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拿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拿法ná fǎ指擒拿术。 ![]() ![]() ![]() ![]() 拿法 拿法武术技法之一类。亦称“擒拿”。即运用反关节原理和经络学说拿其一处而擒之。擒拿术古已有之。《春秋·公羊传》:“(宋)万怒,搏闵公,绝其脰。”“绝脰”,即夹颈(力过而断)。《汉书·娄敬传》:“夫与人斗,不扼其亢、拊其背, 未能全胜。”“扼亢”,即扼喉。唐韩愈《送穷文》:“捩手覆羹。”“捩手”,即扭手(腕)。明代便有了以拿法见长的武术家。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记有“鹰爪王之拿”。传统拿法分为拿筋、拿骨、拿穴三类。按部位可分为拿肩、拿肘、拿腕、拿指、拿头颈、拿腰、拿膝、拿足踝八部。按用力特点可分为单拿和双拿。主要手法有搬、点、锁、扣、拧、缠、折、托、压、切等。 ☚ 靠 无极 ☛ 拿法推拿手法。用拇指和食、中指,或用拇指和其余四指的指腹,相对用力紧捏一定部位。用五指进行捏拿的又称抓法。明·周于蕃《秘传推拿妙诀·字法解》: “拿者,医人以两手指或大指或各指于病者应拿穴处或掐或捏或揉,皆谓之拿也。” 拿法推拿手法名。用拇指和食、中两指,或拇指和其余四指的指腹,相对用力紧捏一定部位。操作时用力要由轻而重,动作要缓和而有连贯性。具有祛风散寒,开窍止痛,舒筋通络等作用。 拿法náfǎ推拿手法。用拇指和食、中指,或用拇指和其余四指的指腹相对用力, 紧捏筋脉或穴位, 如提物状。用五指捏拿的又称抓法。常用于颈项、肩背及四肢部。有疏通经络、镇痉止痛、开窍醒神等作用。 拿法 拿法拿法是推拿常用手法之一。以拇指与其余四指的罗纹面紧挟治疗部位将肌肤提起,并作轻重交替而连续的揉捏动作,称为拿法见(图)。拿法的动作要领是,腕部要放松,用手指的罗纹面挟住治疗部位,揉捏动作要连贯,用劲由轻到重。拿法分为三指拿、四指拿和五指拿几种。“三指拿”是用拇指与食、中指相对用力挟住治疗部位。“四指拿”是用拇指及食、中、无名指相对用力挟住治疗部位。“五指拿”又称“握法”或“抓法”,是用拇指及食、中、无名、小指挟住治疗部位。拿法的练习,应先着重于锻炼指力、臂力。备小口空酒坛一只,锻炼者上肢悬空,手腕屈曲,用手指指端抓住酒坛口,把酒坛提起,持续片刻后放下。左右手交替练习。随着指力、臂力的增强,应该不断延长抓起酒坛腾空的持续时间,并且在酒坛内注水,不断加重其重量,进一步锻炼指、臂的力量。开始锻炼时,五个手指一起抓住坛口,以后也可随着指力的增强,减至四指(拇、食、中、无名指)及三指(拇、食、中指)抓提酒坛。经过指力、臂力的锻炼后,可进入人体上的练习。主要可在项部、肩部、上肢部和下肢部练习各种拿法。练到局部肌肤应用拿法时感觉痠胀而皮肤不发生疼痛方可应用于临床治疗。 拿法 拿法具有疏通经络、解表发汗、镇痉止痛、开窍提神等作用。拿法刺激较强,临床上,常在施以拿法后,再揉摩该治疗部位,借以缓解。拿法适用于颈项、肩部及四肢部,与其他手法配合,治疗头痛项强、四肢肌肉关节痠痛、麻木等症。三指拿多用于较小的部位,如拿风池,能开腠理,有发散解表的作用,感冒头痛常用此法;拿肩井,能疏通周身气血,常作为治疗结束时的总收法;拿合谷,能止牙痛等。四指拿和五指拿适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如拿肚角,治疗腹痛;拿承山,能缓解小腿转筋;抓头顶,能提神醒脑,治疗头痛头晕等症。 挤法、拧法、扭法、扯法是相同的手法,与拿法相似。术者用拇指末节指面和屈曲的食指中节的桡侧面或以屈曲的食指和中指的中节挟住肌肤,一提一放。在临床上连续操作时常蘸以酒精或清水,使治疗部位保持湿润,以免擦破皮肤。连续操作以达皮肤出现充血性红斑为度。具有祛风散寒、退热止痛等作用。常用于眉心(印堂)、颈项、腹背等部位,俗称“扭痧”,以治疗感冒、中暑引起的头痛、头胀、胸闷以及晕车、晕船等症。 ☚ 推法 按法 ☛ 拿法ná fǎgrasping manipulation 拿法〈名〉挟制或刁难人的办法或借口。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