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线菌病actinomycosis系由以色列放线菌而引起的一种慢性化脓性深部真菌病。本病菌可在正常人的口腔粘膜、唾液、龋齿和扁桃体隐窝内,一般情况下不使人致病,由于机体抵抗力低下,在拔牙、口腔粘膜损害等情况下侵入身体造成感染。最多见者为面颈部放线菌病,其次为肺部、肠部的感染。面颈部放线菌病好发生在下颌骨部位,开始为皮下无痛性硬结,逐渐增大与皮肤粘连。表面皮肤逐渐呈暗红色或棕红色,进而形成脓肿,溃破后可流出含颗粒的脓液。新的硬结与脓肿不断发生,并形成多数相沟通的瘘管且有瘢痕形成。严重者波及下颌骨引起骨髓炎。青霉素对本病有特效。 放线菌病actinomycosis是伊氏放线菌和几种少见放线菌所致的慢性化脓性肉芽肿疾病。以多发性脓肿和瘘管形成,排出带硫磺色颗粒脓液为特征。临床分为面颈放线菌病、肺放线菌病、胃肠放线菌病、放线菌败血症和其他脏器放线菌病。治疗可采用青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等。 放线菌病 放线菌病放线菌病是主要由以色列放线菌引起的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损害向外周组织扩展,并形成多数瘘管和排出带有“硫黄色颗粒”的脓液。世界各地散发,男性较多见,发病年龄平均在20~45岁之间。 以色列放线菌属放线菌科,厌氧或微需氧,革兰染色阳性,非抗酸性,菌体较一般霉菌菌丝细,直径约1μm,长约5μm。在组织及脓液中表现为颗粒状,颗粒外围菌丝末端形成菌鞘,呈杵状,并排列成放射形。本病主要为内源性感染。在正常人口腔、龋齿及扁桃体隐窝内,均可发现放线菌菌丝。组织损伤如拔牙是感染的重要因素。本病大多沿结缔组织向周围蔓延、和其他细菌混合感染是放线菌致病的重要辅因,常见的伴发细菌为梭形杆菌,厌氧链球菌等。 症状因损害发生的部位而异。主要有以下三个部位: ❶面颈部放线菌病:约占半数以上,常见于面颈部特别是下颌角处。开始为一皮下结节,逐渐增大,与其上皮肤粘连,以后肤色转暗红或紫色。形成脓肿时感痛或灼热,咀嚼肌受累,影响张口。脓肿破裂,流出带“硫黄色颗粒”的脓液。外周可陆续产生新结节和脓肿,继以形成瘘管和萎缩性疤痕。邻近骨胳受累产生骨膜炎或(及)骨髓炎。 ❷腹部放线菌病: 约占1/4。由口腔、胸部或其他部位转移而来。常见于回盲区,局部形成肿块,有压痛,很少穿破,似慢性阑尾炎;向上可延及肝脏,穿过膈肌入胸部;向后侵犯腰椎或引起腰肌脓肿。肠内病变可误诊为恶性肿瘤。少数可穿过腹壁形成瘘管。可伴发热、畏寒、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 ❸胸部放线菌病: 约占1/6,大多由口腔或腹部直接蔓延而来。常见于肺门区和肺下叶,表现似肺结核,有咳嗽、胸痛、粘性脓血痰、发热、贫血、体重减轻等。胸膜常有广泛粘连,易于在胸壁形成瘘管并排出“硫黄色颗粒”。其他少见的类型有脊椎、脑等,症状随部位而异。 实验室检查——霉菌检查有决定性意义。可用纱布引流条收集脓液后直接找“硫黄色颗粒”。颗粒于显微镜下不透光,外周有或无清晰的凝胶样突出革兰阳性的分枝菌丝或其末端呈杵状体,排列成放射状。生理盐水洗净的颗粒,接种于厌氧的硫乙醇酸钠培养基,37℃4~6即见生长。鉴定菌种可借生化反应辅助。 面颈部放线菌病应与瘰疬性皮肤结核鉴别,后者由淋巴结结核发展而来,皮肤浸润不明显,多数性结节破溃后形成排列成带状的瘘管,结节破溃后,流出稀薄脓液,无“硫黄色颗粒”,对青霉素无效。各型确诊最后均取决于霉菌检查。 防治在于注意口腔卫生。拔牙后如有感染必须及早彻底治疗。首选是青霉素剂,剂量要大,疗程要长。一般200~800万单位/日,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持续二个月以上。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洁霉素2~3g/日。四环素、链霉素、氯霉素也有效,但通常作为辅助治疗而不单独使用。必要时切开引流和去除死骨,以促进愈合。术前后均应配合抗菌疗法。 ☚ 镰刀菌病 奴卡菌病 ☛
