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指再植
断指再植是将完全离断的手指,经显微外科手术再植。继我国在1963年首次报告断手再植成功后,病人要求把他们断离的手指也能接上。实验室中将兔耳断离再植成功,1966年获得完全断离的手指再植成功。十余年来,已积累较多临床资料。由于广泛开展了显微外科技术,使再植存活率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从60.4%提高到94.4%。
病人全身情况能接受再植手术而又符合下列条件者,应进行再植。
❶断指有一定的完整性,血管床无严重的破坏,应予再植。如严重挤压伤所引起的断指伴有多发性骨折,由于小血管破裂,有多处皮下溢血,即使缝通主要的血管,循环也不能建立,再植手指也不能存活,则不宜再植。
❷断指保存得比较良好的应予再植。如经低渗、高渗或其他消毒溶液浸泡,其血管内膜和其他组织遭受严重破坏,不宜再植。
❸断指缺血时间不太长,一般为6小时,经过低温保存可适当延长,细胞尚未引起不可回逆的变性。
❹预期再植手指有助于恢复手的功能者,应予再植。如除拇指外单个手指断离,创伤严重必须长段缩短,即使再植存活也无助于手的功能,则从外形与功能考虑不宜再植。上述指征不是绝对的、静止的,而是相对的、发展的。
手术方法:细致、彻底的清创术在创伤性断指再植中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清创不彻底,在缝合部位就有坏死组织的间隔,可引起肿胀、感染、血液循环障碍,甚至导致失败。清创也是对断指各部分组织创伤情况进一步全面了解的过程,这有助于再植手术的设计。清创术一般分1组或2组,按下列步骤进行:
失去生活力或挫伤的皮缘必须切除,如为整齐切伤,约切去皮缘1mm左右,同时需细心地去除异物。骨端切除的长度应根据软组织良好对合为原则,一般如为整齐切伤,骨的断端两侧各需切除2~3mm。先修整指伸肌腱的断端。对于指屈肌腱,宜先切开断端的部分腱鞘,然后屈曲指间关节,即可将远侧断端自腱鞘中拉出;其近侧断端往往回缩较甚,可以屈曲腕关节,挤压前臂肌腹自腱鞘中拉出,修整断端后以备缝合。主要的指静脉位于手指背侧皮下,掌侧皮下静脉往往比较细,不宜利用。主要的指动脉则位于屈肌腱鞘的两侧,骨皮韧带的深面,掌侧指神经的背侧。为了显露指动脉,宜先作指侧纵形切口,然后轻轻拉出掌侧指神经,在其背侧即可找到指动脉。不予缝接的血管应予电凝或结扎。对于整齐切伤引起的断指,血管残端经清创后,仅作断口处冲洗; 对于不整齐伤或断指内可能存在血管断裂者,应自动脉断口注入肝素盐水(12.5u/ml)冲洗远侧血管床,以明确远侧血管床的完整与否。
对于多个手指断离应按手指功能的重要程度依次再植。首先再植拇指与食指,暂时不手术的断指可放入冰箱冷藏(4~6℃)。多个手指断离时,如某些断指损伤严重不能再植,可将较完整的断指移位再植在能够发挥较好功能的残端上。再植手术必须在良好的麻醉下进行,一般采用神经阻滞麻醉,如为多个手指断离宜采用硬脊膜外麻醉;单个手指断离则宜应用臂丛麻醉,其他也可应用全身麻醉。再植手术的顺序是首先修复骨支架,然后依次缝合伸、屈肌腱、重建血液循环、缝合神经、覆盖皮肤。
