,并扩充军力。初平三年(192)占据兖州,诱降青州黄巾军之一部,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兴办屯田,整训部伍。十三年,进位丞相。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割据势力,征服乌桓贵族,统一中国北方。赤壁之战中被刘备、孙权联军击败。注重用人唯才,抑制豪强,加强集权,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二十一年(216)封魏王。4年后病逝于洛阳。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文学上也有较高成就,其诗今存20余首乐府诗。昂扬之精神,宏伟气魄与慷慨不平之感情,形成其特有的风格,对五言诗发展贡献较大。散文有40余篇。诗文皆为后世传诵。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 夏侯惠   夏侯惇 ☛
曹操

曹操155—220

毫县人。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他不但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曹操“外建武功,内兴文学”,在群雄割据混战中独占鳌头。他采取打击豪强,抑制兼并,大兴屯田,唯才是举等措施,并凭借政治上的优势,广泛搜罗文士,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局面,同时以自已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曹操的诗现存20余首,都是乐府歌辞,“被之管弦,皆成乐章”,诗风慷慨、沉郁、古朴。或实录汉末动荡苦难的社会现实,或阐发澄清天下建功立业的理想,或表现自已的政治主张,充满积极进取精神。曹操是继《诗经》后创作四言诗最有成就的作家,对五言诗的发展亦有贡献。
曹丕(187—226),曹操子,后代汉帝自立为魏文帝。曹丕作品形式多样,尤以五言诗、七言诗成就较高,内容多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的恋情,风格纤弱,题材狭窄。其散文具有建安散文通脱自然的共同倾向。其弟曹植(192—232)被誉为“建安之杰”,是当时最负盛名、才华横溢的作家。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深受曹操赏识与宠爱,作品偏重于抒发抱负与理想,充满朝气;后期备受乃兄迫害和猜忌,作品抒发了悲愤激切、慷慨悲凉的心境以及怀才不遇、抗争而又无奈的情绪。曹植的诗善用比喻,艺术表现力深,且工于雕琢。
建安七子除孔融外,其余六人都是曹氏父子的僚属和邺下文人集团的重要成员。他们目击汉末的动乱,都有一番抱负,想依靠曹氏父子做一番事业,作品反映了民众的疾苦,社会黑暗的现实,表现了建功立业的追求,具有建安文学的共同特征。如王粲能诗善赋,被誉为“七子之冠冕”,他的《七哀诗》吟出了东汉末年“白骨蔽平原”和饥妇弃子的时代哀音。此外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等都艺术地概括了社会的现实。孔融以散文见称,文章骈骊成份极重,以气运词,且抒情诗较为动人。
建安著名作家除三曹、七子以外,还有蔡邕之女蔡琰(字文姬),她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博学有才辩。她一生遭遇非常不幸,先为董卓部下掳去,后辗转流入南匈奴,滞留12年,嫁南匈奴左贤王,生了两个孩子,后被曹操赎回,再嫁董祀。其作品有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均为自传性作品。五言《悲愤诗》是建安文坛上的杰作,长达540字,描述了诗人在汉末军阀混战中的悲惨遭遇,所受的虐待和侮辱,以及对故土及亲生子女的思念。一说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非蔡琰所作。
建安时期各种文体都有发展,尤其是诗歌创作打破了有汉四百年沉寂的局面,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已出现。以诗歌形式反映深刻的社会政治内容的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世文学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 二 建安文学   三 新安理学 ☛

曹操

曹操155—220

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亳州)人。三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县令,征拜议郎。东汉末,以镇压黄巾军迁济南国相。中平六年(189)起兵讨董卓。初平三年(192)入兖州,迫降、改编青州黄巾军三十余万,号“青州兵”。建安元年(196),迎汉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次年击破袁术,又擒杀吕布,后在官渡大败袁绍,逐渐统一黄河流域。旋出卢龙塞大败乌桓,杀蹋顿单于。建安十三年(208)进位丞相,率大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联军大破于赤壁(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后进封魏王。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操为魏武帝。他在经济上兴屯田、修水利、抑兼并、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改革赋税制度,使统治区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在政治上不分门第,唯才是举,抑制豪强,强化中央集权。善于用兵,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爱读书,善写作,现存散文四十余篇、诗歌二十余首,对建安文学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今有新本《曹操集》行世。

