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斩鬼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斩鬼传

斩鬼传

长篇小说。又名《钟馗斩鬼传》、《平鬼传》、《九才子》等。清刘璋作。十回。写钟馗死后,封为驱魔大神,剿灭世间形形色色恶鬼。作品以鬼喻人,旨在抨击社会上各种丑恶现象,惜概括未周,针砭不深,用笔过于浅露。有通俗文艺出版社1955年本和上海文化出版社1958年本。近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本。

☚ 女仙外史   金瓶梅词话 ☛

《斩鬼传》

刘璋

《斩鬼传》是一部文人创作的通俗小说。作者借用长期流传在民间的钟馗捉鬼故事作为因由,加以发挥铺演,写成了一部寓言性的讽刺文学作品,在明清小说中独创一格,开辟了讽刺小说的新领域。

作者刘璋,字于堂,号樵云山人,山西太原人。大约生于康熙五年(1666),康熙三十五年(1696)举人,雍正元年(1723)任直隶深泽县知县,在任四年。《斩鬼传》很可能写于他的青年时代,还在中举做官之前。因此郑振铎说:“无疑的,作者是一位不得志的才士。”

《斩鬼传》一名《钟馗捉鬼传》,最初以抄本流传。现存的几种版本文字略有差异,可能是作者自己曾作过几次修改。目前比较通行的是郑振铎所编《世界文库》第8册里刊印的本子,有一些错漏未经校订(本文以《古本小说丛刊》第1辑影印的吴晓铃藏乾隆五十年董显宗抄本为依据,个别文字据其他版本作了校订)。

钟馗捉鬼的传说由来已久,不少学者认为钟馗即钟葵,来源于古代逐鬼用的大椎,但证据并不十分充分。钟馗作为一个艺术形象,至晚出现于唐代。现存最早的记载是《岁时广记》卷40《梦钟馗》引的《逸史》佚文。讲的是开元年间唐明皇患疟疾,梦见一个小鬼来偷他的玉笛和杨贵妃的绣香囊。唐明皇正要召唤武士,只见一个大鬼前来抓住了小鬼,先挖了眼睛,接着就把小鬼擗开吃了。唐明皇问大鬼是谁,大鬼回奏说:“臣终南山进士钟馗也,因武德(618—626)中应举不捷,羞归故里,触殿阶而死。是时奏旨赐绿袍以葬之,感恩发誓,与我王除天下虚耗妖孽之事。”唐明皇一梦醒来,居然病就好了,就召有名的画家吴道子来,把钟馗的形状告诉他,叫他画成图。吴道子的钟馗图流传于世,屡见记载。

《逸史》是一部文言小说,作者卢肇是会昌三年(843)的状元,离开元时代已经一百多年了。早在开元年间已有把钟馗画像赐给大臣作为新年礼物的惯例,如张说就有《谢赐钟馗及历日表》。张说死于开元十八年(730),赐钟馗图的事例应该早在其前,那时杨贵妃还没有入宫呢。可见《逸史》所讲的故事是在吴道子画钟馗图之后才编出来的。晚唐人周繇有一篇《梦舞钟馗赋》,写的是唐明皇患病,在梦中看了钟馗捉鬼的舞蹈,病就好了。于是命吴道子画了钟馗图。唐明皇梦中看到的已经是演员扮的钟馗,正说明当时杂戏中早已有了舞钟馗的节目,大概是从傩舞演化而来。宋代皇帝仍有除夕印赐群臣钟馗像的常例,各种姿势的钟馗图又层出不穷。南宋时有《钟馗爨》杂剧,当为舞钟馗的遗响。明初又有《庆丰年五鬼闹钟馗》杂剧。

