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东方朔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东方朔前154—前93汉武帝侍臣,文学家。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县东)人。武帝即位之初,征举贤良方正之士,他上书自荐,先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给事中。其人行不检点,滑稽多趣,善辞赋。常讽谏武帝行正道,故不得重用,因作散文赋《答客难》,抒发有才而无处施展的苦闷心情。著作有《东方朔》二十二篇,大都散佚,《汉书·艺文志》录有篇目。其作品风格曾为后来的杨雄、班固等人所师法。因其才智出众,后世称之为“仙人”。关于他的传说很多,《神异经》、《海内十洲记》等书也托名为他所作。 东方朔 东方朔古代名臣传说。见《洞冥记》。相传东方朔,小名曼倩。父张夷,年200岁,颜若童子。朔生三日,其母田氏死,邻母拾朔养之,时东方始明,因以姓焉。年三岁,将天下奇书一览谙诵于口,常指挥天上空中独语。邻母忽失朔,数月乃归,母笞之,复去,一年乃归。母见之大惊曰:“汝走一年方回,何以慰吾?”朔曰:“我到紫泥海,有紫水污衣,往虞泉去洗涤,早上去中午回,何言一年?”母又问曰:“汝经何国?”东方朔说到过冥都崇台,睡了一觉,饮了王公的丹栗霞浆,饱闷几死,乃饮玄天黄露半合,即醒,路遇一苍虎,骑虎而归,打捶过痛,虎咬伤脚。”母悲嗟,乃裂青布裳裹之。朔复去家万里,见一枯树,脱布挂树,布化为龙,其地因名布龙泽。朔在汉武帝元封年间,游于鸿濛之泽,得见在白海之滨采桑的母亲和已活九千余年的父亲。后朔长成,作了汉武帝的中大夫。武帝晚年好仙术,与朔十分亲密。一日帝谓朔曰:“朕欲使爱幸者不老,可乎?”东方朔曰:“臣能之。”帝曰:“服何药?”曰:“东北地有芝草,西南有春生之鱼。”帝问:“何知之?”东方朔说出一番神仙怪异之事,帝以为然。天汉二年,帝升苍龙馆,思仙术,召诸方士,言远国遐乡之事,唯东方朔下席操笔上疏再次言神仙,并取玄白青黄仙露各五合,盛于青琉璃,授帝,帝遍赐群臣,其得之者,老者皆少,疾者皆除。朔又善啸,每曼声长啸,辄尘落漫飞。朔未死时,谓同舍郎曰:“天下人无能知朔,知朔者唯大王公耳。”朔卒后,武帝得此语,即召大王公问之曰:“尔知东方朔乎?”公对曰:“不知。”帝又问:“公何所能?”曰:“颇善星历。”帝问:“诸星皆具在否?”问:“诸星具,独不见岁星18年,今复见耳。”帝仰天叹曰:“东方朔生在朕旁18年,而不知是岁星哉!”惨然不乐。 ☚ 洞冥记 金楼子 ☛ 东方朔/诫子 ☚ 几书 东方朔 ☛ 东方朔 东方朔东方朔(前154~前93),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县东)人。汉武帝即位,他上书自荐,自夸博学多能,才貌出众,“可以为天子大臣”,帝甚惊异,令待诏公车。后待诏金马门,擢为常侍郎,官至大中大夫、给事中。性滑稽,玩世不恭,有时也能直言切谏。有集,已佚。今存《答客难》、《非有先生论》、《七谏》等文。明人辑有《东方大中集》。《诫子》一文见于《艺文类聚》。 ☚ 东方朔 诫子 ☛ 东方朔 东方朔前154—前93西汉文学家。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东)人。早年多有所学,曾学诗、书、剑及兵法。武帝时上书自荐,特令待诏公车。后任常侍郎,官至太中大夫、给事中。性诙谐滑稽,善讽刺,亦能直言切谏。其散文赋《答客难》、《非有先生论》,皆以主客问答形式,抒写人才埋没苦闷,寓讽谏之意,对后世影响较大。另有《七谏》一篇,见《楚辞章句》,乃“追悯屈原”之作。原有集二卷,已佚。明人辑有《东方太中集》。托名为他所作者还有小说《神异经》、《海内十洲记》等。 ☚ 吾丘寿王 司马迁 ☛ 神异经/神异记/东王公/天笑/大石室/东方善人/尺郭/𪕰/鹄国/朴父/山臊/河伯使者/西王母会东王公/铜柱/天柱/希有鸟/陈济妻/十洲记/海内十洲记/十洲三岛记/徐福求仙草/祖洲/凤麟洲/续弦胶/月支国猛兽 ☚ 塞翁失马 神异经 ☛ 东方朔 东方朔东汉志怪小说。郭宪撰。原载《洞冥记》卷一。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辑释》据明顾元庆《顾氏文房小说》本《洞冥记》校录。它不同于《东方朔传》,只是《东方朔传》前三段文字(即“朔生三岁”、“三次去家”、“游鸿濛泽”)。