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东方未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东方未明

东方未明

《诗经·齐风》篇名。全诗三章,章四句。《毛诗序》云:“《东方未明》,刺无节也。朝廷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挈壶氏不能掌其职焉。”今人或就此发挥引申,认为是一首反映农奴给奴隶主当差,服徭役,备受压迫的诗。或认为是一个小官吏的妻子写其丈夫忙于公事,早晚不得休息,又对自己不放心。“折柳樊圃”是“折杨柳以为园圃之藩篱,所以防闲其妻也”;“狂夫瞿瞿”是其丈夫“临去复于篱间瞿瞿然窥视,盖有不放心之意”(闻一多《风诗类钞》)。二说相较,前说近是。

☚ 东方之日   南山 ☛

东方未明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 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这首诗是奴隶不堪忍受奴隶主的奴役,而对奴隶主的愤懑的控诉。
 第一章“东方未明,颠倒衣裳”,天色漆黑,东方还没亮的时候,奴隶就忙着起床,由于慌乱,把衣服都穿颠倒了。奴隶之所以穿颠倒,“颠之倒之,自公召之。”是因为奴隶主召唤他。在奴隶制时代,奴隶是毫无人身自由的,被奴隶主任意剥削、压榨和宰割。所以奴隶主一召,奴隶便唯召是从,由于召得急,奴隶在手忙脚乱中竟把衣服都穿颠倒了。前两句是果,后两句是因。作者通过“颠倒衣裳”这个细节的描叙,一方面说明奴隶主催逼之紧和凶神恶煞的丑态,另一方面也说明奴隶惊恐万状和处于被奴役的地位。至于奴隶主召唤奴隶去做什么,这里不曾交代,留待下面去写。
 第二章内容与第一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了个别字词,以反复咏沓的形式,加深叙事表意。
 第三章在一、二章的基础上,另辟新境,交代召之、令之的具体内容,前二句写劳动场面。这两句是说,让奴隶折柳枝为园圃作篱笆,监工的在一旁怒目而视监督劳动。诗人通过奴隶劳动场面的叙写和“狂夫瞿瞿”这个细节的描绘,把监工像发狂一样对奴隶怒目而视的爪牙丑态形象地勾画出来。“不能辰夜,不夙则莫!”这两句是说,奴隶劳动不分昼夜,不是起早便是贪黑。这两句话,是诗人的不平之鸣,也是奴隶发自肺腑的怨怒。从而深刻揭示了奴隶被迫劳动的悲惨生活,奴隶主残酷剥削奴隶,不管奴隶死活的罪恶。天下乌鸦一般黑,奴隶主盘剥奴隶,迫使奴隶无止境的劳动,不仅齐风里有之,在其他风诗里也有之。《幽风·七月》:“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同样是对无止境的杂役劳动的不平与控拆。
 全诗通过奴隶被迫通过编篱笆围园圃的无止境的杂役劳动,揭露了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及其爪牙的穷凶极恶的丑态,表达了奴隶的不平与愤懑。它如实地反映了剥削、奴役与被奴役的社会现状,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认识作用。
 在写作上,诗人善于捕捉典型事例和典型细节,以突出主题,表现人物,抒发感情,表达爱憎。事件突出,人物性格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本诗在构思上也比较特殊,前二章先交代“东方未明,颠倒衣裳”,“东方未晞,颠倒裳衣”的结果,来势突兀,给人留下了悬念,急待了解之所以造成如此慌乱的缘故,而后诗人接着才揭示“自公召之”、“自公令之”的原因,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同样,在交代“自公召之”、“自公令之”的原因之后,又不明确交代何以召之、令之?又给读者留下了疑团,直到末章,才揭示“折树樊圃”的具体内容,从而使读者了解到奴隶“颠倒衣裳”、“颠倒裳衣”的全部经过和原因,突出了主题之所在。在构思上先概括后具体;先写事物的现象,而后揭示事物的本质,逐层展开,步步深入。

诗经《东方未明》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东方未明》


讽刺朝廷兴居无节,号令不时,使小官吏忙忙碌碌。
东方未明,东方还没有一点光,
颠倒衣裳。我颠颠倒倒穿衣裳。
颠之倒之,颠颠倒倒地穿衣裳,
自公召之。公爷招唤太匆忙。

