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之四诊
眼病的辨证论治过程中,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手段,了解病情,诊察病所,称为“眼之四诊”。历代有关书籍中已有记载。如《外台秘要》卷二十一中云:“如瞳子散大者,名乌风。如瞳子翳绿色者,名绿翳青盲。”《秘传眼科龙木论·圆翳内障》中谓:“玉翳青白,瞳人端正,阳看则小,阴看则大,其眼须针。”这些都是四诊在辨眼病中的具体运用。现代除用望、闻、问、切外,结合仪器检查,更丰富了四诊的内容。在运用四诊的过程中,对所获得的材料,应相互合参,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望诊 望诊对眼病诊断尤为重要,眼病之障翳部位、形态、色泽、深浅、数目等,全凭望而知之。《银海精微》专立有“看眼法”、“察眼法”,总结了望诊的方法、顺序,谓:“凡看眼法,先审瞳仁神光,次看风轮,再察白仁,四辨胞睑二眦,此四者眼科之大要。看眼之时,令其平身正立,缓缓举手,轻撑开眼皮,先审瞳人,若有神光则开合猛烈。次看风轮,若展缩雄健,则魂魄无病。三察气轮,无病泽润光滑。四辨其肉轮,若好则开合有力,二眦不蠹赤矣。”按此顺序检查,不致遗漏。
先审瞳人。是诊察内障眼病的重要方法,第一审察有无神光。目睛灵活,神采奕奕,精气充沛,为目有神光,能明视万物;若瞳神暗淡,失却精彩,目珠呆滞,为精气不充,目少神光,视物定感昏矇。第二审察瞳神之大小形态,两侧是否等大、正圆,有无散大、紧小干缺、偏斜之变;阳看阴看能否展缩灵活。第三观瞳神气色是否清莹透澈。细察瞳神内黄精有无混浊,混浊之形态可有星、片、枣花、剑脊、偃月或黄心等之不同。视其颜色则有淡白、淡绿或淡蓝,或色如琥珀,或色黄如金,或焦黄如土,或色白如灰。审内障之浮、沉、滑、涩,辨内障之老、嫩、厚、薄。
次看黑睛。黑睛无病,则晶莹润泽。黑睛有症,翳膜即生。察翳需分其新翳或老翳,形态及厚薄。新翳呈肥浮脆嫩凹陷不平,伴有赤痛羞明。翳形可如点、片、树枝、枣花、聚星、碎米、花瓣、鱼鳞及凝脂等。老翳光滑,无痛涩之苦。翳之形态各异,厚薄不一,皆当细察;观膜需辨其起止、厚薄、色泽。膜有从上而下生者如垂帘,从下而上生者似涌波,从两眦向黑睛攀生者为胬肉攀睛。膜薄而色白者为顺,膜似肉堆积赤脉粗大者为逆。对新翳或外伤尚须详审黑睛有否溃破,黑睛有无小珠样突起,有无黄仁绽出、或黄仁与翳粘着。异物入目,常粘着黑睛,更需细辨。
黑睛所生之病为外障。瞳人内疾患为内障。两者必须分辨清楚。其法先从正面观察,再从侧面视之,即可分辨翳障是在黑睛之外,还是在黑睛之内、瞳人之中。如《眼科开光易简秘本》中说:“障翳从部位分出,青珠皮上或上下四旁,起有蓝黄赤白之膜,正面见之,见为有膜,侧面看之亦然,谓之外障。若金井之内,精膏之中,起有蓝黄白与青黑之色,以及绿水瞳神开大,瞳神焦小等症,正面见之,见为有障,侧面看之,乌珠浮起,不见有翳,谓之内障。二者分辨内外障之定法也。”
运用裂隙灯显微镜及眼底镜等仪器检查,可详细、准确地观察黑睛、房水、黄仁、黄精、玻璃体及眼底等部位有何病变,从而扩大了中医眼科望诊的广度与深度,为眼病的辨证论治,提供可靠依据。
三察白睛。白睛无患,色白明润光泽,白睛有症则红赤、肿胀、生膜。审白睛红赤,须辨其部位是远离黑睛红赤越甚,抑或近黑睛抱轮而红,或白睛混赤、或红赤一片,有如血灌,或一片隐隐淡红。观白睛赤脉,有无赤丝虬曲、或赤脉贯布、或下垂等。察白睛有无结节隆起,周围有否赤脉环绕。结节生于气轮外膜或于深层白珠之上。辨白睛肿胀可如鱼胞隆起或为紫红胀起,或虚浮壅肿,甚者遮盖黑睛。
四察胞睑二眦。观胞睑有无肿胀,是红肿如桃,或虚肿如毬或皮下隆起如豆、如杏核;审胞睑位置之异常,有无睑皮外翻、或内收,或上下胞睑紧缩变小,或两睑与眼珠粘着,转动受限;察胞睑之开合,目睛有否频频眨动,上睑是否下垂或无力升举; 辨睑弦有否赤烂、睫毛有否脱落、倒入或乱生;查泪窍有否阻塞、有无泪溢,或脓液流出;望睑内络脉是否清楚,有无椒疮、粟疮、鱼子、石榴、鸡冠、蚬肉等生长,或细小异物匿藏于内;视大小眦角有无红肿、赤烂;观目眵量之多少,眵色为白、黄、或绿,眵质粘稠硬结,抑或清稀不结。
五察眼珠之形态和运动。视眼珠有无突出或低陷、或胀起、或枯萎;眼珠运转能否协调,有无旋转不定,或视无定处。有无偏斜或仰视。
