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无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无为

孙棨,字文威,自号无为,唐人,籍贯不详。约龙纪中前后在世。历官侍御史,翰林学士,中书舍人。著有《北里志》一卷。

无为wú wéi

(字)寿宁,号一庵,元代人,僧人。


无为wú wéi

(字)杜中立,唐代人,官义武节度使。

无为wú wéi

❶不用,不必。赵彦昭《人日侍宴大明宫应制》:宝契无为属圣人,雕舆出幸玩芳辰。韩愈《孟生》:既获则思返,无为久滞淫。
❷顺应自然。李世民《执契静三边》:无为宇宙清,有美璇玑正。王维《和仆射晋公扈从温汤》:上宰无为化,明时太古同。王维《奉和圣制庆玄元皇帝玉相之作》:愿奉无为化,斋心学自然。

无为

无为wu wei

何必。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无为守穷贱,轗轲常苦辛。”南朝齐·谢朓《和王中丞闻琴》:“无为澹容与,蹉跎江海心。”

☚ 无乃   无象 ☛

无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四十八章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老子》二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三章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五十七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老子》六十三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二十九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老子》三十七章


 【评】老子认为作为宇宙根据的道,本身是无有作为的,人依道而行也应无为。无为是老子人生论和政治观的中心观念。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养生主》


 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庄子·应帝王》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庄子·人间世》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
 

《庄子·养生主》


 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乎大哉,独成其天!
 

《庄子·德充符》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诉,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忘,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舆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庄子·大宗师》


 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庄子·在宥》


 至乐活身者,唯无为几存。
 

《庄子·至乐》


 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
 

《庄子·天地》


 极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
 

《庄子·天道》


 【评】庄子无为较老子更为彻底,亦更消极。它要求做到去名去谋,无事无知,自忘其形骸,完全听任自然,以求达到游心于四海之外的境界。
 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


 或曰: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如此者乃得道之像。吾以为不然。……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得遂长。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权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故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谓其感而不应,攻而不动者。若夫以火 井,以淮灌山,此用己而背自然,谓之有为。若夫水之用舟,沙之用鸠,泥之用輴,山之用 ,夏渎而冬陂,因高为山,因下为池,此非吾所谓为之。
 

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


 故达于道者,不以人易天,外与物化,而内不失其情,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小大修短,各有其具,万物之至,腾踊肴乱,而不失其数。是以处上而民弗重,居前而众弗害,天下归之,奸邪畏之,以其无争于万物也,故莫敢与之争。
 

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


 【评】《淮南子》认为凡因顺自然趋势,循理举事,因资立功,都是无为,这是对老庄无为学说的一种修正。
 无为者,非拱默之谓也。直各任其自为,则性命安矣。
 

晋·郭象《庄子注》


 夫善御者,将以尽其能也。尽能在于自任,而乃走作驰步,求其过能之用,故有不堪而多死焉。若乃任驽骥之力,适迟疾之分,虽则足迹接于八荒之表,而众马之性全矣。而惑者闻任马之性,乃谓放而不乘;闻无为之风,遂云行不如卧。何其往而不返哉?
 

晋·郭象《庄子注》


 故对上下则君静而臣动,比古今则尧舜无为而汤武有为。然各用其性,而天机玄发,则古今上下无为,谁有为也?
 

晋·郭象《庄子注》


 【评】郭象认为凡是任物之性的作为,都是无为,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有为论。
无为

无为

张伯端《西江月》:“争似无为实相,还须返朴归淳”。无为亦称无为法。为者造作之义,无为即指无生、住、异、灭变化,非因缘和合造作形成的绝对存在,原是真理、涅槃的异名。佛教中说一切有部主张“三无为”,大乘唯识宗提出“六无为”,大众部主张“九无为”。

☚ 无相   无常 ☛

无为wú wéi

不用;不必。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无为在歧路,儿女共霑巾。”

无为

无为

❶没有劳役。《王风·兔爰》一章:“我生之初,尚无为。”郑《笺》: “尚,庶几也。言我幼稚之时,庶几于无所为,谓军役之事也。”闻一多《风诗类钞》:“为、繇,古同字。为、造、庸皆谓劳役之事。”
❷无所作为,犹言一事无成。《陈风·泽陂》一章:“寤寐无为,涕泗滂沱。”毛《传》:“自目曰涕,自鼻曰泗。”王先谦《集疏》:“寤寐,犹言不寐。……君德淫昏,大乱将作,平居忧念,耿耿不寐,事权不属,更无可为,惟有涕泗滂沱而已。”
❸不做。《大雅·板》五章:“天之方,无为夸毗。”毛《传》: “, 怒也;夸毗,体柔人也。”《尔雅·释训》:“夸毗,体柔也。”郭璞注:“屈己卑身以柔顺人也。”郑《笺》:“王方行酷虐之威怒,女无夸毗以形体顺从之。”