东方未晞,东方还没有一点亮,
颠倒裳衣。我颠颠倒倒穿衣裳。
倒之颠之,颠颠倒倒地穿衣裳,
自公令之。公爷命令太匆忙。

折柳樊圃,(一) 折下柳枝儿围菜圃,
狂夫瞿瞿。(二) 吓得傻子左右顾。
不能辰夜,分不清白昼和黑夜,
不夙则莫。使我不是早了就是暮。


注 释
(一)毛亨:“樊,藩也。圃,菜圃也。”
吴闿生:“柳,柔脆之木。……折柳以藩园,无益于禁矣。”
(二)朱熹:“瞿瞿,惊顾之貌。……折柳樊圃,虽不足恃,然狂夫见之,犹惊顾而不敢越。以比辰夜之限甚明,人所易知,今乃不能知,而不失之早,则失之暮也。”

注 音
晞xi希 瞿ju遽 莫mu暮

《诗经》之《东方未明》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东方未明

 〔原文〕
 东方未明,
 颠倒衣裳。
 颠之倒之,
 自公召之。
 (明、裳,阳部。倒、召,宵部。)
 东方未晞,
 颠倒裳衣。
 倒之颠之,
 自公令之。
 (晞、衣,微部。颠、令,真部。)
 折柳樊圃,
 狂夫瞿瞿。
 不能辰夜,
 不夙则莫。
 (圃、瞿、莫,鱼部。)
 〔译文〕
 东方无光还是一片漆黑,竟然把上、下身的衣裳都穿颠倒了。把衣裳穿得颠三倒四的,因为公家已经派人来召唤。
 东方的天光还是有些黑,竟然把上、下身的衣服都穿颠倒了。把衣服穿得颠三倒四的,因为公家已经派人来叫喊。
 砍下柔软的杨柳枝条,编好篱笆墙,疯汉瞪着两只眼睛活像凶神。哪能好好地过一宵,不分早晚拼命干活。
 〔评介〕
 《东方未明》三章,章四句。关于本诗的主旨,《诗序》说:“东方未明,刺无节也。朝廷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挈壶氏不能掌其职焉。”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说“三家无异义。”后人也多从此说。朱熹《诗集传》说:“此诗人刺其君兴居无节,号令不时。言东方未明而颠倒其衣裳,则既早矣,而又已有从君所而来召之者焉,盖犹以为晚也。或曰:所以然者,以有自公所而召之者故也。”通观全诗,朱夫子的“或曰”更为合理一些。方玉润认为:“此诗刺无节,亦必有所指。但《序》无据,故不可考。”方还引苏辙的话说:“为政必有节,及其节而为之,则用力少而事举。苟为无节,缓急皆所以害政也。”无节害政的观点是正确的,可是只认为是“刺无节”是不够全面的。
 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认为这首诗是“写劳苦的人民为了当官差、应徭役,早晚都不得休息。监工的人瞪目而视,一刻都不放松。”因此,我们认为这首诗不仅是刺无节,也反映了当时百姓徭役之繁重,受到的剥削之深重。你看那些应役者为其主子编围墙、干杂活,一天到晚忙个不停,连衣服都穿颠倒了。做工时谁也不能偷懒,凶神似的监工瞪着两眼在旁边监视呢。
 关于各章的内容,也有不同的理解。吴闿生在《诗义会通》 中承《诗序》说: “此诗前两章言朝廷无节,号令不时。末章则讥挈壶氏之失职。”朱熹虽然从“刺无节”说,但他不同意“讥挈壶氏”之说:“漏刻不明,固可以见其无政,然所以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未必皆挈壶氏之罪也。”苏辙也说:“虽衰乱之世,早莫不易。挈壶虽或失职,何至未明而颠倒衣裳哉?”还有王先谦也不同意君无节而归罪于挈壶氏。他在《集疏》中说:“盖齐侯兴居无节,有未明之时,即有晏起之时。举动任性,非必辰夜之咎。”朱子的“未必”,苏子的反诘句和王先谦的“非必”,都否认了 “讥刺挈壶”之说。
 阅读本诗要特别注意两个细节描写。第一个细节就是天还没亮,就从奴隶主那里传来了命令,要人们去当差、服役。于是奴隶们急忙起身穿衣,慌乱之中竟然把衣服都穿颠倒了。这说明天黑分不清是上衣还是下衣,更主要的是由于奴隶主催逼太急。作者正是通过“颠倒衣裳”这个细节的描写,深刻地刻画出奴隶主残酷奴役、专横凶暴的形象和奴隶们劳役繁重、手忙脚乱的具体情形。第二个细节是描写了奴隶们在监工瞪眼怒视的严厉监视下折柳枝作园圃藩篱的劳动场面。不仅揭示了奴隶们劳动的艰苦,同时也刻画了奴隶主监工们的凶狠专横残暴。
 在写作方法上,本诗有独到之处。前两章采用复沓的形式,但词序有变化(衣裳、裳衣;颠之倒之、倒之颠之)。这样变化不仅创造了韵律的和谐,也显示了语言的错综美。古韵上章的 “明、裳”为阳部,“倒、召”为宵部;下章的“晞、衣”为微部,“颠、令”为真部。所以将词序颠倒之后,就使得韵律和谐自然,能够琅琅上口,并有鲜明的节奏感。这是“入乐”的需要,也是追求语言美的必然。《诗经》中具有三章的诗篇,往往有一些在末章变调。本诗就是在第二章叙述已经达到高峰时,不能再用重叠渐层的方法作结了,所以在末章将未尽之意用变调形式写出。这恰恰是该诗结构完整性的具体体现。

