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掩耳盗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掩耳盗钟 掩耳盗钟战国寓言小说。旧题吕不韦撰。原载 《吕氏春秋·不苟论·自知》。《淮南子·说山训》、《群书治要》、《文选·百辟劝进》注皆引载有此故事(文字略不同)。陈蒲清等编 《中国古代寓言选》、公木等编 《历代寓言选》 皆录入。故事描述: 晋国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一个老百姓捞得一口大钟,想背起它走回家。但钟太大背不起来,便用椎去捶击毁坏它,大钟突然发出很响的声音。这人害怕别人听见而夺走这口大钟,急忙用双手去捂住自己的耳朵。寓言结尾,作者说: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为人主而恶闻其过,非犹此也?”作者以此嘲讽君主“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从形象意义上讲,也讽刺了那些做坏事,又百般掩盖,而自欺欺人的行为。害怕别人听到声音,这是盗窃者的心理;但是,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这就十分荒唐。作者紧紧抓住盗钟者因“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的惶惑心理活动,让他演出了一场“遽揜其耳”偷钟的丑剧。作者撷取了作贼心虚、自欺欺人的社会现象,经过高度的艺术夸张,烘托出了一个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后来,这则寓言演化成“掩耳盗铃”这则成语。钟与铃,都是古代乐器。钟声则况然,铃声则锵然,音有洪细,同以声闻。但钟淘汰了,而铃却在日常生活中习见,所以“掩耳盗铃”生活气息更浓。 ☚ 葆申笞荆王 高阳应将为室家 ☛ 掩耳盗钟 范氏①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②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③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 《吕氏春秋·自知》 【注释】 ①范氏:指范昭子,名吉射(yi),春秋末年晋国六卿之一,后为赵简子打败。②况然:形容钟声很响。况,击钟的声音。③揜:同“掩”。 【意译】 范氏出亡的时候,有个百姓得了他一口钟,想背着钟逃走。可是钟太大,背不动,于是用木槌想把钟敲碎弄走,钟轰然作响,那个百姓怕别人听见来抢这口大钟,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用手捂起来。不愿意别人听到钟声,是可以的; 但不愿自己听到钟声,这就荒谬了。 【解说】 钟不会因为有人捂住了耳朵就发不出声响,而那位盗钟人大概求财过于心切,所以竟然忘了这个常识。尽管人们很容易嘲笑那位盗钟人的愚蠢和荒唐,但又有多少人能反躬自问,类似盗钟人的愚蠢、荒唐是否在自己身上也发生过呢? 【相关名言】 我们必须两只眼睛都睁开, 面对现实。 ——波兰·哥白尼 掩耳盗钟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钟是古代的贵重的铜乐器,贵族之家被称为钟鸣鼎食之家。范氏是晋国六大家族之一,后来在争权斗争中失败而逃亡。范氏出逃后,有个老百姓想将范氏的钟盗走。钟太大没法背动,于是就用木槌把钟敲碎。敲钟时,钟轰然作响(况然,形容钟声很响亮)。盗钟人担心别人听到钟声来抢钟,急忙把自己的耳朵捂起来。 “遽掩其耳”四字,写出了作贼心虚之态。因为是盗钟,故对大钟的声响神经紧张,更写出了文过饰非者的荒唐可笑,听到钟声不去检点自己的行为以消弭声响的根源,却掩起自己的耳朵, 以为自己不听,影响就不存在,就能瞒住别人。 这则寓言劝导国君们应开门纳谏,不可恶闻己过。寓言揭示出盗钟人的心态与拒谏者的心态具有共同性:抱着欺瞒别人的目的,实则欺骗的是自己。那些恶闻已过,堵塞言路,拒绝直谏的君主,想掩尽天下人耳目,到头来只能事与愿违,招来杀身亡国之祸,害了自己。作者在本文中明确提出:“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这是说,国家的存亡安危,不应推给客观条件,而在于君主有自知之明,勇于纳谏和改正错误。 寓言对掩耳盗钟行为的讽剌,具有普遍的认识价值。它说明客观事物不受人们主观感觉的影响,用主观感觉的有无来代替客观事物的有无,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因此, 盗钟者的形象对各种主观唯心主义者都具有讽刺作用。俗语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人的行为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做了错事、 而不改正,却要文饰掩盖, 也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寓言形象鲜明,对后世影响颇深。“掩耳盗钟”常用以形容文过饰非,自欺欺人的拙劣举动。