有的学者误把《洞冥记·东方朔》和《东方朔传》相混,如成柏泉《古代文言短篇小说选注》、周振甫等主编《中外小说大辞典》、王淑凤等编《古代小说鉴赏辞典》等。本篇详评参见《东方朔传》。 ☚ 东方朔传 吠勒国 ☛ 东方朔 东方朔中国古代神话。明顾元庆《顾氏文房小说》本卷一:“东方朔字曼倩,父张夷,字少平,妻田氏女。夷年二百岁,颜如童子。朔母田氏寡居,梦太白星临其上,因有娠。田氏叹曰:‘无夫而娠,人将弃我。’乃移向代郡东方里为居。五月旦生朔。因以所居里为氏,朔为名。朔生三日而田氏死,时景帝三年也。邻母拾而养之。年三岁,天下秘谶,一览暗诵于口。常指撝天下空中独语。 ☚ 东王公 东术战争记 ☛ 东方朔 东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陵县神头镇)人。汉武帝初,上书自荐,令待诏公车,后又令待诏金马门,后以为太中大夫,给事中。朔以诙谐滑稽进,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好事者或言其为仙,自属不经。所作文以《汉书》本传及《文选》所载《答客难》为最著。其次则《非有先生论》。《楚辞》收其《七谏》七篇。《汉书》本传谓“其馀有《封泰山》、《责和氏璧》及《皇太子生禖》、《屏风》、《殿上柏柱》、《平乐观赋猎》、《八言》、《七言》上下、《从公孙弘借东》诸篇。凡刘向所录朔书具是矣”。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辑其文为一卷,然其中杂有《十洲记序》等,恐非朔作。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录其诗二首及断句三句。主要事迹见《史记·滑稽列传》、《汉书·东方朔传》。 ☚ 刘细君 韦孟 ☛ 东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平县)人。西汉文学家。武帝初即位,征召天下人才,朔上书自荐,“高自称誉”,武帝奇之,使待诏金马门。虽言词诙谐滑稽,有时亦能直言切谏。后为常侍郎,官至大中大夫,给事中。原有集二卷,已散佚,明人辑有《东方大中集》。 东方朔 东方朔前154—93字曼倩,平原厌次 (今山东惠民) 人。汉武帝初,征四方之士,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太中大夫、给事中等。但武帝始终将其视为俳优,不得重用。东方朔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直言切谏。其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亦曾对武帝好奢侈,建上林苑事进行谏劝。在《答客难》、《非有先生论》等文学作品中表露了自己的志向,发抒了怀才不遇的不满,语言疏朗,议论酣畅。东方朔亦能诗,今存其诗二首、断句三。《据地歌》一首构思精妙,句法变化灵活,言简意赅,表现出其特有的用滑稽之谈、寓讽谏之意的风格。东方朔原有集2卷,久佚。明人张溥辑有《东方太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 司马相如 李延年 ☛ 东方朔东方朔(约前157—前93)西汉文学家。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武帝初年,征召天下人才,他上书自荐,获宠,令待诏公车,不久又待诏金马门。后任常侍郎,拜太中大夫给事中。为人诙谐多智,言词敏捷,滑稽善辩。但被视如俳优,不被重用。性直爽,常在诙谐调笑中,寓讽谏之意。善辞赋,有文集二卷,已亡佚。明代张溥编有《东方太中集》。其中以《答客难》、《非有先生论》较为有名。 《答客难》以主客答问方式,吐露士人在封建专制条件下,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苦闷,寓庄于谐,感慨深沉,对后世影响颇大。汉代辞赋大家扬雄、班固等皆有仿作。 东方朔向以诙谐谈笑著称,故被视作才高闻博的“滑稽家”,后人传其异闻颇多。 东方朔东方朔在历史上实有其人,是汉武帝的弄臣,以滑稽之词向武帝进谏而闻名。他多辩善对,应谐不穷,时时被武帝召去解释一些怪异现象或事物,因而后人把记载奇言怪语、神仙方术事情的小说托名于斯,并为他涂上一层扑朔迷离的神秘色彩。这篇叙述东方朔出身及遇仙经过的故事,就是人们幻想的产物。全文可分为四段:东方朔的父亲长命百岁,气色很好,儿子不平常便有了基础。根据《太平御览》卷三六○引用的《洞冥记》佚文,东方朔的出身更具有传奇色彩,“东方朔母田氏寡居,梦太白星临其上因有娠”, 田氏为躲避没有丈夫而怀孕的议论,迁到东方里居住,五月初一生下孩子,以朔(初一)为名,以居里为姓。