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组织手工业者走集体化道路,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活动。1953年,新疆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经过手工业供销小组、手工业供销生产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三种形式而完成。1953—1954年底,全疆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个、供销生产小组155个,发展社(组)员3083人,占全疆手工业从业总人口的3.12%。1955年,手工业合作化加快步伐,当年共建成86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8个供销生产社,580个供销生产小组。1956年1月,自治区召开第一次手工业合作社社员代表会议,并成立自治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社筹委会。同年2月,乌鲁木齐市首先基本完成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7月,全区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541个,其中大型手工业社239个,供销生产社71个,供销生产小组454个,总共建立手工业社(组)1066个,加入社、组的人员占手工业从业人员的83.8%,至此改造任务基本完成。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113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化的道路,将手工业个体所有制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的过程。1952年,我国手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31%,但是,手工业是以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它经营分散、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发展缓慢,具有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必须把小手工业者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坚持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和“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从手工业供销生产小组和合作社过渡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形式。这一改造从1949年开始,到1952年,参加手工业合作组织的人数占全国手工业者的3.1%,到1954年增加到13.6%,1955年增加到26.9%,1956年底已增加到91.7%,这一年,已组织起来的手工业者的产值已占手工业总产值的93%,基本上完成了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自留地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shougongye shehuizhuyi gaizao中国在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程中,通过合作化道路,将分散的、独立的手工业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把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改造成集体所有制的过程。个体手工业经营分散,工具简陋,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了解放生产力,克服小生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我国对个体手工业进行了改造。在改造的过程中,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从供销合作社入手,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合作社,再到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决定对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完成。 ☚ 家庭副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Shougongyeshehuizhuyigaizao我国在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时期,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政治教育、典型示范、国家援助和自愿互利的原则,提高手工业者的觉悟,使他们自觉地组织起来。在改造步骤上,采取从供销合作入手,再组织生产合作。在组织形式上,经过供销小组、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到1954年底,参加合作组织的手工业者达121万人。1955年12月,在中共七届六中全会后出现的农业合作化运动迅速发展的形势推动下,第五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确定,要在1956年到1957年两年内,基本上完成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制定了全面规划。1956年3月,毛泽东在国务院有关部门听取汇报时,作出《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指示。到1955年底,在农业合作化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也进入高潮。到1956年底,全国参加手工业合作组织的人数达到600多万人,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1. 7%,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标,基本上完成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成功的,但也出现了一些缺点和偏差,主要是1955年夏季以后,对手工业的改造要求过急,给城乡人民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便。 ☚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20世纪50年代,我国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参见“三大改造”。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在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党和政府按照社会主义原则对手工业的生产关系进行变革,使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过程,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个体手工业属小商品经济,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易向两极分化。我国手工业者在旧社会,除在极小范围内能够自产自销外,大多要依靠资本主义企业或中间商人借给资金、供应原料,推销产品。他们中多数生产落后,生活贫困。因此,必须把它们组织起来,引导他们走合作化道路。我国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要走合作化道路,这在1949年3月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已定了下来。毛泽东在会上明确指出:“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个体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是可能和必须谨慎地、逐步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的”。建国后,在1951年6月和1952年8月先后两次召开全国手工业生产工作会议和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探讨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总结手工业合作化的经验。1953年在党中央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规定了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12月,朱德又代表党中央在第三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上作了《把手工业者组织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运用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通过由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等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组织形式,从供销入手实行改造,通过由小到大、从低到高的步骤将手工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和逐步走向机械化。1954年11月国务院成立手工业管理局来加强领导。1954年12月到1955年1月,第四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召开,朱德代表党中央作了“要把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办好”的重要讲话。1955年12月又召开了第五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这几次会议分析研究了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中一些重要问题,后一次会议还确定要加快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到1956年底,全国手工业合作组织达10万个,参加的人数达509万人,占全国手工业从业人数的91.7%。基本上实现了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当时由于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手工业不能只到合作化就算完,要继续过渡到全民所有制。因此,在1958年3月中央手工业管理局召开的社会主义改造座谈会上提出进行试点,1958年7月底召开的全国合作社联社主任会议认为“我国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发展到向全民所有制过渡的新阶段。”从而在全国城乡又出现升级过渡,继续保留合作社形式的只占13.39。由于这次过渡过早过急,带来了盲目集中,统一核算,一律合作等失误,致使一部分手工业产品质量下降,品种减少,给城乡人民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便。1961年6月党中央发出《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即手工业四十条),纠正了手工业社会主义过渡中一些不妥当的做法。到1962年6月,全国参加手工业合作组织的达302万人,进入全民所有制的有50万人,此外,还有个体手工业者100万人,从而理顺了手工业所有制关系。 ☚ 四次物价波动 “三反”、“五反”运动 ☛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在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手工业个体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劳动基础上,规模狭小,经营分散,技术落后,阻碍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因此,有必要把它们组织起来,使之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要求。由于手工业个体经济是以自身的劳动为基础的,故不能采取暴力剥夺的方式。我国对手工业的改造贯彻自愿互利的原则。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针对手工业行业多、产品信息强的特点,确立“从供销入手实行生产改造,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改造步骤,先在流通领域组织手工业供销小组或供销合作社,进而过渡到生产领域,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到1954年底参加合作组织的手工业者达121万人。1956年底,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劳动者都加入合作社,改造基本完成。中国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是成功的,但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主要是1955年夏季以后,要求过急,面过宽,给人民生活带来一些不便。 ☚ 公私台营 合作工厂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