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昏迷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昏厥;昏迷hūnjué hūnmí

【同】 都是动词;都是失去知觉、不省人事的意思。
【异】 “昏厥”是因脑部贫血引起供氧不足而意识丧失,各种反射仍存在的一种状态,表现为不省人事,程度严重,引起昏厥的原因很多,例如:心情过分悲痛、精神过度紧张、大出血、直立过久、心脏疾患等,一般时间短;是医学术语,常在专门领域使用。也叫“晕厥”。[例]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冲下山去,当时一车乘客的绝望惊叫足以叫人~过去!“昏迷”是因大脑功能严重紊乱而意识完全丧失,时间长,情况严重,多是由具体的病变或重伤而引起的,例如:严重的外伤、脑出血、脑膜炎、糖尿病、中暑、伤寒等,一般是人事不省、神志不清,一般是长时间的神志不清;程度比“昏厥”严重;可用于各种场合。[例]车祸过后,她在医院里~了3天,终于大难不死地醒过来了。
【反义】 昏厥—苏醒/ 昏迷—苏醒

昏迷hūnmí

失去知觉
 △ ~不醒。
【反】苏醒 清醒

昏迷hūnmí

失去知觉。
【组词】昏迷不醒︱神志昏迷
【例句】我们四面寻找,最后在一个水塘旁边找到了他,他已经昏迷不醒了。
 ❍ 他昏迷在大堤上,刚一苏醒就又投身到抗洪救灾之中了。
【近义】昏睡
【反义】清醒︱苏醒

昏迷

(同)昏厥
(反)苏醒 晕厥

昏迷hūn mí

失去知觉:只半夜,尤二姐腹痛不止,谁知竟将一个已成形的男胎打了下来。于是血行不止,二姐就~过去。(六九·1690)

昏倒、昏厥、昏迷、昏死、昏晕、厥倒、痰厥、休克、虚脱、晕倒、晕厥;缓醒、清醒、苏醒

○昏倒hūn dǎo

(动)昏厥,失去知觉:他气得~在地|~在考场上|得知噩耗,他立时~|在烈日下~了。

○昏厥hūn jué

(动)因脑部贫血引起供氧不足而短时间失去知觉:~状态|~过去| 因心情过分悲痛而~。

○昏迷hūn mí

(动)因大脑功能严重紊乱而长时间失去知觉:~不醒|病人~了。

○昏死hūn sǐ

(动)昏迷;暂时不醒人事:胆小的女孩被一条大蛇吓得~过去|钻心的疼痛使他~过去。

○昏晕hūn yūn

(动)头脑发昏;不清醒:她突然感到一阵~,几乎跌倒在地|从~中慢慢醒来。

○厥倒jué dǎo

(动)昏倒:天气过热,体力不支,~在地|只一碰,他竟~了 | 旧病复发,~在床上。

○痰厥tán jué

(动)中医指突然昏迷不省人事而喉部有痰作声:闻听此言,他突然~,瘫倒在地。

○休克xiū kè

(动)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细胞急性缺氧综合征,主要症状是血压下降,四肢发冷,神志淡漠等:因流血过多,他已经~了。

○虚脱xū tuō

(动)因大量失血或脱水、中毒等而引起的心脏和血液循环突然衰竭:浑身发冷,已经~|病人出汗太多,~了 |他感觉自己快要~了。

○晕倒yūn dǎo

(动)昏迷倒下:忽然有人~,人事不醒|他扶着门,几乎~|肚里无食,~在道旁。

○晕厥yūn jué

(动)昏厥:短暂的~|几乎~|~过去。

●缓醒huǎn xǐng

(动)〈方〉失去知觉之后又恢复过来:她经过注射强心剂,忽忽悠悠~过来。

●清醒qīng xǐng

(动)(神志)由昏迷而恢复正常:病人已经~|等他~以后再说|他还不太~。

●苏醒sū xǐng

(动)从昏迷或沉睡中醒过来:病人~过来|经抢救,他渐渐~了 | 尚未从沉醉中~过来。

清醒←→昏迷qīng xǐng ← → hūn mí

清醒:(神志)从昏迷而恢复正常。
昏迷: (因大脑功能严重紊乱而长时间)失去知觉。
【例】 他来到这儿,已经三个星期了,差不多每天都在昏迷状态中,难得有一会儿清醒。(林淑华:《生死恋》)


昏迷←→苏醒hūn mí ← → sū xǐng

昏迷:因脑部贫血引起供氧不足而短时间失去知觉。
苏醒:昏迷后醒过来。
【例】 许凤只觉恶心头眩不想说话,睁睁布满红丝的眼睛,又昏迷过去了。(雪克: 《战斗的青春》) 当大地刚从薄明的晨曦中苏醒过来的时候,在肃穆的、清凉的果树园子里,便飘荡着清朗的笑声。(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昏迷

昏迷

蒙 昏(昏昧;昏昏;昏撒;昏懵)迷(迷闷) 痴迷 迷闷 迷谬 惛迷
因大量失血﹑失水等原因而造成心脏和血液循环衰竭、生命垂危的现象:虚脱
较短时间失去知觉:昏厥 昏蹶 昏晕 发厥 晕厥 气厥 发晕 瞀瞑 瞀厥 风瞀
目眩晕厥:瞀闷
因害怕而昏晕过去:惊厥
由于愤气郁结造成的痉挛昏厥:愤厥
失血而昏厥:血晕
失去知觉,进入昏昧状态:不省人事 不醒人事 不知人事 人事不省 人事不醒 人事不知
昏迷不省人事:懵冒
神志昏沉,不省人事:昏迷不醒 昏迷不省
临死时神志昏迷,不省人事:魂飞魄散 魄散魂飘
沉湎昏迷:耽昏
昏迷倒下:晕倒
突然昏厥:暴厥
长时间失去知觉:发昏
昏迷的样子:冥然
困顿昏迷的样子:顿昧
发呆、失去知觉的样子:
(因大脑功能严重紊乱而长时间失去知觉:昏迷)

