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甘遂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甘遂

甘遂

多年生草本,含乳汁。中医学上以根入药,性寒、味苦、有毒,有泻水逐饮的功能。例同上。

☚ 甘草   𥐻砂 ☛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根 > 甘遂
甘遂  gānsuì

亦稱“主田”、“日澤”、“重澤”、“鬼醜”、“甘藁”、“甘澤”、“苦澤”。大戟科植物甘遂乾燥之根。連珠狀紡錘形,表面白色或淺黄色。主治水腫脹滿,癲癇,噎膈,癥瘕積聚。始載於秦漢典籍。《神農本草經·下經·甘遂》:“一名主田。”三國魏·吳普《吳普本草·草木類·甘遂》:“一名日澤,一名重澤,一名鬼醜,一名甘藁,一名甘澤,一名苦澤。”

甘遂

甘遂【同义】总目录


甘泽白泽甘遂鬼丑

甘遂radix kansui

峻下逐水药。出《神农本草经》。见《蕃牧纂验方》。又名主田。为大戟科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 T. N. Liou ex T. P. Wang的干燥块根。除去杂质, 切片或研末, 生用, 醋炙或煨透用。主产华北、西北、华中和西南。苦, 寒; 有毒。入肺、肾、大肠经。功能泻水逐饮。《兽药规范》(二部):“泻水逐痰, 通利二便。”主治:❶牛百叶干,与大戟、牵牛子、粉草配伍, 如猪膏散。
❷牛草伤脾, 与大黄、牵牛、黄芪配伍, 如穿肠散。
❸痰饮喘满, 与大戟、白芥子配伍, 如控延丹( 《三因方》)。牛9~15克; 马6~10克; 猪、羊1~3克。为末或煎汤灌服。孕畜及体虚者忌服。反甘草。本品含α-及γ-大戟甾醇(euphorbol)、甘遂甾醇(kanzuiol)、有毒的巨大戟萜醇(ingenol)的衍生物、20-去氧巨大戟萜醇的衍生物、13-氧化巨大戟萜醇的衍生物、甘遂萜酯(kansninine)A与B和鞣质等。醇浸膏对小鼠有泻下作用, 毒性大,经醋炙后, 泻下作用和毒性均减弱。甘遂萜酯A、B,有镇痛作用。

甘遂

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又名甘泽、肿手花根。为大戟科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Liou的块根。主产陕西、甘肃、河南等地。苦、寒,有毒。入脾、肺、肾经。泻水,逐痰,破积,通便。治水肿腹满,二便不通,胸胁积液,癥瘕积聚,痰迷癫痫,噎膈痞塞。内服:多入丸、散,一次量0.6~1.5g;煎汤,1.5~3g,醋制或面裹煨熟用。体虚及孕妇忌用。反甘草。本品含α-及γ-大戟甾醇(Euphorbol),甘遂甾醇(Kanzuiol),有毒的巨大戟萜醇(Ingenol)的衍生物,20-去氧巨大戟萜醇的衍生物,13-氧化巨大戟萜醇的衍生物,甘遂萜酯(Kansninine) A、B,鞣质等。本品具泻下、引产、利尿作用。经传统的炮制后,其中枢抑制及腹泻作用减弱,利尿活性可增强,巨大戟二萜醇酯有强烈的皮肤刺激性及促癌变作用。甘遂萜酯A、B有镇痛作用。

甘遂kansui

Euphorbia kansui Liou,大戟科,大戟属。多年生草本。有白色乳汁。生于荒坡草地。分布于甘肃、陕西、河南、山西。根细长呈串珠状。茎淡紫红色,无毛。茎下部叶互生,全缘,浅状披针形或披针形;茎中部的叶较大;茎顶生叶数枚轮状排列,长卵形。总花序梗5~9枚,伞状排列,每梗二叉分枝,每一分枝着生一杯状聚伞花序;总苞钟状,4裂,裂片间有黄色腺体;花无花被;雄花多朵,每花仅有1枚雄蕊;雌花一朵生于钟状总苞中央,下垂,子房上位,3室。蒴果近球形。根药用,利尿,治水肿、胀满、痰饮积聚、胸满短气等症。

