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五泄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五泄

五种泄泻的总称。
❶《难经·五十七难》:“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
❷《宣明论方》卷十: “五泄有溏泄、鹜泄、飧泄、濡泄、滑泄。”详各该条。

五泄

❶《难经·五十七难》指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
❷指飧泄、溏泄、鹜泄、濡泄、滑泄。见朱震亨《治平会粹》。

五泄

五泄

即五级瀑布。位于市西五云山。此处有瀑、有潭、有峰、有崖,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都很丰富的风景名胜区。南宋王十朋曾说“五泄争奇于雁宕(荡)”(《会稽赋》)。浦阳江支流五泄溪,从五云山峡谷中奔腾而下,2公里的溪流形成了五级飞瀑。北魏郦道元曾称这里“两山夹溪,水势湍急,望若云垂”。五泄中以第五泄的东龙潭瀑布最为壮观,瀑在四周崖壁之间飞泻,高15米,水势壮阔。明袁宏道《观第五泄记》写道:“瀑行青壁,撼山吞谷,喷雪直下”,是“山行之极观”。五泄溪两岸有七十二峰、三十六洞、二十五岩诸景,将军峰下留仙岩,嵌有“谢元卿结茅处”六个大字,谢元卿是南齐隐士。坦塌坪为元代名士杨维桢(号铁崖)遁迹处,后人称这里为“铁崖坪”。群峰中还有建于唐元和三年(808)的五泄禅寺、明画家陈洪绶题书的“三摩地”门额、明万历二年(1574)徐渭“七十二峰深处”题字。

☚ 5. 诸暨市   西施故里 ☛

五泄wǔxiè

病名。五种泄泻的总称。
❶指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见《难经·五十七难》)。
❷指飧泄、溏泄、鹜泄、濡泄、滑泄(见《平治会粹》)。现一般多指
❷, 详各条。

五泄

五泄

五泄是飧泄、溏泄、鹜泄、濡泄、滑泄五种泄泻的总称。临床特点因病名不同而异,飧泄以完谷不化为特征;溏泄以肠垢污积为特征;鹜泄以澄清溺白为特征;濡泄以身重软弱为特征;滑泄则以久下不能禁固为特征。五泄之名,见《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五泄的病因,多与湿邪有关。《临证指南医案·泄泻》:“泄泻,注下症也。经云,湿多成五泄。”但又因不同的泄泻,而兼有风、热、寒等邪,或伴有滑脱之象。治疗虽以化湿为主,亦当辨识兼夹,区别对待,或祛风化湿,或清化湿热,或温化寒湿,或燥湿分利,或止涩固脱。
(1)飧泄: 出《内经》。又名飧泻。《圣济总录》称水谷痢。症见肠鸣腹痛,泻下完谷不化,或伴有下血,苔白,脉细或浮缓而虚。《圣济总录》卷七十四:“飧为之飧,以食之难化者,尤在于夕,故食不化而泄出,则谓之飧泄。此俗所谓水谷痢也。”是由于脾胃虚弱,风湿之邪客犯肠胃所致。治宜祛风化湿。方用胃风汤。《临证指南医案·泄泻》:“飧泄之完谷不化,湿兼风也,……是以胃风汤治有血之飧泄。”
(2)溏泄: 出《内经》。症见泻下污积粘垢,肛门灼热,腹痛肠鸣,苔黄腻,脉濡数。是由于湿热蕴结肠胃所致。治宜清化湿热。方用葛根芩连汤(参见“热泻”条)。亦可用清六丸。《临证指南医案·泄泻》:“溏泄之肠垢污积,湿兼热也,……清六丸疗肠垢之热溏。”或用黄芩芍药汤加香连。
另外,亦有泛指大便稀薄为溏泄者。《奇效良方·泄泻门》:“泄者,泄漏之义,时时溏泄,或作或愈;泻者,一时水去如注。”《证治要诀》则将冷泄、寒泻、热泻、气泻、湿泻、伤食泻等统称为溏泄。
(3)鹜泄: 见《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内经》称鹜溏。后世又称鸭溏、鹜泻。症见泻下澄沏清冷,色清如鸭粪,小便清白,苔薄,舌淡,脉细弱。多因脾胃虚寒所致。《金匮翼·泄泻诸症统论》:“脾气衰弱,不能分布则津液糟粕并趋一窍而下,金匮所谓脾气衰则鹜溏也。又寒气在下,亦令人水粪杂下,而色多青黑,所谓大肠有寒则鹜溏也。”治宜益气温中散寒。方用附子理中汤。《医宗必读·泄泻》:“鹜泄,中寒,糟粕不化,色如鸭粪,澄沏清冷,小便清冷,附子理中汤。”(参见“寒泻”条)。
(4)濡泄: 出《内经》。又称濡泻、湿泻、洞泄。症见泻下清稀,或如白沫,身重困倦,神疲乏力,苔白腻脉濡或迟而缓。是由于湿困脾胃,或脾虚湿胜所致。治宜燥湿分利或健脾化湿。方用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汤。《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濡泄一症,又名洞泄,乃为湿自甚,即脾虚泄也。由土虚不能制湿,肠胃不固,湿反胜而成病,故脉迟而缓,小便不利,身重,腹不痛,肠鸣漉漉,所下多水,宜四苓汤加二术,胃苓汤加草蔻。”(参见“湿泻”条)。
(5)滑泄: 见《华氏中藏经》。《万病回春》称滑泻。症见久下似滑,不能禁固,肛门失约,形寒怯冷,腰膝痠软,舌淡,脉沉细。《杂病源流犀烛》卷四:“滑泄,其泄不禁,泻久不止,大孔如竹筒,日夜无度。”多因脾肾虚寒,中气下陷所致。治宜温补脾肾,益气升提。轻者可用补中益气汤或六君子汤加肉豆蔻、补骨脂、炮姜、肉桂之类;重者宜八柱散、扶脾丸、诃子丸等方。中气下脱而热邪稽者,宜用固肠丸、诃子散,酌加黄连、黄芩等以清化湿热。
此外,《难经》也有五泄之称。是指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而言。《难经·五十七难》:“胃泄者,饮食不化,色黄;脾泄者,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大肠泄者,食巳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少腹痛;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 胃泄、脾泄、大肠泄分别参见“食泻”、“脾泄”、“寒泻”条。小肠泄、大瘕泄应属于痢疾范畴。也有认为大瘕泄即指肾泄而言。

☚ 脾泄   五更泄 ☛
0000916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3:4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