钟馗捉鬼的故事流传很久,然而完整的记载却到了明代后期才出现,有一本称为《钟馗全传》的通俗小说(全称作“鼎锲全像按鉴唐钟馗全传”,第2卷以下又题作“钟馗降妖传”),大约是万历年间刻本。这本《钟馗全传》,存四卷三十三回。它虽是现存最早的钟馗小说,但是与历来传说的钟馗故事,有许多不同的地方。首先是钟馗出身,从终南山进士变为海州人,只是在考试不中之后在终南山中发奋读书。第二是钟馗在撞阶之前就已受了玉帝赐的笔和剑,能降妖逐怪。第三是钟馗撞死之后,灵魂直上天庭,由玉帝封他为掌理阴阳降妖都元帅。后面第4卷有《捉获小鬼》一回,基本上照抄《逸史》的文字,嫌他貌丑的只说是唐王,不说是哪一朝的皇帝。唐明皇梦见钟馗捉鬼后,又封他为护国佑民降妖大元帅。这一回是钟馗故事的核心内容。

刘璋的《斩鬼传》也是从这里生发,不过把时间往后挪了,说是唐德宗时钟馗应试,主考官韩愈、陆贽取他为状元。德宗看到钟馗面貌丑恶,心中不悦,宰相卢杞奏请另选一人当状元,钟馗气忿不平,拔了站殿将军浑瑊的剑自刎而死。经过韩愈、陆贽的力争,德宗封钟馗为驱魔大神。德宗是唐明皇的曾孙,时间晚了一大截,钟馗当然就不可能再在唐明皇的梦里显灵了。

《斩鬼传》接着写钟馗到了酆都城,阎王对他说:“尊神要斩妖邪,倒是阳间最多,何不去斩?”“大凡人鬼之分,只在方寸间。方寸正,鬼可为神; 方寸不正,人即为鬼。”这就是《斩鬼传》的主题思想,借阎王之口揭示出人间到处有鬼,简直是一个魑魅魍魉的世界。这些鬼以人的面目出现,而心里却藏着鬼。阎王呈上一本鬼簿,上面记着诌鬼、假鬼、奸鬼、捣大鬼、冒失鬼等四十来个鬼,都散在阳间。又派了咸渊(一作含冤)、富曲(一作负屈)两员大将,带着三百阴兵,辅助钟馗去斩鬼。阎王认为心术不正的就是鬼。而这种鬼“最难处治”,“欲加之以王法,彼无犯罪之名; 欲彰之以报应,又无得罪之状”,只能请钟馗“酌量行之”。

然而《斩鬼传》对钟馗的形象并没有多少精细的描写,好像他只是一个比较粗鲁的武将,遇到鬼就拔剑而斩,甚至把捣大鬼的眼睛挖出来就生吃了。有一次还上了伶俐鬼等五鬼的当,喝醉了酒,被五鬼捉弄了一番。幸亏富曲、咸渊回来,才把五鬼斩了。这个五鬼闹钟馗的故事,倒是一个传统节目,在舞台上早就盛演不衰。钟馗斩鬼主要依靠富曲、咸渊两员大将。刘璋把钟馗撞死的情节移植到了咸渊身上,又说革退咸渊的大臣是杨国忠,那就在钟馗应试之前了。实际上是把钟馗含冤的故事分化成了两个(《庆丰收五鬼闹钟馗》杂剧就说钟馗的主考官是杨国忠)。

《斩鬼传》里着力写的是这一群鬼。如同百鬼图一样,勾画了各式各样鬼的嘴脸。画家们常说“画鬼容易画人难”,而《斩鬼传》则写鬼即所以写人,而且写的是人鬼之间、似真似幻的情景。在讽刺技巧和叙事结构上,对于后世的《儒林外史》以至晚清的谴责小说,都起了先驱开道的作用。