放线菌病 放线菌病放线菌病系伊氏放线菌和几种少见放线菌所致的慢性化脓性肉芽肿疾病。本病以多发性脓肿和瘘管形成、排出带硫磺色颗粒脓液为特征。病变多见于面、颈部,肺,胸膜和回盲区,有时病原体可经血行播散而致败血症。 病原学 伊氏放线菌为放线菌病的主要病原体,可自正常人口腔分离出,为革兰阳性、非抗酸性丝状杆菌,断裂后形态似类白喉杆菌。在人体病变组织和脓样分泌物中形成肉眼可见的黄色小颗粒,称硫磺色颗粒。此颗粒有一定特征性,由放线菌分泌的多糖蛋白粘合菌丝组成。伊氏放线菌厌氧,培养较困难,5%CO2可促进生长。于无氧条件下,在含糖肉汤或肉渣培养基中,37℃孵育3~6天后可有灰色球形小菌落出现。牛型放线菌为牛放线菌病的病原体,一般对人不致病。伊氏放线菌能还原硝酸盐和分解木糖,可藉此反应与牛型放线菌相鉴别。内氏放线菌、埃氏放线菌、粘性放线菌、丙酸蛛网菌等少见的放线菌皆可见于正常人口腔内,并产生放线菌病。 流行病学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各年龄均可受到感染,以30~60岁者居多;男女之比约为3~4:1。致病性放线菌可寄生于正常人的口腔粘膜、龋齿周围、扁桃体隐窝以及大肠等处而不发病。伊氏放线菌仅对人致病,尚未在外界分离到,其发病为内源性。 组织的氧化-还原电势为人体对内源性厌氧菌的主要防御机制。外科手术操作、其他创伤、慢性和反复的病毒和细菌性感染形成的组织损伤等皆能降低局部组织的氧化-还原电势,促使厌氧放线菌大量繁殖,侵犯周围组织形成感染。面、颈放线菌病多发生于拔牙等牙科操作或口腔细菌、病毒感染后。面、颈放线菌病或齿龈感染者口腔中的感染性碎屑吸入后即可造成肺放线菌病; 腹腔放线菌病病原体偶可穿透横膈波及胸部,但甚罕见。胃肠放线菌病则与胃肠道粘膜损伤有关。 放线菌病病变为单个或多个硬结或肿块,其外层为结缔组织形成的硬壁,内中为多个脓肿,藉窦道相互贯通,同时有瘘管形成,将稀薄脓液渗出物排出,后者可含有硫磺色颗粒。病理检查的基本病变为肉芽肿形成,中间为放线菌菌落(颗粒),外围为液化性坏死、单核及多核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 临床表现 根据病变部位及感染方式,放线菌病分为下列4型: (1)面、颈放线菌病: 放线菌通过拔牙或口咽粘膜损伤入侵,好发部位在面颊和近下颚角的面颈交界处。病变开始为一皮下结节,逐渐增大,皮肤呈暗红色。形成脓肿后有疼痛和张口困难。脓肿破裂后由瘘管流出脓液,内含硫磺色颗粒。颌骨常有骨膜炎和骨髓炎。病变可直接延及眼眶、鼻旁窦、甚至累及脑膜。 (2)肺放线菌病: 一般表现为轻度肺炎,偶有大片实变,甚至出现空洞;病变多在肺的中下叶。有咳嗽、咯痰、偶有咯血等主诉。甚易波及胸膜,可形成脓胸和胸壁瘘管,排出含硫磺色颗粒的脓液。肺及胸膜病变可直接波及心包、心脏、胸椎或横膈,形成膈下或肝脏脓肿。也可造成血行播散。 (3) 胃肠放线菌病: 病变最多见于回盲部,次为肛门直肠或胃部。回盲部病变急性初发时很象阑尾炎,手术后伤口久不愈合而成瘘管。慢性期常见症状为腹痛、腹泻或局部下坠感。髂窝部常扪及肿块,伴轻度压痛,表面皮肤呈红色或灰红色。病变可波及肝、肾、胸部、腰椎、盆腔等部位。感染严重者除腹腔内炎症表现外,尚有寒战、高热、毒血症等症状。 (4) 放线菌败血症和其他脏器放线菌病: 放线菌可自肺部病变经血流播散,侵入肝、肾、脾等脏器造成迁徙性脓肿。全身皮肤出现疼痛性红色结节,增大溃破后即形成窦道。反复发作的胸膜和心包积液也较常见。败血症有时持续数月之久,病人有低热、不适、食欲减退、消瘦、咳嗽、咯血等。放线菌易侵犯骨胳,以下颌骨、胸腰椎病变最为多见。骨胳病变可由邻近器官组织感染蔓延,也可为血源性。中枢神经系统放线菌病较为少见,表现为脑脓肿或脑膜炎;绝大多数为血源性,少数由鼻旁窦等病变扩散而来。 诊断 根据各型放线菌病的临床表现和组织或脓液中典型硫磺色颗粒的发现,即可考虑放线菌病的可能性。