这段佚文解释了东方朔姓名之由来。他生下来三天由邻居收养,三岁就显示出不凡的才能。出生和童年的描写为东方朔遇仙作了充分的铺垫,平缓地过渡到东方朔忽失忽归,没有给人以突兀的感觉。接着叙述东方朔的两次离家,第一次几个月便归,却被母亲用竹条打了一通,于是第二次出走:过紫泥海,因衣服被紫水弄脏而去浣洗,在都崇堂休息时食丹露浆过量,而饮玄天黄露以解,醒后骑虎归家,打虎太急而被咬伤。离家经过略于第一次而详于第二次,没有重复,详略得当,事情原委交待清楚。小说中运用了传说中神仙世界的一天,就是尘世一年的时间观念,这大概起因于对神仙的仰慕,神仙生活天天好似过年,而人间一年中也只过一次年。东方朔食仙食、饮仙露后神通渐大,于是在第三次离家时,脱下的布衣服挂在枯树上竟化成了龙,这从侧面反映了东方朔的神异,所用之物能化为代表富贵、飞黄腾达的吉祥物,东方朔其人的神通就任读者自己去想象了。接下来把东方朔的形象塑造推向高潮,使下面的游濛鸿之泽时会王母、黄翁有了前提,东方朔既然得了神仙之道,遇到神仙是合乎情理的,而黄翁的说明,坐实了东方朔的不凡,太白精转世的东方朔,自然有奇异的才能。东方朔作为太白之精而流落尘世,在《汉武故事》中说明了原因:因三次偷王母种的三千年才结一果实的桃子。汉王会王母故事中借王母之口说“此儿好作罪过,疏妄无赖”,不过肯定东方朔“原心无恶”,预示将来可以还天。 东方朔的传说,都是把历史和幻想紧密结合起来。文中对东方朔的出生及遇仙的记载,有实有虚。东方朔出生后母亲去世,“时景帝三年也”,和“夷年百岁”形成对比;“布化为龙”是想象,布龙泽是实有的地名;骑虎归家是幻景,母亲“裂青衣裳裹之”是真情的流露。虚实相映,真真假假,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把历史上的东方朔和神仙化的东方朔巧妙地联系起来,使东方朔成为汉武帝求仙传说系统中的重要人物。叙述的事情怪异,语言却十分朴实,有别于描写远国遐方之事时所用的华丽文字。文章层次清楚,随着东方朔的成长线索由浅及深,最后交待东方朔的真实面目,使人顿开茅塞,恍然大悟,增加了故事的可读性。鬼神存在,冥冥世界的奥妙可以洞达,作者的初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读者。 《洞冥记》主要内容是描写远国异民及物产,属于地理博物体志怪,明显地受了《山海经》的影响,但有自己的特色,虽不乏怪异色彩,但和《山海经》等相比却稍显平实,神仙思想十分突出并贯穿全书,上承《列仙传》,下启《十洲记》,把远国遐方与武帝逸闻融合在一起,描写具体,铺饰较多。《洞冥记》在武帝求仙传说系列化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东方朔的传说由此更加丰富完整,以后的戏曲创作从东方朔传说中得到不少启发,是戏曲表现的重要内容之一。 东方朔 《论衡·道虚》: 世或以东方朔亦道人,姓金氏。 《风俗通义·正失》: 俗言: 东方朔太白星精,黄帝时 为风后,尧时为务成子,周时为老聃,在越为范蠡,在齐为鸱夷子皮。言其神圣能兴王霸之业,变化无常。 王利器校注: 《世说新语·规箴》 篇注引《列仙传》: “朔是楚人,武帝时上书说便宜,拜郎中,宣帝初,弃官而去,共谓岁星也。”《开元占经》 二三、《御览》 五引 《汉 武 故事》: “西王母使者至,东方朔死,使者曰:‘朔是木帝精,为岁星,下游人中,以观天下。’”曹植 《辨道论》: “夫神仙之书,道家之言,乃言傅说上为辰尾宿,岁星降下为东方朔。” 《洞冥记》卷一: 东方朔,字曼倩。父张夷,字少平,妻田氏女。夷年二百岁,颜如童子。朔生三日而田氏死,时景帝三年也。邻母拾而养之。三岁,天下秘谶一览,暗诵于口。元封中游濛鸿之泽,忽见王母采桑于白海之滨。俄有黄翁指阿母以告朔曰:“昔为吾妻,托形为太白之精。今汝此星精也。吾却食吞气,已九千余岁。” 东方朔 (日本刊刻《 列仙图赞》) 《独异志》卷上: 张少平妻田氏。少平卒后,累年寡居。忽梦一人自天而下,压其腹,因而怀孕。乃曰: “无夫而孕,人闻弃我也。”徙于代,依东方。五月朔旦,生一子,以其居代东方,名之东方朔。或言岁星精,多能,无不该博。 汉东方朔,岁星精也。自入仕汉武帝,天上岁星不见。至其死后,星乃出。 《太平广记》 卷六引 《洞冥记》 及朔别传: 东方朔,小名曼倩。父张氏,名夷,字少平,母田氏。夷年二百岁,颜若童子。朔生三日而田氏死,死时汉景帝三年也,邻母拾朔养之,时东方始明,因以姓焉。年三岁,天下秘识,一览暗诵于口,恒指挥天上空中独语。 