作者是一个知识分子,对于知识分子的生活,当然是最熟悉的。《斩鬼传》里有关文人儒士的描写,是书中比较精采的部分。在阎王交给钟馗的鬼簿里,第一名是诌鬼。可是他直到第4回才出场,而且还不是单独露面,而是作为不通鬼的陪衬出现的。不通鬼写了一篇抗议书,由诌鬼亲自送交钟馗,想凭他三寸不烂之舌,说退钟馗。一张口就是陈腐迂阔的说教,说什么“兵乃凶器,战乃危事”,“人命关天,上帝宁佑汝乎”。不料钟馗不理这一套,竟把他的诌筋诌肠都砍断了。另一个冬烘先生不通鬼的行事更为可笑,据急赖鬼的介绍,这位教书先生“文才最高”,可是写的诗真妙不可言。我们只要读一下他那首感怀诗,就可以知道他的文才到底是什么货色。“生衙钞短忍书房,非肉非丝主不良。命薄满眸观鹬蚌,才高塞耳听池塘。谈诗口渴梁思蜜,论赋心糟孔念姜。何日时来逢伯乐,一声高叫万人慌。”这首诗别说我们读不懂,连当时在场的龌龊鬼也听不懂。亏得急赖鬼作了详细的解释:“生衙钞短忍书房者,是作生意无本钱,待要住衙门没顶手,所以忍气吞声入书房。第二句就是说主考驳了他的卷子,说他吟的诗,当不得肉,作的赋当不得丝,又遇主考不良不中他,故云‘非肉非丝主不良’。……至于结尾这二句,益发妙绝了。当日马逢伯乐而嘶,其价倍增。他说‘何日时来逢伯乐’,言后时遇个明眼主考,将他中了。如今人都欺他,那时他把人都吓慌了,所以‘一声高叫万人慌’。这一首诗无一个闲字,无一句闲话,蕴藉风流,特真异才。怎奈德修谤兴,道高毁来,人反起一个混名,叫做不通鬼。你说这等一个才学,岂是不通之人?”这个急赖鬼不仅善于赖账,惯于耍赖,而且在文学评论上还善于吹捧,能够颠倒黑白,信口雌黄,把一首歪诗说成是绝妙的好诗,把不通鬼誉为大通家。《斩鬼传》里收了不通鬼的好几首诗,都有不恰当的省略和不贴切的用典,生搬硬凑,令人莫名其妙。这种晦涩陈腐的歪诗,本来只能作为笑话来看的。如《朝野佥载》卷4记载权龙襄的《秋日述怀》诗:“檐前飞七百,雪白后园强。饱食房里侧,家粪集野螂。”(作者自己解释说:“鹞子檐前飞,值七百文。洗衫挂后园,干白如雪。饱食房中侧卧。家里便转,集得野泽蜣螂。”)这就是不通鬼述怀诗的蓝本。权龙襄是一个武将,当然不能苛求;而这位不通鬼却是教书先生,竟写出这么不通的诗来,就成了绝妙的讽刺了。不通鬼写了一封信向钟馗挑战,引经据典,咬文嚼字,抓住一个“斩”字大做文章,说:“即以斩论,孟子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亦五世而斩。’生等既非君子,亦非小人,不应斩也明矣。而先生必欲斩之。先生既欲斩生等,生等独不可斩老先生乎!” 完全是强词夺理,无怪乎遭到了钟馗的怒斥。最后被钟馗赶到井里“做水中秀才去了”,留下的只能是“扑通”(谐音“不通”)一声。

刘璋还写了两个略通文墨的风流鬼和糟腐鬼。糟腐鬼是个不第的童生,“开口就讲道学,举止俱要安详”。写的诗和不通鬼一样的不通,然而又有不同。不通鬼的诗是语意不完整,用典不确切,糟腐鬼的诗是滥用虚词和经书语,如他咏秋山的一首诗:“萌蘖才生人又来,秋山所以少花开。年来王道无人讲,松柏焉能似五台。”钟馗看了不禁掩口而笑道:“好个糟腐东西,令人可厌!”这一段对道学先生的讽刺,十分尖刻。这个糟腐鬼恐怕是《牡丹亭》里陈最良的高徒,令人觉得他面目可憎,语言无味。风流鬼请他去饮酒赏月,他却发了一番迂论,说:“古人囊萤映雪,尚要读书,岂不可惜时光乎? ……孟子云‘月攘一鸡’,即为盗者尚不负时光,况吾辈功名未就的老童生乎?”言必称孔孟,也和不通鬼相同。