颗粒加氢氧化钾或水的直接涂片,镜检可见排列成放射状的菌丝,边缘有透明发亮,类似孢子的菌鞘;将颗粒压碎,固定后用革兰染色,油镜可见排列不规则、长短不一、革兰阳性、Y型分枝的菌丝,抗酸染色阴性。奴卡菌、真菌或某些细菌有时可形成颗粒,应与放线菌形成的颗粒鉴别。奴卡菌颗粒与放线菌者相似,但奴卡菌抗酸染色阳性,为需氧菌。真菌菌丝粗,可分隔、分枝、边缘有厚壁孢子。金黄色葡萄球菌、非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形成的颗粒,涂片染色可发现有关细菌。病变组织病理切片检查也有助于诊断。脓液、组织或硫磺色颗粒进行厌氧或普通培养可明确诊断。伊氏放线菌很少获得纯培养,常有厌氧链球菌和类杆菌共同生长。此外,普通需氧菌培养中也常同时有某些革兰阴性杆菌生长。琼脂扩散试验虽在败血症或播散型有较高阳性率,但面、颈放线菌病反应阴性,且与结核病有交叉反应,故临床应用价值不大。 治疗 未经特效治疗的放线菌病皆呈慢性迁延病程,窦道、瘘管持续存在,经常排放脓液。经抗生素治疗后,90%以上的面、颈放线菌病和80%以上的胃肠放线菌病可获痊愈。肺放线菌病预后较差,有血行播散者预后更差。 青霉素G、红霉素、四环素、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等对放线菌病皆有良好治疗效果。青霉素G为首选药物,成人剂量为200万~500万u,分2次肌注,疗程2~3月。对青霉素过敏或有骨胳病变者应选用林可霉素或氯林可霉素。脓肿或积脓应引流,病变组织必要时可切除。外科处理仅为辅助措施,抗菌治疗必不可缺。 预防应注意口腔卫生。拔牙或其他手术后出现的慢性化脓感染应考虑有放线菌病的可能,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以防止病变扩散。 ☚ 孢子丝菌病 奴卡菌病 ☛
放线菌病 放线菌病放线菌病是由以色列放线菌引起的一种亚急性或慢性肉芽肿性疾病,常易形成外瘘。最多见于颜面、颈、肺、胸膜和回盲部。偶见于骨、心包、肛直肠部。 以色列放线菌为革兰阳性丝状菌,在厌氧条件下生长,培养3~7天就形成菌丛。如菌数足够多,又有组织感染,则由放线菌分泌的多糖蛋白能将菌丝集合成黄色硫磺状颗粒。以色列放线菌正常存在于人的口腔和齿龈部,任何降低局部氧化还原电位的因素,如局部组织损伤,异物,病毒性和化脓性感染,均会使放线菌繁殖和侵入周围组织。因此,放线菌病常是放线菌的内源性感染引起,不会发生人与人的传染。 临床表现可分: 颈面型 最多见。拔牙或口腔损伤后,局部粘膜的小块破损和坏死就足以使齿龈部的放线菌侵入周围组织,引起亚急性或慢性肉芽肿性感染,局部组织伴有坏死和纤维化。感染可沿组织间隙向皮肤表面扩散,数周后常在下颌角处形成疼痛的棕红色坚硬肿块,逐渐增大,随后中央软化,终于穿破形成多数瘘口,流出黄色脓液,内含硫磺状颗粒,但很少形成溃疡或侵犯局部淋巴结。感染可累及下颌骨,引起下颌骨膜炎或骨髓炎。 肺型 口腔内的放线菌被吸入肺内,引起轻度肺炎,病人开始有干咳。肺炎和肺不张又有利于厌氧菌的生长和繁殖,因此,肺部感染发展,可向胸膜扩散,病人发热,咳痰,偶有咳血。胸膜炎可引起脓胸,向胸壁穿破形成外瘘。也可扩散至心包、胸椎、横膈,并穿破至膈下,引起膈下脓肿或肝脓肿。 胃肠型 因咽下的放线菌通过肠粘膜的破损,侵入周围结缔组织或肠系膜。常见于回盲部,偶见于肛直肠部。产生腹部不适、发热、腹块、外瘘等症状,类似阑尾炎或结肠癌。并可蔓延至肾或盆腔器官。 其它如脑型、肝型、肾型或败血症极罕见。 将脓、痰和分泌物中的硫磺状颗粒放于玻片上,作革兰染色,在显微镜下即可见到放射状菌丝; 或厌氧菌培养3~7天有菌丛形成,诊断即可明确。抗生素和外科手术综合疗法有效。早期病例,可应用青霉素治疗,每天剂量100万~200万u。疗程至少4周。晚期病例,应考虑手术切除或切开引流,并辅以大量抗生素。 ☚ 炭疽病 结核 ☛ 放线菌病actinomycos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