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耳zhōng ěr外耳和内耳之间的部分。合信在《西医略论》(1857年)中,称中耳为“中窍”。“中耳”这词的出现比较晚,如1880年柯为良译《全体阐微》卷三:“中耳在耳门骨内,外界耳膜,前有颈脉,后有马乳小房,外有耳管,内有内耳,中藏三骨。”1902年汇报馆译《形性学要》卷五:“外耳之末,中耳之前为耳鼓。” 耳朵 耳朵耳(~旁;~侧;两~) 天柱 心听 心志 天轮 玉户 窗笼 幽田 另见:听 听觉 听力 偷听 ☚ 耳、鼻 鼻子 ☛ 中耳middle ear系位听器的一部分。中耳在外耳和内耳之间,可分鼓室、咽鼓管和乳突小房3部。中耳的功能为传导声波的主要部分。中耳常发生急、慢性炎症,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 中耳 中耳指声音由外耳传向耳蜗的通路。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中耳肌和咽鼓管等。鼓膜厚约0.1毫米,直径约10毫米,呈漏斗形,与听小骨的锤骨柄相衔接。鼓膜从外向内分别由上皮组织、结缔组织和粘膜构成。在声波作用下,鼓膜可产生振动,其振动频率始终与声波频率相同,很少有残余振动,听小骨从外向内分别由锤骨、砧骨和镫骨组成。锤骨与鼓膜衔接,镫骨与内耳的卵圆窗相连。三块听小骨之间由关节连在一起,称听骨链。当鼓膜振动时,听小骨也随之振动,镫骨推动内耳的外淋巴振动,将声音传到内耳。听小骨除了传导声音外,还能减小振动幅度,增强振动力量,从而增加听觉的敏感度。与中耳传音机能有关的还有两块肌肉,其中鼓膜张肌收缩时可使锤骨柄和鼓膜向内牵引,增加鼓膜紧张度,减小振幅,并使镫骨底板向内推进,有利于接受高音。镫骨肌收缩能向外牵引镫骨底板,降低鼓膜的紧张度,增大振幅,有利于接受低音。两块肌肉的活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对不同强度和频率的声音共同产生反应,以调整鼓膜的紧张度和振动幅度,将声音传到内耳。咽鼓管是鼓室和咽腔相通的管道,中耳借此同口腔及外界相通,可平衡二者之间的压力,从而维持鼓膜的正常位置、形状和机能。如鼓膜内外气压不平衡,可造成鼓膜突起或凹陷,从而影响鼓膜的振动。咽鼓管在鼻咽部的开口通常处于闭合状态,当吞咽、打呵欠或打喷嚏时,可使管口暂时开放,以利于平衡气压。 ☚ 外耳道 内耳 ☛ 中耳middle ear是位听器的一部分,位于颞骨内,分为三部分: 中耳 中耳中耳位于外耳和内耳之间,由鼓室、咽鼓管和乳突气房三部构成。 图1 中耳腔(右侧干颞骨锥体剖面) 鼓室由六壁围成: ❶外侧壁称为鼓膜壁,大部分为鼓膜所形成。鼓室与鼓膜同高的部分为鼓室本部; 鼓膜以上的空间称为鼓室上隐窝,其外侧壁为骨性。 ❷上壁为盖壁,由鼓室盖构成,分隔鼓室与颅中窝。盖壁向后延伸形成乳突窦的上壁。 ❸下壁为颈静脉壁,正对颈静脉窝,故与颈静脉上球相邻。此壁有时呈先天性缺损。 ❹前壁为颈动脉壁,其上部有两个小管的开口,上方的是鼓膜张肌半管口,被鼓膜张肌的止端腱所占据; 下方者为咽鼓管鼓室口。前壁下部以一薄骨板与颈动脉管相隔,此骨板有时不完整。 ❺后壁称乳突壁,其上份有乳突窦入口,向后通入乳突窦。乳突窦入口的底部有砧骨窝,砧骨短脚位于其内。