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拓跋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拓跋氏鲜卑族的一支。以部为氏。相传远祖先时包括三十六部落, 九十九大姓。后进据匈奴故地, 成为鲜卑联盟的组成部分。东汉桓帝(146—167在位)时,檀石槐分鲜卑为东、中、西三部,自上谷(今河北怀来县)以西至敦煌为西部,拓跋世为西部大人。鲜卑联盟瓦解后,自成一部。魏黄初(220—226)初年拓跋力微嗣为部长,并没鹿回部,势盛,拥兵二十余万,组成部落联盟,包括拓跋八部及异姓七十五部、四方诸姓三十五部。西晋怀帝(306—312在位)时, 拓跋猗卢入居代郡,受封代公、代王。拓跋什翼犍建国三十九年(376)为前秦所灭,部众被分为河东、河西两部。太元十一年(386)拓跋珪建北魏, 据有长江以北。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改姓元氏。原以牧猎为业,进入中原后,农业日趋发展。 拓跋氏 拓跋氏❶鲜卑族的一支。东汉桓帝时(146—147),檀石槐建立鲜卑联盟,拓跋氏为西部大人,游牧于上谷以西至敦煌的北方高原。西晋时,拓跋氏入居代郡,建立政权。公元376年为前秦所灭。公元386年,首领拓跋珪建立北魏,逐步统一了长江以北的中国版图。另有一支拓跋鲜卑改称秃发氏,于曹魏时期进入河西,十六国时期建立南凉。后被西秦所灭。 ☚ 唐兀 嵬名 ☛ 拓跋氏❶鲜卑族一支。386年拓跋珪建北魏政权(386—556)。 拓跋氏❶古部落名。鲜卑的一支,以部为氏。原居于大鲜卑山一带,即今额尔古纳河和大兴安岭北段,“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近年在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的※嘎仙洞中,发现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太武帝拓跋焘派李敞祭祖时刊刻于石壁上的祝文,进一步证实了此点。相传至远祖拓跋毛时,统辖36部落、99大姓。至东汉初年拓跋推寅时期,乘北匈奴西迁、南匈奴保塞之机,南迁今呼伦贝尔草原。后进据河套北部固阳阴山一带匈奴故地,成为鲜卑联盟成员。并与留居故地的匈奴余众融合,日益壮大,故有的史书认为“拓跋”为“鲜卑父胡母”所繁衍之后裔。而《魏书·序纪》却以拓跋氏为黄帝后裔,称“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东汉桓帝时(146—167),鲜卑部落联盟首领檀石槐分鲜卑为东、中、西三部,自上谷(今河北怀来)以西至敦煌为西部,一说拓跋氏世为西部大人(有的学者则认为拓跋部推寅与西部大人日律推演非一人)。鲜卑联盟瓦解后,自成一部。曹魏黄初(220—226)初年,※拓跋力微为首领,并没鹿回部,势渐盛,拥兵20余万,组成部落联盟,包括拓跋八部及异姓75部、四方诸姓35部。甘露三年(258),政治中心由河套北部迁汉定襄郡之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西晋怀帝时(306—313), ※拓跋猗卢入居代郡(治今河北蔚县西南),受封为大单于、代公。建兴三年(315),被封为代王,置官属,定刑法,建立代国(一说始于338年),为拓跋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其部众原以牧猎为业,进入中原后,农业日趋发展。※拓跋郁律时,“控弦上马,将有百万”,雄于北方。※拓跋什翼犍建国三十九年(376),为前秦所灭,部众被分成河东、河西两部,分别属匈奴独孤部刘库仁和铁弗匈奴刘卫辰管辖。东晋太元十一年(386),※拓跋珪复国,建※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从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迁都洛阳。次年,规定“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二十年,改姓元氏,并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汉化。其疆域东起辽西,西至新疆东部,南达秦岭、淮南,北抵蒙古高原。永熙三年(534),分裂为东西魏。后※东魏为鲜卑化汉人高氏所建北齐取代,※西魏为鲜卑宇文氏所建北周取代。拓跋贵族在北齐、北周乃至隋、唐政权中,官居高位者甚多,入隋唐后,其部众逐渐与汉族等融合。 附:拓跋鲜卑初期世系表(拓跋毛至力微) (后见代国、北魏世系) 拓跋氏又作“托拔氏”、“拔拔氏”。鲜卑氏族之一。以部为氏。相传远祖时包括三十六部落,九十九大姓。东汉时始以拓跋氏为鲜卑西部大人。曹魏时以该氏族为首建立强大的部落联盟。后由该氏族为首建立代国和北魏。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推行汉化政策,改姓元氏。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