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仁má rén《本草纲目》谷部第22卷大麻(79)。药名。 【基原】为桑科植物大麻的种仁。 【别名】麻子(《本经》),麻子仁(《伤寒论》),大麻子(《本草经集注》),大麻仁(《药性论》),白麻子(《千金·食治》),冬麻子(《食医心镜》),火麻子(《本草新编》)。 【性味】甘,平。 ❶《本经》:“味甘,平。” ❷《吴普本草》:“神农、岐伯:辛;雷公、扁鹊:无毒。” ❸《唐本草》:“寒。” ❹《食疗本草》:“微寒。” 【归经】入脾、胃、大肠经。 ❶《汤液本草》:“入足太阴、手阳明经。” ❷《药品化义》:“入肺、大肠二经。” ❸《本草求真》:“入脾、胃、大肠。 【功用主治】润燥,滑肠,通淋,活血。治肠燥便秘,消渴,热淋,风痹,痢疾,月经不调,疥疮,癣𦯶。 ❶《本经》:“补中益气。” ❷《别录》:“主中风汗出,逐水利小便,破积血,复血脉,乳妇产后余疾。” ❸《药性论》:“治大肠风热结涩及热淋。” ❹《唐本草》:“主五劳。” ❺《食疗本草》:“取汁煮粥,去五脏风、润肺。治关节不通、发落,通血脉。 ❻《本草拾遗》:“下气,利小便,去风痹皮顽,炒令香捣碎,小便浸取汁服;妇人倒产吞二七枚。” ❼《日华子本草》:“补虚劳,长肌肉,下乳,止消渴,催生。治横逆产。 ❽《分类草药性》:“治跌打损伤,去瘀血,生新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三至五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榨油涂。 【宜忌】 ❶《本草经集注》:“畏牡蛎、白薇,恶茯苓。” ❷《食性本草》:“多食损血脉,滑精气,妇人多食发带疾。” ❸《本草从新》:“肠滑者尤忌。” 【成分】含脂肪油约30%、甾体化合物、木脂酰胺、酚酸性化合物大麻酸类及少量生物碱等。其油中含脂肪酸及其甲酯为棕榈酸、油酸、亚油酸、硬脂酸、棕榈酸甲酯、油酸甲酯、硬脂酸甲酯;尚含有菜油甾醇,豆甾醇,P-谷甾醇,大麻酰胺甲、乙、丙、丁及大麻酚类化合物如大麻酚,大麻二酚,△9-四氢大麻酚,大麻葛酚等。黄酮苷为大麻黄酮甲、乙。大麻中还含有维生素B、植物酸钙镁、胆碱、葫芦巴碱。 【药理】 ❶通便:本品能刺激肠黏膜,使分泌增多,蠕动加快,减少大肠吸收水分,有泻下作用。 ❷降压:火麻仁酊剂可降低麻醉猫血压,同时心律无明显变化。高血压患者服用,亦可降低血压。 ❸降血脂:火麻仁可明显阻止实验性大鼠血清胆固醇升高。服药期间动物无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且可使动物体重增加。 ❹抗生育:大麻可降低血清睾酮水平,并能减少精液中精子的密度,有一定抗生育作用。 ❺致畸作用:大麻的石油醚提取物,能引起妊娠安全期雌性大鼠体重降低,阻碍生长,并使四肢畸形。 ❻毒性:本品含有毒蕈碱和胆碱等,如大量服用(60~120g),可致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麻木,失去方向,抽搐及昏迷,瞳孔散大,血压下降,昏睡以致昏迷抽搐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