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新中国甘肃农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新中国甘肃农业 新中国甘肃农业新中国成立初期, 甘肃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村,在战争刚刚结束,社会秩序尚未完全安定的情况下,经过1950~1952年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完成了土地改革和农业生产的恢复任务。这三年,全省粮食、油料、棉花分别增产12.34亿斤、2 500万斤和137万斤,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9.13%、7. 61%和7.83%。从1953年起,在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 甘肃制订和实施了第一个五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由于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的正确,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顺利完成了对农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生产的主要计划指标, 农业各项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由1949年的56元增长到1957年的92.21元。1958年进入第二个五年国民经济计划后, 在农业改造和发展农业生产上脱离省情, 急于求成, 以致在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再加上自然灾害,使业已形成的农业大好形势,受到了严重挫折,农业生产急剧下降,导致了三年困难。1958~1962年,全省粮食、油料、棉花分别减产21.13亿斤、9 800万斤和1 009万斤。期间,农村人口浮肿病、外流和非正常死亡曾一度相继发生。1959年农民平均每人全年口粮不足200斤。1960年12月西北局兰州会议后,在1963~1965年三年国民经济调整期间,甘肃从本省实际出发,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这三年,粮食、油料、棉花分别增产32.26亿斤、1.39亿斤和586万斤, 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0.92%、80.15%和74.8%。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甘肃农业又一次遭受严重挫折。1970年国务院北方地区农业工作会议之后,重申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加强了对农业的领导,农业生产有了好转,并且获得一定发展。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作出了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根据党中央的决定,甘肃全面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 “左”的错误,总结经验教训,切实加强对农业的领导;从休养生息入手,减轻农民负担,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和有关经济政策, 制订了适应省内不同类型地区的农业生产方针, 积极扶持加强贫困落后地区和革命老区的生产建设;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建立商品生产基地,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改革统购统销制度等,农民得到了实惠,提高了劳动生产积极性,加上30多年来农田基本建设和科学研究成果作用的发挥,农业生产全面发展,从而扭转了农业长期起落不定、徘徊不前的局面,尤其是粮食生产连续多年较大幅度的增长, 为整个甘肃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全省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41.2亿斤提高到1993年的150亿斤; 油料总产量由1949年的1.02亿斤提高到1994年的7. 98亿斤。 ☚ 陇东革命根据地大生产运动 农业产值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