一般应用直径1mm的不锈钢针作髓腔内固定,固定时宜包括远近侧关节,为防止骨扭转,应将邻近的屈肌腱鞘附着处牢固地缝合,也可应用两根钢针作交叉固定。经过关节面的断指,修整骨端后,作功能位关节融合术,指伸肌腱作一期缝合,其中央部与扩张部用丝线分别作间断缝合。对指屈肌腱以前都作后期修复,待骨折愈合后再作游离肌腱移植。近年来,也采用一期缝合,在两侧断端各作“∞”字缝合,将线拉拢使肌腱对合后予以结扎。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再次手术,并能进行早期锻炼,获得良好的功能。对于断指平面位于指浅屈肌腱附着处的远侧者,则可考虑将指深屈肌腱的远端缝在近侧腱鞘上,作肌腱固定术。接通主要的动脉和静脉,既保证有足够流量的动脉血供应,又能维持相同流量的静脉血回流,这是再植手指存活的关键。手指血管的缝合应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放大倍数宜在10倍左右。由于创伤性断离,血管断端总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故在血管缝合前,必须将损伤部分彻底切除,否则,即使缝合后也往往会发生血栓形成而导致手术失败。静脉近侧应有血液渗出,动脉近侧断口必须有良好的喷血,如果喷血不良,则应寻找其原因并作相应处理。如因全身血容量不足,血压下降而引起的,应进行输血和补液以纠正;若系血管痉挛引起的,可用温热的2%普鲁卡因作断口逆行加压扩张,或应用针刺内关、合谷、温溜、曲池,以解除痉挛;倘属创伤性肿胀而导致骨皮韧带或蚓状肌管压迫指动脉引起的,应纵向切开韧带或蚓状肌管。单个断指或多个断指的第一个手指再植,可在空气止血带阻断血流下进行。其余手指的再植则应在弹性止血夹阻断血流下进行,以免影响已经再植好的手指血循。
一般至少缝合一条指动脉和两条指静脉,如能保持血流通畅,手指即可存活,不一定缝合过多的血管。为了减少手术时的血液污染,使操作顺利进行,通常先缝合静脉,然后再缝合动脉。对于血管有缺损不能对端缝合者,采用自体静脉或动脉移植。对于撕裂长段动脉缺损,则可用邻近健指动脉带蒂转移。血液循环重建后,血管通畅试验提示吻合口远侧不断有静脉血回流,再植手指的皮肤由苍白转为红润,毛细血管充盈恢复正常,皮温回升,断离远侧皮缘有血液渗出。必要时可以针刺指端以判断动、静脉的通畅情况。如无出血表示动脉阻塞。如流血过多,则表示静脉血回流不畅。动脉阻塞可以由于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所致。对于血管痉挛,可局部点滴6%硫酸镁,也可用温热的2~10%普鲁卡因或肝素盐水作逆行加压冲洗,可扩张血管,使吻合口管壁外翻平整。如血管通畅试验提示吻合口阻塞,应予切除,重新吻合。掌侧指固有神经的鞘膜缝合2~3针即可。皮肤要求做到准确对合,避免血管受压迫,为防止手指环状瘢痕挛缩,可进行“Z”形皮瓣缝合。对于指侧纵行延伸切口,只要不暴露血管,可以不予缝合。缺皮创面应用游离皮覆盖。小血管缝合后能否持久通畅主要依靠精确的缝合技术。但是由于手指血管细,术后容易发生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所以在术后应严密观察再植手指的血液循环,同时在术后7~10天采用抗凝、解痉药物,对于维持缝合血管的通畅是有一定意义的。常用的抗凝药物有低分子右旋糖酐、阿斯匹林、潘生丁、复方丹参等。而肝素和双香豆素易引起吻合口血肿而压迫静脉,引起回流障碍,而局部的血肿也易引起感染。同时,肝素还会引起恶心、呕吐、全身出血等的副作用。故近年来已很少应用。反对静脉有严重挫伤引起回流不足的个别病例,谨慎应用。对血管痉挛的防治常采用局部灯光加温及妥拉苏林、毛冬青等解痉药物的应用。对顽固的血管痉挛可用连续高位硬膜外神经阻滞。为防止感染,术中及术后应预防性应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