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摽有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摽有梅 摽有梅《诗经·召南》篇名。民间情歌。写女子急切求嫁之情。诗中借劳动抒发情思,让感情随劳动进程而发展,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诗集传》谓此诗写“南国被文王之化,女子知以贞信自守,惧其嫁不及时,而有强暴之辱”,当系曲解。 ☚ 汉广 小星 ☛ 摽有梅 摽有梅《诗经·召南》篇名。此为待嫁女子所唱的情歌。她感叹青春年华易逝,希望求偶的男子及时向她求婚。全诗三章,章四句。每章前二句以梅子坠落比喻青春的消逝,后二句是写女子对男子的热切期望。通篇抒写率直,感情挚烈,且直中带曲,情景交融。 ☚ 殷其靁 小星 ☛ 摽有梅
【注释】 ①摽(biao鳔):坠落。摽梅,言梅熟而落,比喻女子已到结婚年龄。有:语助词。实:指梅的果实。七:十分之七,七成。②庶:众。士:未结婚的男子。迨(dai代):及,趁着。吉:吉日。③顷筐:斜口的筐子,犹今之畚箕。塈(ji既):取。④谓:“会”的借字,聚会。 【译文】 梅子熟了,纷纷落地。但树上还留有七成。快追求我吧小伙子,趁着这良辰美景。梅子熟了,纷纷落地,树上只剩下三成。快追求我吧小伙子,今儿就是好时辰。梅子熟了,完全落地,拿着浅筐来拾取。快追求我吧小伙子,今儿就可相亲相爱在一起。 【集评】 清·方玉润:“一层紧一层。”(《诗经原始》卷二)清·刘沅:“其词汲汲,如将失之。”(《诗经恒解》卷一) 【总案】 据《周礼·地官·媒氏》,周代一些地区有在仲春之月“令会男女”的制度,凡男子到三十岁未娶,女子到二十岁未嫁的,都可利用这个机会选择对象,不必受正常礼制的限制而自由订婚或结婚。这首诗即是男女相会时女子唱出的歌。诗以梅子不断下落起兴,引起对青春将逝的惋叹和对火热爱情生活的一层深似一层、一层强似一层的热烈企盼,声口宛然,情态毕现。既真实展示了一时风俗,同时以大胆抒怀的方式,生动显示了古代劳动妇女的真挚感情、纯美心地和朴实性格,使人读后留下了深刻印象。 摽有梅诗经·召南
这是一首古老的民间情歌,大约产生于春秋时代今湖北境内。全诗歌咏了一个妙龄少女求爱寻偶的急切心情。 “摽有梅”,向来理解为比兴,其实是赋的手法。古时每当二三月份,民间青年男女,相聚寻爱,奔者不禁。诗中的“摽有梅”便是这种场景下女子向男子示爱求偶的一种方式。“摽”音飘,击也,有掷物触人的意思。“梅”,与“媒”同音,因之在特定场合“梅”便一字双关,有了媒合的喻意。摽梅便是掷梅予人,表示爱情,寻求配偶,极富生活气息和民间情调。 这首诗构思简明,通过一个动作和一个心声的描写,便把主人公求爱寻偶的急切心情表现出来了。诗的主人公是一个豆蔻年华、情窦初开的民间少女。大约是阳春三月,她手提一篮儿梅子前来聚会。在人群中她瞄准了一个心中倾慕的小伙子,抓起梅子连连投去。随着这示爱的动作,积聚内心的爱欲冲开心扉,并发出动人的歌唱:“钟情于我的人啊,赶快趁这吉日良辰来追求我吧!”这歌声荡漾着怀春的激情,散发着诚挚的芳香,呼唤着爱情的到来。性格天真外露,心地晶莹纯美,感情炽烈,追求急切,真是袭人肺腑,感人至深。 这首诗发挥了重章叠咏的作用,把少女求爱寻偶的急切心情揭示得极有层次。首章言“其实七兮”,这是说梅子投出去了十分之三。次章言“其实三兮”,这是说梅子投出去了十分之七。末章言“倾筐塈之”。“倾筐”,指斜口的小提篮儿。“塈”(音气),“给”的意思。这句是说梅子既已投尽,那就连提篮儿也一起给你吧。梅子投出去的越多,意味着求爱的心情越强烈。因此随着梅子的渐次投出,少女求爱的心理也在发生变化。首章言“迨其吉兮”,说的是吉日;次章言“迨其今兮”,强调的是今天;末章言“迨其谓之”。