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昆剧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昆剧

戏曲剧种。源于元末明初江苏昆山地区产生的“昆山腔”,又名“昆曲”、“南曲”、“昆腔”等,流行于上海、北京、南京等地。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昆山腔”经过著名曲家魏良辅(约1501~1580)等人,吸收南北曲的优长大力改革,形成新腔“水磨腔”。之后,昆山人梁辰鱼又进一步研究、改革,使“昆山腔”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自明天启初年到康熙末年,昆剧位居舞台之首,风行全国达100年之久,直到清光绪初年,它才逐渐走向衰亡。昆剧分为南昆、北昆、苏昆3个流派,唱腔悠远细腻,委婉缠绵,伴奏乐器有琵琶、三弦、箫、笛等,打击乐有板鼓等。昆剧保留的南戏及明清传奇剧目,有《琵琶记》、《牡丹亭》等400多出。

昆剧

昆剧

也称昆曲。是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代,盛行于清代初叶,因起源于昆山(今属江苏),所以也被称作昆山腔。是历史悠久、剧目众多、音乐丰富的剧种。其音乐属曲牌体结构,保留了数千种古典音乐的曲牌精华,影响深远。其他地方戏如梆子腔系、皮黄腔系的剧种,大都从昆剧中移植剧目,吸收乐器、曲牌音乐及行当划分、表演程式手段等,获得较多营养。昆剧保留了大量历史上著名文学剧本(例如元曲),其文字典雅精妙,唱腔细腻多姿,韵味十足。存有北昆、苏昆、川昆、湘昆等多种支派,形成为一种擅长于上演古典剧目的声腔系统。昆剧在清代曾被称作“雅部”,后来逐渐地被众多新兴的地方戏(称“花部”)所取代,濒于衰落。1957年间,以一出《十五贯》精美的演出,昆剧重新获得声誉,展示出它高超的艺术水平和巨大的生命力。

☚ 梆子   京剧 ☛
昆剧

昆剧

昆剧又名昆曲,是用昆山腔演唱的。
昆曲从《浣纱记》问世以来,影响日趋扩大。自明代天启年间到清代康熙年间的100多年里,昆曲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期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家与作品。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汤显祖的《牡丹亭》、高濂的《玉簪记》、李玉的 《一捧雪》、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 《桃花扇》 等。
到了清乾隆年间,昆曲又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拾画》、《扫花》、《瑶台》、《琴挑》、《秋江》、《思凡》、《断桥》等,至今仍活跃在昆剧舞台上。
昆剧在长期的发展中,在艺术上逐渐走向成熟。它的表演风格优美,有很强的舞蹈性,在舞台上创造了完整的表演体系。昆剧流行的地域广阔,对许多剧种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产生了北昆、湘昆、川昆、宁昆等众多支派。
昆剧虽有动听、细腻等优点,但它的音律过于严谨,文辞典雅有余,通俗不足,这使昆剧的发展受到了束缚。因此一般的观众对昆剧的兴趣逐渐减弱,使昆剧陷入了困境之中。到了乾隆末年,昆剧在南方虽仍占优势,但在北方却远不如后来兴起的其他声腔剧种。到了光绪年间,徽班与京班南下时,昆剧已衰落了。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对昆剧进行了抢救,使其重新焕发了青春。其中,浙江于20世纪50年代整理演出的剧目《十五贯》,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 罗罗腔   京剧 ☛
昆剧

昆剧

戏曲剧种。又称昆曲、昆腔、昆山腔,因起源于江苏昆山,故名。元末顾坚创始。明嘉靖年间(1522—1566),魏良辅吸收海盐腔、弋阳腔,进行改革加工,影响渐大。魏还配合传奇作家梁辰鱼创作了《浣纱记》,使之成为符合昆腔音律的脚本,对昆腔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昆腔曲调细腻宛转,有“水磨腔”之称。伴奏用笛、管、笙、琵琶等乐器。表演上舞蹈性强,讲究形象优美。在舞台艺术上对宋元以来的戏曲遗产作了总结,创造了完整的表演体系。与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并称明代四大声腔。万历年间(1573—1619)传入北京,渐成全国性大剧种,统领剧坛达200余年之久,影响深远。昆剧有北昆、川昆、湘昆、徽昆、甬昆、金华昆、温州昆等各具地方色彩的流派,而在演唱音乐上,大抵都“婉丽妩媚,一唱三叹”。其曲调和整出的戏被京剧等许多剧种所吸收搬演,有“百戏之本”之誉。清中叶以后,逐渐衰落,其剧目在京剧、川剧、徽剧、婺剧、湘剧中均有保存。1949年以来,经过艺术改革,培养青年演员,整理传统剧目,又有新的发展,传统剧目有《游园惊梦》、《思凡》、《醉酒》、《跪池》等,整理改编剧目有《十五贯》、《太白醉写》等。

☚ 表演艺术   评弹 ☛
昆剧

昆剧

见“昆腔”条。

☚ 昆腔   评剧 ☛
0000469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2: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