☚ 血症   病情 ☛

糊涂

糊涂

昏(昏昧;昏愦;昏眊;昏蒙;昏莫;昏迷;昏耄;昏懵;忘昏;昏头昏脑 昏头打脑 昏头搭脑 昏头晕脑) 浑(浑然;浑头浑脑) 懵(懵懵;懵董;懵懂;懵懂;懵憧;发懵) 蒙(蒙昧;发蒙;击蒙) 悖 混(混沌;混然;混头混脑) 昧(昧瞀;懵昧) 傻气 迷晦 迷痴 迷瞪 糊突 胡突 忽突 鹘突 鹘兀 鹘囵 胡涂 朦胧 眊荒 眊眊 蒙瞳 蒙聋 哈沓 隔错 颠答 镬铎 黏涂 惑蔽 狼疾 黯黮 黭暗 悖晦 悖悔 迷瞪 悖晦 模糊 没理会 鹘露蹄 黑邓邓 葫芦提 葫芦啼糊里糊涂 迷丢没邓 颟颟顸顸 不明不白 不清不白 晕头转向
 云里雾里,稀里糊涂:如坐云雾
头脑糊涂:稀里糊涂 奚丢胡突
 思想迂腐,头脑糊涂:头脑冬烘
小事清楚,大事糊涂:见小暗大
在小处耍小聪明,大处却糊涂失算:小黯大痴
大事精明,小事糊涂:大黠小痴
糊涂、不明事理:瞆瞆
糊涂而马虎:颟顸
思想糊涂:盲心
把坏人当成亲人,愚蠢糊涂:认贼为子 认贼作子 以贼为子
蒙昧糊涂:迷蒙 昏罔
愚昧,糊涂:昏莫
愚蠢糊涂:愚迷不悟 痴呆懵懂
笨拙糊涂:拙惑
昏乱糊涂:愦眊 神志无主
头脑昏乱,糊里糊涂:晕头打脑
昏聩糊涂:醉(人~我醒) 聩聩 漫漫(县官~) 颠懂
 无知无识,昏聩糊涂:智昏菽麦
憨厚糊涂:憨傻
糊涂不开窍:迷塞
糊涂不辨是非:迷头
 笨拙,傻里傻气:土里土气
糊涂不明:黮黮 蒙蒙 傻里傻气 楞里楞气 蠢头蠢脑
 昏昧,糊涂不明:惑暗
糊里糊涂,什么都不知道:无知无识 天日不懂 懵然不知 懵然无知
 无知无识,糊里糊涂:浑噩 浑浑噩噩
 无知无识,浑浑噩噩:返虚入浑
不明事理,糊里糊涂:云天雾里
糊涂如醉如梦:醉梦 醉魂 醉枕 酲梦
把真实当梦幻,糊里糊涂:覆鹿寻蕉 覆鹿遗蕉 覆蕉得鹿 覆蕉失鹿 覆蕉寻鹿 蕉间得鹿 梦蕉得鹿 鹿在蕉中
因贪财而思想糊涂:财迷心窍
身当其事反而糊涂:当局者迷
年老糊涂:耄聩 老背晦 老糊涂
糊涂的样子:懵然 懵懵
糊涂不明的样子:浑然
昏聩糊涂的样子:眊然
(对事物的认识模糊或昏乱:糊涂)

另见:认识 神志 模糊 迷糊 昏乱 愚昧 不明白 ︱清楚2

☚ 糊涂   昏聩 ☛

愚昧

愚昧

愚(愚眊;愚冥;蒙愚;戆愚) 昧(夷昧;质昧;童昧;蒙昧;昏昧;昧;戆昧;草昧;暗昧;晦昧;盲昧;拙昧;嚚昧;懵昧;~于事理) 啉(笑你~) 暗(暗墨;暗蔽;质暗;昏暗;蔽暗;庸~不明) 暗(暗戆;暗瞀;暗墨;黭暗) 童 冥(冥昧;冥愚) 颛(颛蒙;颛童) 朦 聋(聋昧) 蠢 戆 闵 昏蒙 昏迷 昏愦 昏懵 昏嚚 重昏 懵蔽 佝愗 佝瞀 怐愗 怐瞀 盲瞀 蚩拙 蚩陋 痴呆 蚩拙 蚩陋 蒙迷 蒙曶 黯黮
表示愚昧,多作自谦之词:梼昧(自惭~;不揣~)
愚昧而执拗:愚拗 愚愎
愚昧而迷乱:愚惑
愚昧不明:暗惑 愚懵 愚蒙 愚蒙 蒙瞽
幼稚愚昧:童蒙
 年幼愚昧:稚昧 冲昧
懵懂愚昧:韫蠢
迷惑愚昧:迷暗 迷愚
 惑乱昏昧:蛊晦
糊涂愚昧:瞽 懜 迷朦 懵懵
昏暗愚昧:公私蛙鸣 蛙鸣公私 官私蛙鸣
闭塞愚昧:蔽蒙 闭暗
平庸愚昧:庸暗
 浮浅庸愚:虚庸
庸下愚昧:庸愚
迟钝愚昧:钝蒙
驽钝愚昧:驽愚 驽暗 驽暗
不动脑筋,蠢笨愚昧:有头没脑 有头无脑
愚钝蒙昧:顽蒙
愚蠢蒙昧:愚冥
浅薄愚昧:短暗
浅陋愚昧:浅昧
鄙陋愚昧:鄙愚
迂陋愚昧:迂昧
怯弱愚昧:懦愚
 懦弱愚昧:孱昧
懒散愚昧:疏愚
狂妄而愚昧:狂愚
疯癫愚昧:疯蒙
非常愚昧:重惑 笃暗
愚昧的样子:沌沌 蒙然 舋闻 闵然
昏昧无心的样子:缗缗
(愚蠢而不明事理:愚昧)

☚ 愚蠢   愚妄 ☛

政治黑暗

政治黑暗

黑乚昧
社会政治黑暗:霾曀
政治黑暗混乱:鼠苗
政治黑暗,社会混乱:昏乱 昏迷 昏浊 耗乱
政治腐败黑暗:黯黮
政治黑暗无道:晦雺
政治黑暗暴虐:道路侧目

☚ 政治清明   德政 ☛

昏迷

症状名。
❶指神昏不省人事,或神识迷糊的症状。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又名神昏。多由邪阻清窍,神明被蒙所致。可见于伤寒、温病及中风、厥证、癫痫等多种疾病。不论外感、内伤,凡见此症,均属重症。治应审因论治,而以开窍醒神为先,选用苏合香丸、至宝丹、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等。危重者可中西医结合抢救。本病可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内分泌及代谢障碍性疾病,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中毒,物理因素疾病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等疾患。
❷指郁冒。《伤寒明理论》卷三:“郁为郁结而气不舒也,冒为昏冒而神不清也,世谓之昏迷者是也。”参见郁冒条。