“谓”,“归”的借字,出嫁的意思。这里不是呼唤对方来追求自己,而是表白自己要嫁给对方。如果说首章是在试探对方,那么次章便是向对方进逼了,而末章则达到了感情的高峰。这时在少女的内心,似乎单独的我已不复存在,幻想着与对方融为一体,实现美好的结合。可见,三章表现了三个心理层次,其对爱情的追求,一层比一层强烈。这便清晰而真切地揭示了少女在求爱过程所经历的心理变化,具体而细微地再现了她内在的感情世界,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丰满和鲜明。可以说这是成功运用重章形式的一个范例。 这首诗描写了对异性的倾慕与追求。这是普存于人类社会的永恒现象,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诚如我们平常所见到的那样,哪一个青年男子不善钟情,哪一个妙龄少女不曾怀春,这是人神圣的纯洁的天性。祝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这恐怕便是我们读后的共同感受吧。 摽有梅摽有梅, 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 迨其吉兮! 摽有梅, 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 迨其今兮! 摽有梅, 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 迨其谓之! 树上梅子纷纷落地,果实还剩十分之七。追求我的小伙子,赶快趁着这个好时机。 树上梅子落地纷纷,果实只剩十分之三。追求我的小伙子,切莫错过现在这个好时辰。 树上梅子落地纷纷,多得须用筐来盛。追求我的小伙子,只要你一开口咱俩就成。 《摽有梅》三章,章四句。这是一首情歌。诗中描写一位女子,她盼望追求她的男子及时而来,及时而娶,别误了婚期。龚橙《诗本谊》说:“《摽有梅》,急婿也。”但对此诗历来众说不一。《诗序》说: “《摽有梅》,男女之时也。召南之国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时也。”此言男女之及时倒是事实。宋朱熹《诗集传》说:“南国被文王之化,女子知以贞信自守,惧其嫁不及时,而有强暴之辱也。”此说今人多不从。 全诗三章,每章都以“摽有梅”写起,比喻少女婚姻及时,不要误了婚期,情意真挚,感人肺腑。据古书记载,古时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过此就不算及时了。《周礼·媒氏》:“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从这条记载可以看出,在古时对于到了婚嫁年龄的男女,采取法律的手段,以解决及时婚嫁的问题。又《毛诗正义》说:“礼虽不备,相奔不禁。即周礼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相奔者不禁是也。”又说:“言三十之男,二十之女,礼虽未备,年期既满,则不待礼会而行之,所以蕃育民人也。”这些记载都说明了古时男女到了适当年龄,必须及时婚嫁。 另外,还有一种对“摽有梅”的新说法,认为在本诗中,是掷物予人之意。姑娘将梅子投给她所钟爱的男子,以示求爱之意。如闻一多《诗经新义》说: “摽,即古抛字。《玉篇》 曰 ‘摽,掷也’; 《木瓜篇》 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当是女之求士者,相投之以木瓜,示愿以身相许之意,士亦嘉纳其情,因报之以琼瑶以定情也。”