甘遂gān suí

《本草纲目》草部第11卷甘遂(110)。药名。
【基原】为大戟科植物甘遂 Euphorbia kansui Liou(又名:猫儿眼)的根。
【别名】主田(《本经》),重泽、苦泽、甘泽、陵藁、甘藁、鬼丑(《吴普本草》),陵泽(《广雅》),肿手花根(《药材资料汇编》)。
【性味】苦甘,寒,有毒。
❶《本经》:“味苦,寒。”
❷《吴普本草》:“神农、桐君:苦,有毒。”
❸《别录》:“甘,大寒,有毒。”
【归经】入脾、肺、肾经。
❶《本草新编》:“入胃,脾,膀胱,大、小肠五经。”
❷《得配本草》:“入足少阴经气分。”
【功用主治】泻水饮,破积聚,通二便。治水肿胀满,留饮,结胸,癫痫,噎膈,癥瘕积聚,二便不通。
❶《本经》:“主大腹疝瘕,腹痛,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癥坚积聚,利水谷道。”
❷《别录》:“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
❸《药性论》:“能泻十二种水疾,治心腹坚满,下水,去痰水,主皮肤浮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五分至一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成分】含γ-大戟甾醇(γ-Euphorbol)、大戟二烯醇(Euphadienol)、甘遂甾醇(Tirucallol)、α-大戟甾醇(α-Euphorbol),大戟酮(Euphorbon),尚含维生素B1、柠檬酸、棕榈酸、鞣酸、草酸,鞣质、树脂、葡萄糖、蔗糖、淀粉等。
【药理】
❶泻下:甘遂粉给犬灌服,可引起胃肠剧烈收缩,可引起炎症性充血及肠蠕动增加,造成峻泻。生甘遂泻下作用强,毒性也大,致动物18.9%死亡;炙甘遂泻下及毒性均减弱,亦无死亡发生,有效成分可能为存在乙醇浸膏中的树脂。
❷利尿:甘遂水煎剂对大鼠未引起利尿作用,但临床肾性水肿病人服用甘遂或采用甘遂敷穴位治疗小便不利,均可见通利小便效果,惟对健康人则无明显利尿作用。
❸抗生育:甘遂是妊娠禁忌药,妊娠豚鼠腹腔内注射10~13 mg/kg,有肯定的引产效果。
❹其他:甘遂萜酯A、B,有镇痛和抗扭体作用;甘遂小剂量可使体外蛙心收缩力增强,不改变其频率;大剂量则产生抑制作用。用甘遂治疗小鼠实验性腹膜炎,可促进腹腔血液吸收。
❺毒性:甘遂萜酯A小鼠的LD50为30 mg/kg。小鼠腹腔注射甘遂50%乙醇浸出液的LD50为(18.459±0.369)mg/kg。实验表明甘遂与甘草配伍,毒性大大增加。

甘遂ɡānsuí

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别名肿手花根。为大戟科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T. N. Liouex T. P. Wang 的根。主产于陕西、甘肃、山东、河南等地。苦,寒, 有毒。入脾、肺、肾经。泻水饮, 破积聚, 通二便。治水肿腹满、二便不通、胸胁积液、癥瘕积聚、癫痫, 内服: 0. 5 ~1 克, 醋制或面裹煨熟后用, 多入丸、散。孕妇忌服。反甘草。本品含α-大戟甾醇γ-大戟甾醇, 甘遂甾醇,甘遂萜酯A、B。醇浸膏对小鼠有明显泻下作用, 毒性大, 经醋炙后泻下作用和毒性均减低。甘遂萜酯A、B 有镇痛作用。