历代诗词精品之《东方未明》鉴赏 - 可可诗词网

东方未明

 

诗经·齐风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暮。


 这首诗写被奴役者对繁重苦役的报怨,所谓“诗可以怨”。诗截取“东方未明”的这个典型时刻集中表现主题,大类高玉宝《半夜鸡叫》。
 苦役们白天从事超强度的劳作,收工后疲惫不堪,只盼晚上能睡个囫囵觉。但这个起码的要求也得不到满足。前二句写东方未明,半夜鸡叫,苦役们就摸黑起身,忙七慌八,胡乱穿衣,弄得颠倒衣裳”,不分上下。三四句点出所以慌张的原因,也就是被奴役者受苦的原因,是“自公召之”——原来周代的“周扒皮”恶恨恨吆喝着呢。
 前两章叠咏,文字的更换与句式的变化,使诗情在反复渲染中得到加强。末章交待苦役起床出工后干什么和怎么干。“折柳樊圃”,苦役们忙着砍树条编篱笆。而监工手执皮鞭,瞪大眼睛监视着他们,一个也不许偷懒。末二句表明,不能好好睡觉,并非一天两天的事,而是年年岁岁,起早摸黑地干。
 马克思认为剥削的手段之一,就是延长奴隶的劳动时间,这首诗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全诗画龙点晴,长于用短。

《诗经》篇文之《东方未明》赏析|解读|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东方未明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
 颠之倒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注释】①公:指王公贵族。召:传令当差。②晞(xī):天刚发亮。③令:号令。④樊:篱笆。此作动词,编篱笆。圃:菜园。⑤狂夫:监工。瞿瞿(jù):怒视貌。⑥辰:司,掌握。⑦夙:早。莫:同“暮”。晚。
 【鉴赏】这是农奴怨恨官差频繁之诗。
 全诗三章。一、二章写农奴出工很早。天还未亮,监工就催促农奴起床。他如狼似虎地呼叫,使得农奴一片慌乱,竟连衣服也穿颠倒了。诗人抓住这一典型细节,反复咏叹,把官府压榨下农奴夜不安寝的辛劳表现得生动而形象。三章写农奴收工很晚。农奴们紧张地折断柳枝,编扎菜园的篱笆,而监工站在一旁怒目监视,凶神恶煞。直到很晚,监工还不让农奴收工。统治者有意混淆日夜界限,不是失之早,就是失之晚。“不能辰夜,不夙则莫”正是农奴向官府发出的怨恨与控诉的呼声。
 《诗序》说:“刺无节也。朝廷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挈壶氏不能掌其职焉。”意思是说,天还未亮,挈壶氏就向朝中报告时间,致使朝中一片混乱,群臣上朝竟连衣服也穿颠倒了。柳木柔脆不能作篱笆,比喻狂夫惊顾不宜作挈壶之官。由于挈壶氏不能准确地掌握时间,结果不是太早就是太晚。这种说法实误。将挈壶氏比作“狂夫”似觉不类;将赋体“折柳樊圃”视作兴体也不确切。

