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斗蟋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斗蟋蟀

斗蟋蟀

使蟋蟀相斗取乐之游戏。《负暄杂录》:斗蛩(蟋蟀)之戏始于天宝间,长安富人镂象牙为笼而畜之。以万金之资而付其一喙,其来远矣。《帝京景物略》:“七月始斗促织,壮夫士人亦为之,斗有场,场有主者,其养之又有师。”《五杂俎》:“三吴有斗促织(蟋蟀)之戏,斗之有场,盛之有器,必大小相配,两家审视数回,然后登场决赌。《蠡海集》曰:“蛩近阴,依于土,以阳而为声,故背翅鸣,然其性阴妒,故相遇必争斗。”北宋、南宋均盛行斗蟋蟀之戏。《西湖老人繁盛录》曰:“促织盛出,都民好养,或用银丝为笼,或作楼台为笼,或黑退光笼,或瓦盆竹笼,或金漆笼,板笼甚多。每日早晨,多于官巷南北作市,常有三五十火斗者。乡民争捉入城货卖,斗赢三两个,便望卖一两贯钱。苕生得大,更会斗,便有一两银卖。每日如此。九月尽,天寒方休。”《宋史·贾似道传》:“尝与群妾据地斗蟋蟀。”姜夔《齐天乐》词小序亦云:“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张镃《满庭芳·促织儿》亦云:“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独自追寻。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

☚ 斗百草   斗鸭 ☛
古代名物 > 遊戲類 > 遊藝部 > 博戲(附) > 鬭蛩 > 鬭蟋蟀
鬭蟋蟀  dòuxīshuài

即鬭蛩。

斗蟋蟀

斗蟋蟀

以蟋蟀相斗的民间传统游戏。蟋蟀又名“蛩”、“促织”、“莎鸡”,生于秋日,形似蝗虫,体小性猛,有紫、黑几种颜色,以青黑色为上品。喜好此戏者认为头项肥、腿脚长、身背阔的蟋蟀善鸣好斗。玩时把蟋蟀放在盆或瓶、罐里,挑逗撩拨它们,使之相互咬斗,以战胜的一方为优。官宦富贵人家多用来赌博或消闲取乐。此戏始于唐代天宝年间(742~756年),据说最初是宫中妃妾辈捉来装在小金笼里,放在枕边听鸣叫的,后来民间相继仿效,时称“斗蛩”。到了宋代此戏极为盛行,南宋末宰相贾似道酷好斗蟋蟀,并为此筑了一座半闲堂,常与群妾蹲坐在地上看蟋蟀相斗。唐宋时期产生了不少《蟋蟀谱》、《促织经》、《蟋蟀教养法》等专著。明宣宗 (1426~1435年)朝还迫令地方百姓进贡好斗的蟋蟀,出现了因蟋蟀而一夜暴富或一夕破产的奇事,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名作《促织》就真实地反映了这种情形。

☚ 斗鹌鹑   关扑 ☛

斗蟋蟀

一种游戏,用蟋蟀相斗以决出胜负。始于唐代,宋、明时均极为流行。《宋史·贾似道传》:“尝与群妾踞地斗蟋蟀。”

斗蟋蟀

斗蟋蟀

儿童游乐活动,流行于农村和城郊。雄性蟋蟀十分好斗。秋天,孩童们从草丛、岩缝中捉到凶猛的雄蟋蟀,用木制小盒或小瓦盆饲养,一般喂以豆粉。斗蟋蟀时,双方开笼放蟀,两雄相遇,顿生斗志。如不相斗,再用须状物撩拨,蟋蟀便会被激怒,与对方撕咬拼杀起来,胜者拌动双翅,发出鸣声,表示胜利,败者则蔫头搭脑,悄悄地缩在一角。新中国建立以前斗蟋蟀主要是儿童玩耍,蟋蟀来源主要是自己去捉或小朋友之间以物交换。成人除极少数的少爷们,很少有人玩此。新中国建立后,因蟋蟀减少,儿童们也懒得费劲去捉蟋蟀和进行饲养,因此很少有人玩它了。

☚ 斗画眉   手狮 ☛
0001184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6:4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