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文殊院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文殊院

 

蒋 超


 紫玉屏风敞佛筵,诸峰如笏上青天。
 偶来山寺空无主,惊起白猿松际眠。


 这是一首描写黄山文殊院及周围山景的诗。文殊院,寺名,早废,遗址即现在的黄山玉屏楼宾馆。这儿风光奇美,以致人们有 “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之说。清代僧人道据上人曾有 “万山拜其下,孤云卧此中”之语赞此地之奇景 (清黄肇敏 《黄山纪游》引)。诗之首句勾画文殊院坐落环境,因其后为玉屏峰,故曰紫玉屏风; 敞佛筵,点出此处为佛寺所在,与题目 《文殊院》正相关合。次句写文殊院前诸峰就好象朝臣用的手版,笔立陡峭,直插青天。这是作者眼前所见。此首二句实际是写景,既点明了文殊院所在之环境,又绘出了眼前之景色。第三句作者转入叙述,“偶来山寺空无主”,实际主语是 “我”字,即作者只身一人来到了文殊院,而寺内却空无一人。“空无主”既点出了山寺之空,同时也映照下句 “惊起白猿松际眠”,正因为空寂无人,白猿才得以高眠松际,而 “我” 的到来,打破了沉寂,也就把猿惊醒了。一个 “眠” 字,正与前句之“空”互为映衬,遥相呼应,实际乃在于突出文殊院之静寂阒然。
 作者此诗明白如话,通俗易懂,诗中虽未点出有人,但实际作者人在其中。三句“空无主” 以传统写静之手法描绘山寺之静寂,而四句则以 “惊起白猿”之动映衬山寺周围之静,此乃以动喻静,动中显静之法,这种方法正是中国古代文人所推崇的写景手法。唐代诗人王维有一首 《鹿柴》诗: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人语响”来映衬深山之“空”,深山之静寂,颇为后人所推崇。而蒋超此诗正可与王维 《鹿柴》并观而视,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就作者本身来说,王维身为佛教徒,而蒋超却“少耽佛典”,颇为嗜佛,二人实有共通之处。因而诗取以动喻静之法,多写空寂,似乎也是事之必然。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僧院名刹部 > 名寺 > 文殊院
文殊院  wénshūyuàn

座落於四川成都城北。據傳建於南朝。唐宋時稱相信寺。明代毁於兵火。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重建,始稱今名。嘉慶十九年(公元1814年)、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擴修。寺佔地八十二畝。主要建築有鐘鼓樓、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寳殿、說法堂、藏經樓等。寺存唐玄奘法師頭蓋骨、各類佛像百餘尊以及經書、書法、繪畫等。參閱嘉慶《四川通志·寺觀一·成都府》。

文殊院

四川著名佛寺,全国佛教重点活动场所,中国佛教禅宗四大修持场所之一,省、市佛教协会会址。在成都市文殊院街。隋大业年间 (605年~617年) 始建,蜀王杨秀以 “圣尼” 名定名信相寺。唐会昌五年 (845年) 武宗灭佛,寺毁。宣宗即位 (847年) 修复。清顺治元年 (1644年) 全毁。清康熙三十年 (1691年) 重建,时民众视道行高深的寺僧慈笃海月禅师为文殊菩萨化身,遂改称文殊院。嘉庆十九年 (1841年) 和同治六年(1867年) 两次扩建,为清代川西 “四大丛林” 之一。清末,城内法会多集于此。占地6万余平方米,有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等,旁有钟鼓楼及厢房、园林。有大小铜、铁、玉、石、木刻佛像100余尊,其中15尊较大铜像铸于清道光七年 (1827年)。珍藏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其中有康熙御书 “空林”、“海月诗” 碑刻,10尊宋铸护法神铁像,唐僧玄奘顶骨一片,明崇祯皇帝田妃绣制的千佛袈裟、发绣水月观音、挑纱文殊及缅甸白玉佛像、印度梵文贝叶经、明代南藏经等。1988年新建1座千佛和平塔 (铁塔)。1980年公布为第一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文殊院