诗词《东方未明》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东方未明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注释】 ①衣:上身的衣服。裳:下身的衣服。②自:从。公:指奴隶主。召:叫去使唤。③晞:破晓。④令:号令。⑤樊:通‘藩’,藩篱。这里作动词用,编制藩篱。圃:菜园。狂夫:疯汉,指监工的人。瞿瞿:瞪眼怒视的样子。⑥辰:时。夙:早。莫:通“暮”,晚。
 
 【译文】 东方还没一点光,颠颠倒倒穿衣裳。慌忙哪知颠和倒,公爷派人来喊叫。东方还没一点亮,颠颠倒倒穿衣裳。忙中哪知倒和颠,公爷派人来叫喊。编篱围圃折柳枝,工头怒目瞪眼视。哪晚能睡安稳觉?不是早起就是睡得迟。
 
 【集评】 宋·朱熹:“此诗人刺其君兴居无节,号令不时。言东方未明而颠倒其衣裳,则既早矣,而又已有从君所而来召之者焉,盖犹以为晚也。或曰:所以然也,以有自公所而召之者故也”。(《诗集传》卷五)
 清·姚际恒:“《小序》谓‘刺无节’,然古人鸡鸣而起,鸡鸣时正东方未明,可以起矣,并不为早,何言‘无节’乎!此泥后世晏起而妄论古,可笑也。”(《诗经通论》卷六)
 今·余冠英:“这首诗写劳苦的人民为了当官差,应徭役,早晚都不得休息。监工的人瞪目而视,一刻都不放松。”(《诗经选》)
 今·金启华:“讽刺政令无常,小官吏的忙碌情况。”(《国风今译》)
 
 【总案】 姚际恒说此诗“末章难详”,方玉润认为“‘折柳’二句,插入不论”,其原因在于泥于《毛序》和宋儒之说。这本是写劳动人民服徭役的诗歌,将其附会到国君兴居无节上去怎能解释通呢?余冠英之说是也。前二章只笼统写民工服徭役早起晚睡,听到奴隶主的喊叫慌忙之中将衣裳穿颠倒。后一章写在监工监视下“折柳樊圃”时的情景,具体地展示了他们的悲哀和痛苦,更具真实之感。