昏迷

昏迷

丧失意识。因疾病发展到危重阶段引起中枢神经高度抑制。一般,有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时例外)。浅昏迷时,病儿对光、声等反应消失,意识丧失,但对强刺激仍有反应(痛苦表情、防御性动作等),呼吸、脉搏、血压一般无明显变化。深昏迷时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肢体自主运动消失,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大小便失禁。引起昏迷的常见原因:
❶急性感染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流脑、乙型脑炎、结核性脑膜炎等;全身性感染并发中毒性脑病,如败血症、肺炎、中毒型菌痢等。
❷非感染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核黄疸、癫痫持续状态后的昏迷等。
❸中毒或意外:一氧化碳中毒、亚硝酸盐中毒、苦杏仁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等。意处事故如触电、溺水、颅脑外伤等。
❹内分泌和代谢障碍:低血糖、肝昏迷、尿毒症、糖尿病昏迷等。昏迷与晕厥不同,后者系暂时性脑缺血所致,表现为突然面色苍白、冷汗、头晕、眼前发黑、恶心、呕吐、脉细弱、血压下降,可伴有短暂的意识障碍,改善脑血液循环后(如头低脚高的卧位)可迅速恢复。

☚ 惊厥   咳嗽 ☛

昏迷

见《伤寒明理论》。指人事不省,喊之不醒,呼之不应的重危证候。为邪阻清窍,神明被蒙所致。多见于中风、癫痫等证。

昏迷

昏迷hunmi

丧失意识。因疾病发展到危重阶段引起中枢神经高度抑制。一般,有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但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者例外)。浅昏迷时,病儿对光、声等反应消失,意识丧失,但对强刺激有反应(痛苦表情,防御性动作)、呼吸、脉搏、血压一般无明显变化。深昏迷时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肢体自主运动消失,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大小便失禁。引起昏迷的常见原因:
❶急性感染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流脑、乙型脑炎、结核性脑膜炎等;全身性感染并发中毒性脑病,如败血症、肺炎、中毒型菌痢等。
❷非感染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核黄疸、癫痫持续状态后昏迷等。
❸中毒或意外。一氧化碳中毒、亚硝酸盐中毒、苦杏仁中毒、铅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等。意外事故如触电、溺水、颅脑外伤等。
❹内分泌和代谢障碍。低血糖、肝昏迷、尿毒症、糖尿病昏迷等。昏迷与晕厥不同,后者系暂时性脑缺血所致,表现为突然面色苍白、冷汗、头晕、眼前发黑、恶心、呕吐、脉细弱、血压下降,可伴有短暂的意识障碍,改善脑血液循环后 (如头低脚高位) 可迅速恢复。

☚ 惊厥   瘫痪 ☛

昏迷coma

系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意识障碍。昏迷为病人意识完全丧失,对某些刺激如角膜、瞳孔对光、咽、咳嗽反射等大都不能引出或很迟钝;腱反射和伸性的蹠反射可以存在,但在深度昏迷时亦都缺失。在昏迷中存在一种特殊情况,即病人表现为“睁眼昏迷”,病人可有睁、闭眼动作而无其他任何动作;深、浅反射存在;对疼痛刺激有心率和呼吸的改变而无运动反应。引起昏迷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各种严重中毒、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严重感染性疾病、内分泌与代谢障碍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昏迷是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严重抑制的表现,如突然发生说明已发疾病迅速而严重,如慢性病转入昏迷常提示病情危重。任何昏迷均应按急症进行抢救,并需特殊护理。

昏迷

中枢神经功能高度抑制,引起意识的严重障碍。病因有外伤、脑血管意外、感染、代谢紊乱、中毒、颅内肿瘤、脑水肿等,主要表现为意识丧失,对外界光、声、疼痛刺激均无反应,生理反射减退或消失。根据病因采用急救措施有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循环,降低颅内压,保证需要的热量,加强护理,防止褥疮,防治感染。

昏迷

昏迷

是最严重的意识障碍,即意识完全丧失,是高级神经活动的高度抑制状态。人类意识清醒状态的维持,需要不断地将各种内外感觉冲动经网状结构,丘脑广泛地投射到大脑皮质。当弥漫性大脑皮质或丘脑网状结构,丘脑的损害或功能抑制时都产生意识障碍,严重时即进入昏迷状态。昏迷即可突然出现,亦可随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而逐渐产生;既可以持续时间较短而自行清醒,也可以持续昏迷而危及生命。临床上根据意识障碍的程度将昏迷分为浅昏迷和深昏迷。浅昏迷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对疼痛刺激有躲避反应及痛苦表情,但不能回答问题和执行简单的命令。角膜反射、光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腱反射及生命体征均无明显改变。深昏迷患者自发性动作完全消失,肌肉松弛,对外界任何刺激均无反应,角膜反射、光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及腱反射均消失,病理反射消失或持续存在,生命体征常有改变。昏迷是很多不同疾病的严重临床表现之一。如昏迷伴有发烧可能是脑炎、脑膜炎、脑脓肿、中毒型疾痢、败血症等;有高血压者特别是老年人突然昏迷多见于急性脑血管病如脑出血、脑栓塞等;有外伤史者根据昏迷时间的长短以及有无中间清醒期可协助诊断脑震荡及继发性颅内血肿;有糖尿病史者应注意低血糖昏迷、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安眠药和一氧化碳中毒、中暑、肝昏迷、尿毒症、肺性脑病等都可以昏迷。总之,昏迷是一种严重而复杂的临床症状如不及时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因此一旦发生了昏迷应迅速将患者送到医院,并由比较了解病情的亲友或同事陪同向医生介绍病史,以便使医生能迅速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关实验室检查,及时地正确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 晕厥   老年脑供血不足 ☛

昏迷coma

系大脑功能被极度抑制后,致意识丧失,随意运动消失,对刺激无反应或出现病理反射。常见于颅脑外伤、肿瘤及脑血管病变或严重感染、代谢与内分泌紊乱、中毒等全身性疾病。

昏迷hūn mí

愚昧;糊涂。《伤寒论·序》:“痛夫! 举世昏迷,莫能觉悟。”

昏迷hūnmí

病症名。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神识迷糊或不省人事的病症。多为邪阻清窍, 神明被蒙所致。外感、内伤杂病见此, 均属危急证候。本证可见于伤寒、温病、中风、厥证、癫痫、瘅疟等, 详各条。外伤也可出现昏迷。