风流鬼是和糟腐鬼作对比而出现的。他写的诗比较通顺飘逸,但也不是什么好诗。钟馗评论说:“此卷才思虽好,但口角轻狂,必放达不羁之人也。”第7回里写了风流鬼与尹家小姐的一段风流艳遇。风流鬼托伶俐鬼替他传诗递柬,那小姐也是一见倾心,居然情投意合。她立即写了回信,和了情诗。可是她这封信却写得非常酸腐,不像闺门少女,倒像是不通鬼的徒弟。试看这篇妙文:“妾寂守香闺,一任春色年年,久不着看花眼矣,不意天台之户未扃,使我刘郎直入,楼头一盼,遽认夙世姻缘。……郎君善寻机会,果然绣户相通绮户,自尔书楼可接妆楼,幸勿谓儿家门户重重闭,春色缘何入得来也。” 是不是作者有意把这个尹家小姐写成一个酸腐的女秀才呢?看来不像。刘璋自己是个举人,对于八股文和判词公牍之类的文体,自然很熟练。真正的情书艳词,恐怕不是他所擅长的。所以一写情书,就显得文风浮泛,成了陈词滥调了。然而他在这一回里写出了一个才子佳人偷期密约的故事,写到风流鬼游园惊艳,便吟诗调情,回家后生起相思病来。伶俐鬼愿作红娘,替他去送信,果然打动了尹府小姐的心,立即回书授以秘计,指点入门之路。这一段虽然写得比较简单,但是大致符合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模式,可以把它当作才子佳人小说的一个缩本来看。不料好事多磨,当风流鬼准备去赴约时,县尹却请他去见钟馗。风流鬼心中不快,就借咏诗之机嘲讽钟馗的丑容,这下惹怒了钟馗,拔剑要斩,风流鬼忽然不见了,原来他真是牡丹花下的鬼。俗话说:“牡丹花下死,作鬼也风流。”作者借此生发,铺演成一段故事,又是一种游戏文章的写法,或者说这是古代“荒诞派” 小说的一种创造。这种手法可能还是从董说的《西游补》学来的。据说还有好几部署名为樵云山人或烟霞散人的才子佳人小说,可能也出于刘璋手笔。不过从《斩鬼传》这一回看,刘璋对于这一对才子佳人并没有多少偏爱,讽刺也相当辛辣,甚至对当时流行的才子佳人小说也含有一些嘲讽之意。风流鬼列名于鬼簿,理应在被斩之列,作者对他的处理还算适可而止,最后只是消声匿迹,回到了牡丹花下做鬼,比糟腐鬼糟透顶而死还好得多。尹府小姐听说风流鬼死于县衙,竟然抑郁而死。看来这位佳人还真是一个多情的怀春少女,不惜以身殉情,成了名在鬼簿之外的风流女鬼,似平还能博得读者的一点同情。

《斩鬼传》对于儒生文士的弱点毫不留情地给予鞭挞,大有痛恨其不争气的感情,而且在细节描写上还有某些贴近生活的真实感。至于对其他“鬼”的讽刺,则更多地取材于以往的笑话故事,采用了夸张的漫画手法。如第4回写龌龊鬼的悭吝贪婪,出门时带着狗,屙了屎还要叫狗吃。另一个悭吝人的形象是仔细鬼,《斩鬼传》写到他临死时吩咐儿子说:“为父的苦扒苦挣,赚的这些家私,也够你过了。只是我死之后,要急将我一身之肉卖了,天气炎热,放坏了怕人不肯出钱。”说着大叫一声死了,不多时又悠悠地复活过来,再叮嘱儿子道:“怕人家使大秤,你要仔细,不可吃了亏!”这又是一个极度夸张的笑话,然而用来讽刺世上那种舍命不舍钱的悭吝人,却是入木三分。我们不禁会联想到《儒林外史》里所写的严监生,他临死时伸着两个指头,不肯咽气,为的是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怕费了油。这个情节和《斩鬼传》里的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

《斩鬼传》写赛西施计诱绵缠鬼一段,与《西游记》中孙悟空高老庄降伏猪刚鬣一节的结构有相似之处。咸渊设计教赛西施把绵缠鬼缠住。“且说那绵缠鬼到了晚间,又悄悄的前来,见静悄悄无人,心中想道:想是去了。看房中时,灯花半明半灭,微微有叹息之声。这绵缠鬼遂大着胆走进房中,问赛西施道:‘你家鸟钟馗何处去了?’赛西施道:‘因战你不过,今日去了。你一向不进房来,教奴终日盼望。’绵缠鬼道:‘我恨不得寸步不离你,只因他们在,不得进来。’” 试把这一段和《西游记》里孙悟空变的高翠兰与猪刚鬣对话一段作对照,构思基本相同,只是这里是赛西施亲自出马,缠住了绵缠鬼,咸渊只在幕后指挥。