☚ 无日   无有 ☛

无为wú wéi

道家指顺应自然之势而为,不自为。《周易·系辞上》:“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孔颖达疏:“任运自动,不须营造,是无为也。”《老子》:“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远游》:“澹无为而自得。”

无为wú wèi

❶顺其自然,不必有所作为,是道家的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和政治思想: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至草野,比比皆是。(二·39)
❷没有作为:似我们这等无能~的,你通不理,我若和你张口,你岂肯借给我?(二四·541)

无为;有为

○无为wú wéi

(动)没有作为:庸碌~|碌碌~。

●有为yǒu wéi

(动)有作为:少壮~|年轻~|发奋~。

有为←→无为yǒu wéi ← → wú wéi

有为:有作为。
无为:顺其自然,不必有所作为。
【例】 他是个有为青年,而你抱有无为思想,做任何事情,都是随随便便的。

无为

❶ 道家指清静虚无,顺其自然。《老子》:“为~,则无不治。”
❷ 儒家指以德政感化人民,不施刑罚。《论语·卫灵公》:“~而治者,其舜也与!”
❸ 无用,无意义。《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以臣之言为不可,久留臣~也。”
❹ 不要,不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无作为

无作为

无成(老大~) 徒处 不胎孩 寂天寞地
没出息,没作为:没出产
没有出息:郎当 不成器 不成材 不郎不秀 不稂不莠
 不成材的:下三烂
 低劣不成材:驽散
 不堪造就的人难以成材或取得成绩:粪墙不圬
 不堪造就的人很难成材或取得成就:朽木难雕 朽木难凋
 不堪造就的人无法成材或取得成就:朽木不雕 朽棘不雕
 一点不成器:不成半器
人缺乏理想,没有志气,没有作为:庸碌庸庸碌碌 区区冗冗
 平平庸庸,无所作为:碌碌终生 碌碌无为 鹿鹿鱼鱼
 猥琐庸碌:琐碌
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无为
在其位而无所作为:尸(尸位;尸官)
 居位受禄而无所作为:尸利
 任官而无作为:窃食
官吏明哲保身,庸碌无为:持禄养身
退守无为:雌守
没有做出任何成绩:没没 无所作为
屈居下位,无所作为:雌伏
软弱怯懦,无所作为:孱孱
畏缩不前无作为:驹伏辕
闭口不言,无所作为:括囊拱手
安静无作为:默塞
暮气沉沉,无所作为:尸居余气
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苗而不秀
终生守在家中,碌碌无所作为:老死牖下
无所作为的样子:陆陆

另见:失意 不合意 平庸 平凡 无能 无望 无用

☚ 失意   不得志 ☛

闲(闲着)
无事可做:无为 垂拱(~无事) 闲坐 闲来无事
闲暇无事:消闲
 清闲无事:闲清 闲旷 闲来无事
 饱食而闲暇无事:鼓腹而游
无工作在家闲着:息影(息影家园) 打闲引闲 闲居 家居 空居 斋居 闲处 待在家里
没有职业在家闲着:赋闲
 辞官赋闲:休退
 去官赋闲:马下
 革职而赋闲:革闲
 赋闲无正事可干:附肤落毛
闲得难受:闲得慌
非常闲:赤闲白闲
(没有事情:闲)

另见:没有 事情 活动2 闲时 闲人

☚ 闲   悠闲 ☛
无为

105.无为(p1931.3)

义项一,书证引《论语·卫灵公》作:“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按:书证标点失当。第二句之“其”,表推测语气之副词也,译作“大概”,同推测语气词“与”相呼应, 总译作: “大概(只有)……吧”;又第三句有疑问代词“何”作动词“为”之宾语,且与句末表反诘语气词“哉”相互应。故两句之末皆当施问号乃确。

☚ 无名   无何有 ☛
无为

241 无为

否定人为,强调顺物之自然的道家学说。老子认为宇宙本原的“道”是无为的;人顺应“道”也应无为。主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老子·三十六章》)庄子更由无为而逍遥,要求做到无事无知而完全听任自然。认为:“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庄子·应帝王》)要做到去名去谋,无事无知,以游心于四海之外的神秘精神生活为最高境界。汉初黄老思想主张“无为”治世,即“与民休息”的政策,对稳定当时社会秩序和发展生产有积极作用。《淮南子·原道训》:“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认为遵循自然规律而为,便是无为。