昏迷

昏迷

昏迷是指由热、痰、湿、瘀血、疫毒阻闭清窍,扰乱神明而出现神志不清的证候。时行热病、中风、痫证、痰证、疫毒痢、瘴疟等疾病在其发病过程中,均可出现昏迷。
病名考证
昏迷名称见《症因脉治》。《素问·厥论》称“暴不知人”,《素问·至真要大论》有:“暴瘖心痛,郁冒不知人”的记载。《伤寒论》有“不识人”之称。在《伤寒论·张仲景序》文中虽有“昏迷”一词,但含义不同。《诸病源候论》称“惛塞”。《伤寒明理论》称“神昏”。《仁术便览》称“昏迷不省”、“不省人事”。《外感温热篇》称“神迷”、“昏愦不知人”。上述名称不一,实则均指昏迷。
病因病机
昏迷的病因较为复杂,《素问·热论》认为由阳明热盛,故不知人;《素问·至真要大论》则归咎于火热扰乱神明所致。《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提示伤寒治不如法,热结阳明,邪热上扰而致昏不识人。《诸病源候论·惛塞候》认为由“阴阳不和”或“阴阳之气不足,致神识不分明”。《陶氏伤寒全书》认为瘀血内蓄亦可造成“神昏语短,眩冒迷狂。”《症因脉治·外感口噤不语》则提出由热、风、痰互结上蒙清窍为患,如云:“内有积热,外中风邪,经络不通,发热自盛,热极生痰,上熏心肺,神识昏迷,则不语之症作矣。”叶天士对本症的病因论述较多,认为或由温热入营,心神被扰;或因“湿痰熏蒸,将成浊痰蒙蔽心包”;或“夏令受热”等原因所致。《疫病篇》对疫气所引起的昏愦如迷作了阐述。《温病条辨》认为若太阴病误汗,“必神昏谵语”。兹归纳如次。
热扰心神: 多因感受温热、疫毒之邪,热毒炽盛,内传营血,神不守舍;或温病骤起,感邪太重,正不胜邪,迳由肺卫逆传心包;或盛暑劳作,暑热内扰,郁闭清窍;或邪热结于胃肠,腑气不通,上忧心神,导致昏迷。
痰湿蒙蔽:感受湿热之邪,或因饮食不节,脾胃受损,失其健运,水湿停留,湿聚成痰,痰湿内阻;或痰郁化热,痰热互结,上蒙清窍;或因卒然感受秽浊之气,机窍阻闭,造成昏迷。
瘀阻心窍: 温热病邪内陷,热灼营阴,热遏瘀阻,闭塞心窍。《通俗伤寒论》:“热陷包络神昏,非痰迷心窍。即瘀阻心孔。”或因瘀热互结下焦,或热入血室,或脑络瘀阻等,均可致昏迷。
浊阴上逆: 多因劳伤过度或久病亏损致脾肾阳虚,水液、浊邪失于输送、排泄,浊邪内阻,清阳不升,浊阴上犯,蒙蔽清窍则昏迷。
阴枯阳竭: 各种急慢性疾病至极期,元气耗竭,心神耗散;或亡阴失水,津竭气脱,神无所倚,乃至昏迷。
辨证施治
昏迷的辨证,根据发病原因及临床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类:
(1)热闭心包昏迷: 症见高热昏迷,烦躁不宁,谵妄,或昏愦不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便秘溲赤,或伴衄血、斑疹,舌质红绛,齿垢唇焦,脉洪数。证由温病邪热鸱张,内闭心包,扰乱神明所致。《外感温病篇》:“风温证,热渴烦闷,昏愦不知人,不语如尸厥,脉数者,此热邪内蕴,走窜心包络。”或因骤感温邪,正气不支,温邪由肺卫逆传心包而致。如《外感温热篇》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治宜清心开窍。方用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至宝丹;若热毒壅盛,充斥三焦,症见神昏谵语,壮热烦渴,衄血斑疹者,用犀角地黄汤清热凉血;如伴见热盛动风痉厥者。用羚角钩藤汤送紫雪丹。《湿热病篇》载:“湿热证,壮热口渴,舌黄或焦红,发痉,神昏谵语或笑,邪灼心包,营血已耗,宜犀角、羚羊角、连翘、生地、玄参、钩藤、银花露,鲜菖蒲、至宝丹。”
(2) 痰迷心窍昏迷: 症见神识模糊,语言错乱,喉中痰声,胸闷呕恶,面色垢滞,舌苔白腻而滑,脉滑。证由饮食失节,脾虚失运,水湿留滞成痰;或肥胖之体,痰湿内蕴,痰浊上蒙清窍,导致神识昏蒙不清。治宜涤痰开窍。方用苏合香丸及涤痰汤。前方温通开窍,解郁化浊;后方用半夏、南星、陈皮、竹茹、茯苓化痰湿;石菖蒲开窍醒神;人参、甘草补气扶正,合之有益气祛痰,化浊开窍之功。如痰火上扰心神所致昏迷者,治宜清热化痰开窍。方用黄连温胆汤送服牛黄抱龙丸。如痰热扰乱神明,伴见狂乱烦躁者,可用礞石滚痰丸。
(3)热结胃肠昏迷: 症见昏迷,烦躁谵语,日晡潮热,大便秘结,腹满而痛,或扬手掷足,热结旁流,舌苔黄燥起刺,脉沉实有力。证由外邪入里化热,热邪与胃肠实邪相结,腑热壅滞不行,上熏神明而致昏迷。治宜峻下热结,方用大承气汤。如阳明腑实,又兼热闭心包者,治宜清心开窍,攻下腑实。方用牛黄承气汤,即以安宫牛黄丸调生大黄末灌服。如燥热甚而伤津者,可加软坚生津的芒硝、玄参、生地、麦冬等。若风温证见身热自汗,面赤神迷,鼻鼾,语难出者,如《温热经纬·外感温热篇》:“温邪内逼阳明,精液劫夺,神机不运,用石膏、知母、麦冬、半夏、竹叶、甘草之属泄热救津。”若风温症见身大热,口大渴,目赤唇肿,气粗烦躁,神昏谵语,下利黄水者,风温热毒深入阳明营分,用犀角、连翘、玄参、赤芍、丹皮、麦冬、紫草、川贝等药。