书中还有不少机智巧妙的设想和语言,如第2回写胖大和尚张开大口,把三个鬼咽下肚去,说:“此等人与他讲不的道理,论不的高低,只以大肚皮装了就是。”第3回写涎脸鬼厚颜无耻,而藏入了良心脸就变薄了。第8回写咸渊用宽心丸治好了心病鬼,用元宝汤治好了穷胎鬼。第9回说酒色齐行,就要丧命,所以色中饿鬼与醉死鬼联盟之后,就被钟馗斩了。这些话也都妙趣横生,富于幽默感。

《斩鬼传》里吸收了不少笑话故事和通俗小说的材料,塑造了许多鬼的形象,而用钟馗传说里的神作为中心线索把形形色色的鬼串了起来。好像是把许多短篇故事串连成为一个长篇故事,但是它又不是简单地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各自独立,而是有断有续,前后呼应。如第3回通风老人说出涎脸大王有四个徒弟,叫作龌龊鬼、仔细鬼、急赖鬼、绵缠鬼。下面分别讲四个鬼的故事。先了结了绵缠鬼。中间又插入一个伶俐鬼,先离开了无耻山寡廉洞去投奔风流鬼。然后依次叙述涎脸鬼和龌龊鬼、仔细鬼、急赖鬼的结局,接着又带出了好几个鬼,直到第6回才由县尹把风流鬼介绍给钟馗,又在第7回里写了一段风流鬼的风流逸事。可见作者也有一个整体布局的构思,既着重写“人物”的性格,也注意写情节的交替转换,还是用了一番匠心的。从上述这些情节看,作者对以前的一些通俗小说相当熟悉,而且自觉地借鉴和继承了前人的艺术成就,又加以创新,才写出了这样一部很有特色的讽刺小说。在他之后又出现了一部云中道人的 《平鬼传》,与《斩鬼传》题材相似,构思相似,文风相似,可能曾受到《斩鬼传》的启发,然而鬼名更多,头绪纷繁,“人物”的性格不够鲜明,就不如《斩鬼传》精练生动了。稍晚出现的吴敬梓《儒林外史》,则在讽刺艺术上后来居上,达到了更高的水平。至于清末张南庄的《何典》,虽不以钟馗捉鬼为题材,但实际上也是写那些藏身人世的群鬼的。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很显然也是承受了《斩鬼传》的影响,如鲁迅所说,它“搜罗当时传说而外,亦贩旧作(如《钟馗捉鬼传》之类),以为新闻”。可见《斩鬼传》在中国讽刺小说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开山辟路的作用,应当给予充分的估计。


斩鬼传 - 通俗小说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斩鬼传

 又名 《第九才子书斩鬼传》、《说唐平鬼全传第九才子书》、《捉鬼传》 等。或不题撰人,或题 “烟霞散人手著”,“阳直介符刘先生手著”,“阳直樵云山人手著。”据考,作者即刘璋,清初山西太原人。康熙三十五年举人,雍正元年任深泽县令。书凡四卷十回。据自序成书时间当在康熙四十年(1701)仲夏。有康熙五十九年莞尔堂刊袖珍本,以后尚有诸多刊本。
 