邻母忽失朔,累月暂归。母笞之,后复去,经年乃归。母见之大惊曰:“汝行经年一归,何以慰吾?” 朔曰:“儿暂之紫泥之海,有紫水污衣,仍过虞泉湔洗,朝发中还,何言经年乎?” 母又问曰: “汝悉经何国?” 朔曰:“儿湔衣竟,暂息冥都崇台,一寤眠,王公啖儿以丹栗霞浆,儿食之既多,饱闷几死,乃饮玄天黄露半合。即醒,还遇一苍虎息于路。初儿骑虎而还,打捶过痛,虎啮儿脚伤。”母便悲嗟,乃裂青布裳裹之。 朔复去家万里,见一枯树,脱布挂树,布化为龙,因名其地为布龙泽。朔以元封中游鸿蒙之泽,忽遇母采桑于白海之滨。俄而有黄眉翁,指母以语朔曰:“昔为我妻,托形为太白之精。今汝亦此星之精也。吾却食吞气,已九十余年,目中童子皆有青光,能见幽隐之物。三千年一返骨洗髓,二千年一剥皮伐毛,吾生来已三洗髓五伐毛矣。” 朔既长,仕汉武帝为太中大夫。武帝暮年好仙术,与朔狎昵。一日谓朔曰:“朕欲使爱幸者不老,可乎?”朔曰:“臣能之。” 帝曰: “服何药?”曰: “东北地有芝草,西南有春生之鱼。” 帝曰: “何知之?” 曰: “三足乌欲下地食此草,羲和以手掩乌目,不许下,畏其食此草也。鸟兽食此,即美闷不能动。” 问曰: “子何知之?”朔曰:“小儿时掘井,陷落井下,数十年无所托。有人引臣往取此草,乃隔红泉不得渡。其人与臣一只履,臣乃乘履泛泉,得而食之。其国人皆织珠玉为簟,要臣入云韨之幕,设玄眠雕枕,刻镂为日月云雷之状,亦曰‘镂空枕’,亦曰 ‘玄雕枕’。又荐蚔毫之珍褥,以百蚔之毫织为褥。此毫褥而冷,常以夏日舒之,因名 ‘柔毫水藻之褥’。臣举手试之,恐水湿席,定视乃光也。” 其后武帝寝于灵光殿,召朔于青绮窗绨纨幕下,问朔曰: “汉年运火德统,以何精何瑞为祥?” 朔对曰:“臣常游昊然之墟,在长安之东,过扶桑七万里,有云山,山顶有井,云从井中出。若土德则黄云,火德则赤云,金德则白云,水德则黑云。” 帝深信之。 太初二年,朔从西那邪国还,得声风木十枝以献帝。长九尺,大如指。此木出因洹之水,则 《禹贡》 所谓因桓是来,即其源也。帝以枝遍赐群臣,年百岁者颁赐。此人有疾,枝则有汗,将死者枝则折。昔老聃在周二千七百年,此枝未汗; 洪崖先生尧时年已三千岁,此枝亦未一折。帝乃赐朔。朔曰: “臣见此枝三遍枯死,死而复生,何翅汗折而已。语曰:“年末年,枝忽汗 (《御览》 卷九五三引 《洞冥记》 作 “年未半,枝不汗。”)。此木五千岁一湿,万岁一枯也。” 帝以为然。 又天汉二年,帝升苍龙馆,思仙术,召诸方士,言远国遐乡之事。唯朔下席操笔疏曰: “臣游北极,至镜火山,日月所不照,有龙衔火,以照山四极。亦有园囿池苑,皆植异草木。有明茎草,如金灯,折为烛,照见鬼物形。仙人宁封尝以此草然于夜,朝见腹内外有光,亦名洞腹草。”帝锉此草为苏,以涂明云之观,夜坐此观,即不加烛,亦名照魅草。采以籍足,则入水不沉。 朔又尝东游吉云之地,得神马一匹,高九尺。帝问朔何兽。曰: “王母乘云光辇,以适东王公之舍,税此马于芝田。东王公怒,弃此马于清津天岸。臣至王公坛,因骑而反,绕日三匝,此马人汉关,关门犹未掩。臣于马上睡,不觉还至。” 帝曰: “其名云何?” 朔曰: “因事为名,名步景驹。”朔曰: “自驭之如驽马蹇驴耳。” 朔曰: “臣有吉云草千顷,种于九景山东,二千年一花,明年应生。臣走往刈之,以秣马,马立不饥。” 朔曰:“臣至东极,过吉云之泽。” 帝曰:“何为吉云?” 曰: “其国常以云气占凶吉。若有嘉庆之事,则满室云起,五色照人,着于草树,皆成五色露,露味皆甘。” 帝曰: “吉云五露可得否?” 曰: “臣负吉云草以备马,此立可得,日可三二往。” 乃东走,至夕而还,得玄白青黄露,盛以青琉璃,各受五合,授帝。帝遍赐群臣,其得之者,老者皆少,疾者皆除也。 又武帝尝见彗星,朔折指星木以授帝。帝指彗星,应时星没,时人莫之测也。朔又善啸,每曼声长啸,辄尘落漫飞。 朔未死时,谓同舍郎曰: “天下人无能知朔,知朔者唯太王公耳。”朔卒后,武帝得此语,即召太王公问之曰: “尔知东方朔乎?” 公对曰:“不知。” “公何所能?” 曰: “颇善星历。”帝问:“诸星皆具在否?”曰:“诸星具,独不见岁星十八年,今复见耳。”帝仰天叹曰:“东方朔生在朕傍十八年,而不知是岁星哉!”惨然不乐。 《历代神仙通鉴》卷一五: 金精山 (虔州揭阳县): 南华秋水昭度真君东方朔 (庄周)。 《列仙全传》 卷二: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尝出经年,兄曰:“汝经年一归,何以慰我?” 对曰: “朔暂之紫泥海,有紫水污衣,乃过虞渊湔洗。朝发中还,何云经年?” 