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明成祖长陵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明成祖长陵 明成祖长陵明太宗文皇帝朱棣(1360—1424)的陵墓。朱棣,朱元璋第四子,初封燕王,后以“靖难” 为由,夺取了其侄建文帝允炆的帝位,改年号为永乐。永乐十九年 (1421) 迁都北京。三年后北征鞑靼,回军途中死于榆木川。冯梦龙《梦龙智囊补》载: “榆木川之变,杨荣、金幼孜入御幄密议: 以六师在外离京尚远,乃秘不发丧。亟命工部官括行在及军中钖器,召匠人销制为椑,敛而锢之。杀匠以灭口,命光禄官进膳如常仪,号令加肃。比入境,寂无觉者”葬入长陵。长陵在天寿山主峰 (中峰) 之下。初卜陵,众议欲用檀柘寺基,而太宗独锐意用黄土山,并封曰天寿山。此处 “龙翔凤舞,气势雄固,以奠诸陵” ( 《舆图备考》)。始建于永乐七年 (1409),到最后建成共用18年时间,是明十三陵中营建最早和地面建筑规模最大的一座。长陵最南面是神路,为诸陵所共用。陵园布局可分为三个院落。陵门、神库、神厨和碑亭组成第一院落。陵门三洞,两边墙垣环绕整个陵园。门内东侧有一碑亭,南向,内竖鼍龙碑一通,上面碑文是后来清朝顺治、乾陵、嘉庆巡游此处留下的。神库和神厨俱为面阔五门的殿堂。第二进院落由裬恩门、裬恩殿、配殿和神帛炉等建筑组成。裬恩殿(亦称享殿,嘉靖时钦定此名,是祭陵感恩受福的意思) 是长陵的主建筑,也是十三陵中最雄伟的建筑。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金顶,坐落在三层汉白玉石阶的台基上,总面积为1956平方米,可与皇宫内奉天殿 (清为太和殿) 媲美。更为可贵的是全殿木料均为楠木,殿顶由60根金丝楠木巨柱支撑,中间四根高14. 3米,直径达1. 17米,饰以金莲,是全国最大的一座楠木宫殿。长陵最后部分是内红门、明楼、宝城等。内红门也叫棂星门,因门柱是二根洁白如脂的汉白玉石柱,又叫二柱门。门后有一座石牌坊和石五供。裬恩殿后有方城,高约15米,有石桌、石香炉等,叫做 “石九筵”。明楼建在方城之上,楼为方形,顶为黄筒瓦重檐歇山式,券门四开,中贯十字形穹窿式天花,榜曰“长陵”。内竖石碑一通,上部为篆文 “大明” 二字,下书“成祖文皇帝之陵”,系用楷书,字大径尺,以金填之。碑用朱漆栏画云气,碑头交龙方趺。宝城周围2里,圆形砖砌,外有垛口,内有宇墙,形似城堡。中央陵冢为园形封土堆,即为宝顶,东西径31米,南北径28米。袝葬成祖的是徐皇后,她是明初大将徐达的女儿。永乐五年死于南京,太祖为之蔫大斎于灵谷、天禧二寺。永乐十一年迁葬北京长陵。她死后,成祖没有再立皇后。朱棣共有16妃殉葬 ( 《大明会典》,《李朝世宗庄宪大王实录一》 曾记殉死时情景: “当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缀,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小木床,使立其上,挂绳围于其上,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诸死者之初升堂也,仁宗亲入辞诀。” 殉妃分别埋葬在东南二里馒头山南及定陵西南1里处,因其坟形如深井,故名东井、西井。 ☚ 明十三陵 明仁宗献陵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