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定祀典
明嘉靖年间君臣议改祀典。洪武初,祭祀之典用古法,祀天于圆丘,祭地于方泽。行之十年,朱元璋以水旱频仍,多灾异,改为冬至合祀天地于奉天殿,列朝沿之。至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给事中夏言请用古法,更定郊祀。世宗得疏甚悦。詹事霍韬上疏认为分郊祭祀是紊朝政、乱祖制。被下狱。群臣奉旨议郊祀典礼,各持一端。给事中陈侃、御史陈讲等以合祀为宜。右都御史汪鋐等八十二人主分祀。大学士张璁、董玘、闻渊等八十四人亦主分祀,但称成宪不可轻改,时诎不可更作。尚书李瓒、编修王教等二十六人亦主分祀,但欲以山川坛为方丘。尚书方献夫、李承勋等二百零六人皆主合祀, 而不以分祀为非。英国公张𪨷等人不置可否。世宗命再议,大学士张璁又上 《郊祀考议》,条析合祀之非,明分祀之是,得到世宗肯定。于是建四郊: 建圆丘于南郊,其北为皇穹宇;建方丘于北郊,其南为皇祇室; 设朝日坛于东郊,夕月坛于西郊。随后罢历代帝王南郊从祀及南京庙祭,而于京师立帝王庙。世宗又自著 《正孔子祀典说》,改大成至圣文宣王为至圣先师孔子,改称大成殿为先师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