汉武帝时上书曰:“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二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通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口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臣矣! 臣朔冒死再拜以闻。”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又迁待诏金马门,常侍中。诏赐之食于前,食已尽,怀其余肉,衣尽污。数赐缣帛,担揭而去。尝用所赐钱帛,取少妇于长安中好女。率取妇一岁所者,即弃去更取。所赐物尽填之女子,人皆笑之。朔曰:“如朔所谓避世于朝廷间者也。”时酒酣据地,歌曰: “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宫殿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朔将死,谓同舍郎曰:“天下人无能知朔,知朔者惟大伍公耳。” 朔亡后,武帝得此语,召大伍公问之。答以不知。帝曰: “公何所能?” 曰: “颇善星历。”帝问: “诸星具在度否?” 曰: “诸星皆在,独不见岁星四十年,今复见耳。” 帝仰天叹曰: “东方朔在朕旁十八年,而不知为岁星。” 尝惨然不乐。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 卷三: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朔生三日而父母俱亡。后游泽中,有黄眉寿指朔曰: “此吾儿也,吾却食使气,三千年一反骨洗髓,二千年一易皮伐毛,吾生已三洗髓、三伐毛矣。” (汉武帝) 以朔为常侍郎,遂得爱幸。后帝与越王为亲,乃使朔泛海求宝,委令一周回。朔经二载乃至。未至,帝问左右: “朔久而不至,今寰中何人善卜?”对曰: “唯有孙宾者极明易筮。” 帝乃更庶服潜行,与左右赍绢二匹,往叩宾门。宾出门而延坐,未之识也。宾乃启卜,卦成,知是帝,惶恐起拜。帝曰: “朕来觅物,卿勿言。” 宾曰: “陛下非卜他物,乃卜东方朔也。朔行七日必至。在今海中,面西招水大叹。到请诘之。” 至日朔至,帝曰: “卿约一年,何故二载?” 朔曰: “臣不敢稽,探宝未得也。” 帝曰: “七日前卿在海中面西招水大叹,何也?” 朔曰: “臣非叹别事,孙宾不识天子,与帝对坐。” 帝深异之。 朔后与友人书云: “不可使尘网名缰拘锁,怡然长笑脱去,十洲三岛相期,拾瑶草,吞日月之光华,共轻举尔。” 王母尝指朔与帝曰:“此我邻家小儿,性多滑稽,曾三来偷桃。此子昔为太上仙官,太上令到方丈山,但务游戏,擅动雷电,激波扬风,致令蛟螈陆行,山崩海竭。太上斥谪,使在人间。近金华二仙及九嶷君陈乞原之。” 帝乃知朔非世俗之徒,乃信天下神仙之事。而淫色自纵,杀伐不休,受书六年,意旨自畅,以为神真见降,必获度世,兴起台馆,劳弊百姓,每事不从王母之微言、上元之妙戒,二真遂不复来。太初二年,柏梁台灾,《真形图》、六甲五帝灵飞十二事灵光生经并烧失不存。但帝先承王母言,以五岳图授燕仲君,又承上元夫人言,以六甲授李少君,书遂行于世。帝既焚书,自知道丧。其后朔一旦乘龙飞升而去。刘向《列仙传》云: 东方朔至昭帝时,时人或谓神人,或谓凡人,作深浅显默之行,或忠言,或戏语,莫知其旨。至宣帝初,弃郎以避乱世,置帻官舍,风飘之而去。后见于会稽,卖药五湖,智者疑其岁星精也。 《通俗编》: 《博物志》: 西王母七夕降九华殿,以五桃与汉武帝。东方朔从殿东厢朱乌牖中窥之。王母曰: “此窥牖小儿,尝三来盗吾此桃。三千岁一子,此子不良,已三过偷之矣。《博物志》 又云: 武帝得不死酒,以示东方朔。朔一饮致尽,帝欲杀之。朔曰: “杀朔若死,此为不验; 以为有验,杀亦不死。” 此与 《战国策》 中射士夺食不死药之言绝相类。《汉书》谓朔事多为童竖眩耀,好事者因更取奇言附著之。此类是已。 [案] 东方朔,西汉武帝时侍臣,善诙谐,好作惊人之语。故 《汉书》曰“其事浮浅,行于众庶,童儿牧竖莫不眩耀。而后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语附著之朔。” (见本传) 所以民间不少神话、故事皆以东方朔为主角,他虽然未曾修道,终于也被封为神仙。《论衡》 即称其为道人,《风俗通义》称其为太白星精 (即金星,也有称之为岁星即木星之精者),风后、务成子、老子、范蠡皆其化身。以后风后、务成子、范蠡皆成为老子的化身,留给东方朔的身份就是太白星精 (或岁星精) 了,且为其编造出家系、父母。《历代神仙通鉴》 又以为庄子后身。