乳突窦入口的下方约平前庭窗高度处有锥隆起,内藏镫骨肌。 ❻内侧壁称为迷路壁,即内耳的外侧壁。 图2 鼓室外侧壁(右侧,内面观) 内侧壁中部隆起,称为岬,岬的后上方有约3mm2的卵圆形孔,称为前庭窗,长径居水平位,被镫骨底所占据。岬的后下方有2mm2的圆形孔,称为蜗窗,由第二鼓膜封闭。前庭窗上方稍后有面神经管水平部的凸起,称为 图3 鼓室内侧壁(右侧,内面观) 听小骨: 听小骨包括锤骨、砧骨和镫骨。锤骨形如鼓锤。长约8mm。有锤骨头、锤骨颈、锤骨柄、外侧突和前 图4 听小骨(右侧) ❶鼓膜张肌,藏于鼓膜张肌半管内,止腱绕匙突成直角转向外侧,止于锤骨柄上端,由下颌神经的分支支配。此肌收缩时向内牵鼓膜,而使之紧张,同时使镫骨底向前庭窗压进。 ❷镫骨肌,位于锥隆起内,止腱从锥隆起的尖端穿出,于镫骨头后方止于其后脚,由面神经的分支支配,收缩时外牵镫骨底前端,并使鼓膜松弛。两肌共同协调动作,可适应各种声音的传导,并能调节到达内耳的声波振辐,以保护耳。临床病例观察中证实: 当面神经在发出镫骨肌支前受到损伤或切断镫骨肌腱时,病人则出现听觉过敏或音响恐怖症状。 咽鼓管 咽鼓管是沟通鼓室与咽腔鼻部的管道,长约3.5~4.0cm,以鼓室口起始于鼓室的前壁,斜向内前下,以咽口连通咽腔鼻部的侧壁。在成人,鼓室口约高于咽口2. 0~2.5cm,管的后外侧1/3以颞骨的咽鼓管半管为基础,称为咽鼓管骨部;管的前内侧2/3以软骨为支架,称为咽鼓管软骨部; 但其前下分无软骨,而代之以结缔组织,两部交界处叫咽鼓管峡,是管的最窄处,咽鼓管壁内衬有带纤毛的粘膜,与鼓室及咽部的粘膜相移行。纤毛的运动方向朝向咽腔鼻部,故中耳分泌物可经此管排至咽部; 软骨部的粘膜有皱襞,起阻止咽部液体进入中耳的活瓣作用。咽鼓管软骨部经常闭合,当吞咽或呵欠时,由于咽肌和腭肌的牵拉而间断地开放,借以平衡鼓室内外的气压。小儿的咽鼓管较短而平,管腔较大,故鼻与咽部的感染易于通过此管侵入鼓室。 乳突气房 乳突气房是颞骨乳突内许多互相连通的含气小腔。前上部的一个较大气房,称为乳突窦 (又称鼓窦或鼓房)。窦向前借乳突窦入口通鼓室上隐窝;后壁邻接乙状沟之骨板;后下方通乳突小房;顶部以鼓室盖向后延伸的乳突窦盖与颅中窝分隔; 内侧壁有外半规管凸和面神经管凸;外侧壁正对耳甲艇深处的外耳道上三角,成人壁厚1.0~1.5cm。乳突窦在出生时即已发育完成,但位置较高而浅; 乳突小房2岁时开始发育,气化程度有年龄及个体的差异。乳突小房可分为三型: 发育良好的气化型,受到障碍、发育不良的板障型,完全无气化的坚实型。发育良好的气房并不局限于乳突内,迷路周围、颞鳞、颧突根部、乙状窦周围、岩部尖端、咽鼓管周围,甚至茎突之内均可出现气房。 ☚ 外耳 内耳 ☛ 中耳 中耳中耳包括鼓室、鼓膜、听小骨和咽鼓管(参见“位听器官”条中图)。 ☚ 外耳 内耳 ☛ 中耳middle ear 中耳middle ear 中耳 中耳middle ear高等脊椎动物的耳的中间部分。由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组成。内含由三块听小骨形成的骨链,自鼓膜连至前庭窗,并将振动传递至内耳。中耳为一含气的不规则腔隙,大部分位于颞骨岩部内。中耳向外借鼓膜与外耳道相隔,向内与内耳道相毗邻,向前借咽鼓管通向鼻咽部。 ☚ 特征觉察器 耳膜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