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声点
歌唱中,不同声区间需要调节发声机能的部位,以适应不同声区的转换,叫做换声点,也叫提位。换声点产生的原因是:
❶声带的运动产生的变化。
❷共鸣腔的转换和调整。第一个换声点在真假声交接处(例如,高音约在bb1上下;中、低声音约在g1上下)。男声用真声成分较多,因此第一个换声点不明显,而第2个换声点则在第1个换声点往上5度左右的共鸣腔转换的交接处。它的平均高度是:女高音在#f2或g2,男高音在#f1或g1,女中音在d2或be2,男中音在d1或be1,女低音在c2或#c2,男低音在c1或#c1。女高音一般第二换声点不明显。在两个换声点之间,自然就形成了低、中、高三个声区。发声训练中,应注意各声部的声区换声态,避免声音出现“打架”的现象。要特别注意换声点声音的训练,以求得各声区音色的统一。女声在第一换声点的上下开始掺假声,逐渐把假声唱得结实些,而换声点以下的“真声”,则应唱得松圆,同时注意增加头腔共鸣,以便向假声过渡。男声高音中有“假声”成分,但不要象女声那样明显。一般在发换声点以上的音时,要注意把音唱得更圆润。发声时,往往把换声点以上的“a”带点“o”,把“o”带点“u”,把“i”带点“u”音来唱。这样转化的目的,主要是让喉咽部分的空间往鼻咽部位打开,调节共鸣腔体,使头腔部分的泛音增多,得到新的高音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