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施氏与孟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施氏与孟氏

施氏与孟氏

先秦寓言。战国时列御寇撰。《列子·说符》: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氏之以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
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因从请进趣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
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大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
既反,孟氏之父子扣胸而让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智苟不足,使若博如孔丘,术如吕尚,焉往而不穷哉?”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 急不乘马   哀溺文 ☛

施氏与孟氏

 鲁施氏有二子, 其一好学, 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以为诸公子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 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 所业亦同, 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 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

——《列子·说符》


 【注释】
 ①傅:一种官职,职责是担任国君或其公子的老师。②军正:军中的执法官。③宫:古代刑法的一种,使男性不能生殖。④刖(yue):古代刑法,断足。
 【意译】
 鲁国的施氏有两个儿子,一个爱好学问,一个爱好军事。爱好学问的凭他的学术去游说齐国国君,齐国国君接纳了他,并委任他作公子们的老师。爱好军事的到了楚国,以他的兵法去游说楚王,楚王很高兴,就让他做军队的执法官。施氏的两个儿子的俸禄使家庭富有,爵位使双亲荣耀。施氏的邻居孟氏也有两个儿子,也是一个爱好学问,一个爱好军事,但却为贫穷所困窘。他们很羡慕施氏的富有,就向施氏请教进身求富贵的办法。施氏的两个儿子把实情告诉了孟氏。于是,孟氏的一个儿子到秦国去,用学术去游说秦王。秦王说:“现在诸侯各国都在拼命争夺天下,努力做的只有练兵和筹备粮食。你用仁义治理我们国家,这是自取灭亡的道路。”于是下令把他处以宫刑,后来放了他。另外一个儿子到卫国去,用兵法游说卫侯。卫侯说:“我们卫国是个弱小的国家,却靠近大国。我顺从服侍大国,安抚小国,这是求得国家安全的一条途径。要是依靠兵法权谋,我国灭亡就指日可待了。假若好好地让你回去,再到别国,我国将要受到的灾祸就不会轻的。”于是,下令砍断了他的脚,把他送还鲁国去。
 【解说】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世界是变动不居的,一切事物始终处于发展演变之中。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掌握了这一点,根据客观事物的具体特性,灵活处理,才能把事情办好, 而孟氏之子的悲剧正在于忽略了这一点。施氏之子的情况虽然与孟氏之子相近,一个爱学问, 一个爱军事,但他们能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针对不同的对象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获得功名利禄,并且贵及双亲。可孟氏之子却只理解了表面的方法,未能领会施氏之子富贵的真正原因,却去机械地仿效、亦步亦趋。更糟糕的是他们全然不顾对象的具体情况,逆秦王、卫侯之愿, 胡说一气, 结果只落得大祸临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时刻记住世界的变动性及其相对性,天下的道理和事物没有恒定的“是”或“非”。在一定情境中适用的,在另一种情境中或许就会失效; 现时不适用的, 以后或许会派上大用场。捕捉时机,把握契机, 它取决于各人的才智与冷静的剖析;“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在我们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只有抓住最佳时机,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才有可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关名言】
 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法国·柏格森


寓言《施氏与孟氏》意译和解说 - 古代寓言 - 可可诗词网

施氏与孟氏

 鲁施氏有二子, 其一好学, 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以为诸公子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 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 所业亦同, 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 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

——《列子·说符》


 【注释】
 ①傅:一种官职,职责是担任国君或其公子的老师。②军正:军中的执法官。③宫:古代刑法的一种,使男性不能生殖。④刖(yue):古代刑法,断足。
 【意译】
 鲁国的施氏有两个儿子,一个爱好学问,一个爱好军事。爱好学问的凭他的学术去游说齐国国君,齐国国君接纳了他,并委任他作公子们的老师。爱好军事的到了楚国,以他的兵法去游说楚王,楚王很高兴,就让他做军队的执法官。施氏的两个儿子的俸禄使家庭富有,爵位使双亲荣耀。施氏的邻居孟氏也有两个儿子,也是一个爱好学问,一个爱好军事,但却为贫穷所困窘。他们很羡慕施氏的富有,就向施氏请教进身求富贵的办法。施氏的两个儿子把实情告诉了孟氏。于是,孟氏的一个儿子到秦国去,用学术去游说秦王。秦王说:“现在诸侯各国都在拼命争夺天下,努力做的只有练兵和筹备粮食。你用仁义治理我们国家,这是自取灭亡的道路。”于是下令把他处以宫刑,后来放了他。另外一个儿子到卫国去,用兵法游说卫侯。卫侯说:“我们卫国是个弱小的国家,却靠近大国。我顺从服侍大国,安抚小国,这是求得国家安全的一条途径。要是依靠兵法权谋,我国灭亡就指日可待了。假若好好地让你回去,再到别国,我国将要受到的灾祸就不会轻的。”于是,下令砍断了他的脚,把他送还鲁国去。
 【解说】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世界是变动不居的,一切事物始终处于发展演变之中。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掌握了这一点,根据客观事物的具体特性,灵活处理,才能把事情办好, 而孟氏之子的悲剧正在于忽略了这一点。施氏之子的情况虽然与孟氏之子相近,一个爱学问, 一个爱军事,但他们能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针对不同的对象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获得功名利禄,并且贵及双亲。可孟氏之子却只理解了表面的方法,未能领会施氏之子富贵的真正原因,却去机械地仿效、亦步亦趋。更糟糕的是他们全然不顾对象的具体情况,逆秦王、卫侯之愿, 胡说一气, 结果只落得大祸临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时刻记住世界的变动性及其相对性,天下的道理和事物没有恒定的“是”或“非”。在一定情境中适用的,在另一种情境中或许就会失效; 现时不适用的, 以后或许会派上大用场。捕捉时机,把握契机, 它取决于各人的才智与冷静的剖析;“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在我们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只有抓住最佳时机,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才有可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关名言】
 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法国·柏格森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4:3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