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抢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抢婚 抢婚彝族风俗故事。流传于云南鹤庆六合区一带。相传有一法力甚大的魔鬼,常抢白彝女子入洞做媳妇,魔鬼喝足,折磨善良女子后,让女子唱歌,它就昏昏入睡。洞外白彝人从蜜蜂捎来的口信中,知道情况。他们在洞外拉二胡,奏“哈叭碌”调子,洞内唱歌催魔鬼入睡。内外合力,对付魔鬼;举火把,执长矛,挥砍刀,杀死魔鬼,救出女子。洞外男子,各选一人,结成夫妻。抢婚习俗,就这样起兴传沿下来。 ☚ 咪依鲁姑娘 阿衣布玛 ☛ 抢婚 抢婚中国古代笑话。有婚家,女富男贫。男家恐其赖婚也,择日率男抢女,误背小姨以出。女家人追呼曰:“抢差了!”小姨在背上曰:“莫听他,不差不差,快走。” ☚ 折钱买饼 求马 ☛ 抢婚锡伯族一种古老的婚姻习俗。近代又有象征性抢婚、硬性抢婚、半硬性抢婚等方式在关东地区流传,现已废止。采用此抢亲方式多先礼后兵,其前必通知女方。抢亲队伍黄昏时出发,先派3人通知女方并在门外监视动静; 女方在夜幕降临、毫无准备情况下得信,只好仓促应付,采取保卫措施;抢亲男青年如能抢到姑娘并抱着放在马背上,使姑娘全身不沾地,2人共乘一马返回,抢亲才被承认。若女方家长听不到女儿扎挣叫喊声,知已默许,也就不再追赶。女子被抢到男家,征得同意,立即举行婚礼,招待亲友。接着男方请人到女方家提亲,经过协商,男方将聘金财礼送到女家,婚事便告成功。 抢婚柯尔克孜族的婚俗。当女方父母极力反对亲事或要求彩礼重而使男方无法承受,且两个青年又十分相爱时,他们便偷偷约定一个时辰,背着父母双双逃到偏僻的地方成婚。抢婚过后一段时间,新郎才领着新娘到女方家请罪问安、乞求饶恕。此时,女方父母的怒气已消了许多,只好认新郎为女婿,祝他们相亲相爱、和睦相处。之后,两个亲家才重新和好,并为孩子们举行婚礼。 抢婚亦称“抢劫婚”、“掠夺婚”、“抢亲”等。旧时景颇、傣、水、傈僳、彝、白、苗、布依、高山、土等民族的婚姻习俗。形式有四:一种是男女青年相亲相爱,欲结百年之好,但却遭到女方父母的反对,于是男方便邀约伙伴佯作抢婚;第二种是男方相中某姑娘,并向其求婚,未成,便组织抢婚;第三种是双方对婚事本身均无异议,但为了简化程序、节省钱财,便商定采取抢婚的形式;第四种是男方相中某姑娘,便组织人强行抢婚。无论哪种形式,事后均需尽快向女方父母通报情况、商定聘金并举行婚礼。此俗源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的时期,即母权制的夫从妻居向父权制的妻从夫居的过渡时期。但直到解放前后,上述民族还不同程度地保存着这种远古遗迹。 抢婚即“掠夺婚”(962页)。 抢婚又称“掠夺婚”。原始社会一种婚俗。男子通过掠夺其他民族部落妇女的方式来缔结婚姻。产生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中国古代室韦、靺鞨等民族有此婚俗。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某些民族不同程度地保留着这种遗俗。欧洲和非洲某些地区都曾有过或保留着这种习俗。现存抢婚大多成为象征性的婚礼仪式。 抢婚 抢婚娶亲陋俗。 ☚ 抓周 抢福 ☛ 抢婚marriage by capture 抢婚亦称“掠夺婚”、“窃婚”等。男子从其他氏族或部落掠夺妇女为妻妾的婚姻形式。原始社会对偶婚的形式之一。产生于母系氏族的夫从妻居向父系氏族的妻从夫居之过渡时期。男子地位提高后,不愿再到妻方服役,遂以强制或半强制手段,迫使某些不愿离开母家的妇女移居夫方。原始社会末至奴隶社会阶段,部落首领和奴隶主视妇女为重要财产,在对外战争中大量抢掠妇女,美者留作妾,其余赐予下属或士兵,以增殖人口。有学者称此为“师婚”,实即抢婚形式之一种。据古籍载:乌桓、肃慎、西戎、吐谷浑、室韦、瑶、爨、僰等少数民族,皆有抢婚习俗。20世纪40年代残存于我国少数民族中的抢婚,大致有三类:其一为抢掠婚。男子看中某女后,邀男伴掠女为妻,迫使女子和家人接受既成事实,然后补交聘礼。其二为偷婚和拉婚。前者是男女双方相爱后,女方父母反对,女子私约情人偷跑成婚;后者是由双方父母包办订亲,女子反对,女家协助男方将姑娘拉走。其三为佯抢婚。即双方家庭与当事人均已同意,由于承袭古风古俗,或因男方家贫,无力操办婚事,采用抢婚形式结成合法夫妻。以上婚俗不同程度残存于土、瑶、侗、壮、苗、布依、水、羌、彝、白、傣、景颇、傈僳、纳西、哈尼、阿昌、僜人、珞巴、赫哲、蒙古、鄂温克、鄂伦春、朝鲜、东乡等族中。惟某些民族已不准抢少女,只许抢寡妇,否则将引起纠纷甚至械斗。此外,高山、乌孜别克、柯尔克孜等族的婚礼,也留有古代抢婚的痕迹。过去,抢婚曾被某些统治阶级利用,以掠夺年轻美貌的平民姑娘为妾。关于抢婚的起源,存在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是氏族社会初期男子显示英雄行为的产物。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