又说:“《摽有梅》篇亦女求士之诗,而摽与投字既同谊,梅与木瓜木桃木李又皆果属,则摽梅亦女以梅摽男,而以梅相摽,亦正所以求之之法耳。”可备一说。 这篇诗在写作上的特点就是用逐层递进的方法来描写客观事物的发展。诗第一章写梅子飘落了,只剩十分之七了,比喻女子求婚还可以等待一些时日; 第二章说梅子飘落了,只剩下十分之三,比喻女子求婚要更快些,就在现在这个时间;诗的第三章写所有的梅子都落了,比喻女子出嫁的年龄到了,不能再拖了,只要说句话就定了。诗中层层递进。树上落下的梅子由七分、三分最后全部落光; 女子求婚可等待的时间越来越短,由可以等待一个良辰→就在今朝→只要说句话就定了。这就越见其求爱心情的急切了。清方玉润眉评曰:“一层紧一层。”又陈子展《诗经直解》:“一章言女盛年未嫁而始衰,已有急意;二章言女思嫁而有急词;三章言女求男,急不暇择矣。”钟惺云:“三个求字,急忙中甚有分寸。” 摽有梅
【注释】①摽(biào):坠落。有:名词词头。梅:落叶乔木,能开花结子。②其:代词,指代“梅”。实:梅子。七:指梅子还剩十分之七。③庶士:众多男子。④迨(dài):趁着。吉:吉日良辰。⑤三:指梅子还剩十分之三。⑥今:今日,即日。⑦顷筐:浅口筐。塈(jì):取。⑧谓:说。 【鉴赏】这是女子亟待婚嫁之诗。 一位女子正当芳龄,可是她尚未寻觅到意中人。她见梅子纷纷坠落,深感时光荏苒,青春易逝,于是她发出了向男子求爱的心声。 全诗三章。每章意思大体相同,但并非平列,而是层层递进。每章首二句为兴体。一章说:梅子开始坠落,树上还有七成;二章说:梅子纷纷坠落,树上还有三成;三章说:梅子全都落光,只用浅筐拾取。诗以此兴比女子的青春由盛而渐渐转衰。每章三四句为赋体。正因为女子深感青春易逝,故而求爱之心才更为急切。一章说:追求我的小伙子,就趁着吉日;二章说:追求我的小伙子,就趁着今天;三章说:追求我的小伙子,就趁着开口之时。吉日不一定就是今天,今天也难说就是开口之时,而诗先说“其吉”,又说“其今”,再说“谓之”,恰似紧锣密鼓,敲响了女子急于求爱的迫切心音。 此诗用语之妙,在赋与兴的结合,直而婉的统一。首二句起兴,兴意委婉;末二句用赋,抒情明快。二者统一,诗意浑然。使人咏诵之余,有直而不露、情调明朗而又形象丰满之感。 《诗序》说:“男女及时也。召南之国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时也。”《诗序》说“男女及时”婚配符合诗意,但又说“召南之国被文王之化”则属画蛇添足,误将泛论替代对作品的具体欣赏。姚际恒《诗经通论》说:“愚意此篇乃卿大夫为君求庶士之诗。”“为君求庶士”与梅子坠落有何相干?这种说法显与诗中兴象不类。闻一多《风诗类抄》说:“在某种节令的聚会里,女子用新熟的果子,掷向她所属意的男子。”其说颇新,可供参考。 摽有梅
《摽有梅》是写一个女子急切渴望成婚,期盼求婚的男子及时前来求婚,莫失良机。 诗分三章,每章四句,虽是重章,却刻画出女子急切求偶时感情相通而又不尽相同的三个动人画面。 一位多情的、急切求偶的青春少女徘徊在梅树旁,目睹梅子不时地凋落,越来越稀少,敏锐地感到年华易逝、青春易去的懊恼,殷切希望有一个潇洒漂亮的小伙子向自己求婚,这种愿望春潮一般一涌而出,不可遏止,不能自已。即景生情,唱出了这支动人心弦的求爱之歌,在感情上逐步加深。 她先是看见梅树上的梅子还剩下十分之七没有凋落,继而剩下十分之三,最后全部落光了。由梅子的凋落,想到自己的年华由盛而衰,大有年华易逝、青春不再之叹。于是便迫不及待地呼唤爱自己的小伙子:要抓住良辰吉日来娶她,继而就在今日来娶她,进而小伙子只要说一声爱她即可成婚。“迨其吉”,吉日,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时间上可能还要拖得很久。“迨其今”,今,就是现在,在时间上进了一步,刻不容缓。