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择人任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择人任势 决策者根据形势的需要对部属的特点(才能、思想、性格等) 加以任用,发挥其长处,获得最佳效益。用人不求全责备,把注意力放在“任势” (一个班子组合的态势) 上,才能做到调度得当。 三国时期,曹操派张辽、李典、乐进三将军守合肥。曹操了解这三人平时互有隔阂,却让他们共守合肥,因为曹操对这三人作战能力、用兵特点及性格修养都了如指掌。张辽勇力过人,能主动出击,但性格较急躁。李典作战比较勇敢,性好学,不争功。李典与张辽配合就能避免张辽的不足。乐进是模陵两可的人物,对张辽、李典都不敢得罪,并有点怯战的思想。对这个指挥班子后人孙盛作了评论:“失兵,诡道也。至于合肥之守,悬弱无援,专任勇者,则好战生患; 专任怯者,则惧心难保。且彼众我寡,众者必贪惰;我以致命之师,击贪惰之卒,其势必胜。”张、李、乐三人虽然不和,但他们性格可以互相补充,一旦团结起来,就会形成最佳的指挥机构,这充分证明曹操“择人任势”的能力。公元215年,孙权乘魏军主力在汉中,而张辽、李典、乐进仅七千多人守合肥,便亲率10万大军攻合肥。魏军人心惊恐,形势十分紧张,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曹操忽遣薛悌从汉中送来一木匣,依据三人作战特点,对合肥防御作战作了具体安排。张辽拆开密匣后,坚决执行曹操“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出战,乐将军守城”的指令,提出亲自出击,“决一死战。”李典起初沉默,后被张辽行为所感动,表示“愿听指挥”,放弃私怨。乐进表示愿坚守城池。三人便从“素皆不睦”变成团结对敌,听从张辽统领指挥。张辽、李典乘吴军刚至尚未集中的时机,挑选了800将士,突然杀人孙权所在军营,杀得吴军措手不及,锐气大损。张辽等杀出重围后,合力坚守合肥,人心安定。孙权围城10余日不能得逞,只好撤退。 知人善任,择人用势,是决策者用人的艺术,决策者或军事指挥员不仅要学习定谋决策,摆兵布阵,还应深知部属能力、做事为人、性格修养等多方面的特长,这样才能根据各方面情况,调兵遣将,正确使用人才。在一个指挥班子里,最好由各种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性格、对问题有不同思维方式的人组成,以便取长补短,异中求同,互相补充,形成最优结构。“清一色”的班子往往以一人意见为决定, 缺乏不同思维,着问题易欠全面、 细致, 容易造成失误。 择人任势选择合适的将才,发挥其作战指导能力,造成和利用有利的态势。择人:指根据不同的敌情选择优秀的指挥员。任势:指通过主观努力,造成有利的战场态势。《孙子兵法·势篇》:“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 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干仞之山者,势也。” 择人任势 择人任势古代一种用兵思想。指根据战争形势和任务的需要选用恰当的人材。此语源于《孙子·势篇》:“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任势。”意为作战要充分发挥将帅的指导能力,以自己的军事实力作基础,造成一种势不可当,压倒敌人的有利态势。人是活的战斗力,有着很大的可变性。在不同态势下,其能量的发挥差异很大。指挥员如能力争主动地位,能动地创造有利态势,士卒就信心倍增,勇猛无比,部队的战斗力就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 ☚ 直鲁联军 峄枣战役 ☛ 择人任势zé rén rèn shì择人:选择适当的人才。任势:利用有利的形势。即选取高才,利用优势。《孙子·势篇》:“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择能而任势。”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