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普罗小说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普罗小说派 普罗小说派“普罗”是英语“无产阶级”的音译“普罗列塔利亚”的缩写。该派因提倡无产阶级文学而得名,亦称“革命小说”派。大革命失败后,一批转入文艺战线坚持斗争的革命作家,组成太阳社、我们社,并与后期创造社成员一起,在苏联、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思潮影响下,从事革命小说创作,这批作家即所谓普罗小说派。该派主要作家有蒋光慈、洪灵菲、阳翰笙、楼建南、钱杏邨、戴平万等。作品大多发表在《太阳月刊》、《时代文艺》、《新流月刊》、《拓荒者》、《我们月刊》上。代表作品有《短裤党》、《咆哮了的土地》、《流亡》、《地泉》、《盐场》、《激怒》等。蒋光慈还曾编选《中国新兴文学短篇创作选》。普罗小说派在理论上倡导无产阶级文学,主张革命文学要表现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感情,要写革命,为现实革命斗争服务。创作实践上,作品取材重大,反映现实迅速,尤其着重写工农的革命斗争,如工人罢工、农民抗粮、士兵哗变、武装革命。字里行间充满着愤激的情绪,弥漫着革命的气氛,从而,鼓动和吸引了一代青年走上革命道路。但在艺术上,却存在着不足。他们为表现集体主义思想,主张写群像,认为这是革命小说必备的基本条件,却忽略了对人物个性的刻划,因此,形象苍白,性格不丰满;无产阶级的人生理想常用赤裸裸的说教形式表现出来,使作品显得概念化,标语口号化,缺乏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作家都是革命的进步的文学青年,因此一方面反抗白色恐怖,一方面又有不同程度的小资产阶级感情,这就形成了“革命加恋爱”的“浪漫谛克”倾向。普罗小说派作为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最初成果,它具有奠基和开拓的意义。它的不成熟,在于作家未能正确理解和处理文学与政治、作家与社会、现实与理想、生活与艺术等关系。“左联”成立后,左翼作家和理论家开始意识到革命小说创作中存在的缺点和弱点,曾展开了批评和自我批评。1932年《地泉》合订本出版时,瞿秋白、郑伯奇、茅盾、钱杏邨、阳翰笙写了序言,集体作了认真的批评。此后,该派作家纠正了以往的偏颇,创作开始走上正确的轨道。 ☚ 我们社 革命小说派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