由于 《博物志》、《汉武故事》 等书都记载东方朔偷西王母桃故事,所以后世都以之为王母侍臣。 东方朔 东方朔前154—前93西汉辞赋家。《史记》、《汉书》有传。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少失父母,养于兄嫂。年二十二,应武帝贤良方正文学之征,上书自荐,高自称誉,上壮其言,令待诏公车。后尝为郎,与枚皋、郭舍人俱在左右,诙嘲放达,言辞敏捷,有“滑稽之雄”之称。“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汉书·东方朔传》)。建元三年(前138),武帝营建上林,侵害百姓,朔上书极谏,被拜为太中大夫、给事中。时国家外事四边,内兴制度,正值用人之秋,朔亦陈农战强国之计,欲求试用,其言专商鞅、韩非之语,指意放荡,颇复诙谐,辞数万言,终未获用。因著《答客难》,“用位卑以自慰喻”(同上),又设《非有先生》之论,亦以抒情陈志。朔思想复杂,儒、法、道家兼而有之。《汉书·艺文志》载“杂家”“东方朔二十篇”,大多收入《汉书》本传。善辞赋,好作长文,有使人主读之二月乃尽者。《答客难》、《非有先生》最善,在辞赋史上开创了一种新形式,影响颇大。原有集,《隋书·经籍志》载目2卷,早佚。明人张溥辑有《东方太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 石崇 卢钦 ☛ 东方朔借指虽仕而隐的高士。唐李白 《玉壶吟》: “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 东方朔汉代人,字曼倩。武帝时待诏金马门,官至太中大夫。以奇计巧辞亲近于汉武帝,为武帝弄臣。《史记·滑稽列传》:“ (东方朔) 以好古传书,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语……人主诸郎半呼之‘狂人’。”以诙谐滑稽著名,后代方士又附会之为神仙。 东方朔【同义】总目录 东方朔窃桃儿 东方朔 东方朔前145—前93字曼倩,汉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武帝初,征天下贤良文学材力之士。东方朔上书,自称“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可以为天子大臣”,武帝以为奇,待诏金马门,后为常侍郎,官至太中大夫,给事中。他性格诙谐,博览群书,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嫚嘲诙谐以取乐,“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汉书·东方朔传》)。武帝好奢侈,起上林苑,东方朔直言进谏,认为这是“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弃成功,就败事。”临终前还劝谏武帝“远巧佞,退谗言”。但武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得重用。因此,他虽外表诙谐,内心却抑郁不平。其《答客难》、《非有先生论》等都是陈述志向、发抒自己不满之作。 ☚ 司马相如 司马迁 ☛ 东方朔西汉文学家。生于公元前154年,卒于前93年。平原厌次(今山东省惠民)人。武帝时官至太中大夫。《答客难》、《非有先生论》两篇散文赋为其代表作。另有骚体赋《七谏》1篇。史书录有《东方朔》20篇、《东方朔集》两卷,均已散失。 东方朔 东方朔前154—前93DongFangShuo西汉文学家。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武帝时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为人诙谐多智,常在武帝前戏谑谈笑,“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汉书·东方朔传》),曾上书谏起上林苑,多次进言,陈说政治得失,但武帝始终以俳优视之,未予重用。 ☚ 司马相如 司马迁 ☛ 东方朔 东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省惠民县东)人。西汉文学家。武帝时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其为人诙谐多智,常在武帝前戏谑谈笑,“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汉书·东方朔传》),曾上书谏起上林苑,多次进言,陈说政治得失,武帝始终以俳优视之,未予重用。