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难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难民 难民叙事诗。臧克家著。作于1932年2月。后收入诗集《烙印》,1944年由开明书店出版。这首诗描绘了到处流浪的难民的悲惨生活,着重表现的是一种凄凉的氛围。难民仍沿着陌生的道路,在无归宿的薄暮中来到一古镇。面对袅袅晚炊,难民们无不牵动对那失去了的家庭的温暖回忆。但当想到灾荒蔓延的情景,只有郁结着的凄凉。难民们不仅内心一片凄凉,身外也是一片凄凉。他们的苦难得不到人们的同情,小镇上的人不允许他们停留;年头不对,“人到哪里,灾荒到哪里!”他们只好在孩子们的哭喊声里凄凉地离开小镇。诗人注意从生活细小处向纵深开掘诗意,笔墨凝重,意象丰富,在平静的描绘中,渗透着对劳动人民苦难的同情。 ☚ 新月诗选 老马 ☛ 难民 难民臧克家作。初载于1933年6月1日《新月》第4卷第7期。诗人熟悉农村生活,热爱农民,他的诗篇主要是抒写农民的苦难生活与不幸遭遇。本诗叙写旧中国农民悲惨的遭遇,描绘了一幅战乱时代的流浪图。诗的前半部分写一群难民在“无归宿的薄暮”里流落到古镇上,他们衣服破烂,疲惫不堪,但仍强烈地怀念远别的“可怜的故乡”。景中有情,造成一种异常真实的凄凉气氛。后半部诉说难民们陷入绝望的困境,他们已经忍受饥渴与困乏的折磨,而镇上有钱的人还是借口“年头不对”,要将他们赶走,于是他们只好在一阵叹息和哭声中“离开了这异乡”。这首诗采用纪实的手法,在写景叙事中抒发了诗人的情愫。形式是自由体,句子长短交错,但是从头到尾通押一个韵,保留了我国传统诗歌音乐美的特色。闻一多看过《难民》的诗稿,很赏识作者的才能。臧克家的第一本诗集《烙印》出版时,闻一多亲自为之作序,充分肯定了《难民》、《老马》这类反映现实生活的好诗。 ☚ 打砖歌 茫茫夜 ☛ 难民nànmín由于战争或自然灾害等原因而流离失所、生活困苦的人。 难民nànmín〈名〉因天灾人祸而被迫流离失所的人:安置难民。 难民 难民难民 难胞 难侨 灾民 流民 ☚ 富翁 穷人 流浪汉 ☛ 受害的人 受害的人替死鬼 另见:遭受 遭遇 ☚ 生活无着的人 穷人 ☛ 难民refugee面临政治迫害而被迫流亡国外,接受外国政府保护的个人。国际法意义上的难民,特别是国际难民法院保护的对象,并不特别包括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一国人口外流。国际社会开展难民保护初期,并无确切的难民定义,将那些属于或源于某一特定的国家或民族,丧失其本国政府的保护和尚未取得另一新的国籍的人统称为难民。普遍性的难民定义产生于1951年《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公约》第1条对于难民有复杂的定义,但主要是:“由于1951年1月1日以前发生的事情并因有正当理由畏惧由于种族、宗教、国籍、属于某一社会团体或具有某种政治见解的原因遭受迫害留在其本国之外,并由于此项畏惧而不能或不愿受该国保护的人;或者不具有国籍并由于上述事情留在他以前经常居住国以外而现在不能或者由于上述畏惧不愿返回该国的人。”由于50年代的历史背景所限,此项难民定义规定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给公约的适用带来极大不便。为了弥补这一缺陷、1966年《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第1条规定:“1、本议定书缔约国各国承担对符合下述定义的难民适用公约第2条至第34条的规定;2、为本议定书的目的,……‘难民’一词是指公约第1条定义范围人的任何人,但该第1条第A (2)款内‘由于1951年1月1日以前发生的事情并……’等字和‘由于上述事情等字视同已经删去。”目前国际法上的难民概念基本是由以上规定组成的。 难民因种族、政治、宗教等原因留在本国之外,并不能或不愿意接受本国保护的人。因上述理由不能留在原定居国家,且不能或不愿返回该国的无国籍人也属难民。难民的概念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1921年国际联盟任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处理对难民的援助事务。从1949年起,联合国任命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处理有关难民事务。联合国通过的《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1951)和《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1967)规定了难民的法律地位。 难民Refugees由于战争或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流离失所、生活困难的人。加拿大是个移民国家,有欢迎来自世界各地难民和持不同政见者的悠久传统。最早接纳的大批难民是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北逃的忠于英国皇室的移民,还有因惧怕美国新政府迫害的教友派或门诺派等反战教徒。1850年以前,加拿大又成为当时公认的被压迫和受奴役人民的避难所。据估计,当时约有3万名美国黑奴逃到加拿大。另一批难民来自俄国,他们是不堪忍受沙皇统治的农民,在加拿大急需农业劳动力的时候,来到这里安家落户。20世纪30年代,在德国犹太人因纳粹迫害而纷纷外逃的时候,加拿大作为公认的被压迫民族避难所的地位受到严峻考验。由于普遍存在的反犹太主义和对外国人的敌视,加拿大只勉强接受了大约4000名犹太难民。与此同时,许多面临更为严峻的经济困难的国家却接受了更多的犹太难民,美国接受了24万,英国接受了8.5万,中国接受了2.5万。这种态度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有所转变。加拿大欢迎难民主要是由于经济的蓬勃发展而对人力的急切需求。在联合国难民组织里,加拿大开始发挥更积极的作用。1956年匈牙利事件造成新的难民危机,加拿大政府慷慨接受了3.7万人。195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以后,又有1.1万名捷克斯洛伐克难民来到加拿大。1972年又接受7000名逃离臭名昭著的阿明政权的亚裔乌干达人。这几批难民给加拿大带来了迫切需要的一些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很快地融入社会,为加拿大做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70年代越南战争期间,加拿大慷慨接受了7万名越南难民,然而接受来自美国逃避兵役的反战者却成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引起更多争论的是1973年智利阿连德马克思主义政府被推翻后的难民问题。由于对这些政治难民的左翼倾向有顾虑,加拿大只接受了这批难民中的极少数。1978年,政府修订移民法,使难民第一次有机会申请以移民身份获得加拿大国籍。1986年,政府慷慨的难民政策受到国际公认,获得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署颁发的南森奖章。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不到一年时间,由于大量难民从斯里兰卡、印度和中美洲涌入,其中混杂许多假难民,政府又不得不采取严格的法律程序,以限制过多难民的流入。 难民人口被迫迁移的一种社会现象。主要由于天灾、战乱、种族压迫、民族压迫、宗教压迫、政治迫害、阶级剥削、国界变更等种种原因,大批人口被迫离开家园。流亡异国的即为国际难民。根据联合国宪章和世界人权宣言,对难民应给予基本的人权和自由。 难民因受迫害,或战争原因等其他非常情况而被迫离开自己长期居住的国家的人员。 难民refugee 难民refuge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