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日本近代农业agriculture of Japan inmodern times日本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的农业发展历史过程。1868年日本实行“明治维新”,进行了广泛的社会经济改革,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是农业的变革却较为迟缓。 1872年政府公布法令,承认土地私有权,允许土地买卖和自由种植作物。1873年颁布了地税改革条例,实行全国统一的单一地税。大约在1880年这一改革基本完成。改革的结果是承认了土地私有,但山林原野却被没收成为国有地。改革保证了政府能够征收稳定的税款,但对农民来说地税仍和封建年贡一样繁重。国家用权力维护地主征收地租,但对占当时日本耕地1/3的租种地佃农的租种权却不给予保障。由于这一改革具有半资本主义半封建的性质,因而改革后的土地虽然大部分落到地主手里,但并没有形成资本主义大农场,而是涌现出更多的半封建性的小土地经营佃农。原因是19世纪末租种地高达耕地总数的45%。当时日本的地租占到总收入的50~60%,地主宁愿零碎出租而不肯承担经营大农场的风险。经营规模也由于人口增加而趋向狭小。当时日本农户平均占有的耕地除北海道外平均不足1公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70多年里,日本农业出现相对停滞,故有“农业的三个不变数”,即农户550万、耕地600万公顷和农业劳动力1400万人,在这期间大体维持不变。由于这一时期农业生产规模小、地租重、经营集约化,产量相应提高。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水稻每公顷产量从2000千克左右提高到3000千克左右,尔后出现长期徘徊。直到战后1955年起才从3000千克提高到4500千克左右的新水平。 日本农业生产力的结构特点 这个时期虽仍以水田稻作、多劳多肥和无畜农业为标志,但在农业生产结构及技术上也有一些变化。明治维新初期,农业制度虽然发生变革,但技术仍沿袭幕府末期的水平,与之相适应的产品结构也大体如前。水稻、麦类、杂谷等粮食仍占主体地位。但由于外贸需求生丝出口,养蚕业得到较快发展。棉花则因从国外大量进口,使植棉业趋于衰落。在农业技术上最初也是经历了企图以西方为模式来实现现代化的。1870年日本农业 一度处于模仿引入时期。1869年引进牛、猪等新品种;1870年开始引入美棉、甜菜、牧草等种籽。1871年在东京三田设立了农具展览场。除展出实物供人观摩,还把仿造的农具发给各地试用。1872年东京内藤新宿建立r最早的农事试验场,以便把引进的新技术加以推广。1872年在东京设立北海道开拓使学校,1875年迁到札幌改称札幌农学校。1874年在东京设农事专修学场,1877年移至驹场改称驹场农学校(这两所农学校是北海道大学和东京大学农学部的前身)。学校延聘的英、美、德等外籍教师曾分别教授农学、兽医及农艺化学等课程;传授欧美农学和技术;对于农学理论的传播起到积极作用。但在日本当时的小农基础上,直接引进属于不同体系的西方农业具体技术是不合实际的。因而从1880年起,有关人士重新评价日本原有的农业技术体系,以多劳、多肥为特点的小农技术重新得到肯定。经过探索提高,1890~1910年形成以劳动集约为主的这一小农技术体系被称为明治农法。它的形成以老农的经验技术为核心。当时著名的老农有中村直三(1819~1882)、奈良专二(1822~1892)、船津传次平(1832~1898)及石理纪之助(1845~1915)等。他们热衷于对新技术的开发采用,积极参加各种农事推广活动。经他们选育出的水稻品种如“神力”(适于日本西部地区)、“爱国”(适于关东地区),“龟尾”(适于东北地区)及“坊主”(适于北海道地区)等,对这一时期水稻增产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日本政府对此给予支持,在各地成立农协会及种子交换会的基础上,由政府劝农局于1881年在东京召开了有日本全国3府37县代表(约120名老农)参加的全国劝农会。同年成立大日本农会。在其下又普遍设立了府县的地方农会,参加的除老农外还有劝农局的成员和农业学校的毕业生。在以后的农事改良活动中起过主导作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初期,明治农法一直是日本农业技术体系的原型。 以多劳、多肥为基础,品种改良为中心的侧重生物技术的技术体系,一般是以人力为主,役畜及农业机械的应用都有很大局限。因为当时除农业以外其他产业尚未发展,节约下来的劳动力难以向外转移,农村中潜在失业者的出路只有向劳动集约的方向发展,兼业农户也大大增加。因而这一时期,日本农业的特点不仅有其自然地理的原因,也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落后的结果。日本养畜业直到近代发展缓慢,其原因是农民缺乏经营所需的资本,而适于畜牧的土地又大部分属国家或皇室所有,农民无法自由利用。1887年全国耕地面积为461万町步(除冲绳县),占国土总面积的11. 9%,1921年为616万町步(包括冲绳县),占全国总面积的15.8%。此后适于开垦的土地和资金又开始减少。1918年的遍及日本各地的“米骚动”就是农村各种矛盾在社会危机加深形势下由于米价昂贵引起,从抢米运动发展为群众暴动。在这之后粮食特别是稻米的供应,一直到50年代中期始终没有得到缓解,成为长期困扰日本的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