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敦煌遗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敦煌遗书甘肃敦煌莫高窟密藏的中国古代写本、刻本书卷。莫高窟始建于东晋太和元年(366),共有洞窟492个,存壁画45000多m2,彩塑2000余身。北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西夏王朝占领敦煌,各寺院将所有经卷、典籍藏入莫高窟17号窟(今人编号,又称藏经洞),堵死洞口,外绘壁画。此后865年无人知晓。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农历六月二十二日始被发现。遗书总数估计达10万卷。其中,国内存6~7万卷,流入外国3~4万卷。遗书中佛教经典约占90%,其他为儒家、道家、史地、文学、医学、历书等方面的书籍。还有官私文书档案和少量摩尼教、景教、祆教书籍。书写、刻印的年代,始于魏、晋,终于五代末期(公元3世纪至10世纪之间)。遗书形制可分为长卷、裱背装、蝴蝶装、散页4种。长卷格式不一,多数宽21 cm,高19 cm。以蜀纸最多,洛阳纸次之,江浙纸稀少。汉文书卷占绝大多数,藏文、梵文、粟特文、回纥文、于阗文等5种书卷也有遗存。1907~1915年,敦煌遗书被英国人斯坦因(1862~1943)、法国人伯希和(1878~1945)、俄国人鄂登堡(1863~1934)、日本人吉川小一郎、桔瑞超等以哄骗的手段盗购3万多卷。1909年,罗振玉在北京看到伯希和骗购的敦煌文献,发表《敦煌石室书目及发见之原始》,呼吁清廷电令陕甘总督查封藏经洞,把残余文献运京师图书馆保存。1910年,新疆巡抚何秋辇运送藏经洞余本抵京。在运送途中,其子伙同李盛铎等人又窃走许多精品。20世纪20年代,刘复、向达、王重民等人趁赴英法等国学习工作之机,抄回部分残卷。陈垣编著的《敦煌劫余录》出版,为全世界第1部大规模的敦煌文献目录书籍。保留中国的敦煌遗书,今藏国家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和敦煌文化馆。敦煌遗书是研究敦煌学的重要内容。1998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季羡林主编的《敦煌学大辞典》,是唯一的一部反映敦煌学研究成果的大型辞书。 敦煌遗书 敦煌遗书又称敦煌文书,指敦煌出土的古代文书。主体部分是1900年于莫高窟第17窟 (藏经洞)中出土的写本古书和一些古刻本,故敦煌遗书有时又专指藏经洞文书。此外莫高窟其它洞窟(如464、465窟)、1944年在莫高窟土地庙、敦煌其它一些地方(如日本天理大学图书馆藏清道光年间敦煌一座塔中出土唐《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出土了一些古文书。敦煌遗书的时代起自晋末至于宋初,其数量卷式遗书达4万余件,又有藏文箧页约1万页。内容以佛教经典为主,还有道教经典和古宗教(如摩尼教、祆教等)资料,经、史、子、集四部书,俗文学资料,古语言资料,社会经济资料,科技文书以及一些艺术品如织绣、绘画等。其文字类别以汉文居多,亦有藏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突厥文、粟特文和梵文等。敦煌遗书的出土是我国历史上文物典籍的一次重大发现,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多方面的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如经史子集四部书六朝写本和唐写本于校勘、训诂、辑佚有极大贡献;未入藏的佛经、未经宋元人修改的道经和一些古宗教经典对佛教、道教等宗教史的研究有极大贡献; 各种古文字、语言写本对中古时代文字学、语言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有极大贡献; 社会经济资料对古代社会经济(如赋税、借贷、人口、物价、法律等)和土地关系的研究更有极大贡献。利用这些宏富的珍贵资料,中外学者从历史、考古、经济、政治、军事、地理、交通、民族、民俗、语言、文字、文学、宗教、科技、艺术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以敦煌遗书和敦煌艺术为研究对象的学术领域——敦煌学。敦煌遗书发现不久就遭到帝国主义“学者们”的劫取,致使这些遗书今天分藏于英、法、俄、日、美、丹、韩、中等国。