《诗经》-《东方未明》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东方未明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 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朱熹《诗集传》评价这首诗说:“此诗人刺其君兴居无节,号令不时。言东方未明而颠倒衣裳,则既早矣,而又已有从君所而来召之者焉,盖犹以为晚也。或曰: 所以然者,以有自公所召之者故也。”通观整首诗,后一种解释比较合理。但两种理解都揭示了同一个问题,即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奴役以及奴隶对繁重劳役的强烈不满。
 全诗共三章,作者通过两个细节,细致入微地刻划了一个奴隶慌乱无着和一个奴隶主专横凶暴的形象。第一个细节是前两章共同吟咏的内容: 东方漆黑天没亮的时候,从奴隶主那就传来了命令,要他去当差、服役,于是这个奴隶急忙起身穿衣,慌乱之中把衣服都穿颠倒了。两章第一句话分别指出了时间,说明时间尚早,看似好象为“颠倒衣裳”说明理由,实际上真正的理由是“自公召之”,奴隶主催逼太急。这里的“衣裳”与我们现在的理解不同,“衣”,指上身穿的衣服,“裳”指下身穿的衣服。“颠倒衣裳”和“颠倒裳衣”是说这个奴隶由于天还没亮就被喊叫起来,慌乱之中把裤子穿在了上身,把上衣穿在了下身。作者正是通过“颠倒衣裳”这个细节,形象地说明了奴隶主的催逼之紧和奴隶的慌乱之甚。第二个细节是第三章的内容,作者选取了一个特有的劳动场面: 折柳枝作园圃的藩篱,通过“狂夫瞿瞿”,奴隶主监工瞪眼怒视的形象。侧面揭示了奴隶劳动的艰苦。在这样的严厉监视下,奴隶们不能按时休息,只有从早到晚,白天黑夜地为奴隶主拼命劳动。“不能辰夜,不夙则莫”,“辰”: 时,守时;“不辰”即不时、失时;“不能辰夜”,就是说不能把夜间当作夜间。“夙”,早;“莫”,暮,晚;“不夙则莫”,不是起早就是贪晚。两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奴隶们被迫劳动的悲惨生活。作者将这样两个细节结合起来,通过两个相反的人物形象的刻划,既说明了沉重的劳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带来的生活的不安定,又揭露了统治者贪婪无道,不顾人民死活的凶残本质。
 在写作方法上,这首诗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前两章采用复沓的形式,写得有趣的是,上章“颠倒衣裳”,下章“颠倒裳衣”; 上章“颠之倒之”,下章“倒之颠之”,看来好象是文字游戏,却大大提高了艺术效果。首先,它创造了韵律的和谐。上章“ang”韵,所以采用了正常词序,“颠倒衣裳”; 下章是“i”韵,所以将原来的词序颠倒之,变为“颠倒裳衣”,使得韵律和谐自然,能够琅琅上口,并有鲜明的节奏感。这是“入乐”的需要,也是追求语言形式美的必然。其次,词序的颠倒,显示了语言的错综美。这两章歌咏的是同一个内容,同一件事情,而且字数相同,句式一致,非常整齐。但整齐当中又富有变化,这种变化除了体现在词汇的选择上 (如,将“明”换为“晞”,这是换韵的需要; 将“召”换为“令”,这是合韵的需要) 以外,最重要的标志就是词序的颠倒。这种颠倒虽然不合语法,不合习惯,但用在这里,却贴切自然,体现了语言的错综变化美,使得语言生动活泼,不呆板,不单调。相反,如果诗人只是重复咏唱第一章的话,则产生不了这样的艺术效果。再次,词序的变化,配合了内容表达的需要。这两章重在刻划奴隶闻命之后的慌乱神态,配合这一内容,作者采用颠倒词序的语言形式加以表达,而这词序的颠倒,恰恰烘托了“慌不择衣”的奴隶颠颠倒倒,辨不清何为衣何为裳的动作,使得形式美的追求与内容的表达有机地统一起来。
 此外,第三章特定场景的选取,“狂夫”形象的刻划,起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这样,使得这首诗从某个奴隶,某次劳动中脱离开来,而代表了整个奴隶阶级的劳役之苦和生活的不安定,从而强有力地控诉了不合理的统治制度。
 《东方未明》是一首赋体诗,诗人紧紧抓住看似好笑,实则含泪的“颠倒衣裳”的细节,在错综变化中反复吟咏,使得统治者的凶险残酷,人民的艰艰困苦暴露无遗。
东方未明

