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景德镇瓷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景德镇瓷 景德镇的制瓷业在宋元之际已有相当大的发展,入元以后成为全国最大的制瓷业中心。“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山环水绕,僻处一隅,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以饮食。”(梁同书《古铜瓷器考》可见当时瓷业繁荣,盛况空前。“景德镇陶,昔三百余座,埏埴之器,洁白不疵,故鬻于他所,皆有饶玉之称。”产品质量好,自然销路好。元代,凡皇室内廷宗庙官府所需瓷器,由这里制造,因此元朝特设浮梁瓷局加以监督。虽御供于此,但仍由民窑烧造,但御器底部刻有“枢府”字样。制作技术大有提高。其分工有陶工、匣工、土工;其坯有利坯、车坯;其花样有印花、画花、雕花、青花等。青花瓷是元代景德镇的新产品,它的问世标志瓷器制造发展到一个新阶段。高质量、新品种带来景德镇瓷器贸易的繁荣:“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拣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算,谓之非子。……若夫浙之东西,器尚黑黄,出于湖田之窑者也。荆、湖、川广器尚青白,出于镇之窑者也。……必地有择焉者,……唯贩者之所需耳。”可见,景德镇的瓷器以品种繁多,质量上乘赢得了不同层次、不同地方的不同需要。并且远销海外东南亚、阿拉伯、朝、日等国。产品全是民窑生产的。 景德镇瓷景德镇在江西省东北部,位于昌江之南,原名昌南镇,因宋真宗赵恒在景德年间(1004~1007)所烧御用瓷器,光致精美,底书“景德年制”,称景德窑,故改名景德镇。有东河、西河、南河汇合于此,水上交通甚为便利。四面群山环抱,优质瓷土蕴藏于群山之中,尤以浮梁东乡高岭山的瓷土最为著名。五代时烧青瓷和白瓷,青瓷釉青灰色,白瓷釉色纯正,达70度。据《浮梁县志》称:“新平冶陶,始于汉兴。”有文字记载景德镇造瓷始于南朝陈时,唐代武德年间,镇民陶玉、霍仲初所制瓷器色泽素润、莹缜如玉,堪称上等贡品。宋代景德年间官窑之影青瓷名扬全国。到北宋(960~1127),烧成青白釉瓷器,胎骨甚薄,有碗、盘、壶、瓶、盒、枕等,装饰有印花、刻花、篦花,釉色似白而青,在花纹边上只见一点青色,其余几乎是白色,故又名“影青”,深受欢迎。一直盛产。宋时(960~1279)瓷窑达300座。元时(1271~1368)青花、釉里红独具一格,色冠群窑,在景德镇设置“浮梁瓷局”、官办“枢府”窑,逐渐成为全国制瓷中心。特别是对景德镇当地高岭土的开发和利用开辟了世界陶瓷史的新纪元。当时有民窑300座,瓷器远销欧亚等海外诸国。到明代一道釉和彩绘等取得了很高成就,明清时期(1368~1911)在发展提高青花瓷器的同时,又烧成祭红、钧红、霁蓝、天青、美人醉等高、低温颜色釉和斗彩、古彩、粉彩、珐琅彩等彩绘瓷器。更有五彩、斗彩等彩绘瓷的创新。明洪武年间设置了“御器厂”,为“天下窑器所聚”。“延袤十数里,烟火十万家”。瓷窑达3000余座。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为瓷器生产的鼎盛时期,釉彩有较大创新,粉彩、珐琅彩、青花玲珑等工艺精湛,名扬海内外。元、明、清三代宫廷皆在景德镇设官窑烧御用瓷器。自明代(1368~1644)开始,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从南宋(1127~1279)起产品远销海外。1949年后,瓷都进一步焕发了青春,国家建立了陶瓷研究所及陶瓷学院,陶瓷工艺研究硕果累累,人才辈出。陶瓷质量和产量不断提高,青花、玲珑、粉彩、彩色釉四大传统瓷荣获国家多枚金质奖章和银质奖章。1984年1年内,景德镇的青花梧桐餐具(以《滕王阁序》描绘的景致为饰的白地青蓝花纹餐具),在3月13日的民主德国莱比锡春季国际博览会,4月17日的捷克布尔诺15届消费品国际博会和6月16日的波兰波兹南56届国际博览会上连获3块金牌。每年有上亿件精品瓷器供应国内外市场。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