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装新戏
指辛亥革命前后,在京剧改良运动中出现的一批以表现现实生活,穿现实服装的新编戏。最早的时装新戏是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出现的《烟鬼叹》,它是穿清代服装的。到1910年左右,时装新戏的演出逐渐增多,进而成为京剧改良运动的主要形式。时装新戏在形式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外国题材的“洋装京戏”,如《波兰亡国惨》、《新茶花》等;二是取材于时事新闻的“时事新戏”,如《黑籍冤魂》、《潘烈士投海》等;三是采用清代服装的“清装戏”,如《宦海潮》等。另外也包括一些穿插在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中的“时事戏”,如上海“新舞台”上演的《新西游记》。时装新戏一般都注重剧作的情节性,多以连台本戏形式出现。语言力求通俗,甚至不避俚俗。在题材上,多反映生活中为群众所关心的各种社会问题,针砭时弊,它们一般都强调戏的教育作用,甚至不惜用政治宣传的演讲和口号式的唱念来表现戏的主题。由于使用时装,这些戏在艺术形式上就不得不做一些必要的改革,如程式的运用,语言的处理等,这给后来戏曲中的现代戏的编演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后来,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时装新戏流于表现家庭琐事、社会新闻,艺术上也日益粗俗。到五四时期,终于因无观众而在舞台上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