(4)暑邪内闭昏迷: 症见突发昏仆,不省人事,无汗或汗出不止,面赤烦闷气粗,舌红苔黄,脉洪大或数。证由酷暑烈日下劳作,暑热内闭,神明失守所致。治宜清暑开窍辟秽,方用玉枢丹,送服王氏清暑益气汤。《温病条辨·下焦篇》:“暑邪久热,寝不安,食不甘,神识不清,阴液元气两伤者,三才汤主之。”方中人参补气;天冬、地黄养阴生津。若暑热炽盛引动肝风,亦可出现身热、昏迷不清,牙关紧闭,甚或角弓反张等症,可用羚角钩藤汤合紫雪丹清热熄风开窍。本证可与“暑病”条合参。
(5)湿热蒙蔽昏迷: 症见昏迷时清时昧或似清似昧,身热不退,朝轻暮重,时或谵语,舌苔黄腻,脉濡滑而数。证由外感湿热之邪,壅遏清阳,蒙蔽孔窍所致。《外感温热篇》:“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或由饮食损伤脾胃,内湿停留,或因内外合邪,如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湿热郁蒸不解,蒸酿痰浊,蒙蔽心窍,心神失守而致昏迷。治宜清热利湿,开窍醒神,方用菖蒲郁金汤。如三焦湿热弥漫,神昏窍闭者,可用宣清导浊汤加减。方中茯苓、猪苓、蚕沙利湿去浊;寒水石清热;加石菖蒲开窍辟浊醒神。《湿热病篇》:“湿热证,七八日,口不渴,声不出,与饮食亦不却,默默不语,神识昏迷,进辛开凉泄,芳香逐秽,俱不效。此邪入厥阴,主客浑受,宜仿吴又可三甲散,醉地鳖虫、醋炒鳖甲、土炒穿山甲、生僵蚕、柴胡、桃仁泥等味。”可资临床参考。
(6)瘀热阻窍昏迷: 症见昏迷谵语,其人如狂,身灼热,但欲漱水不欲咽,少腹硬满而痛,便结、口干,或见斑疹、吐衄,舌质深绛,脉沉涩。证由温热病中,邪热煎灼营阴,脉络瘀滞,心窍受阻;或其人素有损伤,瘀血郁积于胸膈中,复感温热之邪,瘀热交阻,扰乱心神。治宜清热凉血通瘀开窍。方选犀地清络饮或犀角地黄汤。如瘀热蓄于下焦致昏迷者,如《伤寒论述义》:“盖邪热壅阻血中,则相搏为瘀,血即水类,故必就下以结少腹。结日浅而病势剧者,桃核承气汤证也。结日深而病势慢者,抵当汤丸证是也。”若热入血室致昏迷谵狂者,如《温病条辨·下焦篇》:“热病经水适至,十余日不解,舌萎饮冷,心烦热,神气忽清忽乱,脉右长左沉,瘀热在里也,加减桃仁承气汤主之。”方中生地、丹皮凉血清热;大黄、桃仁、泽兰活血通经。如伴寒热往来者,可用小柴胡汤去参、枣,加犀角、丹皮、生地、桃仁等。
(7)疫毒攻心昏迷: 症见高热,昏愤如迷,或谵语妄言,循衣摸床,或郁冒直视,或下利臭秽,或吐衄,发斑,甚则遍身青紫,四肢厥冷,舌质红绛或深绛,脉细微数。证由骤感疫毒之邪,热毒燔盛,深入营血,扰乱心神所致。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清营,方用清瘟败毒饮重加石膏;如斑疹色青紫,宛如浮萍之背者,宜大清胃热,兼以凉血,以本方加紫草、红花、桃仁、归尾等。《疫病篇·疫证条辨》:“昏闷无声者,心之气出于肺而为声,窍因气闭,气因毒滞,心迷而神不清,窍闭而声不出,宜本方增石膏、犀角、芩、连,加羚羊角、桑皮。”
(8) 浊阴上逆昏迷: 症见昏迷,时醒时昧,不发热,面色㿠白或晦暗,视物模糊,恶心呕吐,不纳,腹胀,四肢不温,浮肿尿少,大便自利,舌淡白,舌体胖,边有齿痕,苔灰腻或白腻水滑,脉沉迟。证由久病脾肾两亏,阳虚阴盛,体内水液、浊物滞留,浊气上逆,清阳被蒙而致昏迷。治宜通阳泄浊开窍。方用苏合香丸合温脾汤加减;呕吐者,可用吴茱萸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尿少浮肿者,可用真武汤等。
(9) 阴脱阳亡昏迷: 症见昏迷,汗出而粘,或油汗如珠,二便失禁,手撒遗尿,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证由病邪久羁,元气耗竭,或失水失血,阴液枯涸,心神耗散,神无所倚而昏迷。即属亡阴、亡阳之脱证。其辨证施治可参见“脱证”条。
昏迷为危重病候,除了药物抢救治疗以外,做好护理工作极为重要。一般昏迷患者,要给于氧气吸入,痰多者需随时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窒息;中药不能口服,可用鼻饲,或改制成针剂注射;注意眼、鼻、口腔的清洁;昏迷时间较长者,应于定时更动体位,辅以按摩,防止阴疮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现代医学中的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败血症、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血管意外、肺性脑病、肝昏迷、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中暑以及各种药物、化学品中毒、触电、雷击等疾病均可出现昏迷,可参考本条辨证施治。