望诊对眼病的预后,亦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如眼珠忽左忽右、或忽上忽下,视无定处,其目病乃幼时所得,难于治疗。若瞳神紧锁,相类虫蚀或瞳神焦小微黄者难治,瞳神散大混黄者难疗。眼少光彩者预后较差,若瞳神圆而无损,不论新翳之多少、厚薄,尚有复明之望。旧翳怕色白如瓷,位于瞳神遮蔽神光。望诊还需结合病人之老少,形体之壮弱,判断治疗之难易,少而壮者易治,老而弱者难治。闻诊 闻诊指闻声音与闻气息,对一些眼病的辨证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如小儿疳眼症,可闻患儿啼哭声音嘶哑。症属食积者,常闻及口溢腐秽之气,大便秽臭特甚。有因腑热所致之眼病,也常闻其口臭异常。患雷头风或绿风内障者,常可听到呻吟及呕吐声。白睛溢血之小儿,常可听到连声顿咳。凝脂翳患者黑珠穿破时,常可诉及在病眼剧痛时,听到有轻微的爆破声,随之眼流热液,疼痛骤减,视力消失,此为黑睛珠破之象。
问诊 问诊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如《素问·征四失论》说:“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问诊对眼病的诊断和辨证十分重要,内障眼病更为如此。在缺少仪器检查的情况下,主要是靠询问病人的主观感觉,从而对眼病的诊断作一个大概的估计。
问诊应有次序及有条理。先问目病之病史,继问自觉症状,再围绕所患眼病,询问有关之病症。对视力、妄见、目昏、目痛、目痒、目泪、目眵以及全身出现的症状均不可忽视。
问病史: 问患病时间,与季节有何联系;发病是急骤而起,还是缓缓而来。发病之诱因,属于外感六滛,或内伤七情,或因饮食劳倦,或目受外伤。问平素饮食习惯,嗜食辛辣炙煿,肥甘厚味,或平素饮食清淡、以及有否烟酒嗜好等。问目病之新旧及诊治之经过。问职业与目病之关系,如抄写刺绣,雕镂细作,室外操劳,不避烟尘,接触毒物,或久居暗处。问目病是否继伤寒热病之后而发。问妇人经带胎产与目病之联系。问男子有无遗精早泄。问小儿之哺养情况以及有否痘疹或疳疾等。
问目昏: 须问明是突然不见还是逐渐昏矇; 是视近不清,还是视远模糊;是入暮则目暗,抑或黑夜晴明等。问眼前是否有薄雾轻烟或视瞻昏渺,干涩昏花,坐起生花以及萤星满目等。
问妄见:问有无视瞻有色,有无视正反斜、视大为小、视直如曲、视高为低、视定若动、视物颠倒、视一为二、视赤如白等。
此外,对一些病人也应问及是否有视野窄小或偏缺。问目痛: 须问疼痛时间,昼痛甚或夜痛难忍。痛如锥刺或隐隐珠痛,疼痛持续不减或时作时止或疼痛如祟。痛时伴有躁闷或恶寒,或伴有恶心或呕吐。眼珠痛与头痛同时存在者,需问何者为先,是否痛时伴有视物昏矇或目盲,问目珠转动时是否疼痛增剧,抑或动时痛减。痛时得热能减,抑或得凉则缓,痛时拒按或按之减轻。
问目痒: 问目痒的时间,昼重或夜甚,发病季节是春还是冬,见风见热是否加重,或遇冷则缓,无风则减。目痒程度是轻痒或如虫爬行难以忍受。问目痒时眵泪多少,与饮食有无关系。目痒与目痛是否间作,或先痒后痛,或先痛后痒。
问目泪: 问目泪为定时或无时而出,见风流泪或无时泪下,目流冷泪或热泪,目泪如水或泪眵混杂。流泪是否伴以怕日羞明或眵结胶粘,目泪是否伴有干涩目昏或视物如常。
问目眵: 问目眵颜色,色白、色黄或微绿。问目眵性质如脓或如浆,眵硬粘结或眵稀不结。问眵量之多少。除问清上述症状外,尚须询问全身症状,如头痛、寒热、口渴、汗出、饮食、二便、睡眠等情况,均有助于眼病的辨证。
切诊 切诊包括诊脉和按脉两部分。眼科以按诊法辨肿胀如杯,还是胞虚如毬。可用两手掌擦热拭之,若按之少平,顷复如故者,属虚证。若按之灼热,疼痛增剧者,属实证。如按之固定,坚硬红热,是未成脓,按之边硬顶软而热,并有波动感,是脓已成。胞睑生肿物,须触按其软硬及有无与皮肤粘连,若根盘粘着则推之不移。若攒竹穴疼痛明显,按之痛甚,昼静夜剧,为眉棱骨痛。若头痛剧烈,恶心呕吐,目珠胀痛欲脱,瞳神散大,按压眼珠,坚硬如石者为绿风内障或雷头风等症。抱轮红赤,按之不痛者,属轻症。按之痛剧者为火毒甚,属重症。按泪窍有沁沁脓出者是漏睛症。
切脉是中医诊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因眼病的病机有属全身病变在局部的表现者,亦有属眼局部病变为主者,故诊目病不能专重于脉。《审视瑶函·目不专重诊脉说》云:“如目病,必视其目为内障,为外障,内障有内障之症,外障有外障之症,必辨其为何症,所中所伤之浅深,果在何轮何廓,辨之明而后治之当。……尤望闻问居其先,而切脉居于后。……必于诊脉之外,更加详视,始不至有误矣。”如目赤肿痛,眵泪俱多,羞明难睁,脉见浮、数、滑、实等;小儿疳眼,脾胃不足者多见细、弱之脉;暴盲因失血过多,气血不能函养于目者,多见沉、细、弱、涩或芤大之脉; 肝肾不足所致视瞻昏渺者,多见沉、细、微、弱之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