我国所藏仅为劫余部分,约17500多件,分藏于京、沪、津、大连、台、港以及甘肃一些地方,其中北京图书馆入藏最多,数量超过15300号。 ☚ (六)敦煌文书 法句经 ☛ 敦煌遗书 敦煌遗书又称敦煌文书,指敦煌出土的古代文书。主体部分是1900年于莫高窟第17窟 (藏经洞)中出土的写本古书和一些古刻本,故敦煌遗书有时又专指藏经洞文书。此外莫高窟其它洞窟(如464、465窟)、1944年在莫高窟土地庙、敦煌其它一些地方(如日本天理大学图书馆藏清道光年间敦煌一座塔中出土唐《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出土了一些古文书。敦煌遗书的时代起自晋末至于宋初,其数量卷式遗书达4万余件,又有藏文箧页约1万页。内容以佛教经典为主,还有道教经典和古宗教(如摩尼教、祆教等)资料,经、史、子、集四部书,俗文学资料,古语言资料,社会经济资料,科技文书以及一些艺术品如织绣、绘画等。其文字类别以汉文居多,亦有藏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突厥文、粟特文和梵文等。敦煌遗书的出土是我国历史上文物典籍的一次重大发现,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多方面的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如经史子集四部书六朝写本和唐写本于校勘、训诂、辑佚有极大贡献;未入藏的佛经、未经宋元人修改的道经和一些古宗教经典对佛教、道教等宗教史的研究有极大贡献; 各种古文字、语言写本对中古时代文字学、语言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有极大贡献; 社会经济资料对古代社会经济(如赋税、借贷、人口、物价、法律等)和土地关系的研究更有极大贡献。利用这些宏富的珍贵资料,中外学者从历史、考古、经济、政治、军事、地理、交通、民族、民俗、语言、文字、文学、宗教、科技、艺术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以敦煌遗书和敦煌艺术为研究对象的学术领域——敦煌学。敦煌遗书发现不久就遭到帝国主义“学者们”的劫取,致使这些遗书今天分藏于英、法、俄、日、美、丹、韩、中等国。我国所藏仅为劫余部分,约17500多件,分藏于京、沪、津、大连、台、港以及甘肃一些地方,其中北京图书馆入藏最多,数量超过15300号。 ☚ (六)敦煌文书 法句经 ☛ 敦煌遗书 敦煌遗书又称敦煌文书。1900年在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4万余件古代写本和刻本文书, 此外在莫高窟其他洞窟和土地庙、成城湾花塔中也出土了一些古文书,被统称为敦煌遗书。共计卷式文书4万余件,藏文箧页约1万页。其时代从西凉建初元年至北宋至道元年,历10个朝代,500余年。从形式看,有数量浩大的手写本,也有稀世罕见的雕版印刷本,还有少量拓本。文字类别以汉文居多,其次是藏文,亦有回鹘文、于阗文、突厥文、龟兹文、粟特文和梵文等。内容以佛教经典为主,还有道教、摩尼教、祆教经典,经、史、子、集四部书籍,文字音韵学资料,俗文学资料,医药学资料,社会经济资料,科技文书及音乐舞蹈资料等。敦煌遗书的出土是我国历史上文物典籍的一次重大发现, 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多方面的珍贵文献资料。利用这些遗书文献,中外学者从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族、地理、文学、语言、文字、科技、交通、民俗、艺术等许多学术领域进行研究, 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以敦煌遗书和敦煌艺术为研究对象的世界性学科——敦煌学。敦煌遗书一经问世, 即遭到帝国主义文化强盗的强夺巧取,致使其大部分今天藏于英、法、俄、日、美、韩等国家。劫余部分约17 500余件,现藏于我国大陆及港、台研究机构和个人收藏者手中,其中北京图书馆藏有15 300余件。甘肃省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敦煌市博物馆及部分县市博物馆也有收藏。 ☚ 藏经洞 敦煌壁画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