☚ 烦躁   谵语 ☛

昏迷

昏迷

昏迷是最严重的意识障碍。在临床上,意识是指人对自身和环境的感知,可通过语言和行动而表达。昏迷病人的意识丧失而不能被唤醒,对体内和外界的刺激均无反应。浅昏迷时,呼之不应,推之不醒,对疼痛刺激无反应,生理反射降低或出现病理反射。深 昏迷时,对任 何刺激都无反应,所有反射均消失。
意识障碍是整个人脑中发生功能紊乱的一种表现,一种不断变化发展的复杂过程。根据检查时施加刺激的强度和病人的反应,意识状态及其障碍通常被区分为: 清晰,嗜睡,昏睡,昏迷。按统一的刺激方式,定期连续观察,予以判断。如呼唤其名,推摇其肩,重压眶上切迹和针刺皮肤,同时观察病人能否睁眼、注视、对话或执行有目的的动作。停止刺激以后继续观察其表现。
昏迷的实质是觉醒能力降低直至丧失,表现为闭目沉睡,动作减少,反应迟钝直至毫无反应。正常睡眠是周期性的生理性意识丧失。但不论多深的睡眠总可被唤醒或自然醒转。睡眠与觉醒有节律地交替,构成醒-睡周期。正常人清醒时意识清晰,对自身和环境的感知敏锐,对体内和外界刺激及时发生适当的反应和行动。与检查者接触良好,对话适切。病理性睡眠过多和过深称为嗜睡。在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下可暂时醒转,醒后对环境尚能感知,但刺激停止即又入睡。昏睡又称半昏迷,是仅次于昏迷的严重意识障碍。昏睡病人不能自动醒转,在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下可能睁眼、呻吟、躲避但不能对话和进行有目的的动作,常为昏迷的前奏。
意识障碍还表现为各种类型的意识内容活动紊乱: 意识混浊表现为注意涣散,感知迟钝,对刺激的反应不很及时、适切和准确,甚至对人物、地点、时间的定向认识不全。在健康人特别是儿童的入睡之际或被唤醒后也常有短暂的意识混浊。病理的意识混浊则持续较长,程度较深。严重者思维错杂、反应混乱甚至胡言乱语,兴奋躁动则称为精神错乱。谵妄是一种意识混浊、精神错乱状态,病人定向认识不全,常有错觉、幻觉而表现惊慌害怕或兴奋躁动。
意识内容活动丧失而觉醒能力尚存的病人有时睁眼若醒,但对环境并无感知,称为睁眼昏迷或醒状昏迷,见于去皮质综合征和无动性缄默。去皮质综合征是由大脑皮质广泛病损所致。病人的意识内容即心理活动大部或完全丧失。若上升激活系统和皮质下结构无损,则醒-睡周期尚存。醒时睁眼若视,可有瞬目、咀嚼、吞咽、躲避等反射活动但无有目的动作或对话。常伴有吮吸、强握等原始反射和病理反射。肌张力增高或呈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去皮质强直状态。可能恢复的程度视病因而异。无动性缄默的病人无广泛皮质损害,主要表现为缄默不语、肢体不动、意识呈嗜睡但有醒-睡周期。醒时睁眼若视,对疼痛刺激能躲避,和去皮质综合征颇为相似,也被称为睁眼昏迷,但其病损部位和伴随体征不同。当病损主要累及边缘系统时,无动性缄默可伴发抽搐、瘫痪及体温失调,心律不整,呼吸紊乱,多汗等植物神经症状。如病损主要在中脑和间脑即上位脑干时常伴有瞳孔改变,眼球运动障碍等征。在广泛而严重的脑损害如重型颅脑损伤、脑缺氧持续过久等经抢救而存活者,这两种发病原理不同的睁眼昏迷可能并存而难以区分,有人统称之为持续性植物状态。病人的基本生命机能持续存在但无任何意识心理活动。
判断病人是否昏迷,应与下列貌似意识丧失而并非真正昏迷的状态相鉴别。精神抑制状态: 常见于癔病或强烈精神刺激后,病人僵卧不语、对刺激毫无反应。双目紧闭,拉开其眼睑时可见眼球向上转动。无神经体征。经适当治疗可迅速醒转。紧张性木僵:常见于精神分裂症。病人不语、不动,甚至不进饮食、不排尿便,对强烈刺激也无反应,貌似昏迷或不动缄默,实际上能感知周围事物,并无意识障碍。多无神经体征,可有违拗、蜡样曲屈等精神症状。意念缺失: 见于双侧额叶病损的病人,由于缺乏欲念而意志活动减少甚至不语、不动貌似昏迷,但其感觉运动功能无损,意识也无障碍。锁闭综合征:见于桥脑基部病损,双侧皮质脊髓束和三叉神经运动核以下皮质延髓束受损,运动信息输出被阻,又称去输出状态,桥脑腹侧征群,假昏迷。病人除尚有部分眼球运动外,缄默不语、吞咽不能、四肢瘫痪就象全身都被锁闭。因病损未累及桥脑背盖部的上升激活系统,故意识并无障碍,病人可藉眼部运动来表达意识心理活动。
昏迷的病因很多,临床上可根据有无神经体征,将昏迷概括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有局灶神经体征者。如有颅神经损害、肢体瘫痪、局限性抽搐、偏侧锥体束征等,还应查明有无颅内压增高。如有头痛病史、早期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或高血压视网膜改变和脑疝体征而又急性起病者,应先考虑出血性脑卒中、脑外伤和某些脑炎; 慢性或亚急性起病者应先考虑颅内占位病包括脑瘤、脑脓肿、肉芽肿和慢性硬膜下血肿; 如伴有发热和感染过程应先考虑感染中毒性脑病、病毒性脑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如无颅内压增高而急性起病者,应先考虑缺血性卒中。起病较缓而伴随发热或感染病史者,要想到某些脑炎和脑干炎。进一步检查先作脑超声,选作脑血管或脑室造影,或作脑扫描和CT。常需作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压力(正常侧卧位压力不超过180mmH2O)和常规。估计有颅内高压和脑疝者腰穿应慎行并禁忌压颈试验。
第二类是无局灶神经征而有脑膜刺激征者。如有颈项强直和(或)克尼格征,应先考虑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需及早检查脑脊液。如仍不能确诊应选作上述颅内检查。要警惕那些缺乏局灶神经征而已发生枕大孔疝的颅内占位病和小脑出血,则腰穿必须慎行。也要注意:即使有刺激脑膜的病损,但在婴儿、老年、昏迷过深者和病损的早期,可能表现不出脑膜刺激征。
第三类昏迷病人既无局灶神经征也无脑膜刺激征。除了癫痫、脑震荡等缺乏神经体征的颅内疾患而外,绝大多数病因属于全身性或脑部弥漫性中毒——代谢障碍。这类昏迷者脑部并无特异的病理学改变。主要病因和发病原理是:
❶外源性毒素: 常见的如CO中毒时的碳氧血红蛋白血症导致脑缺氧,酒精、巴比妥类药、安定剂中毒系直接抑制脑神经元;有机磷化合物、氰化物、砷等抑制酶功能,副醛、甲醇引起酸中毒,或因毒素作用于心血管系统引起循环衰竭,均能直接或间接影响脑代谢而使意识障碍。
❷严重的感染性中毒。
❸脑缺血缺氧。如晕厥、心原性脑卒中、持久的休克、心跳呼吸骤停、窒息、溺水、高山病、体温过高、过低等。急性缺血、缺氧达一定限度(每百克脑组织含氧低于2ml)后,脑内兴奋性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合成停止,神经冲动的传导阻断而致昏迷。
❹脑代谢必需的物质缺乏,主要是葡萄糖和辅酶如维生素B类等缺乏。引起低血糖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胰岛素或降血糖药过量、严重肝病和影响糖代谢的内分泌病,辅酶缺乏见于慢性酒精中毒和重度营养不良。
❺代谢产物的异常潴留或称内源性中毒。如肝性脑病或肝昏迷时,血氨和脑脊液中α-谷氨酸酮增高; 肾性脑病或尿毒症时血肌酐、尿素氮增高;肺性脑病时血CO2含量增高;及严重的脱水、酸中毒等。
❻内分泌病的代谢障碍,人体内分泌腺如胰岛细胞、垂体、肾上腺皮质、甲状腺、甲状旁腺病变时,各种激素分泌不足或过多致使:水、糖、盐类(钾、钠、钙、磷、氯化物等)代谢和酸碱平衡紊乱,导致脑神经细胞膜兴奋性或对递质的敏感性极度改变,影响神经冲动的正常传导而引起意识障碍。总之,这类病因在昏迷病人中占绝大多数。他们的临床特点是少有持久的局灶神经征或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也不多见,但常有全身性或脑部以外的器官病史、症候和实验室检查可助诊断。通常需化验血、尿常规和尿糖、酮体。选作:血糖、尿素氮或非蛋白氮,血氨、CO2-结合力、血pH值,测定钾、钠、钙、磷、氯化物的血含量,必要时作血和有关体液的细菌培养和毒物分析等特殊检验以求明确病因。
治疗昏迷病人的基本原则是尽速查明和除去病因。但是有的病人一时难以确诊。需要针对存在的紧急情况,尽先对症治疗:
❶维持呼吸道通畅,解除窒息。必要时气管插管或尽早作气管切开,吸氧或给予人工辅助呼吸。
❷制止出血,纠正休克及心功能衰竭,如有严重心律紊乱、停搏、应立即作相应处理。
❸控制过高的血压。
❹如有颅内压增高、脑疝,应急用脱水剂或脑室穿刺引流。
❺调节过高或过低的体温。
❻对有服毒、中毒可疑者洗胃并保留洗液送检。
❼控制癫痫持续状态。
❽纠正严重的酸碱平衡紊乱,尽早应用神经营养药、辅酶及葡萄糖保护神经细胞。然后,进一步检查病因,安排妥善治疗,以免坐失转危为安的宝贵时机。

