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论的管理方法
控制论是研究动态系统在变化的环境下,如何通过控制和调节手段保持平衡状态或稳定状态的理论。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在于建立控制组织结构和控制目的,通过对所控制系统的信息的加工和反馈,使该系统进入期望的进行状态。受控对象一般要具有两个特点: 它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 控制者可通过一定手段在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中进行选择。控制的目的是使可能性空间尽量缩小,缩小的程度越大,控制能力越强。对信息接收得越准确、及时,反馈能力越强。控制论是广泛地运用于各行各业的一门现代科学技术,在工业企业管理中尤为普遍。
控制纠正措施的重点,可分为三种类型:
❶预先控制,其控制重点是使资源合理分配,进入最理想状态。
❷现场控制,管理人员深入现场,和作业人员配合,发现偏差,及时纠正。
❸反馈控制,分析工作绩效,预测未来,采取控制措施调节下一个过程。按业务范围,控制可分为: 生产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和财务控制等。从控制对象的全面性看,可分局部控制和综合性控制。为了实现有效控制,生产经营控制需满足如下要求:
❶要尽量预见问题的发生,防患于未然。
❷要有健全的组织结构,责权分明,信息传递畅通无阻。
❸传递信息必须真实可靠,这取决于科学的方法。
❹控制要从全局出发,抓主要矛盾。
❺弹性控制更为有效。
❻控制的成本一定要低于改进后的代价。
实施控制一般采用如下三个步骤:
❶制定绩效标准。绩效标准首先是生产经营各活动的计划指标,如产量、产值、销售额、劳动生产率等; 其次是定额指标,如劳动定额资金占用额等; 质量指标,如产品技术要求、性能指标、工序质量指标等。要确定责任单位和管理费用标准。
❷根据标准衡量实际工作,这个阶段的关键要使反映实际工作的各种信息及时、准确地加工和传递。之后是将已定标准与实际工作相比较,找出偏差。
❸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然后采取针对性措施。措施方案包括采用何种措施、措施制定和谁负责实施三个部分。
实施控制要有相应的技术作保证,常用的技术方法有: 管理者亲临现场观察纠偏方法; 资料设计法; 控制图控制法; 确定订货点控制合理存货方法; 制作计划与工作进度的图表法,将企业的几个主要经营指标作为要项,重点控制; 审核,一种全面控制技术,它包括外聘审核、内部审核和管理考核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