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史通·书志》云:“掩耳盗钟, 自云无觉,讵知后生可畏,来者难诬者耶!”到了宋元以后演变为成语“掩耳盗铃”。 掩耳盗钟 范氏①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②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③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 《吕氏春秋·自知》 【注释】 ①范氏:指范昭子,名吉射(yi),春秋末年晋国六卿之一,后为赵简子打败。②况然:形容钟声很响。况,击钟的声音。③揜:同“掩”。 【意译】 范氏出亡的时候,有个百姓得了他一口钟,想背着钟逃走。可是钟太大,背不动,于是用木槌想把钟敲碎弄走,钟轰然作响,那个百姓怕别人听见来抢这口大钟,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用手捂起来。不愿意别人听到钟声,是可以的; 但不愿自己听到钟声,这就荒谬了。 【解说】 钟不会因为有人捂住了耳朵就发不出声响,而那位盗钟人大概求财过于心切,所以竟然忘了这个常识。尽管人们很容易嘲笑那位盗钟人的愚蠢和荒唐,但又有多少人能反躬自问,类似盗钟人的愚蠢、荒唐是否在自己身上也发生过呢? 【相关名言】 我们必须两只眼睛都睁开, 面对现实。 ——波兰·哥白尼 掩耳盗钟比喻自欺欺人。唐刘知几《史通·书志》: “斯皆不凭章句,直取胸怀,或以前为后,以虚为实,移的就箭,曲取相谐,掩耳盗钟,自云无觉,讵知后生可畏,来者难诬者邪! ” 掩耳盗钟yǎn ěr dào zhōng钟,古代的一种乐器。《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祝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奇已,遂掩其耳。”又见《淮南子·说山》。后用“掩耳盗钟”或“盗钟掩耳”比喻自欺欺人。唐·刘知几《史通·书志》:“掩耳盗钟,自云无觉,讵知后生可畏,来者难诬者邪!”《旧唐书·哀帝纪论》:“立嗣君于南面,毙母后于中闱,黄门与禁旅皆歼,宗室共衣冠并殪。复又盗钟掩耳,嫁祸于人。”也作“掩耳偷铃”或“掩耳盗铃”。元·佚名《举案齐眉》四回:“却原来是晏平仲善与人交,难道他掩耳偷铃,则待要见世生苗。”明·许自昌《水浒记·野合》:“这掩耳偷铃堪笑,早露尾藏头空巧。”《红楼梦》九回:“贾政说道:‘那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是掩耳盗铃,哄人而已。’”也作“盗铃掩耳”。清·伤时子《苍鹰击·戕藩》:“你看他盗铃掩耳欺天下,卖国甘心作帝皇,有甚商量。”也作“塞耳偷铃”。《五灯会元·雪峰存禅师法嗣》:“如此见解,即是落空亡底外道,鬼不散底死人,冥冥漠漠,无觉元知,塞耳偷铃,徒自欺诳。” 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掩耳盗钟)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以为这样别人就不会知道。比喻自己骗自己。 ☚ 炫玉贾石 掩目捕雀 ☛ 欺骗 欺骗欺(欺哄;欺妄;欺诒;欺僭;欺绐) 骗(骗去;脱骗;蒙骗;诳骗) 罔 诈(诈虞) 诬(诬罔;诬誷;诬绐) 调(调欺;调诐) 诳(诳豫;诳赫;诳吓;诳欺;诳绐;诳骗;闪诳;流诳;诞诳) 诖 谩(谩诈) 詑(詑谩) 诧 哄(哄犯;哄弄;诓哄) 瞒 愚 赚(赚脱) 谎(谎骗) 赢(赢勾)谝 冤 糊弄 设诡 咭啈脱赚 朦昧 另见:假话 手段 圈套 引诱 欺蒙 迷惑1 受骗 ☚ 欺骗 欺骗的办法 ☛ 掩耳盗钟《吕氏春秋·自知》中讲,有人想拿走大钟,因钟大背不动,就用锤砸碎,大钟发出巨响,此人恐怕让人听到,急忙掩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欺欺人。 掩耳盗钟yǎn ěr dào zhōng与“掩耳盗铃”同。唐·刘知几《史通·书志》:“掩耳盗钟,自云无觉,讵知后生可畏,来者难诬者邪!” 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偏要设法掩盖掩耳盗铃;掩耳偷铃;掩耳盗钟;盗钟掩耳格式 掌故式。 掩耳盗钟yǎn ěr dào zhōnɡ见“掩耳盗铃”。 掩耳盗钟yǎn ěr dào zhōnɡ掩: 捂住。钟: 古代的一种乐器,金属制成,按大小排列形成音阶,敲击发声,是贵族用的。这是《吕氏春秋·自知》中的寓言故事: 春秋时晋国有个人拿了人家的一座钟;钟太大,没法带走,这人就想把钟砸碎了。可是一砸,钟便响了。他怕有人听到,会来抢钟,就急忙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不会听见了。后来就用“掩耳盗钟”比喻自己欺骗自己。《资治通鉴·隋恭帝义宁元年》:“此可谓~,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 掩耳盗钟yǎn'ěr-dàozhōng见“掩耳盗铃”。唐·刘知几《史通·书志》:“~,自云无觉,讵知后生可畏,来者难诬者耶?”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