☚ 睡眠障碍   痴呆 ☛

昏迷

昏迷

昏迷是最严重的意识障碍。昏迷患者觉醒能力障碍及意识活动丧失,对外界刺激无言语和行为反应,严重者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也受到影响。凡病变累及上部脑干的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或广泛的大脑病变,影响丘脑-皮质投射系统,均可引起昏迷。
临床上判断患者是否昏迷和昏迷的程度,主要根据患者对声、触、压、疼痛等刺激的言语、行为运动反应以及各种反射障碍的表现来决定。
浅昏迷: 患者意识大部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尚可出现痛苦表情或肢体退缩等防御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吞咽等脑干反射可存在,肢体可呈伸直性去脑强直,出现病理反射,呼吸、脉搏、血压等尚无显著改变。
深昏迷: 患者意识全部丧失,强刺激也不能唤醒。肢体常呈弛缓状态,无自主运动,深、浅反射均消失,偶有深反射亢进与病理反射出现,常有尿失禁、脉速、血压下降,呼吸频率与节律可有异常。
昏迷须与嗜睡、晕厥、无动性缄默、闭锁综合征、癔病性抑制状态等相鉴别。嗜睡是大脑功能的轻度抑制状态,能被唤醒。晕厥是暂时性脑供血不足,意识障碍于短期内恢复。无动性缄默又称醒状昏迷,患者双眼睁开,但不语不动,意识丧失,病变部位在深部间脑。闭锁综合征表现为除能睁眼、闭眼及垂直运动眼球外,所有运动功能全部丧失,但无意识障碍,病变部位在桥脑,损及所有传出运动束。癔病性抑制并无真正的意识障碍。
病因 分为颅内病变与代谢性脑病两大类(见表)。颅内病变根据其范围与部位分为天幕上、天幕下和弥漫性三类。代谢性脑病是由于全身代谢障碍性疾病、内分泌失常、水与电解质紊乱、外源性中毒、缺氧等引起。
(1) 颅内幕上病变: 多为大脑半球的局限性病损,此组病变引起昏迷时多有明显的颅内压增高或脑疝形成(多为天幕裂孔疝)。急性起病伴有明显偏瘫者多为颅内血肿或脑梗塞(卒中昏迷)。脑出血患者年龄常较高,多有高血压动脉硬化; 年轻患者脑出血须注意血液病与脑血管畸形。硬膜外、下血肿和脑内血肿多有外伤史。部分脑梗塞(脑栓塞、脑血栓形成)可引起昏迷,可见于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颈内动脉闭塞伴明显脑水肿时,或多发性脑梗塞。慢性病程者多为大脑半球肿瘤、脑脓肿、脑寄生虫囊肿或肉芽肿、真菌性肉芽肿等。这类病变当出现昏迷时常有明显的视乳头水肿。慢性硬膜下血肿如外伤史不明确者常易混淆为脑肿瘤。天幕上中线病变如第三脑室肿瘤、胶样囊肿、松果体瘤、丘脑内侧部肿瘤等,常以颅内压增高症状为突出,局部定位体征可不明显,可出现双眼球向下方凝视而提示上丘脑水平受损的定位体征。
(2) 颅内幕下病变: 引起昏迷者多为脑干的急性病变如脑干出血、梗塞或炎症。脑干肿瘤病程为慢性,病变多在桥脑、延髓,不直接损害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故早期一般不引起昏迷。小脑出血、肿瘤或脓肿等可因小脑扁桃体疝压迫脑干而引起昏迷,因而急性起病提示脑出血的病例如无肢体瘫痪时,要考虑小脑出血的可能。如有中耳炎、乳突炎病史和一侧小脑体征者,要注意小脑脓肿。长期呕吐、共济失调并伴有颅内高压症状的昏迷儿童,要考虑小脑肿瘤的可能。
(3) 颅内弥漫性病变: 首先要鉴别病变是原发于颅内,抑由于颅外器官或全身疾病所致。颅内弥漫性病变多为颅内炎症、重症脑挫伤或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炎多为亚急性起病,常有精神症状、抽搐、肢体瘫痪等症状,常伴有发热与脑脊液的炎症性改变。脑膜炎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感染中毒症状明显,有突出的脑膜刺激征与脑脊液的炎症性改变。广泛性脑挫伤者则有外伤史与头颅伤痕。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急骤,多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为血性。
(4) 代谢性脑病: 无局灶性症状,多数也无颅内压增高征状,可见于:
❶严重的颅外或全身感染,常见于肺炎、菌痢与败血症等。当昏迷患者伴有明显发热等感染中毒症状、而无神经系统局灶性体征时,要特别注意检查脑外感染性疾病。
❷代谢障碍疾病: 由于代谢产物的异常潴留(内源性中毒),如糖尿病酮中毒、尿毒症、肝性脑病、肺性脑病等,要注意了解病史,并进行相应的生化学检查。渗透压与电解质的失常,如高血糖、高血钠、低血钠、失水或水中毒等改变,引起昏迷者也有之。
❸内分泌疾病: 如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减退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或减退症、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严重时均可发生昏迷,应注意病史与相应的实验室检查。
❹脑缺血缺氧: 如晕厥、Adams-Stokes综合征、持久的休克、呼吸骤停、心跳骤停、窒息、淹溺、高山病、体温过高或过低等,均可引起昏迷。
❺物理性损害: 如中暑、电击等。
❻外源性中毒: 常见者如一氧化碳、酒精、有机磷农药、氰化物、吗啡类、巴比妥类、吩噻嗪类等中毒,毒蛇或蜂类咬伤等。接触史、残留毒物与排泄物的毒理学分析,均有助于诊断。