☚ 华佗   鲁肃 ☛
曹操

曹操

曹操 (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 (今安徽毫县) 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出身于宦官家庭,其父曹嵩为桓帝时大宦官曹腾的养子。曹操20岁时被乡里举孝廉为郎。曾参加镇压黄巾农民起义军和讨伐董卓叛乱。初平三年 (192)任兖州牧,收编败降的农民军三十万,号称 “青州兵”,增强了他以后称霸中原的政治军事实力。此后逐步打败北方军阀,并挟持汉献帝以发号施令,成为实际的北方最高统治者。建安十三年 (208) 为丞相,同年赤壁大战中受挫,从而形成了刘备、孙权鼎足对峙的局面。此后虽然致力于全国统一,但曹操至死也未实现,死后被尊为魏武帝。曹操今存诗二十首,都是·乐府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 《蒿里行》 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 《短歌行》; 有写景的 《观沧海》 和抒情的 《龟虽寿》 等。曹操的散文以 《让县自明本志令》 为代表作,表现了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的老谋深算。行文通脱,挥洒自如,对魏晋南北朝的文风有积极影响。鲁迅认为曹操是 “改造文章的祖师”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今有安徽毫县译注小组编写的 《曹操集译注》,搜罗完备,便于初学。曹操生平详见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 班固   曹植 ☛
曹操

曹操155—220

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举孝廉为郎,历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颇有政绩。后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迎汉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实行屯田,“以蓄军资”,先后削平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208年,晋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今湖北蒲圻西北),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建安二十一年 (216) 晋爵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 病死,年66岁。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也是一位颇有作为的政治家,他推行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也有一定积极作用; 他唯才是举,注重吏治,抑制豪强,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他还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篇,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充分体现了建安风骨的特点。有《曹操集》。

☚ 三国鼎立   九品中正制 ☛

曹操

曹操155~220

汉魏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20岁举孝廉为郎,后历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议郎、济南相等职。在镇压黄巾义军的过程中,逐步发展了势力。建安元年,迎汉献帝于许都,自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削平吕布,攻破袁绍,统一了北中国。后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帝。原有《魏武帝集》,已散佚。今存诗20余首,皆乐府歌辞。其诗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则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及进取精神。其诗以质朴的语言写苍凉悲壮之情,气韵沉雄,格调昂扬。其文亦如其诗,挥洒自如,通脱清峻,独具个性。

☚ 魏晋南北朝文学   王粲 ☛
曹操

曹操155—220

政治家、诗人。字孟德。三国时代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少时机警,有权术,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20,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任骑都尉,参加镇压黄巾军,迁为济南相。初平三年(192年),占据兖州,诱降青州黄巾军之一部,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兴兵屯田,整训部伍。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为丞相。从建安二年到十六年(197—211),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集团,征服乌桓贵族,统一北方。后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今湖北武昌西)。他崇尚刑名,注重用人唯才,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问题,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二十一年,他受封为魏王,四年后,病死于洛阳。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他精通兵法,著有《孔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他还善诗歌,今存诗20余首,其中《蒿里行》、《步出夏门行》诸篇,以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情怀,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他的散文亦清峻质朴,有较完整的散文40余篇,皆为后世传诵。遗著《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 黄河帆影   曹植 ☛
曹操

