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无为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无为论 无为论思想史著作。李生龙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出版,18. 5万字。全书分7篇,分别探讨了 “无为” 的天道观、“无为” 的认识论、“无为” 的政治观(上、下)、“无为” 的道德情欲观、“无为” 的人生观、“无为” 的养生之道。作者认为,“无为” 不仅体现着哲人对人类自身行为的反思和反省,它还表达着他们对人类在各个行为领域内所进行的一系列的、在他们看来对人类自身不利的行为的批判和否定; 不仅如此,它还包含着对正确行为的肯定和对理想的憧憬,或者说,它本身就表达着一种世界观,一种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讲,“无为”的“不要做什么”和“没有做什么” 的两种意义是互相联系的,前者是一种行为反思,后者是反思的结果和升华。 ☚ 中国古代政治观的批判总结——王船山政治观研究 中国的家庭与伦理 ☛ 无为论 无为论春秋末老子提出的治国主张。“无为”即顺应自然变化之意。老子认为“无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最高准则,经济活动也不例外。“道常无为而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无为”从个人方面来说是清心寡欲,从社会国家方面来说是“圣人之治”,“常使民无知无欲”。老子将“欲”、“不知足”看作社会的最大祸患,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以此为出发点,反对物质享受,反对技巧和牟利活动,反对“盈”、“积”; 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去奢、去泰”,“不贵难得之货”,“绝圣弃智”,“绝巧弃利”等。老子的“寡欲”、“无为”思想,在于保全自己或保持原来统治者的地位,“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止,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上引均见《老子》),是春秋末道家消极保守思想的体现。老子的“无为”、“寡欲”思想进一步体现为“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到战国时代,“无为”思想发展为黄老之学,以后黄老之学与刑名法术之学结合,成为封建君主统治人民的方法之一。汉初,封建统治者采用黄老“清静无为”的治术及“与民休息”政策,对稳定社会秩序及恢复发展经济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儒派学者也讲“无为而治”,但只是借以宣扬儒学的“德治”。如《论语·卫灵公》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朱熹《四书集注》 中说:“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儒家的“德治”主张与道家从“道”出发的“无为无治”是不同的。 ☚ 小国寡民论 并耕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