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恶性肿瘤
喉恶性肿瘤是喉部原发性肿瘤,可由局部向周围扩展,或向区域性淋巴结转移,也可转移至远处脏器。但比较少见,常在晚期出现。以鳞状上皮癌最多,次为腺癌,肉瘤极少。根据癌肿起源的部位,分为声门上、声门和声门下三个区域。声门上区包括会厌喉面及其尖部、杓会厌皱襞、喉室带及喉室;声门区包括声带及前、后连合;声门下区指声带以下部位,不包括声带底面。颈淋巴转移有单侧和双侧,同侧和对侧。颈淋巴转移对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以鳞癌为例,若淋巴结阳性,生存率可降低至40%。声门区癌转移率较低,约为0.4~2%,声带固定者,其转移率就增高。声门下区癌转移率约为26%。声门上区癌转移率较高,会厌癌转移率约为30%,位于会厌、喉室带者转移率约为50%,喉癌侵及梨状窝者转移率最高,约占50~75%。
喉癌的病因尚无定论,可能与过度烟酒等有关。发病率男比女多,约为7:1。而喉咽癌女多于男。多发生于老年。症状视肿瘤的部位而定。声音嘶哑是声带癌早期的主要症状。声带变形、声门裂变窄、声带肌受侵、环杓关节固定或神经受侵、声带运动失常,均可出现嘶哑。在声门上区和声门下区癌肿,一般喉部有刺激不适或异物感,以后,说话吞咽都觉疼痛。但初期症状常不明显,易于延误诊断。晚期出现声音嘶哑,有时是断续的,也可能不出现。喉鸣、气短促和呼吸困难是喉癌晚期症状,此乃由于肿瘤充满喉腔气道变狭窄阻塞所致。咽部可因溃疡疼痛,或同侧耳痛,是通过第Ⅸ脑神经反射所致,并有吞咽疼痛和吞咽障碍。声门上区癌肿多呈大块菜花样,声门区癌肿多扁平细小,早期一般在声带前、中1/3处。检查时,应注意声带活动是否受限制或固定,颈部有无肿大的淋巴结。喉部外形肿大是晚期征象,表明喉组织广泛被侵袭,并扩展到甲状软骨。局部压痛为软骨膜炎的症状,舌甲膜肿胀表明肿瘤扩展到会厌前间隙或喉外组织,环甲膜肿胀表明肿瘤扩展到声门下区或喉外组织。
诊断时应先作间接喉镜检查或直接喉镜检查,特别是前连合镜的系统检查,注意声带、喉室、喉室带、会厌、梨状窝等处,以确定肿瘤的形态、大小、范围等。然后作活组织检查以确定诊断。正位、侧位X线平片所见喉部标志模糊,断层照片可显示肿瘤的部位、病变的范围和软骨破坏等。喉造影检查可确定肿瘤部位与范围。
喉恶性肿瘤应与良性肿物相鉴别。声带息肉表面光滑透亮,常有蒂,癌瘤则粗糙广基。声带小结光洁色白,可只在一侧或二侧,都在声带的前和中1/3交界处。乳头状瘤常多发,呈桑椹状,散在喉的各部,可上至会厌,下到气管。反复发作的乳头状瘤,可能有恶变,应取活组织细心检查病理变化。结核病变多在后连合,可伴有一侧声带增厚红肿,并伴随会厌及杓会厌皱襞水肿。癌肿多在声带前部,可有溃疡面。梅毒可用血清试验确诊。喉角化症、原位癌和早期癌瘤三者可能按顺序转化。原位癌是局限于声带上皮层的癌肿介于良性角化症与浸润性癌肿之间。病理特点是细胞增多,分化程度不同,胞浆胞核不成比例,呈多形性及色素过多,胞核可过大或大小不一,有核分裂,但基底膜完整,所有病变都在基底膜以上。
喉癌治疗一般采用手术、放射治疗,结合化学治疗与免疫治疗。早期癌肿局限于声带浅层,手术疗法(见“全喉切除术”)和放射疗法,均可获得满意效果。声门上区癌瘤如会厌癌等,限于会厌尖者,可行会厌切除术,累及喉前庭者可行上半喉切除术。单侧喉癌可行垂直半喉切除术。这些喉部分切除术均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以防复发。当声带固定、病变广泛者,应行全喉切除术,同时进行预防性和功能性颈淋巴廓清术。预防性淋巴廓清系指在颈淋巴结未能摸到但可能有转移时进行。功能性廓清系指保留胸锁乳突肌或颈内静脉条件下,进行有重点淋巴组织系统清扫。在具备条件全喉切除术应同期或分期进行发声重建术。较晚期的病例,最好采用综合治疗,进行计划性的术前或术后放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