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袋sǎdài箭袋,源自蒙古语。元关汉卿《五侯宴》剧李嗣源白:“大小军卒,赶着这白兔儿。我有心待不赶来,可惜了我那枝艾叶金[[!NB051]]箭了。如今赶到这潞州长子县荒草坡前,不见了白兔,则见地下插一枝箭,左右,与我拾将那枝箭来,插在我这~中。”又元明间无名氏《岳飞精忠》剧头折铁军白:“终日打练垂,又不包网巾。弩二并速门,~紧随身。” 撒袋锡伯族赠礼形式之一。过去,在民间,撒袋极受器重,因其以皮制作,且工序繁多,制作费工,被视为珍品。官兵从征立功,其乡友为嘉奖,多以撒袋当重礼赠予,后民间亦多以其为重礼赠挚友。 撒袋又称“櫜鞬”,满族骑射贮存弓矢之袋。多以皮革、呢、绒为质,分制为两个袋子,贮存弓箭。上嵌金属或绿松石、珊瑚等玉质饰件。狩猎或战时挂于腰间。清制,一、二品官员所佩撒袋以皮革制作,六品以下官员加饰红、黄线两道,兵丁则以黑革制作。 撒袋〈名〉(1)盛弓箭的袋子。 《醒》一百: 不防备素姐在里间卧房之内,将那墙上挂的~取了一张弓,拈了一枝雕翎铲箭,照得狄希陈真实不差,从窗眼里面飕的一箭。 (2) 泛指行装。 《聊·增》四: 万岁爷带着那全副的~……不觉的浑身是汗,呼呼的气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