“迨其谓”,谓,是开口,只要小伙子一开口,即可成婚,时间上又进了一步,有立即要办之意。由良辰而如今,而此刻,层层递进,越来越近,把少女急切求爱的心声毫不掩饰地表达出来,其大胆、泼辣、执著、多情的性格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诗三章,“庶士”重出,可见她并没有意中人,而是向众多的小伙子呼唤着爱她的人,这就愈见其求爱之大胆、求爱之心切了。 读完此诗,使人很容易联想到北朝民歌《地驱乐歌》和《折杨柳枝歌》。《地驱乐歌》写道:“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呼天。”《折杨柳枝歌》写道:“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求偶之心可谓同样的火热,同样的急切! 但这两首诗尚有“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痕迹在,约略反映了埋怨情绪,是对爱情不能自主的哀怨。而《摽有梅》中的女子,却没有这种约束,而是大胆求爱,倾泻无遗。再者,这两首诗都是直陈其事,直抒其情,而《摽有梅》中,在直抒其情中又有微曲之处。明明是女子急切求爱,却反从小伙子身上着笔,诗中三写 “求我庶士”,“求我”二字,变主动为被动,不单是我求你,而且也是你求我,双方只有情投意合,心心相印,才能结成完美的婚姻,既求爱心切,又不卑不亢,从而写出了她热烈求爱中的自尊自重的身价。 全诗以落梅起兴,比喻年华易逝的求偶激情,比喻恰切,具体生动,恰到好处地抒发了女子的心绪。 《摽有梅》 诗歌。《诗经·国风·召南》的第九首。这是一首情歌。诗中描述的是一群青年男女欢聚时,一个姑娘向小伙子们抛出梅子以求得爱情的情景。她坦率地表白: “谁真心爱我,我就嫁给谁。”诗率真而朴实,反映出了这个姑娘大胆泼辣的性格。 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这是一首情歌。歌者是一位少女。她徜徉在梅树旁,面对黄熟又日益变得稀少的梅子,敏锐地感到了时光的流逝。一种珍惜青春年华、希望有人向自己求爱的强烈冲动如涌潮般撞击着她的心。这感情上的层波叠浪使她难以自已,便即情即景地唱了起来。 这三段歌词,叠印出的是三个近似但并不重复的画面,传达出的是相通而又并不全同的感情: 树上的梅子由七分而三分而全部落光,少女仿佛形象地看到了自己的青春迅速地由盛转衰。于是,急不可耐地呼唤看中自己的小伙子: 要抓住这良辰——就在今朝——只要开一开口。良辰不一定便是今朝,今朝难说就是开口的时刻。诗中却层层递进,由良辰而今朝而此刻,恰似紧锣密鼓,敲出了少女急于求爱的心音。三段诗中,“庶士”三见。“庶”者,众多之意。“庶士”,说的是众多的小伙子。原来这位少女并没有意中人。她是在向整个男性世界寻觅、催促、呼唤着爱的到来。这就愈见其求爱心情的急迫了。 《诗序》说:“《摽有梅》,男女及时也。召南之国,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时也。”毛《传》、郑《笺》、孔《疏》纷纷添油加醋,力图证成“男女及时 (婚配)”之说。这显然不符合诗作的实际。其误在于以地域与社会时代的泛论代替了对作品本身的具体观赏。从作品本身来看。《摽有梅》的伟大处——如果可以用“伟大”这一字眼的话,恰恰在于它超越了“召南之国”的范围,不受“文王之化”的局限,歌唱了中外皆然、古今常新的珍惜青春、渴求爱情的主题。青春是美好的,然而也是易逝的。流光会轻易带走颊上的红霞,时间将无情染白头顶的乌云。