甘遂

甘遂

甘遂

甘遂,又名甘泽,肿手花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大戟科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 T. N. Liou exT. P. Wang的块根。初春或秋后采挖,除去枯枝残茎,撞去外皮,晒干或硫黄熏后晒干。
块根呈纺锤形、长椭圆形或长圆柱形,长2~10cm,直径0.5~1.5cm。除去栓皮者表面黄白色,中间有时缢缩呈连珠状,在缢缩处常有棕红色栓皮残留,并有少数细根痕。有的栓皮未除去,可见有明显纵槽纹或少数横长皮孔。质轻而坚脆,易折断。断面粉性,皮部类白色,木部淡黄色,微显放射状纹理。气微,味微甘而辛,微有刺激性,有毒。主产于山西、陕西、河南; 此外,宁夏、甘肃亦产。
本品味苦,性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功能泻水逐饮,消肿散结。主治水肿、胸腹积水、留饮胸痛、癫痫痰迷、湿热肿毒等证。本品为峻下逐水剂,服后可泻下,同时小便次量亦增多,使大量水液从大小便排出,因而用治胸腹积水、水肿及小便不利。一般常与大戟、芫花、牵牛子等配合应用,如十枣汤、舟车丸等,都是以甘遂为主药的泻水逐饮代表方剂。《太平圣惠方》甘遂丸,治卒身面浮肿,上气喘息,亦以本品为主, 与黑豆同捣为末, 蒜瓣并枣肉和丸, 木通汤送服。现代临床治肝硬化腹水、血吸虫病腹水,多与黄芩、木香、砂仁配用。它如治水饮与热邪搏结于胸腹,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口渴,便秘之结胸证,可配大黄、芒硝以泻热逐水,如大陷胸汤。妇女产后少腹满大,小便微难而不渴,属于水与血结在血室者,可配大黄、阿胶以逐水活血补虚,如大黄甘遂汤。治小便或二便不通,亦可外用,取甘遂末用生面糊调敷脐中、丹田,并艾灸三壮。治痰迷癫痫,则甘遂与朱砂配合应用,如遂心丹。本品且能深入经隧,治痰饮伏于胸膈上下,忽然颈项、胸背、腰胯牵引疼痛,走注不定者,可与大戟、白芥子配合应用,如控涎丹。水调甘遂末外敷,可治湿热肿毒初起,能消肿破结。本品内服多入丸、散剂使用,煎服效果不佳。研末服,0.5~1g。生甘遂作用强,毒性较大,多作外用。内服必须醋制,或用面裹煨熟,亦可先用水漂,再与豆腐同煮,以减低其毒性。但仍须严格控制剂量,一般由小量开始,酌情递增,中病即止,不可久服。孕妇,虚证,体弱以及有严重心脏病、溃疡病或伴出血倾向之患者均禁用。甘遂反甘草,两药配用时可增强毒性。本品应用不当,可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主要有腹痛、峻泻、恶心、呕吐、头晕、心悸、血压下降、呼吸困难、脉搏细弱等,严重者可因呼吸或循环衰竭而死亡。
实验研究: 根含四环三萜类化合物α-和γ-大戟醇、甘遂醇、大戟二烯醇。又含有毒性成分: 巨大戟萜醇酯类、20-去氧巨大戟萜醇酯类、β-氧化巨大戟萜醇酯类、甘遂酯A和B。
本品能刺激肠管,增加肠蠕动,产生泻下作用。醋炙后其泻下作用和毒性均有减轻,醇提后的残渣无泻下作用。有效成分可能是一种树脂。甘遂酯A、B有镇痛及抗“扭体”作用,并有毒性。甘遂酯A小鼠的LD50为30mg/kg。

☚ 巴豆   大戟 ☛

甘遂

甘遂

本品为大戟科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 T. N.Liou ex T.P.Wang的干燥块根。春季开花前或秋末茎叶枯萎后采挖,撞去外皮,晒干。
干燥块茎呈连珠状和椭圆形、或不规则的棒状,长形的略弯曲或扭曲,长1~5cm,直径0.5~2.5cm。表面洁白或黄白色,有棕色斑点状外皮残留。质轻易折断,断面有粉性,中心筋脉显黄色。无臭,粉末呛鼻,味微甘,有刺激性。
本品为少阳人药。功能通肾之结胸。主要用于少阳人结胸证、暑滞、水积、咽喉诸证。如《东医四象新编》甘遂天一丸,用本品配轻粉0.5g,以扶正去邪,逐水通利之功,治少阳人结胸证、水积、暑滞等证。[制法]甘遂5g、轻粉0.5g,研末和均,制成十个糊丸,以朱砂粉为衣。[用法]服用时2丸研碎成散,以温水服用,如三、四个小时不下利再服二丸,下利后立即服米饮,以防气脱。常用量0.5~1g。

☚ 地骨皮   桑椹 ☛
0002139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0:5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