曹操155—220

即魏武帝。东汉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字孟德, 小字阿瞒。东汉末曾任济南相、汉献帝丞相等职, 后封魏王。魏国的实际建立者。在其当政时期, 在财政经济方面有不少创建。(一)广开屯田, 建安元年(196),解决军粮,安置流民, 采纳羽林监枣祇、韩浩建议,首先募民许下(今河南许昌东), 进行屯田, 当年得谷百万斛, 继而推广至二十多处。(二)在屯田区内及其他地方修复和兴建许多水利工程, 使荒地得以开垦, 农田得以灌溉, 耕地面积扩大, 产量提高, 交通运输方便。(三)制定租调制, 规定田租亩四升, 户调绢二匹, 绵二斤, 此外不得随意征收。这种租调制, 减轻了编户农民的负担, 在较长时间内为各朝所沿用。(四)恢复发展手工业, 特别重视盐铁生产, 恢复盐铁专卖。建安(196—219)初, 采纳卫觊建议, 用盐利买犁牛, 召集流亡, 恢复关中生产。平定冀州后, 在河北设置冶铁机构, 恢复坑冶, 以王修为司金中郎将, 统一制造农具武器, 供给军士武器和屯田民所用农具。这些措施有利于黄淮流域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支持了曹魏的统一事业。

☚ 十、财经人物与经济史料   毛玠 ☛

曹操155~220Cao Cao

Emperor of Wei,also famous politician,strategist and poet at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Works: Dew on the Shallots,Wormwood Hamlet,Good!,etc.

曹操155—220

即魏武帝,字孟德。又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其父曹嵩原夏侯氏之子,后过继于宦官曹腾为子。因此改姓曹。曹操二十岁举孝廉为郎。黄巾起义后,镇压颍川黄巾军,收编青州黄巾军一部,成为东汉末年一支较强的地方武装割据势力。建安元年(196),迎汉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并在其控制地区实行屯田。公元200年与袁绍战于官渡,大破之,逐渐统一中国北方。建安十三年(208),率军南下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但被击败。进而继续经营北方。汉献帝封其为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太祖武皇帝。用人不唯门第,唯才是举。善于诗歌(乐府诗),对当时文学发展很有影响,称为建安文学“三曹”之首。

曹操155—220

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少机警有权术。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都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东汉末,镇压黄巾起义,壮大自己势力。初平三年(公元192年), 占据兗州,击败青州黄巾军,选其精锐, 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召集流民垦荒,整饬地方吏治,抑制豪强兼并,减轻税赋,使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 《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篇,抒发其统一全国的抱负。散文风格清新质朴, 《让县自明本志令》、《举贤勿拘品行令》、《论吏士行能令》、《收田租令》、《置屯田令》等,皆为其代表作。有《曹操集》行世。

曹操155—220

即魏武帝。又名吉利,小名阿瞒,字孟德。沛国谯(安徽毫县)人。起家洛阳北部尉,在镇压黄巾起义中扩张势力,占有兖州(山东西南部)。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河南许昌东),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削平陶谦、张绣、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在官渡之战中全歼袁绍主力,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建安十二年,北伐内迁于辽东(治今辽宁义县)、辽西(治今辽宁义县)、右北平(治今河北丰润东南)三郡的乌丸。建安十三年进位丞相,统兵南下,在赤壁之战中为孙权和刘备的联军所败。转而致力于经营北方,削平盘据关中的韩遂、马超等割据势力,统治地域扩展到陇右一带。在此期间,进爵魏公、魏王,是北方的实际统治者。刘备认为其为人有“急”、“暴”、“谲”的特点。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他在北方广置屯田,兴修水利;颁行田租户调令,相对地减轻了编户齐民的负担;用人唯才,网罗了一批有治国用兵能力的官吏;打击豪强,整理吏治,加强中央集权。这些措施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之一。其诗篇气魄宏伟、慷慨悲壮,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苦难。著有《魏武帝集》, 已佚。今有明人辑本。现行《曹操集》为今人整理。(参考图237)

曹操

⇒見【魏武帝】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4: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