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 《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毛泽东1942年12月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所作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报告的第一章,原题为《关于过去工作的基本总结》。收入《毛泽东选集》第3卷时,拟题为《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本帝国主义把主要的军事力量放在对付抗日根据地,大规模地对敌后根据地进行进攻,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加上国民党反动派加强反共反人民的步伐,不仅对根据地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而且配合日寇向根据地疯狂进攻。因此,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发生了极大的困难。为了克服面临的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和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毛泽东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这篇文章。文章首先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我们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这个总方针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保障抗日经费供给的需要,就是用发展生产来克服财政和经济的困难。为了正确贯彻这一方针,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财政与经济的关系。文章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这四个环节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而生产是决定性的基本环节的经济学观点,深刻地论述了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制约经济的相互关系。指出,财政政策的好坏固然足以影响经济,但是决定财政的却是经济。未有经济无基础而可以解决财政困难的,未有经济不发展而可以使财政充裕的。文章批评了两种错误思想:一种是忘记发展经济,忘记开辟财源,而企图从收缩必不可少的财政开支去解决财政困难的保守观点。指出,这种人片面地看重了财政,不懂得整个经济的重要性;不懂得只有切切实实地有效地发展经济,才能解决财政的困难,他们的脑子终日只在单纯的财政收支问题上打圈子,打来打去,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另一种是,不顾此时此地的具体条件,空嚷发展,例如要求建设重工业,提出大盐业计划,大军工计划等。这种观点是完全不适应当时抗日根据地环境的脱离实际的空想。文章认为,如果按照这种错误主张去办,不仅不能解决当时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困难,而且还会加深这种困难。二是公私关系。文章提出了发展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公私兼顾”或“军民兼顾”,既要发展公营经济,也要发展民营经济。文章认为,只有实事求是地发展公营和民营的经济,才能保障财政的供给。同时,在财政收入问题上也必须兼顾政府与人民。所以,要反对那种不顾战争的需要,单纯地强调政府应施“仁政”,片面地强调减轻人民负担和必要战争经费的错误观点。文章指出,抗日战争如果不胜利,所谓“仁政”不过是施在日本帝国主义身上,于人民是不相干的。反过来,人民负担虽然一时有些重,但是战胜了政府和军队的难关,支持了抗日战争,打败了敌人,人民就有好日子过,这个才是革命政府的大仁政。文章认为,还要反对不顾人民困难,只顾政府和军队的需要,竭泽而渔,诛求无已的错误观点。指出,这是沾染了国民党的作风,决不能承袭,虽在困难时期,我们仍要注意赋税的限度,使负担虽重而民不伤。而一经有了办法,就要减轻人民负担,借以休养民力。文章强调,在发展公营经济的同时,要帮助民营经济的发展,使人民有所失同时又有所得,并且使所得大于所失,才能支持长期的抗日战争。文章最后指出,必须实行严格的、彻底的、普遍的精兵简政,必须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项目的。文章并分析了这五项目的与财政经济工作的重大关系。毛泽东的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指明了解决根据地经济与财政问题的正确道路,指导了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军民胜利地渡过了抗日战争的最困难时期,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扫荡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而且对党在后来领导经济工作,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全文约3000字,载《毛泽东选集》第3卷。 ☚ 党员要积极参加经济和技术工作 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