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疹伤寒疫苗
斑疹伤寒疫苗是普氏或莫氏立克次体接种敏感动物或鸡胚,获得大量立克次体后用甲醛灭活,再经物理及化学方法处理而成的生物制品,用以预防斑疹伤寒。按立克次体培养所用宿主种类不同,可分为虱肠疫苗、鸡胚疫苗、鼠肺疫苗等; 又由于提取立克次体的方法和成分不同,分精制浓缩疫苗和化学处理疫苗。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斑疹伤寒在军队中流行猖獗,促进斑疹伤寒疫苗的深入研制和广泛应用,英美等国制造鸡胚疫苗和虱肠疫苗,而苏联使用鼠肺疫苗和幼虱疫苗。从数百万人预防接种效果来看,上述几种灭活疫苗对预防斑疹伤寒都有一定效果,表现为免于发病或减轻症状、缩短病程、控制流行、降低病死率。我国学者在30~40年代曾从事普氏立克次体培养和斑疹伤寒疫苗研究工作。1950年开始生产鸡胚疫苗、大白鼠和小白鼠鼠肺疫苗,1954年开始大面积推广使用经乙醚提纯的鼠肺疫苗; 全国约有2000多万人接受了鼠肺疫苗的预防接种。经疫苗免疫后很少发生感染,免疫人群的抗体阳转率达90%以上。抗体可维持多年,明显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为进一步提高疫苗质量,增强免疫原性,减少接种针次,近年来在研制减毒活疫苗、改进化学提纯浓缩的疫苗。
(1) 虱肠疫苗: 这类疫苗包括将普氏立克次体注入虱肠所制备的虱肠疫苗和借助皮膜饲喂使幼虱感染而制备的幼虱疫苗。这两种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甚好,但不易于大量制备。
(2)鸡胚疫苗: 通常Cox疫苗,选免疫性良好的立克次体鸡胚适应株作为制备疫苗的毒种,接种孵育6日的鸡胚卵黄囊内,经培育后取卵黄囊,经甲醛灭活后再用乙醚处理提纯即为疫苗。这种疫苗有减轻症状,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的效果。
(3) 鼠肺疫苗: 又称Durand-Giround疫苗,采用鼻腔或气管内感染法,将普氏或莫氏立克次体滴入小白鼠或大白鼠肺泡内,立克次体在肺泡内大量繁殖,取含有丰富立克次体的肺制成悬液,经灭活,分级离心,加醚处理,即成疫苗,苏联、法国多用小白鼠肺制备疫苗。
(4) 活疫苗: 1941年西班牙学者Clavero和Perez-Gallardo在马德里斑疹伤寒死者脑组织中分离出一株普氏立克次体,命名为E株,在鸡胚上传至11代时开始对动物失去毒力,只引起无症状感染,却保有免疫原性,1954年Fox将E株制成了鸡胚活疫苗。疫苗制备系取含有丰富立克次体的活鸡胚卵黄囊膜磨碎,加灭菌脱脂牛乳制成10%悬液,离心去除组织粗块,每安瓿0.5ml,制成冻干疫苗,皮下接种一次,0.25ml,人群使用结果证明,疫苗有高度免疫力,但有的接种部位出现红肿或淋巴结炎,有的有低热头痛等反应,最近,苏联学者将E株制成冻干合剂疫苗,接种一次,皮下0.25ml,二年后用同剂量加强接种一次,免疫后阳转率为91.9~97.8%,但仍有轻度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
(5)可溶性抗原:1964~1968年苏联学者发现普氏立克次体在鸡胚卵黄囊内繁殖过程中产生一种可溶性抗原物质,这种抗原物质有较高的免疫原性,可被硫酸铵析出制成纯化疫苗,经动物实验证明,该疫苗可产生较高的补体结合抗体和中和毒素的中和抗体,人体接种后也产生较高的抗体水平,但目前尚未得到流行病学的考验。
接种对象 根据斑疹伤寒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儿童和年龄较大的人对斑疹伤寒均有易感性,但10岁以上者感染的机会较多,因此,接种疫苗的对象分为15岁以上和不足15岁两组,又根据斑疹伤寒在冬春季流行的规律,每年应在冬季前进行预防接种。
接种剂量和途径 由于普氏和莫氏立克次体之间有共同抗原性,可产生交叉保护力,故通常采用流行性斑疹伤寒疫苗,皮下接种三次,间隔5~10天,一年后再加强一针次,接种剂量参见下表:
斑疹伤寒鼠肺疫苗不同年龄接种剂量。
年龄组 针次 | 15岁以上 | 不足15岁 |
第一针 第二针 第三针 一年后加强针 | 0.5ml 1ml 1ml 1ml | 0.3~0.4ml 0.6~0.8ml 0.6~0.8ml 0.6~0.8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