这就毫不奇怪,李白会慷慨长歌,唱起:“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汤显祖竟如泣如诉,写出:“红颜变为白发,美少年化为鸡皮老翁,感慨系之矣!” (汤评《花间集》皇甫松《浪淘沙》“滩头细草接疏林”) 同一情怀,在法国大雕塑家罗丹口中则化而为冷峻的科学表达:“真正的青春,贞洁的妙龄的青春,周身充满了新鲜的血液、体态轻盈而不可侵犯的青春,这个时期只有几个月。”(《罗丹艺术论·女性美》)正由于此,我们不仅听到了从《摽有梅》中传出的足以摇荡性灵的乐声,还听到了它在历史上的种种变奏。杜秋娘在《金缕曲》中深情地唱道:“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李清照在浓睡方醒、醉眼朦胧时,便急于要知道海棠花的命运,叹息“绿肥红瘦”的变化。杜丽娘面对暮春天气,感伤地唱出了:“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见花飞花谢、红消香断,怆然动怀,为后人留下了一曲青春的悲歌《葬花歌》。在西方,萨福、莎士比亚、雪莱、普希金等人的竖琴上,也无不响起过一支支流光抛人,有所希求的衷曲。 然而,《摽有梅》又并没有淹没在这一片动情的唱叹声中。尽管惋惜青春如出一辙,《金缕曲》、《葬花词》等借鲜花凋零以寄情,《摽有梅》则由果实黄落起兴,显然大异其趣。同样是呼唤爱情,《金缕曲》开门见山,由前两句“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的直抒转向后两句“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比喻,《摽有梅》则触景生情,由景语转而吐露心曲。萨福的《一个少女》也以果实作比,北朝民歌《地驱乐歌》(“驱羊入谷”)、《折扬柳枝歌》(“门前一枝枣”) 也由景及情、由兴而赋,即便如此,《摽有梅》仍不失其鲜明的艺术个性。试看《一个少女》: 好比苹果蜜甜的,高高的转红在树梢, 向了天转红——奇怪摘果的拿她忘掉—— 不,是没有摘,到今天才有人去拾到。 好比野生的风信子茂盛在山岭上, 在牧人们往来的脚下她受损受伤, 一直到紫色的花儿在泥土里灭亡。 这首诗通篇用比体写成,用苹果作比以后又转用风信子花作比。《摽有梅》则既有比喻又有直抒,而且喻体 (梅子) 始终如一,于不变之中却又写出在树的梅子逐渐稀少的变化。手法既各异,情调也有别。吟哦《摽有梅》同中有异的三章诗,似见在行进中的同一女子一唱三叹,移步换形; 读《一个少女》,在我们想象中展开的则是两幅充满感情色彩的富有寓意的画面。再看《地驱乐歌》: 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呼天。《折扬柳枝歌》: 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 “蹋地呼天”,近似当今的口语“呼天抢地”,老女欲嫁竟至于此,可谓直露无遗了。后一首虽从阿婆抱孙子的角度立言,略带迂曲,但只是小曲,无伤大直。《摽有梅》则似直而曲,明明是女子自己着急,急于求人,却偏要从小伙子身上落笔,说成“求我”,再反过去再三叮咛,显得不卑不亢而又情意殷殷。明人锺惺说:“三个‘求’字,急忙中甚有分寸。”何等机智而又俏皮的评论! 近人陈子展说,《摽有梅》反映上古奴隶封建社会北方农村牧场妇女的风貌 (见所著《诗经直解》)。从社会情况的不同来说明作品风貌的差异,也颇有见地。总之,通过比较,从有关青春、爱情的那一片唱叹声中,我们不难清晰地辨认出《摽有梅》的独特的声音。 既富于个性,又具有普遍性,以独特的方式歌唱了人类共同关心的青春、爱情,唱得那样真诚,那样动人,这就是《摽有梅》历千载而得以不朽的原因。 摽有梅 摽有梅〔原文〕 ☚ 殷其雷 小星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