 书叙唐德宗年间,终南山秀才钟馗字正南,胸有才华,生来正直,不惧邪祟,应试得中状元。待到金殿传胪时,德宗见其貌丑不欲取,宰相卢杞迎奉皇上,钟馗大怒,舞笏便打,被武士拿下,一气之下夺殿将腰剑自刎。德宗醒悟,将卢杞发配岭外,封钟馗为驱魔大神,遍行天下,以斩妖邪。钟馗赴阴间,阎君云阳间多习染成性之罪孽,出示“鬼簿”,并派含冤、负曲两位文武全才的将军辅佐,三百阴兵助威,蝙蝠为向导,即往阳间斩鬼。阎君还交待了 “得诛者诛之,得抚者抚之” 的斩鬼原则。至 “希奇寺”,首遇捣大鬼,听其吹嘘一通,弄得钟馗难以下手。含冤鬼扮医访通风老人得计,智擒捣大鬼,剜其双眼。后捣大鬼纠集结义兄弟扢喳鬼、含碜鬼来战,钟馗久战不下,得弥勒佛之助,灭三鬼。在寺中还评处了温斯鬼、冒失鬼。后钟馗跟蝙蝠来到通风老人处,其女赛西施被缠绵鬼缠住,含冤鬼设法斩缠绵鬼。钟馗顺藤摸瓜,找到无耻山寡廉洞大王涎脸鬼,其脸特厚,负曲连射数十箭未能破,后设计使其恢复良心,自刎而死。斩抠掏鬼时,钟馗戴上涎脸鬼的厚脸,破其利爪,抠掏鬼大败,自焚而死。其后遇龌龊鬼之子讨吃鬼,仔细鬼之子耍碗鬼,他们一反其父辈悭吝禀性,大肆挥霍浪费,不久耗尽家财,穷窘交加,并颇有悔改之意,钟馗将其各杖四十棍,以戒将来。钟馗除鬼之功,使阳间官民大为赞赏,县尹为其建祠,还苦留钟馗在县衙内款待。含冤、负曲分东西二路去除邪。不想钟馗在县衙内逼死了风流鬼,引起了伶俐鬼为其报仇之举。他招来轻薄鬼、撩桥鬼、浇虚鬼、滴料鬼,打扮成衙役,灌醉钟馗,摘剑的摘剑,脱靴的脱靴,偷笏板的偷笏板,拿乌纱的拿乌纱。正在戏闹之际,负曲、含冤先后返回,即斩五鬼。其后钟馗不敌黑眼鬼,含冤至娼妓家请来白眉神,收降黑眼而去。还有色中饿鬼、乜鬼、奸鬼、楞睁大王等,计四十种鬼,诛抚完毕,班师回府。阎君设宴相陪,并将卢杞下油锅惩治以慰钟馗。后钟馗朝见玉皇大帝,封为翊正除邪雷霆驱魔帝君。含冤、负曲亦受封。德宗令柳公权题匾,杜黄裳、鱼朝恩为钟馗庙挂匾,匾上有盆样五个大金字: “那有这样事”。
 《斩鬼传》取材于我国自唐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的鬼怪故事。书借阴曹地府,曲尽世态人情,寄托着作者和人们抗拒邪恶势力的理想。作者刘璋,中举人后二十七年 (康熙三十五年中举,雍正元年任职) 才当上直棣深泽县令,在任期间他革除弊政,深受百姓爱戴。后因前任问题牵连而革职。作者为人正直,涉世很深,对清初败坏的社会风气及病态现象极为不满。对于一些 “既无犯罪之名”,又 “无得罪之状”,治罪不可,报应不能,连阎王都感到 “最难处治” 的啊事,刘璋却思量借助正义的力量来消除。作者本着“具有一副大慈悲心,行大慈悲事”(《斩鬼传自序》)的指导思想,将各式各等社会丑恶现象一一抉出,描摹出其丑恶特征,“发其隐情”,假托钟馗,加以剪除,以引起人们警惕,并告戒丑类。
 全书以钟馗按鬼簿之录、出场先后之序,以之为线索,以各种鬼物的 “能量”(即危害)大小定详略,组成了曲折多变的情节结构。夸张诙谐的手法和笔调,更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斩鬼传》塑造形象的一个明显特色,是用勾勒速写的手法,寥寥几笔就将一个颇具特色的鬼魅形象,刻划得活灵活现。如捣大鬼,吹嘘起来没边没际,竟说自己与弥勒佛同门学道,“后来他作了西方尊者,俺占了南瞻部洲。上管天,下管地,其尊无二,掌天立地大将军。所以三官大帝,见俺尚称晚生; 十殿阎君,见了俺自称卑职”。再看其外形描绘: “两道扬眉,几生头顶心边; 一双瞪眼,竟在眉棱骨上。谈笑时面上有天,交接处眼底无物。”“脚不踏地,从半空中去了”。笔墨如此经济,却将人世间那些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的吹牛大王的嘴脸,活脱脱地给以曝光,尤其是外形描述更是字字传神,入木三分,令人叫绝。又如仔细鬼临终时“吩咐儿子道: ‘为爷的苦扒苦挣,扒挣的这些家财,也够你过了。只是我死之后,要及时把我的这一身好肉卖了,天气炎热,若放坏了,怕人不肯出钱。’”刚断气又活了过来,对儿子说: “怕人家使大秤,要你仔细,不要吃了亏,就是牵计这个大事。”寥寥数语把仔细鬼的 “禀性悭吝,情甘淡泊”的形象勾勒得无以复加。
