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教育目标分类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教育目标分类学学科名。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专门研究教育目的、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等教育体系的目的分类理论和方法的学科。最先由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等人提出。它为教育目的的实现,为课程编制及其测验和评价提供了参考的框架结构,有利于教育者准确地进行教育科学的交流。在几种国外的教育目标分类中,以布卢姆等人研究出来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在教育评价中影响最大,其他几种分类学或多或少地接受它的一定影响。布卢姆把整个教育目标分为认识、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从实现各领域的最终目标所要经过哪些系列目标出发,明确列出具体的目标体系。这种分类归纳出超越具体教学内容差异所反映出的共同心理行为特性,涉及的目标仅反映能力和特性,而不包括其实质内容。认识领域的目标分为两类:一类为记忆方面的知识水平;一类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智能与技能,与对素材或问题进行组织的思维过程。具体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由简到繁进行排列。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是通过分析对某个事物的注意、重视等问题到确定它在自身态度和价值中的位置的整个过程,系统地定出该过程的检测点。该领域分为接受、反应、价值判断、组织化和个性化。动作技能领域分为反射动作、基本动作、知觉能力、体能、技巧动作和自然化。加涅的教育目标分类,与布卢姆的外显行为作为分类的基点相对,是以能力作为教育目标分类的基点,把教育目标分为五大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和态度。在每个大类下面也分若干小类,从而构成加涅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梶田壑一的教育目标分类,是把布卢姆的分类思想与日本实际结合,将认知、情感和动作三个领域综合为开、示、悟、入四个层次。 教育目标分类学 教育目标分类学Jiaoyu mubiao fenleixue把各门学科的教育(教学目标)按统一标准分类使之规范化、系列化的理论。旨在为目标和评价的科学设计提供技术性指导。目标分类可增加教师对教育目标多标性的认识,并在确定某一目标时从中了解与其它目标的关系及其在目标系列中的地位。美国B·S·布卢姆首创,所撰《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1956年出版,第二分册1964年出版。他以1948年美国大学考试专家小组提出分类组织结构的理论框架为基础,把各类教育目标分为认识、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在认知领域又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方面。在情感领域,1964年柯拉斯和尔等人把它分为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五个方面。在动作技能领域,1970年基布勒等人将人分为整个身体的运动、协调细致的动作、非语言交流的动作、言语行为四个方面。此后,其他学者也提出不同的分类方法。如日本梶田睿一依据目标实现的形态分为基础、提高、体验三大类。美国R·M·Gagne依据学习结果的多样性分为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运动技能和态度五类。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也有以学习内容、过程和态度分类及按全面发展个性品质和心理素质分类的。 ☚ 教育经验 三个结合六个并举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