文殊院

文殊院在成都市城北文殊院街,是四川省著名的佛教寺院,省市佛教协会就设在寺内。寺始建于唐,原名妙园塔院,宋称信相寺,清代康熙年间,慈笃禅师在此修行,传说百姓常在夜间看见有灵光现于寺中,便认为慈笃是文殊菩萨在此应身,1697年(清康熙三十六年)改寺名为文殊院,康熙亲笔题写了“空林”匾额赐文殊院,故该寺又称“空林堂”。
文殊院坐北朝南,殿宇五重,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说法堂和藏经楼。各殿堂之间长廊密柱相连,钟鼓楼东西耸立,斋堂、客堂对称排列,全院共有房舍近200间,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西有假山水池,绿树鲜花构成的花园,东有巍然矗立的千佛和平塔。各殿堂的镂空花窗,样式繁多,图案精美,柱上斗拱雕饰玲珑,是中国古建筑难得一见的精品雕饰。
文殊院珍藏着许多丰富多彩的佛教文物,各殿内有铜铸、铁铸、彩塑、脱沙、木雕、石刻等各类佛像450余尊,其中有宋代铁铸造戒神10尊,清代铜铸像19尊,观音及韦驮像最为精美。院内最珍贵的文物应数“宝林八观”:如宋代本绣像《金刚经》,明崇祯皇帝的田妃绣制的千佛袈裟,清川陕总督杨遇春的女儿抽自己的头发绣制的水月观音像,清江苏刺绣神手吴贞女绣制的挑沙文殊像,寺僧性鳞80多年前从缅甸迎回的玉佛等。另外,院内还珍藏唐玄奘的头盖骨一片,印度梵文《具叶经》,日本的鎏金经简,寺僧先宗等3人用舌血书写的舌血经书,以及宋、元、明、清各代名家书画、佛经、文献上万种。
地址:成都市城北文殊院街 邮编:610015
电话:86-28-86932375

☚ 宝光寺   泸定桥 ☛
文殊院

文殊院

位于文殊院街,占地82亩,殿宇190余间,号称川西四大丛林之一,现为省、市佛教协会所在地。始建于南朝,唐宋时名信相寺,明毁于战火。清康熙三十年(1691)重建,更名为文殊院。嘉庆十九年(1814)、同治六年(1867)两度扩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钟鼓二楼等。殿宇古朴庄严,全为木石结构。82根四川峡石殿柱,柱础琢磨精细,柱上雕饰玲珑。镂心花窗,图案精美。寺内现存铜、铁、玉制佛像百余尊,神态各异。说法堂正中壁上有康熙皇帝手书《空林》、《海月诗》碑刻,又有宋铸十尊护法神铁像,形象古特。宗教文物有明崇祯帝田妃所绣千佛袈裟、宋本《绣像金刚经》、清代发绣水月观音和挑纱文殊、缅甸白玉佛、印度梵文贝叶经、宋代墨龙、明清破山和丈雪书法、竹禅绘画等。寺中还珍藏有明刻《南藏经》、清刻《北藏经》、日本《大正藏经》,以及唐代高僧玄奘的顶骨。院门刻有清人方鹤斋联语:“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 青羊宫   昭觉寺 ☛
文殊院

文殊院

在四川省成都市北校场东侧。是川西四大佛教丛林之一。始建于南朝,唐宋时名信相寺,明代毁于兵燹。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重建,改名文殊院。后于嘉庆、同治年间又两次扩建。占地80余亩,规模宏伟。院内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说法堂和藏经楼五重大殿气势庄严。现存有铜铸、铁铸、彩塑、脱纱、木刻、玉雕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大小造像450余尊,做工精妙。说法堂正中壁间嵌有康熙皇帝“颁赐”的“空林”匾额及其亲笔临书北宋米芾《海月诗》碑刻,藏经楼有唐玄奘顶骨、宋绣金刚波罗蜜经、明南藏经、清北藏经和日本大正藏经,及宋、明、清书画珍品等大量文物。

☚ 武侯祠   云岩寺 ☛
0000505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7:5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