东方朔以文章辞赋闻名。其赋体散文《答客难》,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抒发不为世用的牢骚。《非有先生论》借非有先生之口,阐发“谈何容易”的感慨,启发统治者开听纳谏,也流露出贤士不遇之悲。他的《上书自荐》和《谏起上林苑》也是历来传诵的两篇散文。明代张溥辑有 《东方太中集》,收入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 司马相如 刘向 ☛ 东方朔 东方朔民间所敬之神。多为民间神话、故事中的主角,虽未曾修道,也被视为神仙。其人为西汉武帝侍臣,善诙谐,好作惊人之语,故《汉书》本传称其“事浮浅,行于众庶,童儿牧竖莫不炫耀,而后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语附著之朔”。《论衡·道虚篇》以其为道人,姓金氏。《风俗通义·正失篇》又以其为太皇星精,黄帝时为风后,尧时为务成子,周时为老聃,春秋越时为范蠡,在齐为鸱夷子皮,意其神圣能兴王霸之业,变化无常。之后,风后、务成子、范蠡都成了老子的化身,留给东方朔的便是太白星精或岁星精,并为其编造出家系、父母,谓其父张夷,字少平,母田氏女,累年寡居,梦一人自天而降压其腹,因以怀孕,徙居代郡东方里,五月朔旦生其身,遂名以东方朔,字曼倩。《历代神仙通鉴》又以其为庄子后身。《博物志》、《汉武故事》等书,都记其偷西王母蟠桃的故事,故后世多以其为王母的侍臣。 ☚ 黎琼仙 许旌阳 ☛ 东方朔 东方朔前154~前93西汉辞赋家,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武帝即位时,征求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武帝召见封为郎,后来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东方朔博览群书,知识丰富,性格诙谐,言辞敏捷滑稽,经常在武帝面前谈笑取乐。他很善于察言观色,敢于直言进谏。当时武帝好大喜功,生活奢侈,东方朔曾上书反对武帝修上林。他很有政治头脑,对于富国强兵也曾出谋划策。但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社会里,辞赋家不是正统儒生,地位低,武帝不过把东方朔看做俳优一样的人物,在政治上并未重用他。他内心的抑郁不平就从作品中表现出来。他写了《答客难》、《非有先生论》,以陈述自己的志向,抒发自己的不满情绪。《答客难》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说在汉武帝的大一统时代,“贤”与“不贤”没有区别,自己有才而无从施展,流露出一种不平之气。《非有先生论》写了非有先生劝谕帝王虚心纳谏的事,有很深的寓意。他另有骚体赋《七谏》,但没有多少新意。他的作品对后世有一定影响,比如扬雄的《解嘲》、班固的《答宾戏》均受其影响。东方朔后有文集2卷,已散佚。 ☚ 董仲舒 班固 ☛ 东方朔见“文学”中的“东方朔”。 东方朔前154? —前93西汉文学家。字曼倩,厌次(今山东惠民)人。早年学诗、书、剑、兵法,后自荐入朝,任武帝太中大夫。性诙谐讽刺,有正义感,能直言切谏。《答客难》、《非有先生论》等散文赋,均以主客问答形式,寄寓讽谏之意。前者发泄了个人牢骚,也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事实。原有集二卷,多亡佚。明人辑有《东方大中集》。 东方先生集/东方大中集/吉云子 ☚ 司马文园集选 东方先生集 ☛ 东方朔前154-前93dōng fāng shuò《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13)。人名。西汉官吏。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武帝时,拜大中大夫给事中,故人称东方大中。滑稽多智,喜谈谐善辞赋。常在武帝前调笑取乐,被以俳优侍之,但能“直言切谏”,有正义感。其作《汉书·艺文志》著录20篇,多已佚。明人张溥辑成《东方大中集》。 东方朔 东方朔前154~前93西汉滑稽大臣, 文学家。平原厌次 (今山东惠民)人,字曼倩。武帝时以上书,召待诏。由于他应声辄对,变诈缝出,武帝爱幸,遂为常侍郎。