 《斩鬼传》的另一个艺术特色,是诙谐的笔调与夸张手法揉为一体,使作品的讽刺意味更浓。前文所录两例,既是简炼的勾勒,又是诙谐和夸张的巧妙联用。夸张的诙谐使故事更显得幽默,诙谐的夸张使人更感到真实。《斩鬼传》在文学史上虽不能列入名著之林,但从其版本及营销情况来看,拥有众多的读者,正是作品的这种艺术感染力吸引着各个时期的不同的人们。
 钟馗形象的塑造,影射着作者的思想和 “隐情”。
 钟馗作为“驱魔大神,遍行天下,以斩妖邪”,又得阎君派员相助,还有鬼簿为据,可说是神威无比的正义代表。按理钟馗所到之处,凡是鬼类一定是闻风丧胆,束手待擒。然而,钟馗出师不利,“首战”受挫,捣大鬼,扢喳鬼、含碜鬼,把钟馗、含冤、负曲搞得狼狈不堪。最后,还是弥勒佛的莫大神通清除了三个妖邪。又如斩黑眼鬼,得请白眉神。五鬼闹钟馗更是让人啼笑皆非。前两者只是表现鬼类不卖钟馗的帐,后者却是打上门来。由此可见,人世间鬼类的势力不可低估,正不压邪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正是钟馗这个形象社会意义所在,也是对没落的封建制度的最本质的揭露。作者深深地感到各种社会弊端的严重性,知道靠自身的力量无法根除这些社会“病瘤”,因此寄希望于他人。幻想着有他人—— “弥勒佛”、“白眉神”等的协助。另外,钟馗驱邪斩鬼,颇讲“政策”,“得诛者诛之,得抚者抚之”。如对终日愁眉不展的心病鬼,“家无隔宿之粮,灶无半星之火”的穷胎鬼,则予 “宽心丸”、“元宝汤”服用。一个中举二十七年后干了四年县令而被革职的作者,能有这样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但作者毕竟是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他对封建制度是尽量维护的,他只恨奸臣贼子和社会丑恶现象,对产生这些现象的温床——腐朽的封建体制,这个道理,他是难以理解,也不可能对其进行抨击的。因此,在他笔下的钟馗形象,对天上的玉皇大帝,阳间君主,阴间的阎君,都是恭敬从命的。这正是作者的思想给作品带来的历史局限性。
 将《斩鬼传》放到众多古典小说群中来考察,在情节结构乃至笔调上有师于 《西游记》 处。《西游记》 以玄奘带着悟空、沙僧、八戒去西天取经为始;《斩鬼传》以钟馗带着含冤、负曲、蝙蝠到阳间斩鬼为始。两者皆将人世间的欺骗、奸险、诡诈、淫荡等丑恶幻变为不同的形象进行鞭挞,而后借助于正义的力量加以根除。《斩鬼传》对其以后的小说创作也起着积极的影响,最为明显是清乾、嘉年间,上海张南生的《何典》 (又名 《鬼话连篇录》)。《何典》也是借鬼类写人间事,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也效法《斩鬼传》。由此可见,在古典小说的源流之中,《斩鬼传》是一部具有一定影响的作品。
 在以往的评论中,不少人认为,《斩鬼传》作者只图感情上的痛快,行文往往流于谩骂,缺乏委婉与含蓄。这一切,决定它在中国小说史上,还称不上是真正的讽刺小说。鲁迅先生曾评述道:“取诸色人,比之群鬼,一一抉剔,发其隐情,然词意浅露,已同谩骂,所谓 ‘婉曲’,实非所知”。鲁迅先生评论此书时,作者是谁,尚未弄清楚,他疑作者是明人。现在作者身世有所发现,对《斩鬼传》的评论,也有待进一步发展。如五鬼闹钟馗一节,钟馗是正义的代表,他奉天子之旨,受阎君之委,赴阳间斩鬼,按理说,这些鬼类已死到临头,无能为力了。然而,它们却莫视皇令,莫视正义,敢冒天下之不韪,使出捣鬼术来与正义力量交量。这是作者以清醒的头脑剖析了社会丑类的活动能量,又以平静的态度,取风趣诙谐的笔墨表达之,这是作者极度悲愤后的平静,又在平静中显示其极度的愤怒,对社会丑类的鞭挞和讽刺是多么的强烈,多么的无情,其揭露和批判的力度不下于“范进中举”。如果结合作者为人正直,中举人闲居五年后创作《斩鬼传》来看,此节的内含就更丰富,感情就更复杂了。这里可以听到作者的感叹: 廉洁的官难当,正直的人难做。不是吗?钟馗的威严被戏弄得一干二净,正直的人遭受到无情的欺凌。虽然后来五鬼被斩绝,但这并未影响其对没落社会的揭露和抨击。我们不能苛求古人。