昏迷的原因分类

部 位病 名



颅内幕上病变脑内血肿、硬膜下血肿、脑梗塞、脑肿瘤、脑脓肿、硬膜外血肿等
颅内幕下病变脑干梗塞、脑干出血、脑干血肿、脑干肿瘤、脑干脓肿等
颅内弥漫性病变乙型脑炎、散发性脑炎、森林脑炎、其他病毒性脑炎、各种原因的细菌性脑膜炎、脑型疟疾、脑
膜型白血病、风湿性脑脉管炎、高血压脑病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癫痫
脑震荡、脑挫裂伤




代谢障碍疾病尿毒症、肝性脑病、肺性脑病、垂体性昏迷、甲状腺危象、糖尿病酮症性昏迷、高渗高血糖性昏
迷、粘液性水肿昏迷、乳酸酸中毒、低血糖性昏迷、Addison病危象、低钠血症等
外源性中毒感染中毒性脑病(大叶肺炎、败血症、菌痢、伤寒、恙虫病等)、工业化学物品中毒、农药中毒、
药物中毒、植物毒中毒、动物毒中毒等
物理与缺氧性损害中暑、触电、高山性昏迷、淹溺、休克、Adoms-Stokes综合征等

诊断步骤 须参照下列各项。
病史 可通过陪人或现场观察了解病因与起病情况。有些病史可能是可靠的诊断依据,如电击、淹溺、外伤、中暑、高山病、一氧化碳中毒、服毒等。要了解昏迷前有无外伤、意外事故、服毒、接触毒物以及有无发热、剧烈头痛、精神症状、抽搐等;还要了解有无心、肺、肝、肾等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内分泌疾病及癫痫等病史。
体格检查 重点检查内容如下。
(1) 体温: 高热见于重症感染如肺炎、败血症、脑膜炎等;脑部病损侵及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可出现高热,多见于脑出血; 夏季患者高热至41℃或以上,在高温环境下出现者须考虑中暑。体温过低可见于各种代谢性或中毒性昏迷,也见于休克、粘液性水肿与冻伤等。
(2) 脉搏: 脉率显著减慢至每分钟40次以下,须考虑房室传导阻滞;心搏减慢合并潮式呼吸、血压增高则提示颅内压增高。脉(心)搏消失则是心跳骤停的表现。脉搏增快见于急性全身感染,颠茄类、吩噻嗪类等药物中毒,休克,心脏异位节律等。
(3) 呼吸: 明显减慢见于吗啡类、巴比妥类等药物中毒所致的呼吸中枢抑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慢性肺心病合并二氧化碳潴留时可出现换气不足。脑出血时呼吸深而粗,出现鼾声。代谢性酸中毒时(如糖尿病与尿毒症昏迷)常出现Kussmaul大呼吸,呼吸深大而规律、频率正常。呼气带氨臭味见于尿毒症; 呼气带烂苹果香味见于糖尿病酸中毒。酒精中毒时呼气带浓酒气味。有机磷中毒时呼气带大蒜气味。出现肝臭者提示为肝性脑病。
(4) 血压: 严重高血压常见于高血压脑病、脑出血等。麻醉剂与安眠药中毒、内出血、心肌梗塞、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时血压降低。
(5) 皮肤: 面色苍白见于休克、尿毒症昏迷;面色潮红见于酒精、颠茄类中毒,中暑,肺性脑病,脑出血等; 皮肤粘膜黄疸可见于重症肝病、脑型疟疾、败血症等。皮肤呈樱桃红色须注意一氧化碳中毒。皮肤有出血点须注意败血症、伤寒、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液病等。皮肤有色素沉着可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6)脑膜刺激征: 首先表现为颈项强直,将头部作前后屈曲时出现抵抗感,左右旋转时则无抵抗感。深昏迷时脑膜刺激征可不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有时须经24~48小时颈强直才明显,此时脑脊液检查呈血性,有诊断价值。
(7) 瞳孔: 双侧瞳孔扩大可见于肉毒中毒,子痫,癫痫发作时,颠茄类、巴比妥类、可待因、奎宁、氰化物、麻黄碱、乌头碱、可卡因、钩吻等中毒;一侧瞳孔扩大常见于天幕疝,或颈内动脉与后交通动脉连接处的动脉瘤压迫动眼神经。吗啡、毛果芸香碱、新斯的明、有机磷、苯胺、乙醇、水合氯醛等中毒时瞳孔缩小。桥脑出血时双侧瞳孔缩小如针尖。对光反应障碍最常见于脑顶盖前部病变。若对光反应变化不定,提示为中毒、或代谢性疾病、或颅内压不稳定。固定而散大的瞳孔常由于严重的器质性病变所致。
(8) 眼底: 颅脑损伤或颅内出血后12~24小时内可出现视乳头水肿。若视乳头水肿非常严重,常提示慢性颅内高压,由颅内占位性变所引起。玻璃体下出血可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
(9) 眼球运动: 脑干病变可出现各种眼肌与眼睑瘫痪。眼脑反射 (头旋转时的眼反射运动和冰水刺激内耳的前庭眼反射运动)的检查有助于脑部病变的定位诊断。
(10) 瘫痪: 观察肢体的位置,对疼痛的刺激反应,肌张力、腱反射的改变和病理反射的出现,可确定瘫痪的存在。
(11) 去脑强直与去皮质强直: 去脑强直呈颈、躯干与四肢的伸直性强直,可见于中脑出血、肿瘤或炎症性病变。去皮质强直表现为上肢呈屈曲性、下肢呈伸直性强直,可见于急性或亚急性双侧大脑半球病变(缺血、缺氧、脑炎、脑外伤、丘脑出血等)。
(12) 不随意运动: 颜面、躯干及四肢的细小而急速的肌阵挛运动可见于脑炎、尿毒症等。昏迷伴局部性抽搐要注意脑肿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有全身抽搐者可见于尿毒症、低血糖、一氧化碳中毒、肝性脑病、中毒性昏迷、子痫、癫痫等。扑翼样震颤可见于肝性脑病。舞蹈样运动可见于风湿性脑脉管炎。
实验室检查 一般病例均作尿常规、血常规(包括疟原虫)检查。有指征时作血电解质、血糖、血尿素氮、血氨测定,血气体分析,血培养,排泄物与呕吐物的毒理学分析,脑脊液检查等。但如有颅内压增高或脑疝时,腰椎穿刺应慎重施行。各种内分泌功能试验按需要选择施行。器械检查 对疑有颅内占位性病变者,须作脑超声、脑电图、脑核素扫描、脑血管造影、脑室造影与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脑扫描等检查。
☚ 惊厥   不自主运动 ☛

昏迷

stupor;coma


昏迷

coma;fainting


昏迷

coma

昏迷

coma;shock
他已~了一整天。He has remained unconscious for a whole day./创伤引起的~traumatic shock/处于~状态in a coma

昏迷hūn mí

unconsciousness; coma;faint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9:3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