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复初斋诗集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复初斋诗集

复初斋诗集

诗别集。七十卷。清翁方纲撰。方纲于清高宗乾隆(1736—1795)中叶以后领袖诗坛,享寿又高,诗作极多。其生前即已编刻自己诗作,故在其去世后门人孙烺编辑遗稿,原稿先后有序,秩序井然,且所分各个小集,均有名目,皆其手订。此集乃其历年所著各小集的集合、以写作先后为序:卷一为《课馀存稿》(1752—1763);卷二至卷九为《药洲集》(1764—1772);卷一○为《青棠书屋稿》(1772·2—1773·8);卷一一至卷一四《宝苏室小艸》(1773—1776);卷一五至卷二二为《秘阁集》(1776—1781);卷二三《石兰集》(1781);卷二五至卷二六《秘阁直庐集》(1782—1783);卷二七为《桑梓抡才集》(1783);卷二八至卷三二为《晋观稿》(1784—1786);卷三三至卷三九为《谷园集》(1786—1789);卷四○至卷四二为《石墨书楼集》(1789—1791);卷四三至卷四四为《小石帆亭集》(1792);卷四五卷五二为《苏斋小艸集》(1793—1799);卷五三至卷五五为《蒿缘艸》(1799—1801);卷五六至卷五七为《有邻研斋稿》(1801—1804);卷五八至卷六九为《石画轩艸》(1804—1817);卷七○为《墨缘集》(1817—1818)。方纲卒于清仁宗嘉庆二十三年戊寅(1818),此书嘉庆刊本仅六十六卷,为其本人编定,无后四卷。后四卷为侯官李彦章所编,多单行。宣宗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汉口叶志诜有重刊本。集中诗还远非方纲全部作品,近人缪荃孙编有《复初斋集外诗》二十四卷,亦按时间先后编辑,始于乾隆二十九年甲申,终于嘉庆十三年戊辰。此编有吴兴刘氏嘉业堂1917年刊本。

☚ 惜抱轩全集   四松堂集 ☛

复初斋诗集

诗别集。清翁方纲(1733—1818)撰。六十六卷。方纲有《小石帆亭著录》已著录。方纲善书法,精于鉴赏,尤长考证,以治经学、金石学著名,一生著述甚丰。论诗反对神韵派、格调派,创“肌理说”,主张诗以学问为根底。该集共收古今体诗近五千首,按年编次,诗作始于乾隆十七年(1752),止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其诗或题咏金石字画,或纪游酬唱之作,喜杂考据,多以文为诗。景物诗亦不乏形象感较强之作,如《望罗浮》、《赵北口》、《江行晚景三首》等。有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汉阳叶氏重刻本。又,收入《苏斋丛书》者为三十二卷。

复初斋诗集

六十六卷。清翁方纲(生平详见《复初斋文集》)撰。该集是翁方纲按年编次而成,起于乾隆壬申(1753年),止于嘉庆甲戌(1814年)。包括《课余存稿》,《乐洲集》,《青棠书屋稿》,《宝苏室小草》,《秘阁集》,《石兰集》,《枝轩集》,《秘阁直庐集》,也称《秘阁唱和集》,《桑梓抡才集》,《晋观稿》,《谷园集》,《石墨书楼集》,《小石帆亭稿》,《苏斋小草》,《嵩绿草》,《有邻研斋稿》,《石画轩草》等。均以当地风物景观命名,主要吟咏所居之处的自然景物,随地随诗,无处不诗。翁方纲论诗创“肌理”说,不因袭唐宋,自成一家。清诗人张维屏在《听松庐文钞》中认为翁方纲论诗拈肌理二字,以实救虚。洪亮吉《北江诗话》认为翁方纲诗如博士解经,苦无心得。该集原刻本有六十六卷,门人侯官李彦章续刻四卷,少有传本。汉阳叶志铣于广东重刻,传本也少见。江阴缪荃孙又从方纲手稿中搜得诗七百多篇,辑成二十四卷,吴兴刘承干刻印于嘉业堂丛书中。有嘉庆甲戌(1814年)刻本,今本有文物出版社1982年10月影印嘉业堂丛书本。

复初斋诗集

复初斋诗集

诗集名。清翁方纲著。凡42卷。收诗2800余首,主要可分两大类。一类是把经史、金石的考据勘研写进诗中的“学问诗”。这类诗多七言古诗,诗前有序或题注,这种序、注本身也是经史或金石的考据勘研文字。其诗文几乎可以作为学术文章来读,往往写得佶屈聱牙,毫无诗味。如《成化七年二铜爵歌》即是。时人洪亮吉批评他说:“最喜客谈金石例,略嫌公少性情诗。”(《北江诗话》卷一)另一类是记述作者的生活行踪、世态见闻或写山水景物的诗。这类作品也大半缺乏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其中一些近体诗,偶有佳构,如“客路旬经雨,林峦翠倚空。不知秋暑气,直与岱淮通。旧梦千涡沫,思寻百步洪。大河西落日,穿漏一山红。”(《高昭德中丞招同裘漫士司农钱家轩司空集云龙山登放鹤亭四首》其二),“秋浸空明月一弯,数椽茅屋枕江关。微山湖水如磨镜,照出江南江北山,”“门外居然万里流,人家一带似维舟。山光湖气相吞吐,并作浓云拥渡头”(《韩庄闸二首》),颇有宋诗的清空气味。

☚ 重见天日   复员军人张恩善 ☛
0000154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4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