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敦煌石窟建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敦煌石窟建筑 敦煌石窟建筑与敦煌雕塑、壁画同为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汉代崖墓同印度、中亚佛教石窟相结合的产物。洞窟主室形制可分6种:一、中心塔柱式。为北朝石窟的典型形制,与印度支提形石窟同属一类。洞窟面积一般不大,平面和纵截面均呈方形。中心凿出直通窟顶的方形塔柱,四面留有通道。塔身四面凿龛,龛内均塑佛像,龛外有胁侍像。左右壁前部各凿一阙形龛, 后壁一排并列小圆龛。如莫高窟251、254、428窟等。二、毗诃罗式。布局大体是围绕一较大方形窟室,除正面入口外,在左右壁和后壁开凿一些小的支洞, 供禅侣坐禅和居住之用,它反映了小乘佛教的坐禅修行方式。在敦煌仅发现3窟, 为267至271窟、487窟、285窟, 均属早期窟。三、覆斗式。最早见于北魏,至隋唐成为洞窟的最基本形制, 直到元代仍有建造。平面皆方形,无中心柱,无支洞,后壁开一大龛,四壁便于安排大型壁画。窟顶如倒覆之斗,形成自拱,使没有中心柱支撑而不致坍塌。四、涅槃窟。平面一般作横长方形,将释迦牟尼涅槃卧像作为洞窟主体,放置于洞窟本身空间内的榻形高台上。有148、158两座洞窟。五、大佛窟。容纳大佛的洞窟是一个高耸的空间,下大上小,底部平面方形,顶为覆斗式或穹形顶。计有3处, 即莫高窟96、130窟和榆林窟6窟。六、背屏式。五代、宋时的代表窟形, 由覆斗式窟发展而来,平面方形,亦覆斗顶,四壁不设龛,造像置于窟内中央靠后的坛上,坛后沿正中留出一石壁直抵窟顶,即为背屏。此型窟甬道深厚,以保证有足够厚实的前壁承受大跨度窟顶的巨大水平推力和垂直压力。因此多为大型洞窟,有的面积达200平方米,此外,莫高窟尚存5座唐宋木构窟檐, 年代仅迟于山西五台山南禅寺木构大殿, 是我国今存不多的早期木构建筑实物。它们和壁画中的建筑材料珠壁相映,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宝贵资料。 ☚ 敦煌壁画 敦煌雕塑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