☚ 通几   形而上 ☛
无为

无为Wuwei

道家提倡的一种人类活动的基本准则或品德。“无为”思想始老子。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道”,而“道”是无为而自然的,人的行为应该效法“道”,顺应自然,遵循规律,不要随意妄为,也即“无为”。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二章)又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老子》六十三章)一任万物之自然。以“无为”为为,以无事为事。庄子更由无为而逍遥,以游心于四海之外的神秘精神生活为最高境界。庄子主张:“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庄子·应帝王》)做到去名去谋,无事无知而完全听任自然。老庄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三章),“无为而万物化”(《庄子·天地》),表现了消极的处世思想。汉初黄老之术与刑名之术结合,采用“无为”治术,即“与民休息”的政策,对稳定社会秩序和发展生产起了一定作用。《淮南子》对老庄无为说作了修正:“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原道训》)认为遵循事物自然趋势(规律)而为,便是无为。它反对离道而妄为,却要求“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修务训》),对消极无为的思想有所克服。又儒家也讲“无为而治”,如《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认为“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为也”(见《朱熹集注》)。这是儒家的“德治”主张,与道家从“道”出发提倡的“无为而治”不同。

☚ 知足   无欲 ☛

无为

道家哲学术语。即顺应自然的变化,不作人为的努力。老子认为,宇宙的本原为道,道本无为,人应该依循“道”之本性,故人应无为,一任万物之自然。庄子进一步倡导无为而逍遥,游心于四海之外的理想境界。老庄在政治上都主张实行无为而治,听任自然。汉初黄老之学与刑名法术结合,采取无为治术,对社会的稳定与生产的发展均起到积极作用。《淮南子》对无为思想进一步发挥,认为遵循自然趋势便是无为。又儒家也讲“无为”,如《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认为圣人的盛德可以敦风化俗,统治者不须再有所作为。这是儒家“德治”思想的一个方面,与道家由“道”出发而倡导的无为而治,实不相同。

无为

无为

道教名词。源出于 《老子》,如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指在自然、人事和社会运动中,应顺随事物的规律,在日常生活中来体现道法。汉代则以 “无为”作为休息养民的统治术和治国之道,曰 “无为而治”。道教则将其作为人生处事的基本态度和准则,认为行使 “无为” 原则,可以使国安宁富强,可以使人精神充实,并视为体现天道的唯一法则和基础,做到“无为” 可 “与圣齐功,与天同德”。成为道教的基本教义。

☚ 反朴归真   清净 ☛
无为

无为

道教名词。源出于 《老子》,如: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指在自然、人事和社会运动中,应顺随事物的规律,在日常生活中来体现道法。汉代则以 “无为”作为休息养民的统治术和治国之道,曰“无为而治”。道教则将其作为人生处事的基本态度和准则,认为行使 “无为”原则,可以使国安宁富强,可以使人精神充实,并视为体现天道的惟一法则和基础,做到 “无为”可 “与圣齐功,与天同德”。成为道教的基本教义。

☚ 反朴归真   清净 ☛

无为

non-active;passive;laisserfaire;be spontaneous;natural


无为

inactivity

无为

老子哲学的重要范畴。其含义有二: (1)“无为”即因任自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第5章)主张把“万物”、“百姓”都视作祭祀用的“刍狗”,用后即弃,任其自然。(2)“无为”即不作不为:“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第47章)强调因任自然,势必要求主体不作不为;强调主体不作不为,就更能因任自然。他把“无为”运用于治国安民,形成了“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57章)“无为”的主体“我”是君主,只要君主奉行“无为”政治,老百姓就可主动地“自化”、“自正”、“自富”、“自朴”,收到“无不为”的政治效果。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第37章)的妙用。老子之后,“无为”学说及其在政治上的运用,继续得到深化和发展。

无为

❶道家指顺应自然,认为无为而无不为。

❷儒家指以德政感化百姓,不尚法严刑。

❸犹言无用、无意义。

❹佛教徒指因缘成事,无生、住、异、灭四相的造作,称无为。

❺县名。属安徽省。

无为为(wéi)

〈动〉不必;没有必要。
《醒》九: 命是毕竟拚他不成的,强活在这里也甚是~。就等得公婆回来,那公婆怎替我遮蔽得风雨?总不如死了倒也快活。又三四: 我那起初掘着,心里想待要舍在那庙里或是济贫,我想这也~,既是他的地铺子垉的,还给了他罢。
<方>今粤方言有此语。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3: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