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与脏腑
眼与脏腑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眼乃脏腑先天之精所成,为脏腑后天之精所养。《灵枢·大惑论》谓:“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项中。”若脏腑之阴阳失调,气血乖和,可引起种种眼病。后世医家多有论述,择其要者,分述于下。
眼与肝、胆的关系 眼与肝的关系是多方面的: (1)黑睛属肝,为肝之精气升腾所成。
(2) 足厥阴肝经之脉上连目系,内生和外感之邪均可循目系为害而致眼病。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谓:“病者喜怒不节,忧思兼并,致脏气不平,郁而生涎,随气上厥逢脑之虚,浸淫眼系,荫注于目。”又如《东垣试效方》中“论瞳子散大”云:“风热连目系,邪之中人,各从其类,故循此道而来攻,头目肿闷,而瞳子散大。”
(3) 肝藏血,肝中轻清之血升运于目,为养目之源,使眼能视山川之巨,辨毫发之微,故眼的视物功能与肝血盛衰有关。《素问·五藏生成篇》载有“目得血而能视”之说,一旦肝失藏血之职,血不循经而行,溢于络外,则可造成眼内外出血诸症;肝血不足,可致视物昏花,夜视罔见等症。
(4) 肝主疏泄,性宜条达,眼的辨色能力与肝气调和畅达有关,《灵枢·脉度》云:“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但怒为肝志,肝气郁滞,对眼的病变影响很大,如忧思郁结,暴怒忿哀,致使气机逆乱,玄府郁滞。神光不能发越,有暴盲之忧,或青盲之变。
(5) 泪液的产生与肝的功能有密切关系,如《银海精微》称“泪乃肝之液”,肝有收制泪液的作用,流泪的多寡与肝气的盛衰有关。肝气盛能收制泪液,故不见流泪;肝气衰收制之职失司,则可见泪液时下。
(6) 肝主风,风主动。有因肝风搏激,胞睑、眼带被其牵拽,筋脉振惕,缓急无常,以致目睛瞤动、辘轳转关、双目通睛、目偏视等。风善行而数变。如肝风痰火攻及头目,而致头痛如劈,目若锥钻,眼珠坚硬如石,瞳神散大等,有朝发暮盲,不辨三光之危。
(7) 一些与肝病有关的全身性疾病,往往多见眼睛的症状。如肝风、肝气、肝火等病证出现风牵偏视、口眼歪斜、目眩、目赤、目昏等。为了说明眼与肝的这种密切关系,《素问·金匮真言论》以“肝开窍于目”作为概括,以示区别于眼与其他脏腑的一般关系。
眼与胆的关系: 胆与肝为表里,眼的神膏、神光与胆有关,如《证治准绳·七窍门》谓神膏是“由胆中渗润
汁而成者,能函养瞳神,衰则有损。……神光者、谓目自见之精华也。夫神光发于心,原于胆,火之用事。”
眼与肾、膀胱的关系 眼与肾的关系有,
❶瞳神属肾。眼的瞳神亦是由肾中先天之气升腾上达于目结成。
❷眼睛的神光是肾中真阳在眼目的功能表现。《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谓:“神光者,谓目中自然能视之精华也,夫神光源于命门。”说明神光充沛与命门真火有直接密切的关系。
❸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之海,眼与脑通过目系相联,目之所视,经过目系、悉归于脑。因此,视物昏矇,头痛目胀者,除目系的病变外,还可能与脑的病变有关。《灵枢·海论》谓:“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人眼成于先天之精,若先天禀赋不足,则常有胎患目疾,目暗不明等。
膀胱与肾为表里,主水之化源以输津液。若敷布失职,水湿停留可致眼部肿胀等症。
眼与脾胃的关系 表现为:
❶眼之上胞属脾,下睑属胃。眼的约束、眼带等均由脾之精气升腾结聚而成。
❷脾胃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脾虚则五脏六腑之精气不能归明于目。
❸脾胃具升清降浊之功,升降得宜,九窍通利。若升降失调,浊气上犯,而害头目。
❹脾喜燥而恶湿,为生痰之源,痰火结滞于胞睑,致生痰核,多因脾阳不运,水湿凝聚而成。
❺脾虚不能统血,则血不归经,亦可引起眼内外的出血病变。
眼与心、小肠的关系 眼与心的关系有:
❶眼之大小眦属心,血之精腾结为血络。
❷心主血脉,诸脉皆属于目,心气充足,血脉调和,目能得视。
❸心主火,眼眦的病变常为心火亢盛所致,如《证治准绳·七窍门》说: “心君主也,通于大眦,故大眦赤者实火也,心包络为小心,小心相火也,代君行令,通于小眦,故小眦赤者虚火也。
❹心主神明。《灵枢·大惑论》曰:“目者,心之使也。”眼的一切活动与神态表现,皆受心的支配。
眼与小肠的关系: 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火府,眼的红赤疼痛常与心、小肠之火有关。
眼与肺、大肠的关系 眼与肺的关系有:
❶白睛属肺,眼之白睛是由肺之精气升腾所结成。
❷肺主气,气充则神旺目明,气聚则瞳神展缩灵活,气耗则瞳神散大,气衰则视物昏矇,如《灵枢·决气》曰:“气脱者,目不明。”临床中因肺气上逆,可引起白睛溢血。
❸肺主表,易感外邪,可致白睛红赤等症。
眼与大肠的关系: 表现为大肠与肺相表里,上运清纯之气,下输糟粕之物,升降之机常在,如大肠传导之令不行,热结于下,则火炎于上,熏蒸眼目。若有热毒目病者,兼有大便热结,必有目痛难忍诸症,若腑气一通,则结解热散,诸症悉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