斩鬼传

又名《捉鬼传》、《平鬼传》、《钟馗传》、《九才子》等。长篇小说。四卷,十回。此书原署,烟霞散人(或题樵云山人)作。郑振铎以为杭人夏履先,又或以为刘璋撰。璋字于堂,号樵云山人,山西太原人。康熙三十五年举人,曾官直隶深泽县令。擅书法,谙世情,不得志。于康熙五年(1666)成书。书叙钟馗捉鬼故事。唐德宗时,钟馗参加考试,因其貌不扬落选。自杀后封为驱魔大神,到人间剿灭种种鬼魅。借鬼物描写人世以揭露、讽刺黑暗现实。然讽刺浮于表面,艺术性不高。鲁迅谓其“取诸色人,比之群鬼,一一抉别。发其隐情,然词意浅露,已同漫骂。”有清代莞尔堂袖珍本、同文堂刻本、五云楼刻本、近文堂刻本、江左书林刻本和一九五五年通俗文艺出版社铅印本。

斩鬼传

清刘璋(1667—?)撰。刘璋字子堂,号介符,别号烟霞散人、樵云山人,山西阳曲 (今太原) 人。康熙三十五年中举人,雍正元年到直隶深泽(今河北深泽)任县令四年,政声极佳。刘璋平生著述较多,除《斩鬼传》外,还有《幻中真》、《幻中游》、《凤凰池》、《巧联珠》、《飞花艳想》等才子佳人小说。《斩鬼传》全书十回,写钟馗落第,愤懑而死,被封为驱魔大神,专为人间剿灭各种鬼魅的故事。钟馗捉鬼,是我国古代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一个鬼怪故事。唐卢肇《逸史》、宋沈括《梦溪笔谈》中曾有类似的记载:唐明皇于病中梦见一大鬼追捉小鬼,把他吃掉,自称是不第的武举,立誓除尽天下妖孽。唐明皇醒后,病因此而愈。于是诏名画师吴道子写其像,批告天下,以祛邪魅。自那时以后,民间渐成风俗,多于端午或除夕,悬挂钟馗图像,作为驱邪抗恶的一种精神寄托。本书作者就是取材于这一民间传说,运用幻想的笔法,对社会上各种邪恶,予以揭露和讽刺。书中描写的形形色色的鬼魅,实际是以鬼比人,讥刺封建社会中各式各样的人物,借以抨击社会黑暗现实。作品构思奇特,想象丰富,讽刺笔法变化多姿,语言通俗有力,妙趣横生,是我国讽刺小说中一部较好的作品。其版本有莞尔堂刊袖珍本、同文堂刊本、世界文库本等。今本有1955年通俗文艺出版社本,书名《钟馗捉鬼传》;1980年长江文艺出版社本;1989年北岳文艺出版社王青平校勘本,附录资料、考证甚详,较为通行。

《斩鬼传》zhan gui zhuan

Tales of Beheading Ghosts→刘璋 (Liu Zhang)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2:3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