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乳突X线检查
中耳乳突的X线检查以平片为基础,如能行多轨迹薄层面体层摄影和放大摄影,则对于病变的观察可更为细微、清晰,有利于提高诊断水平。对于咽鼓管的功能和形态检查以及对某些肿瘤的诊断,可应用造影检查。
平片检查: 由于中耳乳突的形态特殊,为了避免影象重叠,使需要检查的解剖结构显影清晰,必须注意投照位置的准确,并应用小焦点球管、聚光器和优质胶片,以保证照片质量。几种常用的投照位置介绍于下:
❶乳突侧位,即Law位;能显示乳突气化类型、鼓室鼓窦盖(亦称脑板)及乙状窦前壁,适用于显示乳突较大病变以及脑板和乙状窦前壁的骨破坏。
❷乳突侧斜位, 即Runstr⍥m Ⅱ位;能较好地显示外耳道、中耳、听骨、上鼓室、入口、鼓窦及其周围结构,包括乙状窦前壁,可作为中耳乳突的常规检查位置(X片-220)。
❸乳突轴位,即Mayer位; 主要用于显示鼓窦区的病变。
❹岩骨后前斜位,即Stenver位;可显示乳突气房、内耳结构、岩嵴、鼓室鼓窦盖、鼓窦及乳突尖端等,主要用于迷路及内耳道病变和颅内及迷路并发症的检查(X片-221)。
❺颅底位; 用以显示骨性外耳道、中耳和咽鼓管的解剖结构,为检查耳先天发育畸形和中耳乳突肿瘤的常用位置。
❻额枕位;即Towne位;用于观察婴幼儿中耳鼓窦或乳突炎。
❼颈静脉孔位; 用于检查颈静脉孔区肿瘤的骨质侵犯情况。
体层摄影: 用多轨迹体层摄影装置和小焦点球管行体层摄影可使中耳乳突结构显影更为理想。层面厚度以1mm为佳,它可使细小结构,如面神经压迹、迷路窗、镫骨及其足板以及内耳道的镰状嵴等显影清楚。常用的体层摄影位置分述如下:正位;取仰卧或俯卧位,于耳屏根部或距外耳道前壁后方1mm处摄片为耳蜗层面,可见外耳道之顶壁和底壁、上鼓室侧壁、鼓膜嵴、锤骨、鼓岬及上鼓室、耳蜗及颈动脉管等。于耳蜗层面后方4mm处摄片为前庭层面,可见内、外耳道顶壁、底壁、鼓膜嵴、砧骨、鼓窦及其K⍥rner间隔、前庭、卵圆窗、镫骨水平与上半规管以及颈静脉球窝等结构。侧位;取俯卧位,患侧在上方。于外耳皮肤下1.5~2.5cm处摄片,为外耳道层面; 2.5~3.0cm为中耳层面;3~4cm为前庭、半规管及耳蜗层面;内耳道则在皮下4~5cm的层面上显影。颅底位;取仰卧颅底位,一般离台面12.0及13.5cm摄片。可全面显示内耳道的前后壁及骨性咽鼓管,对听神经瘤早期侵及内耳道后壁和中耳乳突癌肿及先天性畸形的诊断均有价值。岩骨半轴位;仰卧位,头向患侧倾斜20°或倾斜45°之岩骨轴位体层摄影,可分别显示迷路窗、迷路窗后或耳蜗深部等结构,对窗或窗后型耳硬化症的诊断较有价值。由此可见,精密度较高的多轨迹体层摄影,为开展耳科显微手术提供有效资料,具有重要价值。
造影检查: 包括咽鼓管造影和颈静脉逆行插管造影。
咽鼓管造影: 用以了解咽鼓管的形态改变和引流排空功能。常用侧卧位,造影侧在上方。鼓膜有穿孔时,可以用碘油滴入该侧外耳。鼓膜如完好,可穿刺鼓膜并注入约3ml 40~60%水溶有机碘剂。当感到咽部有造影剂时,立即摄侧卧颅底位片。本造影用于准备行中耳鼓室成形术或咽鼓管通畅不佳的患者。正常咽鼓管表现为长条状,边缘光滑,咽口和鼓口呈喇叭状,以峡部最细。鼻咽部出现造影剂表示通畅。异常时可示咽鼓管梗阻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如鼓室缩小、变形、咽鼓管鼓口不规则等,多为中耳炎后肉芽组织增生所致。
颈静脉逆行插管造影: 用Seldinger法行颈内静脉逆行插管,达颈静脉顶端后注入造影剂。主要用于观察颈静脉上球的解剖变异和颈静脉孔区肿瘤。
颈内动脉造影: 目的是观察颈内动脉岩骨段的变异或血管性病变,多用于检查搏动性耳鸣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