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救国公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救国公债1937年国民政府于抗战爆发后发行的公债。发行额为5亿元,年息4厘,从1941年起分20年还清。票面额分5、10、50、100、1000和10000元6种。现金和有价物品都可应募。1948年国民政府于发行“金圆券”时公布《法币公债处理办法》,规定按照票面加13000倍,再按法币300万对“金圆券”1元的比率折合偿还,使该债券持有人损失很大。 救国公债 救国公债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为粉碎敌人经济封锁,保护和发展边区经济,于1941年发行的建设救国公债。总额500万元(法权),票面额分5元、10元、50元三种,年利率为7.5厘。公债为有价证券,可以自由买卖、抵押、交纳税款和兑换法币和光华票。由于边区人民踊跃认购,公债实际完成618万元,其中500万元投资经济建设,118万元用作经费开支。公债原定从1942年起10年还清,后因边区财力较充裕 提前于1944年全部偿还。 ☚ 公粮 统一累进税试行条例 ☛ 救国公债 救国公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为鼓励人民集中财力,充救国费用起见”而发行的公债。它是在1937年8月18日国民政府公布《救国公债条例》、8月21日财政部公布《救国公债募集办法》后,于1937年9月1日开始按票面值发行的。此次公债计划发行5亿元,实际发行49206万多元;利息为年率4%,自1938年起,每年8月底支付一次;本公债自1941年起还本,分30年还清,每年抽签还本一次;其还本付息基金,由财政部从国库税收中拨付。这次公债发行有三个特点,一是无论团体还是个人,认购公债时,既可以交现金,也可以交有价物品,这在募集办法中共列出了9类:国币,硬币,外币,生金银及其制成品,有价证券,存款折据,有奖储蓄会会单及人寿保险单之已届规定退还现金期限者,不动产之易于变价者,物品材料之可立时变价或可直接应用者。这么多东西都可用来抵缴认购的公债款,可谓空前绝后。特点之二是经募机关的阵容庞大,包括国民党各级党部、各级政府机关、各邮政局、各邮政汇业储金局、各电报局、各国营企业机关、各银钱业公会、各商会、各同业公会、各银行、钱庄、各报馆、各学校、各法团,并由这些经募机关组成专门的“救国公债劝募委员会”,设总会于上海,各省市设分会,分会之下再设支会,办理宣传经募事宜。第三个特点是设立了奖励条款,规定“凡应募及经募巨额公债,由总会函财政部呈请国府特予奖励”。如同国民党统治时期发行的绝大部分公债一样,救国公债亦未还清。 ☚ 复兴公债 金公债 ☛ 救国公债 救国公债国民政府以抗日救国的名义,于1937年9月发行的内债。总额发行法币5亿元,年息4厘,规定第二年开始付息,1941年开始还本,此后30年本息还清。为推行此项公债专门成立了“劝募委员会”,公开“劝募”无论个人或团体,无论现金或有价物品,均可应募。名为“劝募”,实为硬性摊派。 ☚ 统一公债 中国近代外币公债 ☛ 救国公债liberty bond 救国公债 救国公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为筹措抗日救国经费而发行的法币公债。1937年9月1日发行。总额5亿元,年息4厘,自1938年起,每年8月付息 一次,自1941年起分30年还清。曾组织各级“劝募委员会” 在民间公开劝募。1948年9月,国民政府公布“法币公债处理办法”,规定按票面加13000倍,再按法币300万元对金圆券1元的比率折合偿还。由于金圆券的大幅度贬值,持券者遭受很大损失。 ☚ 营利事业所得税管理方案 副总统竞选风波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