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野呵
原于古代的傩仪驱祟。《旧唐书·敬宗纪》宝历二年(826)载“帝好深夜自捕狐狸,宫中谓之“打夜狐”。宋代时发展成为指一种表演艺术。宋周密《武林旧事》卷六记“不入勾栏”的民间艺人,“只在耍闹宽阔之处做场者,谓之‘打野呵’。此又艺之次者”。这个“野”字,含有非正轨、野路子的意思。宋章渊《稿简赘笔·河市乐》说:“如今之艺人于市肆作场,谓之:‘打野’,皆谓不著所。今人谓之‘打野呵’。”强调了它的流动性。有时还表现出傩仪驱祟之遗,则称之为“打夜胡”,如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记岁末十二月,“即有贫者三数人为一火,装妇人神鬼,敲锣击鼓,巡门乞钱,俗称为‘打夜胡’,亦驱祟之道也”。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九亦记:“岁将除,乡人相率为傩,俚语谓之‘打野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