东方未明

〔原文〕
东方未明,
颠倒衣裳。
颠之倒之,
自公召之。
(明、裳,阳部。倒、召,宵部。)
东方未晞,
颠倒裳衣。
倒之颠之,
自公令之。
(晞、衣,微部。颠、令,真部。)
折柳樊圃,
狂夫瞿瞿。
不能辰夜,
不夙则莫。
(圃、瞿、莫,鱼部。)
〔译文〕
东方无光还是一片漆黑,竟然把上、下身的衣裳都穿颠倒了。把衣裳穿得颠三倒四的,因为公家已经派人来召唤。
东方的天光还是有些黑,竟然把上、下身的衣服都穿颠倒了。把衣服穿得颠三倒四的,因为公家已经派人来叫喊。
砍下柔软的杨柳枝条,编好篱笆墙,疯汉瞪着两只眼睛活像凶神。哪能好好地过一宵,不分早晚拼命干活。
〔评介〕
《东方未明》三章,章四句。关于本诗的主旨,《诗序》说:“东方未明,刺无节也。朝廷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挈壶氏不能掌其职焉。”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说“三家无异义。”后人也多从此说。朱熹《诗集传》说:“此诗人刺其君兴居无节,号令不时。言东方未明而颠倒其衣裳,则既早矣,而又已有从君所而来召之者焉,盖犹以为晚也。或曰:所以然者,以有自公所而召之者故也。”通观全诗,朱夫子的“或曰”更为合理一些。方玉润认为:“此诗刺无节,亦必有所指。但《序》无据,故不可考。”方还引苏辙的话说:“为政必有节,及其节而为之,则用力少而事举。苟为无节,缓急皆所以害政也。”无节害政的观点是正确的,可是只认为是“刺无节”是不够全面的。
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认为这首诗是“写劳苦的人民为了当官差、应徭役,早晚都不得休息。监工的人瞪目而视,一刻都不放松。”因此,我们认为这首诗不仅是刺无节,也反映了当时百姓徭役之繁重,受到的剥削之深重。你看那些应役者为其主子编围墙、干杂活,一天到晚忙个不停,连衣服都穿颠倒了。做工时谁也不能偷懒,凶神似的监工瞪着两眼在旁边监视呢。
关于各章的内容,也有不同的理解。吴闿生在《诗义会通》 中承《诗序》说: “此诗前两章言朝廷无节,号令不时。末章则讥挈壶氏之失职。”朱熹虽然从“刺无节”说,但他不同意“讥挈壶氏”之说:“漏刻不明,固可以见其无政,然所以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未必皆挈壶氏之罪也。”苏辙也说:“虽衰乱之世,早莫不易。挈壶虽或失职,何至未明而颠倒衣裳哉?”还有王先谦也不同意君无节而归罪于挈壶氏。他在《集疏》中说:“盖齐侯兴居无节,有未明之时,即有晏起之时。举动任性,非必辰夜之咎。”朱子的“未必”,苏子的反诘句和王先谦的“非必”,都否认了 “讥刺挈壶”之说。
阅读本诗要特别注意两个细节描写。第一个细节就是天还没亮,就从奴隶主那里传来了命令,要人们去当差、服役。于是奴隶们急忙起身穿衣,慌乱之中竟然把衣服都穿颠倒了。这说明天黑分不清是上衣还是下衣,更主要的是由于奴隶主催逼太急。作者正是通过“颠倒衣裳”这个细节的描写,深刻地刻画出奴隶主残酷奴役、专横凶暴的形象和奴隶们劳役繁重、手忙脚乱的具体情形。第二个细节是描写了奴隶们在监工瞪眼怒视的严厉监视下折柳枝作园圃藩篱的劳动场面。不仅揭示了奴隶们劳动的艰苦,同时也刻画了奴隶主监工们的凶狠专横残暴。
在写作方法上,本诗有独到之处。前两章采用复沓的形式,但词序有变化(衣裳、裳衣;颠之倒之、倒之颠之)。这样变化不仅创造了韵律的和谐,也显示了语言的错综美。古韵上章的 “明、裳”为阳部,“倒、召”为宵部;下章的“晞、衣”为微部,“颠、令”为真部。所以将词序颠倒之后,就使得韵律和谐自然,能够琅琅上口,并有鲜明的节奏感。这是“入乐”的需要,也是追求语言美的必然。《诗经》中具有三章的诗篇,往往有一些在末章变调。本诗就是在第二章叙述已经达到高峰时,不能再用重叠渐层的方法作结了,所以在末章将未尽之意用变调形式写出。这恰恰是该诗结构完整性的具体体现。

☚ 东方之日   南山 ☛
东方未明

东方未明

《诗·齐风》篇名。《诗序》说是刺齐君起居无节,号令不时。现代研究者或以为是反映奴隶的繁重劳动。全诗3节12行,每节4行。一、二节复沓,上节“颠倒衣裳”,下节“颠倒裳衣”,上节“颠之倒之”,下节“倒之颠之”,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末节揭露“狂夫瞿瞿”,“不夙则莫”,被监督日夜不息的徭役之苦,写得细至而深刻。

☚ 东方之日   东州逸党 ☛

东方未明dōngfāng-wèimíng

〔主谓〕 《诗经·齐风》的篇名。指东方落后的夷族。《诗经·齐风·东方未明序》:“~,刺无节也,朝廷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挈壶氏不能掌其职。”
△ 多用于民族方面。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