谏阻建上林苑,奏《泰阶》之事,拜太中大夫给事中。尝小遗殿上, 以不敬免为庶人, 复为郎中。曾阻止窦太主男宠董偃入宣室,使之宠幸口衰。他为人虽诙笑,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上书陈农战强国之计,不见用,因著论《答客难》, 已又著《非有先生论》。他善于辞赋,著作甚多,此二篇最善。后来关于他的传说很多。《汉书·艺文志》杂家有《东方朔》二十篇,今散佚。托名于他的作品也很多,如《神异经》、《海内十洲记》等。 ☚ 贾捐之 刘屈氂 ☛ 东方朔 东方朔前154~前93西汉文学家。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阳信)人。武帝时,待诏金马门,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给事中。在宫廷中处于弄臣地位,但也有些正义感。著文20篇,今散佚不全。著名者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答客难》以设为问答的形式,写出士人任人玩弄于股掌之上的可怜地位,诙谐中饱含着士人的辛酸及对帝王的讽刺,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满腹牢骚。后人扬雄、班固、张衡等多有拟作。《非有先生论》首以。“谈何容易”发起议论,继之以三个“故曰谈何容易”作为分层小结,构思颇为巧妙。二文在赋史上形成独具一格的散文赋流派。 ☚ 司马相如 司马迁 ☛ 东方朔 东方朔前154—前93西汉文学家。字曼倩,平原厌次(今陵县东北三十里)人。汉武帝初即位,下诏征举方正、贤良之士,朔上书自荐,对自己的才识毫不讳言:“臣朔少央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二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陈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武帝壮其言,命待诏公车,久之,被封为常侍郎,又任过太中大夫等职。武帝曾问他,比董仲舒、公孙宏、司马相如辈如何,朔答道:“朔虽不肖,尚兼此数子者。”当时朝廷多事,文人多奉使四方,独他与枚皋、郭舍人在武帝左右,以漫嘲诙谐为娱乐。故时人称他们为滑稽家。相传朔常因诙谐而得到武帝赏赐,便用以置妾侍。日久厌弃,便把妾侍赠人,再买新妾。他能闹中取静,自谓:他人隐居,均在山林,独他却隐居在金马门中。他的行动和思想既然这样浪漫,于是后人就把种种诞漫之谈附蓄到他身上,并衍生出许多关于他的奇异传说。题朔撰的书有《神异经》与《海内十洲记》,体例均仿《山海经》,然略于山川道路,而多载诡异之物,间有嘲讽之辞。鲁迅以为朔虽以滑稽名,然诞漫不至此,所以断为伪作。(见《中国小说史略》)朔以不得重用,故作散文《答客难》以自慰,又有《非有先生论》,也是用以自喻的文章。还有《封泰山》、《责和氏璧》、《从公孙宏借车》等20篇。名作《七谏》1篇为赋体,为《汉志》所未载。 东方朔 ☚ 打开济南府 东风集 ☛ 东方朔154~93B. C.Dongfang Shuowriter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Works: Answering the Questions of a Guest,etc. 东方朔前154—前93西汉大臣、文学家。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东北)人。性诙谐滑稽,善辞赋。武帝即位初,他上书自荐,任侍郎、大夫等职,常以正道讽谏武帝。因终不得重用,故作散文赋《答客难》,以抒发有才智而无由施展之苦闷。 东方朔前154—前93西汉文学家。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陵县)人。武帝时,为太中大夫。善辞赋,性诙谐滑稽。后来关于他的传说很多,被称为“仙人”。《神异经》、《海内十洲记》等书也托名是他所作。 东方朔前161—?西汉文学家。字曼倩。平原厌次(山东惠民)人。武帝时历任常侍郎、太中大夫、中郎。性恢谐滑稽,常讽谏武帝。善辞赋,《答客难》、《非有先生之论》较为有名。 《汉书·艺文志》杂家有《东方朔》二十篇,今散佚。《神异经》、《海内十洲记》等书是托名于他的作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